磁共振成像(MRI):Paul C. Lauterbur的通过诱导局部相互作用形成图像:使用核磁共振的示例
细胞分裂周期:Hartwell LH的酵母细胞分裂周期的遗传控制
缺失数据:Rubin DB的推断和缺失数据
标准经济理论描述:Richard Thaler的建立积极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准晶体:Dan Shechtman的一种长程有序且不具备平移对称性的金属相
定点诱变:Smith, M的DNA序列中特定位置的诱变
质谱解释:John R. Yates 的将多肽串联质谱数据与蛋白质数据库中的氨基酸序列相关联的方法
聚类分析与展示:D.Botstein的全基因组表达图谱的聚类分析和展示
一起看看! 1. 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凝聚,1924 论文:普朗克定律和光量子假设 (Plancks Gesetz und Lichtquantenhypothese) 作者:Bose, S. 期刊:《物理化学杂志-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期刊》(Z. Physik) 摘要:玻色的论文,在这里被翻译成葡萄牙语,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关注光的量子理论的发展。虽然没有明确声明,但玻色认为,光量子(light quanta)是难以辨别的。 此外,他承认当时物理学界没有广泛接受的假设,即光子携带动量。他的论文启发了爱因斯坦在接下来的他的气体量子理论思路。 准确来说,整数自旋粒子的量子统计,与正文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学是已知的。 1923年末,玻色向《哲学》提交了这篇论文。六个月后,期刊编辑告诉他,很遗憾评审给他的论文的反馈是负面的。 但他没有因此受到打击,将被拒绝的手稿寄给了爱因斯坦,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爱因斯坦对这篇很感兴趣,并亲自将这篇收稿翻译后发表在Z. Physik期刊上,写道:“在我看来,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该篇论文主要是在普朗克的研究基础上,玻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统计方法,将两个硬币向上抛起,会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正,也就是说两个硬币同时朝上的面相同的概率为1/4。 然而玻色提出全同(占据量子态)的光子是没有正反和反正的区别,所以只会有三种状态:正反、反反、正正。而该概率则下降成1/3。 参考链接:https://tu-dresden.de/mn/physik/itp/tqo/ressourcen/dateien/lehre_dir/vorlesungen_dir/ws_2012_2013/folder-2012-12-21-5820555304/bose_1924.pdf?lang=de 2. 弱相互作用(β衰减),1933 论文:关于β辐射理论的尝试 (An attempt of a theory of beta radiation) 作者:Enrico Fermi 期刊:《物理化学杂志-国际物理化学研究期刊》(Z. phys)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β衰变的定量理论,其中假设了中微子的存在,并用类似于辐射理论中从激发原子发射量子光的方法,来处理β衰变时原子核的电子和中微子的发射,推导了连续β辐射谱的寿命和形状公式,并与以往经验进行了比较。 费米相互作用(Fermi’s interaction):关于弱相互作用的早期理论,把弱相互作用看做是一种参与作用的四个粒子(如中子衰变中的中子、质子、电子和中微子)之间的点相互作用。 《自然》的编辑称,论文存在与现实相距太远的猜想,而使读者不感兴趣。 费米在1926年曾提出费米统计理论,与前文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玻色子理论正好相反,根据Ricerca Scientifica, 1933年(也是Z. Phys。1934年)的“ Tentativo di una teoria dei raggiß” 提出了一种关于ß射线发射的理论。 该理论基于保利首先提出的关于中微子存在的假设,费米因其在中子产生的人工放射性以及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罗马的职业生涯的早期,他致力于解决电动力学问题以及对各种光谱现象的理论研究。 但是,当他将注意力从外部电子转移到原子核本身时,一个资本性转折点出现了。1934年,他发展了ß衰变理论,并结合了Pauli的中微子思想与辐射理论相结合。 居里和乔利奥特(Curie and Joliot)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之后,他证明了核转化几乎发生在受到中子轰击的每个元素中。这项工作导致在同一年发现了慢中子,从而导致了核裂变的发现以及元素周期表以外元素的产生。 1938年,费米无疑是最出色的中子专家,他到达美国后继续从事这一主题的研究,不久他被任命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939-1942年)。 