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为选择投资道路所做过的试验

2018 年 2 月 22 日 雪球 群兽中的一只猫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十月份,一共做了三个试验,说探索或实践也行。称呼并不影响理解,因此就叫做试验吧。在此简单做一个总结。


总结的目的是让自己和朋友们能看到我过去的一些错误、偏见和误区以及一些思考,或许能有一点参考价值。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看看哪种道路比较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其中包括深度与广度的探讨,短期与长期的平衡,低风险套利方面的探索等。也包括具体操作体系的一些尝试与具体标的上中短期的一些研究与实践。按照内容与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第一个和第二个试验是和好友一起做的,特别是第一个试验。他在研究上的努力比我多。




第一个试验 深度专注


出发点:贯彻“不熟不做”原则,努力成为行业、企业半个“内行”。这个想法主要受段永平影响。一开始选择的是汽车行业,理由大致包括消费升级、有办法搞懂等,以前在其他文章里说过。


过程:非科班出身,一开始虽然明白成为半个“内行”难度很大,但后面还是低估了这个难度。因此原先希望能利用一千个小时的学习与思考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实际实施上远超出这个时长(和小伙伴时长加起来可能有5倍以上)。初期目标是希望找出基业长青的公司,同时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前些年根据自己的体系与细化指标参考雪球用户“水皮江鸟” 的框架拟定了一个框架,包括定性与定量的各种指标参考。例如类似下图,此图为消费品总框架的一小部分。



首先第一步是行业研究:由于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这一阶段阅读量远超过预期。单清华出版的路跃兵博士的一套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丛书字数就超过300万字。(这套丛书很好)。后面一些资料虽然经过筛选,但总的书籍阅读量估摸着至少超过三千万字。


先是纵观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变迁,阅读内容除了以上丛书以外还包括能找到的全部年份的汽车行业相关蓝皮书、发展报告、网站上(例如汽车之家等)汽车企业的发展史、美日德韩汽车产业的发展史以及各个著名车企的发展变迁等资料。过程中做好笔记与疑问,以便对行业有大致的了解的前提下做一些思考。这一步目的是希望找出行业发展的脉络,以及各个优秀企业的特点,并且在书本的阐述下做进一步的思考。在这个阶段发现汽车产业的稳定性在消费品大类中算是差的,变数也多,因此根据框架梳理了一些要点制定了行业自身研究框架。并开始思考行业逻辑。



第二步:开始阅读中外各个车企著名领导人的传记、访谈记录等文章。观看国内车企领导人与行业专家的一些访谈,例如赵福全的系列视频。把掌握到的东西代入产业与企业发展进程去推演以及思考一些问题。在这一阶段,对行业运行与发展逻辑的初步把握开始形成。


然后开始看技术类书籍、例如发动机、变数箱相关技术的变迁,汽车性能相关技术以及汽车配件的一些书籍、新能源技术相关数据与研究报告。


在这一步做了全球著名车企历史发展表格,包括梳理了技术变迁、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市场战略等等因素的变迁。对于各个领导人资料中体现出的特质与面对困境或者市场时的一些变现和背后的思考也做了总结。对行业逻辑思考进一步加深。(下面图片为这部分研究的一小部分示例,部分数据是由雪球用户“水皮江鸟” 完成 )





第三步:开始阅读各个车企年报、招股说明书以及各个年份机构的深度研报、调研报告等。以及泡论坛寻找一些资料。根据行业、企业框架的各个要素与思考,总结企业的经营以及背后的一些东西。开始定量的研究,梳理全部定量数据。梳理国内几个企业各个经营要素的变迁发展,追踪车型销量数据以及相关信息。



