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1岁的老人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本刊记者采访了他

2017 年 10 月 26 日 三联生活周刊 袁越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什么?答案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主持人。你想啊,别人旅游要自己花钱,可如果你干上这份工作,那么就会有人出钱请你去地球上各种奇怪的地方玩,亲眼看看别人一辈子都无法看到的奇景,真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可惜的是,这个岗位被一个人“霸占”了60多年,至今仍然没有空出来。此人名叫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今年已经91岁了,但还没有任何退休的迹象。

BBC纪录片主持人爱登堡近照

如果你是从央视纪录片频道开始看的BBC纪录片,那么你很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他,因为央视的节目都是配音的,把他的解说音轨替换掉了。不过,如果你去问其他国家的纪录片爱好者,他们无一例外都会告诉你,他们是听着爱登堡的声音长大的。

爱登堡于1926年5月8日出生在伦敦附近的一座小镇,童年则是在莱斯特城度过的。他的父亲是莱斯特城一所大学的校长,从小给了他很好的教育。在他成长的年代,大英帝国的辉煌虽然早已不在,但帝国留下的博物学传统仍在。受此影响,爱登堡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尤其喜欢收集动植物化石和岩石标本。

 童年爱登堡

中学毕业后他选择去剑桥大学读地质学和动物学,获得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二战期间他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服役两年,战争结束后他去一家出版社负责编辑儿童科普书籍,不过他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便把简历投给了一家广播电台,试图成为一名播音员。虽然没有被录取,但那份简历被BBC电视台看中了,于是爱登堡进入了电视这门新兴行业。要知道,1950年代的电视机普及率很低,广播电台的影响力远大于电视台,再加上爱登堡门牙太大,本来并不适合出镜,但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成了BBC电视一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

有一对大门牙的青年爱登堡

刚进BBC时,爱登堡主持的都是一些综艺类节目,影响不大。他在主持一档动物表演类节目时认识了伦敦动物园爬行动物馆的馆长,两人决定把动物园去野外抓捕动物的过程拍下来,做一档真正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这档名为《动物园探奇》(Zoo Quest)的节目原定由这位馆长负责主持,但他在去非洲拍摄第一集时染上了一种热带传染病,没多久就死了,于是爱登堡便接替他成了这档节目的出镜主持人,从此开启了一段伟大的职业生涯。

刚入行的爱登堡

第一集《动物园探奇》首播于1954年,虽然拍的是人类抓捕野生动物的过程,但爱登堡利用这个机会向观众介绍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知识,以及该动物和当地生态系统的关系,本质上属于一部科教片。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套片子其实就是大英帝国博物传统的延续,只不过当年英国博物学家们从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运回来的是动植物标本,如今运回来的是活的展览动物而已。

爱登堡在拍摄《动物园探奇》

1957年,BBC旗下的自然历史组(Natural History Unit)在布里斯托成立,力邀爱登堡加盟,但他刚刚成家,尚未准备好离开伦敦,便选择重回大学读书,准备拿一个社会人类学的博士学位。但就在爱登堡即将答辩之际,BBC邀请他回来担任电视二台(BBCTwo)的内容主管。经过一番考量,爱登堡决定接受邀请,但他坚持在合同书里加上一条:必须允许他偶尔暂停工作出去拍摄野生动物纪录片,结果他当年就翘班去坦桑尼亚拍大象了。

在BBC二台工作期间,爱登堡把生物多样性的理念用到了内容管理上。在他的治理下,电视二台变成了一个涵盖综艺、教育、艺术、经济和体育等等很多领域的综合性电视频道,收视率直线上升。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些内容,他还在彩色电视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率先尝试制作播出彩色信号,为彩色电视在英国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最先从彩色信号中获益的是斯诺克比赛的直播。爱登堡力推电视二台转播斯诺克比赛,这项运动从此获得了新生。但爱登堡的终极目标是想把这项技术用在纪录片上,在他的大力支持下,BBC制作了《西方艺术史》和《文明史》这两套片子,被公认为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开山鼻祖,奠定了这类纪录片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爱登堡重操旧业,继续拍摄他最心爱的野生动物纪录片,为此他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经历了常人很难想象的艰辛。