参考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rmi's_interaction#History_of_initial_rejection_and_later_publicatio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38/fermi/biographical/ 3. 克雷布斯循环(克氏循环),1937 论文:柠檬酸在动物组织中间代谢中的作用(The role of citric acid in intermediate metabolism in animal tissues) 作者:Krebs, H, Johnson, WA 期刊:《酶学》(Enzymologia)摘要:在本文发表的前十年间碳水化合物的厌氧发酵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当时人们对碳水化合物的氧化分解的中间阶段仍知之甚少。 本文报道了一些实验,为碳水化合物氧化的中间阶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前人已完成的工作,新实验使我们能够概述动物组织中糖氧化的主要步骤。 Hans Krebs称,他的论文在五天后就被《自然》退稿了,还附了一封当时很正式的拒绝信。 这是他发表了五十多篇论文之后,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被拒。在《酶学》发表克雷布斯论文的前一年,《自然》发表了对《酶学》的欢迎语,称《酶学》正是其当下非常关注的! 在1918年至1923年之间,他在哥廷根大学,弗赖堡-布雷斯高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医学。在柏林大学第三医学诊所工作一年后,他于1925年在汉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在柏林学习了一年的化学。 1933年6月应弗雷德里克·高兰·霍普金斯爵士的邀请,他去了剑桥生物化学学院,直到1934年,他被任命为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助理研究员。 1938年,他被任命为谢菲尔德大学生物化学系的讲师。1954年,他被任命为牛津大学惠特利生物化学教授,医学研究理事会细胞代谢研究部门被转移到牛津。 克雷布斯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中间代谢的各个方面。他研究的主题包括哺乳动物肝脏中尿素的合成,鸟类中尿酸和嘌呤碱的合成,食品氧化的中间阶段,电解质的主动转运机制以及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并生成多磷酸腺苷。 在他的许多出版物中,有一篇关于生命物质能量转换的杰出研究报告,于1957年与HL Kornberg合作出版,探讨了复杂的化学过程,这些过程通过所谓的Krebs途径为生物提供高能磷酸盐。柠檬酸循环。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53/krebs/biographical/ 4. 激光,1960 论文:红宝石中的受激光辐射(Stimulated Optical Radiation in Ruby) 作者:Theodore Maiman 期刊:《自然》(Nature)摘要:Schawlow和Townes提出了一种使用碱蒸汽作为活性介质在光谱的红外光学区域中产生非常单色辐射的技术。Javan和Sanders讨论了涉及电子激发的气态系统的提议。 本文提出,已在实验室中成功将光泵浦技术应用于荧光固体,导致达到负温度并激发波长为6943Å.的光发射 ; 其中使用的活性物质是红宝石(刚玉中的铬)。 Charles H. Townes说,Theodore Maiman当时迅速地向《物理评论快报》提交了有关该研究工作的简短报告(又称第一激光报告),但被编辑拒绝了。(2003) Theodore Maiman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他是激光的发明者。Maiman的激光导致了随后许多其它类型激光的发展。激光器于1960年5月16日成功发射。 在1960年7月7日于曼哈顿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Maiman和他的雇主休斯飞机公司(HRL实验室)向全世界宣布了该激光器。 Maiman因其发明获得专利,他的工作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在他的《激光历程》一书中描述了他在开发第一台激光和随后相关事件方面的经验。 Maiman出生于洛杉矶,是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Abraham“ Abe” Maiman 以及Rose Abramson所生。 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家人搬到了丹佛,科罗拉多州,在那里他帮助他的父亲搭建家用电子实验室。在十几岁时就通过修复电器(收音机)赚钱,17岁高中辍学成为全国联盟广播公司一名初级工程师。 二战时期在美国海军服役一年后,之后他获得了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工程物理学士学位并在1951年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在1955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物理学家Willis Lamb的指导下,他的实验物理学博士论文涉及了激发氦原子中精细结构分裂的微波光学测量。 他还为Lamb的实验设计了实验室仪器。