最后一步:查漏补缺以及具体数据的分析与寻找,形成总结性的思考。


两篇文章阅读量虽然分别有六十多万和两百多万,但从交流来看我认为可能大多数的人也只是囫囵着打开一下。虽不敢说有多好,但至少我在雪球以及所有论坛上之前找资料时并没有发现此类深度研究的文章。而且两篇文章把行业投资需要关注的核心逻辑都较为清楚的分析归纳了出来,当中对汽车、客车行业基本面的一些预判现在看来也是准确的。关于具体企业的研究,在专栏贴的只有宇通的研究。其他企业文章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公开。


反思:这一阶段的研究对收益的直接帮助有限。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变数多且复杂以及理论指导实践存在研究缺陷。前者先不说,从李想对长安CS95、长城经营的判断错误就知道这方面的复杂性。后者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


1.认知偏差:历史上自主三强吉利、长城、长安之间各有各的问题,而在传统汽车产业中最主要的两个逻辑是能力构建与战略选择(行业笔记一文有详细写)。在这两块,过去的几个车企(包括奇瑞)曾经各领风骚。而我们想要判断的是未来,演绎法或者归纳法都要立足于现今的资料。过去的资料没有问题,但现今的资料是有缺陷的。举个例子,连赵福全都在采访魏建军时惊异于长城研发实力与投入的巨大进步,说明他之前的认识也是有偏差的。长安掌门人前几年对于和沃尔沃合作的一些看法,现在看来也是错的。如果从公开渠道难获得信息,就要为自己的研究留几分余地。同时,这只是在传统产业中的竞争,在新能源领域变数更大。


因此,无论是转折点判断(未来新行业经营判断)还是传统行业判断都存在认知偏差。


2.深度错觉:绝对的深度使得自己误以为掌握了“真相”。前几天在方丈@不明真相的群众 关于好企业下跌的帖子中回复过方丈。“大多数投资人都知道企业“质”的判断是最重要的。“质”可以广义地理解成真相,投资的真相。而我觉得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能做的只是尽量接近真相。很少投资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很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基本面把握一定是十成十的准确的。而这就是“事实”,事实是后面才能确认的。等到尘埃落定后事实才是“真相”。


所以,在事实发生之前,我们对“真相”的认知应该要多少留一分余地。很少有人能说自己对基本面的把握就是“真相”,而且肯定是包含混沌因素的。如果能认知这一前提,在大跌(或者说黑天鹅或者其他基本面坏信息)发生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更加地理性。会采取措施加深研究,多审视。而不是自大固执,“抱残守缺”,我看到过很多投资者犯过这个错误。我自己也犯过这个错误......”这里的错误就是在面对长安的时候犯的,长安在16年经营战略上错误一个接着一个。但因为相信长安在技术上的能力以及CS75成功时战略经营上体现出的能力以及相对三个企业各有缺点等原因,认为长安没有那么烂。在长安B10到12块时介入。在面对吉利时,等开通港股通后,吉利已经涨了一倍。当初认为长城与吉利的差距没那么大,忽视了吉利14、15年新车型已经证明了的成功,对长城的信息披露过度偏爱。事实证明,存在深度错觉,深度使人“固执”。固执就很难理性,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会出问题。


客观原因:16年一开始打算视估值考虑平均仓位。但由于人长期在外地不方便开通港股通,因此一直没有买入吉利。而且,由于工作忙碌,对于广汽漏看了,研究深度不够。说白了还是勤奋度不够。


长安的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恶化程度远超预期,新车战略失败。汽车变数增加,强者恒强等。


事到如今,想起年初高毅邓总@邓晓峰 关于汽车行业的研究的文章里说,目前汽车行业对于车企不太好预判,比较好的方法是跟踪。此刻深以为然。当初,不仅是我,雪球上包括岁寒等一堆人对邓总的看法都是不太赞同的。而后有很多人在错误上越走越远。


试验的补充:许多反思并不是现在才得出。而是在试验进行中就已经获得。因此边进行试验边有所补充。例如后面增加了对市场面的研究,即包括对企业过去上涨阶段与下跌阶段,行业、企业、对手等各个基本面与市场因素的分析去寻找最坏的情况,以及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市场面研究叠加 基本面,让我在5月份判断出长城后续基本面与市场面都有大概率变坏的可能。