彩色的爱登堡

必须指出,上世纪50-60年代的航空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偏远地区没有航班,而像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刚果雨林等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其困难程度是今天的探险家们无法想象的。因为还有拍摄任务,爱登堡的团队还必须随身携带摄像机、电池、光源和一大堆胶片盒,难度就更大了。各位读者如果想了解当年的那些纪录片都是怎么拍出来的,可以去看看他拍摄的《地图上的空白》(A Blank on the Map)。这部片子记录的是他深入阿布亚新几内亚丛林寻找原始部落的经过,从中甚至可以看到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家们的影子。

《地图上的空白》剧照,爱登堡试图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交谈

因为管理电视二台有方,爱登堡于1969年被提拔为BBC电视台的总制作人,负责所有频道的节目制作。这项工作任务繁重,他不得不减少了外出拍片的次数。1972年,BBC打算再次提拔他担任BBC电视台的台长,这下他终于受不了了,干脆从BBC辞职,全身心地投入了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拍摄任务中。

爱登堡在这一时期拍的片子虽然影像质量都不算高,但却很好地表现了他在主持人这个岗位上的过人才华。年轻时的爱登堡算不上帅哥,但他镜头感很强,屏幕上的他总是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他的嗓音非常有特点,吐字清晰准确,但又没有播音腔,听起来非常舒服;他还很有幽默感,善于从艰苦的野外生活中寻找笑点。比如有一次他面对镜头一本正经地解释为什么睡觉前一定要检查一下帐篷,不要让吸血蝙蝠混进来:“它们会小心翼翼地撕掉你身上的一块皮,然后轻轻地舔舐流出来的血,动作轻柔得让你感觉不到疼痛,等你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才会发现帐篷里到处都是你的血,几天后你又会发现自己已经死于狂犬病了。”

喜欢搞笑的爱登堡

爱登堡本来可以一直按照这个方式拍下去,但他却并不满足,试图寻找新的拍摄方式,更好地展现出大自然真正的样子。1979年,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地球生命》(Life On Earth)问世了。这套13集纪录片彻底改变了以往纪录片讲故事的方式,爱登堡不再频繁出境,而是留在屏幕后面担任解说,让动植物本身成为画面的主角。故事的来源也不再是BBC导演们的个人发现,而是在广泛咨询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之后,从中选出最新最有趣的研究成果。

《地球生命》改变了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拍摄模式

这套片子一经推出便立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誉为现代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开山之作。爱登堡趁热打铁,又陆续推出了《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和《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这两套片子,合起来并称为“生命三部曲”。此后他主持拍摄的《蓝色星球》和《地球脉动》等系列片也都延续了这一模式,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因此这个模式便成为纪录片行业的最高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

《地球脉动》被很多人认为是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巅峰之作

除了尊重科学和会讲故事外,爱登堡还非常善于利用最新的摄影技术。无论是彩色、高清、IMAX、3D和计算机辅助虚拟现实等新的摄影格式,还是直升机、无人机和潜水器等新的拍摄手段,他都力争在第一时间学习采纳,因此他也成为拿过黑白、彩色、高清和3D这4种格式的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s)的唯一一名电影人。

勇于创新的爱登堡

爱登堡不但喜欢拍摄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同时也是全球知名的环保人士,一生致力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由于他对人类文明所做的特殊贡献,爱登堡于1985年被英国王室授予爵士头衔,还在BBC操办的“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投票中被大家选中,排名第63位。这份榜单上的绝大部分人都已去世,因此爱登堡便被当代英国人视为“国宝”(National Treasure),还在另一项选举中被评为当今英国“最可信赖的人”。

爱登堡被评为当今英国最可信赖的人

2016年爱登堡过90岁大寿,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影迷的祝福。大家都以为他会就此隐退,没想到他今年又重出江湖,担任了《蓝色星球》第二季(Blue Planet II)的撰稿和配音。


《蓝色星球》第二季预告片

今年9月27日,BBC在伦敦最大的BFIIMAX影院举办《蓝色星球》第二季的首映式,我有幸作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受邀记者参加了这次首映式,并且得到了一个专访爱登堡爵士的机会。下面就是我对他的的采访:

这张照片我可以吹一辈子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名拍了60多年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人,这个地球上恐怕已经很难再有什么东西是您没见过的了。不过我还是想问问您,拍《蓝色星球》第二季时有没有见到什么让您感到惊讶的动物或者景象?