Maiman和Lamb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上共同发表了两篇文章,第二篇是基于他自己的论文研究。他的论文实验对他研制激光很有帮助。 参考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odore_Maimanhttp://www.laserinventor.com/ 5. 希格斯模型,1966 论文:无质量玻色子的自发对称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down without massless bosons) 作者:Peter Higgs 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摘要:我们研究了两个标量场的简单相对论理论。当该系统在U(1)不变的拉格朗日方程中耦合到其它系统时,其它系统显示出诱导对称性破缺,与部分守恒的电流相关,该电流通过大规模矢量玻色子与其自身相互作用。 Peter Higgs说,Higgs撰写了第二篇简短的论文(描述了后来被称为“希格斯模型”的内容),并将其提交给《物理评论快报》,但由于它不保证迅速发表而被拒绝。(2013) Peter Higgs于1929年出生于英国泰恩河畔纽卡斯尔港,由于患有哮喘,Peter在布里斯托尔的家中接受了部分早期教育,然后在17岁时前往伦敦学习数学和物理。他于1954年从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毕业。随后,他移居了爱丁堡大学,除1950年代后期在伦敦呆了几年外,他一直留在该大学。 他的研究工作是,根据现代物理学,物质是由粒子组成。这些粒子之间存在由另一组粒子介导的力。大多数粒子的基本属性是都有质量。 彼德·希格斯(Peter Higgs)以及弗朗索瓦·恩格尔特(FrançoisEnglert)和罗伯特·布劳特(Robert Brout)的团队在1964年相互独立提出了一种关于粒子存在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其他粒子具有质量。2012年,在CERN实验室进行的两次实验证实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理由:“从理论上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亚原子粒子起源的机制,最近通过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的ATLAS和CMS实验发现了预测的基本粒子,证实了该现象。” 参考链接:http://pdfs.semanticscholar.org/43b4/f435d16afe7ae6cd632ef065c26a370b8749.pd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3/higgs/facts/ 6.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1966 论文:傅里叶变换光谱在磁共振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to magnetic resonance) 作者:Ernst, RR, Anderson WA. 期刊:《科学仪器评论》(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摘要:本文探索了一种新的傅里叶变换技术在磁共振波谱学中的应用,该技术记录光谱比常规频谱扫描方法快得多,固有灵敏度也更高。 理论和实验都表明,该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高分辨率质子磁共振波谱的灵敏度提高到十倍甚至更多, 达到相同灵敏度所需的时间也比传统方法要短100倍。该方法特别有利于研究结构复杂的高分辨率光谱。 Richard Ernst称他们的论文(获得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化学物理学杂志》拒绝了两次,最终被接受并发表在《科学仪器评论》上。(1991年) 1991年Richard Ernst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并表示,13岁那年,由于在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装满化学药品的案子,以及冶金工程师叔叔,对化学和摄影感兴趣,这两件事启发了他的化学梦,在此之前,他一直想成为一名拉大提琴的作曲家。 他沉迷于尝试将化学药品进行所有可能的反应,有的导致爆炸,有的导致房屋空气变成有毒,但是他在胡乱尝试中幸存下来,便开始阅读所有可以接触到的化学书籍,首先是家庭图书馆中的19世纪书籍和比较庞大的城市图书馆,他想了解化学实验和自然过程背后的秘密。 高中毕业后,他怀着很高的期望和热情开始在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技术学院(ETH-Z)学习化学。直到他获得了合格化学工程师证书,并在服完兵役之后,师从Günthard教授与科学家Hans Primas,日常工作是信噪比的计算和优化,由于NMR仪器的低灵敏度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开始关注随机共振。但由于各种原因只是完成了论文,却没有机会进行试验。 直到他来到帕洛阿尔托并认识了Weston Anderson,发现Weston正在研究如何运用傅里叶变换光谱,并通过并行数据采集提高NMR的灵敏度,该思路最后演变成今日的傅里叶变换NMR,由于之前发表论文成果较少,所以被《化学物理学杂志》两次拒稿,转投《科学仪器评论》才成功发表。