因此五月份果断清仓长城H。又例如在加强跟踪中,从更多的渠道与维度判断长安经营中期内彻底恶化,基本面持续变糟之后果断清仓。



虽然从结果上来说,当初对长城基本面判断错误的人还赚了不少的钱。因为清仓长城H后长城还上涨了一些。但这些非判断对而只是运气赚的钱,长远来看不是好事。


试验中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失误,例如每个阶段主次逻辑的区分,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高估。以及一些不必要的研究,也就是效率上需要做提升。这个行业的研究还会一直持续,特别是在覆盖面上,包括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前因为覆盖程度的不足错失了很多机会。之后也都需要改进。


关于行业研究,之前方丈回复的几点我很赞同。


1,整个投资策略要有容错空间。

2,在波动中加大研究深度。

3,尽量投资变量小的企业。


参考一些前辈们的做法,我有想到其他一些剑走偏锋的一些做法,可能因人而异也有一些道理。例如针对心智的,因为每个人肯定心智上都有弱点。冯柳对买入时的思考,介入的价格。介入的价格如果够“低”,能帮助平滑心理波动从而更能保持“理性”。当然这个方法需要体系的适配,这里不展开。又例如以史为镜,我之前的研究就在做这个方面的尝试。例如市场面研究,参考标的过去所有下跌期间内外各个方面的要素,评价最坏的情况会如何,如果能够接受那么对于长期持股也是有帮助的。


深度基本面研究只是投资研究的一部分,但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并不一定能帮你赚到钱,但能帮你少犯错或者犯错时尽量减少损失。


总之,第一个试验最大的收获很简单——以开放的心态加强研究与学习,敬畏市场,尽量保持客观,尽量尊重理性,尽量简单!




第二个“试验”(低估分散)——收租股动态平衡模型


17年年初,针对第一个试验的反思,试图探讨另一种模式下的收益选择。也就是降低研究的难度,降低对“变化”判断的难度。因此在第一个试验尾声的时候做了第二个试验。


第二个试验是一个模型以及变种。先说一些结论:我觉得这个模型长期看来,能持续盈利的概率较大。虽然收益会取决于很多因素,但长远看来,跑赢沪深300概率很大。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模型应该会比较适用。当然,这个模型也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出发点:第一个试验告诉我们,虽然看懂“变化”能赚大钱,但若行业、企业“变化”太多就大大增加了投研难度。所以,在对“尽量简单”这一理念上可以有更具体的解读。当然,企业和行业只要存在就每时每刻都会有“变化”。那么,是不是有办法在降低难度的前提下还能获取一定收益率?实际上存在这样一些行业——现金流稳定,利润长期看来也较为稳定。行业经营较为简单,分红率也比较可观。行业中期与长期“变化”相对较小。当然,缺点也比较明显。成长性上会差些。


从历史上来看,这样的行业往往存在阶段性的估值中枢。而A股的市场常常是“无效”的,那么既存在着赚价值回归的机会也存在赚稳健增长的机会。

过程:尝试建立收租股模型以对冲风险,降低波动。同时,能保持一定的收益率。


首先进行行业选择,长期看来最好的是水电行业。其次考虑的是公路、机场。先考虑估值,在这三个行业中选择估值相对较低或较为合理的标的。例如长江水电、川投能源、宁沪高速、沪杭甬高速、上海机场、厦门空港、白云机场等。


由于第一步选出的企业较少。因此第二步要在类收租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中选择经营稳健,三年内业绩较为可判断的行业,然后再选择部分企业补充。例如旅游业选择了丽江旅游,电力行业选择了浙能电力、国投电力,商业地产行业选择了浦东金桥。


最后,考虑到自身的能力圈与判断力,选择了银行业中的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以及部分行业格局稳定、变数较小的行业龙头——双汇、伊利等。