爱登堡:为了拍第二集《深海》,我曾经坐潜水器下到了海底。因为我以前坐过很多次这样的潜水器,所以我并没有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太过惊讶,心态一直很放松。突然我看到前面出现了一个深蓝色的湖,还看到一条鱼一个猛子扎进湖里,激起一串浪花。但它很快又游了出来,我这才意识到我当时已经身处海底了,不应该再有一个湖了。原来那是个甲烷湖,海底有机物分解成的甲烷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液态。我盯着那个湖看了很久,不知道应该怎么用语言来形容眼前的一切。经常有人说海底世界就像外星球,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后来摄制组还在那片海域拍到了海底甲烷火山喷发的场面,视觉效果极为震撼。第二天再去拍就什么痕迹都看不到了,我们的运气真的太好了。

用于拍摄《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潜水器

三联生活周刊:您最早拍摄的纪录片都是需要您大量出镜的,但从中后期开始拍的一系列史诗级大片风格大变,不但您本人很少出境了,就连人类的镜头都很少出现,仿佛地球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这个转变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爱登堡:首先我要说,人是最好拍的,找个专家往镜头前一站,为观众解释一切,这么做非常容易,成本也最低。如果不拍人,全靠大自然的镜头来讲故事,难度要大得多,这是在我们的拍摄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实现的。其次,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观众最大限度地沉浸在故事当中,忘记拍摄者的存在,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非常好,吸引了最多的观众。如果我们请科学家出镜解说,很容易拍成干涩的科教纪录片,只能吸引少数真正喜欢看科教片的观众。第三,其实我们在每一集的片尾都会有幕后花絮,向观众展示拍摄的过程,也有一些观众向我们反映说他们很喜欢这个段落呢。

不少观众很喜欢BBC片尾的拍摄花絮

三联生活周刊:BBC纪录片中的很多野生动物都很有性格,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我想这就是让动物做故事主角导致的结果。但是,这种用人类视角来解释动物行为的方法很容易导致过分拟人化,让观众误以为它们也像人类一样聪明,或者把野生动物当成了人类宠物来看待,请问您是否担心过这一点呢?

爱登堡: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野生动物的过分拟人化恰恰也是BBC最反对的做法。事实上,我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努力做到每一句解说词都是有科学根据的,绝对不能想当然,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动物行为。举个例子,《蓝色星球》第二季里有个关于海龟的故事,那只海龟每天都会去一个我们称之为“清洁站”的地方,让小鱼们为它清理身上的死皮。我看到那只海龟闭着眼睛张开四肢(说到这里爱登堡亲自比划了一下),看上去一副非常惬意的样子,就写了这样一段解说词:我羞于承认,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居然有了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它正在美容院里享受一次面部按摩服务。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这么说的时候,分集导演给我看了一篇相关论文,科学家们发现正在接受小鱼清理死皮的海龟体内的荷尔蒙确实发生了变化,证明它们真的在享受,我这才敢把这句解说词加进去。

《蓝色星球》第二季第一集的主角之一,一只会使用工具的鞍斑猪齿鱼

三联生活周刊:《蓝色星球》前两季间隔了将近20年,您觉得在这20年的时间里海洋生态环境是变好了还是变糟了?主要原因是什么?

爱登堡:我觉得海洋环境总体上变糟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和海水酸化,另一个是塑料垃圾的泛滥。前者涉及到能源问题,修正起来难度确实很大,但后者起码从技术上讲是不难解决的,希望各国政府立即行动起来。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地球的整体环境是变好还是变坏了呢?原因又是什么?