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91/ernst/biographical/https://www.onacademic.com/detail/journal_1000035876045510_8b07.html 7. 共生体学说(内共生理论),1967 论文:关于有丝分裂细胞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mitosing cells) 作者:Lynn Sagan/Margulis 期刊:《理论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摘要:本文研究了真核细胞的起源;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方案,用于解释原始变形虫鞭毛虫中经典有丝分裂的起源:在有丝分裂的演化过程中,其中一些原生动物共生地获得了来源于原核生物的光合质体,从而形成了真核藻类和绿色植物。 假设三种基本细胞器线粒体、光合质体和鞭毛(9+2型)基体本身曾经是自由生活的原核细胞。 描述了光合作用在早期大气厌氧条件下的演化,形成厌氧细菌、光合细菌和最终的蓝藻(和原生质体)。 原核生物需氧代谢的后续进化形成需氧细菌(原鞭毛和前线粒体),推测发生在过渡到氧化气氛。 经典的有丝分裂在原生动物类型的细胞中进化了数百万年之后的光合作用,并提出了原始变形虫经典有丝分裂起源的一个合理方案。在有丝分裂的进化过程中,一些原生动物共生获得光合质体,形成真核藻类和绿色植物。 本文提出了该理论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古生物学证据,并提出了进一步实验验证的建议。讨论了这一方案对低等生物系统学的意义。“内共生理论” Lynn Margulis称:“1966年,我写了一篇关于共生的论文,名为‘真核细胞的起源’,其中涉及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胞的起源。(细菌细胞的起源是生命本身的起源。) 这篇论文以有缺陷为由被约十五家科学杂志所拒绝;而且由于它太超前了,没有人可以评估它。最后,《理论生物学杂志》的编辑James F. Danielli接受了这篇论文并鼓励了我。 当时,我觉得论文什么都不是,而且这篇大家都闻所未闻的论文竟收到了800个转载请求。“(1995年) 历史学家扬·萨普(Jan Sapp)说过:“林恩·玛格丽丝(Lynn Margulis)的名字与共生同义,就像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进化论一样。 ”Lynn一直被宣称是新达尔文的进化论最强烈的批判者,由于所研究的成果是细菌共生合并理论,打破了当时人们对有核细菌的进化理论看法,直到被人发现其遗传证据才被证实。2002年,《发现》杂志(Discover)将玛格丽丝(Margulis)评为科学界50位最重要的女性之一。 参考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Lynn_Margulis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22519367900793?via%3Dihub 8. 磁共振成像(MRI),1973 论文:通过诱导局部相互作用形成图像:使用核磁共振的示例(Image form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s: examples employ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作者:Paul C. Lauterbur 期刊:《自然》摘要:对象的图像可以定义为其一个或多个属性的空间分布的图形表示。图像形成通常要求物体与物体或辐射场相互作用,其波长与要区分的最小特征表示相当或更小,从而可以限制相互作用的区域并生成分辨图像。 Paul Lauterbur自我调侃道,你可以用《科学》或《自然》杂志拒绝发表的论文来撰写过去50年的整个科学史。(2003) Paul在1929年的俄亥俄州的锡德尼出生,在锡德尼高中时就以生物、物理和化学三门成绩好而出名,还在家里的地下室里建了属于自己的实验室。 1950年参军时,上司让他负责早期的核磁共振仪器(NMR),当他离开部队时,就已经发表了4篇论文了。 之后拿到化学学士学位后,去道康宁公司的梅隆实验室工作,一边在梅隆实验室工作的时候,一边在匹兹堡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 直到1962年拿到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去石溪大学做副教授,并在斯坦福大学做访学,正是在匹兹堡大学和石溪大学的研究经历,才使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成为可能,他与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共同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参考链接:http://#The_development_of_the_MRI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ul_Lauterbur#The_development_of_the_MRI 9. 