这一过程首先考虑的是行业、企业稳定性与估值,其次考虑分红。最后,考虑到模型全部组成为收租类标的,因此出于分散风险出发增加了几个自身较为有把握、估值较为合理、变数较小的行业龙头。核心逻辑为收租类标的是最适合现金流估值模型的标的,变量较小。参考历史估值能较为容易地理解市场的估值逻辑从而选出阶段性低估的标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常存在估值中枢。同时,几大龙头成长性相对收租类标的会好一些,分红再投入也是个好选择。


成果:运行接近半年,实际上收益不错,跑赢沪深300接近10%。由于组成行业类别较多,行业特点稳定,长期看来,较难发生系统性风险。跟踪也相对较为容易,长期看来因为变数较小,需要跟踪的信息与数据相对较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顺带发现一些较好的标的,例如研究商业地产中发现了港股市场中的一些标的,这也是第三个试验的契机。而且,这个模型是个能很放心“安睡”的模型,不太用判断变化,因此对保持理性很有帮助。同时,由于波动较小。对于永远满仓的我来说,若发现套利机会也可以马上拿一部分仓位进行交易。较为灵活。


因此,我相信这个模式是普适的。我认识的一些人使用的高股息率模型或者低估分散模型里的很多标的也是来自于这样的模型,可以认为是基于自己能力圈的模型变种。(注意实际运用中有情绪面的研究参考,关于这部分请参考@水皮江鸟 的文章《不可知论与非理性人》)


反思:


1.实际上,我们所有的投资能获得成功的最大安全垫都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经济尚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的前提下,寻找成长股投资似乎空间更大些。如果具备能力的话,放弃这样的机会好像有点可惜?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如果在能力圈内找不到合适的标的,做收租股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


2.目前这个模型能保持较好的收益原因之一可能还在于A股和港股还不像美股一样是个“有效”的市场。若时间拉长来看,10年20年后A股也到现在美股这样的发育程度的话,这样的投资模型是不是就会更不好做一些?而且,利用这样的“无效”去获取更多的收益的可能性如果放弃,好像也有些可惜。


3.这个模型由于强调平衡性,有时候操作会比较频繁。我觉得操作频繁可能不太利于保持一个很理性的心态。同时,由于跟踪的标的较多,虽然都较为简单,但对每个标的的把握也会降低。这点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地方。


4.回顾收益来源,最大的收益都来自于龙头标的。这个可能是今年市场的特点决定的。但如果采用原来的方式,只拿住几个能力圈内的标的是否长期看来收益也会较好?而随着精力的分散,对原先深研的标的的跟踪肯定也会弱掉,那么就有可能错过一些机会。


综上所述,这个模型以及变种普适性很强。目前市场看来,年化10%到15%以上概率较大。当然,也视每个人的目标而定。这一方法好处很多,只是对于能力提高上可能稍微有些不足。




第三个“试验”(从基本面研究的缺陷看市场面研究)


从基本面研究的缺陷看市场面研究


——索罗斯反身性理论实际运用探讨


在买入决策前我希望能解释清楚三个东西,行业逻辑、企业逻辑、估值逻辑。行业逻辑就是整个行业运行发展的基础逻辑,它能回答行业空间、发展规律、阶段性特征、竞争本质、核心要素演变等问题。企业逻辑是企业在历史中发展壮大的逻辑,一般既依托于行业逻辑又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演变。它能解答诸如企业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优缺点等问题。估值逻辑相对前两个逻辑仅仅起辅助作用,但必不可少。它像是市场丈量行业、企业价值的标尺。了解它的构成和演变,使我们在面对市场时不会显得混乱。


前两个逻辑一般可以从基本面的历史研究中获得。很多时候,日光之下无新事,What has been is what will be,and what has been done is what will be done。但估值逻辑更多地需要通过市场面研究结合基本面研究来发现。


如果换一种说法,前两个研究能让我们明白好企业、好生意、后一个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好价格。在很多时候,市场面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因为基本面研究对于个人来说存在着一些问题。