爱登堡:我认为地球的整体环境也变糟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口增长。很多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人太多了,地球现有的资源很难满足。因此我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我知道这个政策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指责其过于严厉,但我尊重中国政府的行动力。不管怎样,这项政策起码让中国少生了几亿人,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爱登堡更喜欢动物

三联生活周刊:东亚华人吃鱼翅的习惯让鲨鱼遭了秧,还有一些华人相信鱼鳔可以治疗肾虚,这又让加利福尼亚石首鱼(Totoaba)遭了秧,请问如果您是一名环保人士的话,您会如何促使这些人做出改变呢?

爱登堡: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科普教育,首先要让公众明白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这些海洋生物。其次,我觉得诉诸情感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要让公众喜欢上海洋生物,此时像《蓝色星球》这样的纪录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拍纪录片的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科普教育

三联生活周刊:说到环保教育,陆地上的生态保护很容易被理解,但海洋距离很多人的生活似乎很遥远,保护海洋的理念不容易传播,请问您有什么好办法?

爱登堡: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体的,海洋和陆地是相连的,保护海洋就是保护陆地,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不过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海洋,绝不仅仅是因为某个科学上的原因,而是因为地球上还有很多人至今仍然依靠海洋生活。我们破坏海洋生态,就等于打碎了他们的饭碗。另外,保护海洋生态和依靠海洋生活并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只要大家尊重科学就行了。《蓝色星球》第二季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挪威附近海域原本有很多鲱鱼,因为曾经的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最近几年挪威政府一直在试图恢复鲱鱼种群,有人因此号召大家去捕杀虎鲸,因为虎鲸也吃鲱鱼。但是,后续研究表明,虎鲸吃掉的鲱鱼只占很小一部分,于是挪威政府决定从渔业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对渔网的网眼大小和每艘渔船的捕捞上限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鲱鱼种群很快就恢复了。这件事说明人类并不是一种超级贪婪的物种,只是普通贪婪而已。只要给海洋一个机会,海洋有能力自我恢复。

只要给海洋一个机会,海洋有能力自我恢复

三联生活周刊: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拍纪录片,去过很多非常原始的地方,见过它们被人类破坏之前的样子,您当然也见过它们被人类破坏之后的样子,因此我觉得您很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有资格评价地球未来的人,请问您对地球的未来是悲观还是乐观?

爱登堡:我从来不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但我非常关心地球的生态保护工作,即使挽救地球生态系统的成功概率只有千分之一,我也会去努力,因为我有子孙,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他们,我想让他们也能够像我一样看到一个美丽的地球。

三联生活周刊:您今年已经91岁了,绝大多数像您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早已退休了,但您却一直坚持工作,请问您是如何保持旺盛精力的?

爱登堡:拍摄制作自然历史类纪录片是我从小的梦想,这个工作让我能够去到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看到很少有人看到的景象,接触到人类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福利。我甚至愿意花钱去做这些事情,现在有人出钱让我去做,我当然会很高兴地去做啦。我一直坚信我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所以我才会精力充沛,并乐此不疲。

爱登堡坚信自己从事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蓝色星球》第二季将于10月30日由腾讯视频独家全球同步播出,4K的播出将画面的品质呈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各位喜爱BBC纪录片的观众可以一饱眼(耳)福了。除此之外,由爱登堡爵士配音的《生命的故事》和《冰冻星球》等史诗级大片也都能在腾讯视频欣赏到,让我们跟着爵爷的脚步去看世界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不到南极非好汉」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登录查看更多
2

相关内容

英国广播公司(英文简称:BBC, 英文名称;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成立于1922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前身为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BBC于1936年开始提供电视服务,是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1967年,BBC首次采用彩色信号播报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从而开启了彩色电视时代。 [1] 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和广泛信誉的媒体,还经营着其他业务,包括BBC Proms音乐会、英语教学、交响乐团等
【ICMR2020】持续健康状态接口事件检索
专知会员服务
17+阅读 · 2020年4月18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BAAI|2019】用深度学习模拟原子间势,王涵  (附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阅读 · 2019年11月21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3+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吴恩达“官宣”荣升准爸爸~
AI100
4+阅读 · 2019年1月18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中美日全球美女机器人大PK,哪一款是你想要的味道?
机器人大讲堂
4+阅读 · 2017年9月16日
Arxiv
13+阅读 · 2019年11月14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5月21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5月11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