细胞分裂周期,1974 论文:酵母细胞分裂周期的遗传控制(Genetic control of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in yeast) 作者:Hartwell LH, Culotti J, Pringle JR, Reid BJ 期刊:《科学》 摘要:研究人员使用延时显微镜检测对温度敏感的酵母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在细胞分裂周期的特定阶段所需的基因功能中存在缺陷。 这项技术提供了两种有关突变体的信息:正常执行缺陷基因功能的时间(定义为执行点)和不执行功能时细胞收集的阶段(定义为终止点)。 本文描述了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三个基因中携带损伤的突变体。三个基因(cdc-1,cdc-2和cdc-3)都大约在芽萌发时的细胞周期早期开始执行,但是它们的终止点不同。 John Pringle称,Hartwell等人于1974年撰写的论文还未经审查就被《自然》拒绝……(2013) Pringle高中毕业时是准备去格伦代尔初级学院,准备学习数学,化学和物理,原本想着做普通的工程师,大一时,万万没想到,他的招生顾问推荐他参加加州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然后他就通过了。 直接上大二。因为对父亲的霓虹灯牌人很感兴趣,想要知道这个灯牌是怎么构成的,他开始攻读物理学,结果在一个偶然之间,他听了James Bonner教授的生物学讲座,开始对DNA结构开始感兴趣,并立马转向到生物系。 并在1961年去麻省理工攻读硕士,专攻基因调控研究,并在短短4年中,完成了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博士后只用了18个月,由于研究速度太快,导致导师说还是得多待一年才能走流程毕业。 1965年,他回到加州理工尔湾分校做助理教授,并在那时开始研究,保持与学界业界的积极交流,直到研究成果获得2001年诺贝尔学生理学/医学奖。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2001/hartwell/biographical/ 10. 缺失数据,1976 论文:推断和缺失数据(Inference and missing data) 作者:Rubin DB 期刊:《生物测量学》(Biometrika)摘要:当对数据参数θ进行采样分布推断时,如果丢失的数据是“随机丢失”且观察到的数据也是“随机观察”的,则导致丢失数据的过程可以被忽略,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推断是以通常在丢失数据中观察到的模式为条件。 当对θ进行直接似然或贝叶斯推断时,如果丢失的数据是“随机丢失”的并且丢失数据过程的参数与θ“相异”,则导致丢失数据的过程也可忽略。在这些最弱的通用条件下,忽略导致丢失数据的过程始终不影响我们做出正确的推断。 Molenberghs于2007年写道:Rubin(1976)的标志性论文提出的缺失数据方法论,可以称为是统计学中一个真正的领域,它具有适当的术语、分类法、符号和结果集。 Rubin写道:这篇论文被JASA拒了两次,也被JRSS B 和JRSS A都拒绝过,… … 即使收到的所有评论都是负面的他也没有放弃,但他认为这些评论都非常令人困惑、甚至是错误的(2014) Rubin不仅是哈佛大学的统计系教授,还就职于清华大学和费城天普大学,曾提出了鲁宾因果模型和期望最大化算法(EM),该算法是一套设计方法因果 推论与观测数据,并可以处理缺失数据。 Rubin出生于华盛顿特区一个律师家庭。鲁宾在大学期间 就读普林斯顿大学加速博士课程,他是物理学家 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指导的20名学生之一(该课程的目的是在入学5年内授予学位)。他转而攻读心理学,并于1965年毕业。 他采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奖学金开始在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生院学习,但由于他的统计学背景不足,因此他被要求选修统计学入门课程。 鲁宾再次成为博士学位学生,这次是在哈佛大学统计系的威廉·科克伦(William Cochran)领导下的统计学专业。197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于1971年开始在教育测试服务局工作,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新的统计系担任访问学者。他于1974-1980 年发表了有关鲁宾因果模型的主要论文,并与计量经济学家Guido Imbens讨论了有关该主题的教科书。 参考链接: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5q4fhUoAAAAJ&hl=en&oi=ao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nald_Rubin 11. 标准经济理论描述,1980 论文:建立积极的消费者选择理论(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作者:Richard Thaler 期刊:《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摘要:消费者的经济理论是积极理论和标准理论的结合。由于这种经济理论基于理性最大化模型,因此它描述了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但据称它还描述了消费者事实上是如何选择的。 