基本面研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基本面的研究决定大的方向与空间,也就是确定性和收益比。而过程和实现的时间需要另外的研究,或者顺其自然。大多数价值投资者都选择顺其自然,选择在跟踪中等待。但这样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何证明自己的基本面研究一定是正确的?或者说如何证明自己根据基本面研究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基本面研究立足于信息的归纳与演绎,信息是基础。但即使是信息极大丰富或者说赘余的今天,有效信息的获取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个人投资者。市场参与的主体间信息的获取有差距、信息的归纳和演绎也有差距。因此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对标的方向与空间的认知发生错误很正常。


并且,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面相对于原初的判断也可能发生变化。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如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基本面往坏的方向变化怎么办?当然可以继续跟踪、研究做判断,但失去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就无法避免。


对于这两个问题,加强自己的研究能力肯定是根本应对,也就是对商业模式、逻辑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加强,都无法完全解答以上两个问题。而且每个人的天分条件不同,虽然都可能存在能力圈。但对能力圈的把握深度肯定有所差别。如何立足于自身的基础加强投研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做投资肯定要基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我们没有段永平的对互联网的理解,也没有邱国鹭@邱国鹭 的对家电行业的理解,更没有巴菲特对消费品的理解,即使多研究多在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年估计也难做到。但如果还是想做到极致,不想认输怎么办?我想投资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并没有完全固定的套路,如果抱着开放思维以及持续学习的心态或许会有更多收获。有朋友在微信留言说,基本面是自己理解的基本面,市场面是市场理解的基本面,我觉得大概也有点这个意思。


对于投研,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投资的成功率,降低风险。那么如果有任何手段能够增加投资的成功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学习。我认为市场面研究有助于帮助解答这两个问题。


市场面研究的原因


如果从正面逻辑去思考难得到结果。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或者维度进行思考以寻求可能有帮助的方法。也就是跳出整个框架,从另一个维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绝大多数的投资活动,归根结底都会归于两个行为——买入与卖出。买入与卖出的核心就是价格。好的价格能很大程度减少风险。市场面的研究对我的意义就是帮助找出更好的买入价格。


买入之前肯定已经做过充足的基本面研究。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个价格买入?不外乎两个理由,低估与成长。低估更多地立足于过去和现在,成长则立足于未来。至少这两个理由要满足一个。这里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用未来的成长来论证现在价格的低估,这样安全边际就太窄了。


我们运用基本面研究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原因是,股票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机。即长期股价走势一般和基本面走势正相关。但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买入行为是一个时点,或者是一个较短的时间段,那么在这一期间股票更多地是体现了投票机的一面。这个就是市场面研究的原因之一。面对市场的博弈性,任何能使我们更好的利于有利地位的手段都值得考虑。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买入时,必须能理解市场的估值逻辑。从而能明白自己的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差异以及未来可能的演变,令自己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站在更有利的位置。


市场面的研究是为了看清楚涨跌各个阶段市场对基本面变化的着力点。也就是探讨基本面变化在市场中的反馈。我们说过长期股票是称重机,而利用长期股价的变化以及基本面的走势。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与基本面的互动性,从而在短期买入的时机判断上会有一些帮助。


市场面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股价的基本趋势、主流偏向、股票价格三者存在反身性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股价走势与基本面的偏离中可以看出市场因素对股价走势的一些影响。也就是各个阶段市场对企业估值与预期的着力点。至于如何具体运用,修行在个人。我自己是把它作为基本面研究的辅助。除了理解估值逻辑以外,还包括对可能“损失”的演绎,我一般喜欢考虑坏的情况。这个也算是索罗斯理论的粗浅运用。关于这些,我认为冯柳总是高手,从他的文章里学到很多。