本文发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许多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与经济理论不一致。在这些情况下,经济理论在预测行为时会产生系统错误。 本文提出了Kahneman和Tversky的预期理论作为替代的标准经济理论描述。本文讨论的主题包括:降低机会成本,无法忽视的沉没成本,搜索行为,做不后悔的选择以及预承诺和自控。 Richard Thaler称,本文曾遭到六、七家主要期刊的拒绝。(2015) Richard幼年时曾患有阅读障碍,他的精算师父亲一直对他的成绩和表现不太满意,直到后面去送到一所私立学校才有好转,他在大学时最喜欢两门课:经济学和心理学,这也正是他最后走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之路。 后来选择去罗切斯特大学读研,因为该校有他比较喜欢的数学经济学经典教材,但没有想到研一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无法成为理论家,转向开始研究健康经济学。 后因工作与经济双双不顺,辗转到多地求职生活,后在康奈尔大学商学院呆了18年,职位是公共经济学教授,一边招募康奈尔大学MBA计划的学生进行行为经济学研究,一边见证康奈尔大学商学院成为知名的约德逊学院,最终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参考链接: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Tvzd5GgAAAAJ&hl=en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17/thaler/biographical/http://www.eief.it/butler/files/2009/11/thaler80.pdf 12. 准晶体,1984 论文:一种长程有序且不具备平移对称性的金属相(Metallic phase with long-range orientational order and no translational symmetry) 作者:Shechtman, D., Blech, I., Gratias, D., & Cahn, J. W. 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长程有序的金属固体(Al-14-at.%-Mn),具有与晶格平移不一致的二十面体点群对称性。它的衍射斑点与晶体的衍射斑点一样尖锐,但无法索引到任何Bravais晶格。该固体是亚稳态的,通过来自熔体的一阶跃迁而形成。 Dan Shechtman说,有人以物理学家不感兴趣为由拒绝了这篇论文。(1987) Dan Shechtman出生于特拉维夫,他于1972年在海法的以色列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Dan Shechtman从那时起就一直与Technion合作,但也曾在国外工作过。 他于1980年代初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的研究被授予了诺贝尔奖。自2004年以来,他还与美国艾姆斯爱荷华州立大学保持联系。 大部分固体物质是晶体:原子以有序的模式组织。物理学家长期一直认为,所有晶体的结构都是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图案组成的。 1982年,Dan Shechtman研究所谓的衍射图,这种衍射图是在X射线穿过晶体时发生的,他发现了规则的衍射图,它与任何周期性重复的结构都不匹配。这表明有些晶体结构在数学上来看是规则的,但不会重复。这些被称为准晶体。该项准晶体的发现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1/summary/ 13. 定点诱变,1987 论文:DNA序列中特定位置的诱变(Mutagenesis at a specific position in a DNA sequence) 作者:Hutchison, C.A., Phillips S., Edgell M.H., Gillam S., Jahnke P., 和 Smith, M. 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将预定义变化引入已知DNA序列中的通用方法,并通过实验诱导了两种过渡突变。该方法原则上还可以诱导颠换、插入和删除,并且适用于类似大小的其它环状DNA,例如重组DNA质粒。 Michael Smith说,他将第一篇关于定点诱变的论文提交到领衔学术期刊《细胞》(Cell)发表时被拒绝了,编辑称这不是读者普遍关注的内容。(1993,2011) 他的研究是,生物体的遗传密码从DNA分子转移到RNA,然后在蛋白质形成过程中将其转化。 大约在1980年,Michael Smith提出一种方法,可以将结合的DNA构件与DNA分子人工结合,然后将其插入生物体中进行复制。结果是人为的突变,并改变了遗传密码,从而替换了蛋白质中的特定氨基酸。 这种方法提供的定制蛋白质的机会在研究和工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因为他对基于寡核苷酸的定点诱变的建立及其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93/smith/facts/http://www.chem.ualberta.ca/~campbell/resources/Bioanalytical-2012/Smith_mutagenesis.pdf 14. 质谱解释,1994 论文:将多肽串联质谱数据与蛋白质数据库中的氨基酸序列相关联的方法(An approach to correlate tandem mass spectral data of peptides with amino acid sequences in a protein database) 作者:Eng, Jimmy K., Ashley L. McCormack, and John R. Yates. 期刊:《美国质谱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摘要:本文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解释蛋白质数据库中已知序列的串联质谱。该方法将在低能(10-50 eV)碰撞条件下产生的多肽的未解释串联质谱,与Genpept数据库中已开发的氨基酸序列相关联,度量其质荷比来判断其相似性。 John Yates说,Fred Mclafferty曾将论文回寄给Biemann等人,但一再被拒绝。(2018) 他曾在华盛顿特区的国家标准局(现为NIST)工作,随后在匹兹堡大学工作,在那里他担任RK Mellon化学和物理学教授长达25年,并担任匹兹堡表面科学的创始主任。然后于2007年调整到弗吉尼亚大学,担任工程学院和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化学教授。 Yates 于1956年获得朱尼亚塔学院的学士学位,在196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他于1970年至1971年担任东英吉利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并在安提阿学院(Antioch College)担任了三年的助理教授之后,他加入了国家标准局的科研人员。1982年,他加入匹兹堡大学,担任第一任RK Mellon化学教授,并担任匹兹堡大学表面科学中心的主任。 Yates曾在表面科学和催化领域的六种期刊和两本丛书的编辑委员会任职。他是多本书的共同编辑和作者,并撰写了720多篇研究论文。他是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内的几个主要科学组织成员。 参考链接: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6GU0W_AAAAAJ&hl=en&oi=ao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16/1044-0305%2894%2980016-2.pdf 15. 聚类分析和展示,1998 论文:全基因组表达图谱的聚类分析和展示(Cluster analysis and display of genome-wide expression patterns) 作者:M.B.Eisen,P.T.Spellman,P.O.Brown和D.Botstein 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摘要:本文描述了一种用于从DNA微阵列杂交中获得全基因组表达数据的聚类分析系统,该系统使用标准统计算法根据基因表达模式的相似性来排列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出芽酿酒酵母的基因表达数据分组与已知的功能相似的基因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并且人类数据也显示出相似的趋势。已知功能的基因与特性较差或新颖的基因的共表达可能提供一种简单的方式,揭露当前未知的许多基因功能。 David Botstein称,他记得他唯一对科学编辑说的是,他认为这篇论文有一天会成为经典著作,而事实证明他是对的。(2009) Botstein 于1987年加入Genentech,Inc.,担任科研副总裁。1990年,他成为斯坦福大学遗传学系系主任。Botstein 于1981 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Botstein是普林斯顿大学综合科学计划的主任。指导过许多综合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成功。 1998年,Botstein和他的博士后研究员Michael Eisen与研究生Paul Spellman和同事Patrick Brown一起,开发了一种统计方法和图形界面,该界面被广泛用于解释基因数据,包括微阵列数据。此方法经过改进,可用于多种应用,包括使用基因表达对异源性肿瘤进行分子分类。 随后,他与迈克尔·阿什伯纳(Michael Ashburner)和苏珊娜·刘易斯(Suzanna Lewis )一起创建了有影响力的基因本体论。 他与Erkki Ruoslahti和Keith Yamamoto一起是“细胞分子生物学 ”杂志(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的创始编辑之一。 在2013年,博茨泰因被任命为谷歌的抗衰老保健启动Calico项目首席科学官。 参考链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Botstein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4541/pdf/pq014863.pdf 相关报道:http://web.northeastern.edu/slavovlab/blog/2014/08/15/papers-that-triumphed-over-their-rej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