对反身性加强以及崩塌,我们也研究,但认为实际运用存在着很大风险,因为条件很苛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去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复杂的对比研究。也不是要通过市场面研究直接去指导实践,我们认为市场面研究只是基本面研究的辅助,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基本面研究。我们希望以简单应对简单。找出各个阶段,市场对这一行业或者这一企业的基本面预期与着力点。从而更好的理解市场,让自己更加地客观。当然,也会在判断买入与持有时多增加一分信心。


市场面研究的方法与作用


要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标的每个阶段市场对基本面预期的着力点。也就是理解市场与基本面间的相互关系。这里分为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一般是指市场面的行业研究。市场面研究找出市场对股价的影响。比如市场预期与企业业绩背离的部分等。从行业历史角度,在我之前的汽车行业投研笔记一文。从欧、美、日,汽车行业历史变迁中,结合龙头车企股价单一涨跌的各个阶段与车企业绩、竞争格局、市场变化,去解读每个阶段,资本市场对车企预期以及着力点。


基本面研究,找出行业逻辑,市场面研究找出估值逻辑以及影响因素。从历史研究中我们得出最核心的行业逻辑是能力构建。行业逻辑解答了各个阶段企业如何针对产业发展规律,利用各种措施去参与竞争。而市场面研究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看清楚这些措施采用的前中后期市场是如何预期以及演变延展的。从而对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行业、企业的估值逻辑,大众预期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如果行业不发生剧变,这些研究就可以帮助推演,解答诸如如果在这个时点买入,后续可能的变化。


小的方面一般指市场面的企业研究以及结构性研究。具体运用会比较简单。对我们的投研决策影响非常直观。例如我五月份做的长城汽车市场面研究。对长城汽车历年股价走势进行阶段性划分,找出大的单一涨跌的阶段以及所有最高点与最低点。结合基本面,找出市场对每个基本面“好”“坏”因素的反馈与着力点。同时对同一时期的其他车企与整体汽车行业也进行类似研究。


经过研究,我们就可以很直观地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爆款车型产生时,外部市场条件与内部数据指标可能如何变化?在确定竞争对手车型的市场情况下,新车型的推出资本有可能会有几种反馈?是否有爆款车型资本市场就会有反馈?如果同时有几个车企有爆款车型,对比基本面,市场可能如何看?等等。以及最重要的,后续一个较大的时间段,影响股价的一些原因。


当然,关于长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好的介入时机。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在研究中会颠覆很多固有的认知。(比如即使出了爆款车,股价也存在不反应的可能)从而让我们能更好地避免错误,看到更多。把研究与当下情况结合,最终得出的结论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这一部分的市场面研究不一定能够让我们赚钱,但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避免错误。在群体狂热时能更加客观,并且是有理由的客观。


特别是在做逆向投资时,我们希望在逻辑正确时,杀估值或者杀业绩后进入。基本面研究让我们找出正确的逻辑,市场面研究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价格。而较好的价格也有利于持股信心的保持。人千万不要高估自己。


在一些结构性机会的时候,市场面研究也起到一些作用。一个简单的例子。相对净资产长期低估的商业收租股。在基本面确定的情况下,长期持有也能有不错的收益。但结合市场面研究,或许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时期内收益会集中兑现一大部分。比如今年7月份8块的红星美凯龙,在基本面研究过后,确定商业模式不错,市场格局也好。虽然对部分数据有疑惑,但后面通过一些资料和渠道也确定了不影响基本面长期价值。同时对行业以及其他商业地产标的的市场面研究显示,分红以及物业重估变现是影响此类标的估值逻辑的关键点。


基本面研究确定企业有长期价值,类reits的发放代表物业重估价值后续有持续变现的机会。外部整体地产股和大盘的飙升、A股IPO作为可能催化剂以及实地市场调研显示下半年对业绩的保障。参考历史,这半年时间里就是比较好的机会,赔率高,风险很低。


市场面研究的缺陷


不管是投机还是投资,我认为,市场面研究只是补充。基本面研究才是根本。索罗斯的基本面研究做的绝对比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强。大空头里的Steve Eisman对美国房地产的基本面研究也肯定比大多数美股投资者深入。


其实无论是市场面还是基本面研究,都是在综合利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都存在着两个缺点。1.我们是用过去去理解现在。而对于未来的预判难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持有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继续进行研究。2.对于黑天鹅也都没有太好的绝对应对。


但我们通过严格的买入研究与价格能使得我们面对黑天鹅时能多一分安全边际。同时通过对历史上黑天鹅的研究,心里也会对可能的幅度有一个大概预判。也就是对坏的情况会有更好的抵抗力。


最后市场面研究在面对特定行业时候起到的作用非常小,例如一些新兴的科技互联网行业。因为业界的许多东西都是全新的。更多地单纯依靠基本面研究,也就是对行业、企业的理解。


在投资中,我们最重要、最多的研究都会在买入之前完成。持有阶段更多的是跟踪以及后续研究。卖出也是一样。


以上就是我的第三个“试验”,从第一个试验的对基本面绝对深度专注,第二个试验在尽量少变化的行业分散动态平衡,最后到市场面研究结合基本面研究也即反身性理论的实际粗浅运用探讨。实际上这三个试验除了第二个试验这种实际运用以外,第一个和第三个是在这些年投资行为中一直进行着并不断地去完善的。今年有了初步的结果和体会,因此简单做个总结记录。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赵福全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目前主要从事汽车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管理、技术路线等领域的战略研究。在美日欧汽车界学习、工作近二十年,曾任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研究总监(Research Executive)。2004年回国,先后担任华晨与吉利两家车企的副总裁、华晨宝马公司董事、吉利汽车(香港)执行董事、澳大利亚DSI控股公司董事长以及英国锰铜公司董事等职。作为核心成员之一,领导参与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家国际并购及后续的业务整合。 赵博士2013年5月加盟清华大学。现任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首届技术领导力会士,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届会士、理事长特别顾问、技术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英文杂志“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 Innovation)”创刊联合主编,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及多家企业的首席战略顾问。 赵教授作为特邀主持嘉宾与凤凰网共同创办了凤凰汽车《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迄今已和行业领袖及知名企业家等重量级嘉宾进行了66期对话。赵博士主持开发过近20款整车及10余款动力总成产品,主导完成了各类重大战略及管理咨询项目15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已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其中一部英文专著已被译为中文,发表中英日文论文300余篇,在主流报刊媒体上发表产业评论100余万字,在重大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200余场次,获得包括《中国汽车报》行业年度人物、纪念改革开放30年及4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自主创新人物、“中国经济网”汽车行业年度人物等各类重大奖项30余项。
【经典书】机器学习高斯过程,26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31+阅读 · 2020年5月2日
【资源】100+本免费数据科学书
专知会员服务
108+阅读 · 2020年3月17日
机器学习速查手册,1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42+阅读 · 2020年3月15日
《人工智能2020:落地挑战与应对 》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7+阅读 · 2020年3月8日
算法与数据结构Python,369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4+阅读 · 2020年3月4日
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
产品100干货速递
26+阅读 · 2018年6月19日
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如何?
大数据技术
9+阅读 · 2018年4月24日
你用 Python 做过什么有趣的数据挖掘项目?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4+阅读 · 2018年2月11日
投资,重要的是未来
雪球
5+阅读 · 2017年12月17日
天使湾叶东东:创业死法清单 这7个最致命
铅笔道
5+阅读 · 2017年7月21日
Arxiv
6+阅读 · 2019年9月4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2月26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经典书】机器学习高斯过程,26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31+阅读 · 2020年5月2日
【资源】100+本免费数据科学书
专知会员服务
108+阅读 · 2020年3月17日
机器学习速查手册,13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42+阅读 · 2020年3月15日
《人工智能2020:落地挑战与应对 》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7+阅读 · 2020年3月8日
算法与数据结构Python,369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64+阅读 · 2020年3月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