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申报通知
近期重要事宜公告: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72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67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15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95名教学名师、138名青年拔尖人才(自然科学类)入选。
其中,清华大学曾嵘教授、重庆大学谢开贵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杨旭教授和张冠军教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迟永宁教授、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贺之渊博士、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刘可安总经理、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刘国友副总工程师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东南大学胡仁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罗先觉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吴广宁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王永华教授入选“教学名师”;清华大学陈启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刘文凤教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冯双磊主任入选“青年拔尖人才”。
贺之渊,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汤广福院士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曾获“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中央企业十大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特高压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直流电网等先进输电技术系统分析、关键技术开发、核心装备研制及成套设计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数十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实现了我国在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相继研制出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柔性直流换流阀、高压直流断路器和大功率电力电子试验装置等多项世界领先的重大电力装备,成功在欧美发达地区中标直流工程项目。兼任IEC TC115 WG11、IEC SC22F MT22、CIGRE B4-72等工作组成员,其中IEC TC115 WG11和CIGRE B4-72分别是我国主导发起的柔性直流输电领域首个IEC标准工作组和直流电网领域首个CIGRE工作组。每年多次赴外参加相关工作组的电力科技前沿性专题研讨以及国际大电网会议等权威组织举办的国际高端学术会议,为提高我国直流输电技术的国际声誉、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参与制定IEC国际标准3项、CIGRE导则1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专利70余项。
刘可安先生,1971年9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别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和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同时担任中车时代电气执行董事、总经理。1994年8月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时代电气技术中心研发部门部长、主任、时代电气技术总监、总工程师、研究院副院长,2014年1月起至2015年12月任时代电气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研究院副院长、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2015年12月起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1月起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先生长期从事交流传动系统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开发工作,主持和参与的自主研发系统的传动控制应用项目有20多个,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铁道科技特等奖1个。曾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青年奖、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等多个荣誉称号。
刘国友,男,1966年3月生,1990年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中国南车首席技术专家,现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产业化工作。先后主持多项省部级重大项目和课题,特别是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用6英寸晶闸管、轨道交通用大功率IGBT芯片与模块的开发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全面推动功率半导体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从建议并购兼有晶闸管和IGBT技术的英国丹尼克斯公司,到建立功率半导体海外研发中心亲自培训IGBT工程师,再到主导建设国内首条IGBT生产线,短短8年时间,刘国友让IGBT研发和生产技术落后于欧洲国家25年的中国,到如今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胡仁杰,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电子实践”、“数字系统课程设计”负责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负责人。近年来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检测技术、智能仪器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现代测量控制技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曾获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担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责任专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组委会秘书长和专家组组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委会理事长等社会工作。
吴广宁,1969年生,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CIGRE SC B2国家委员,“高电压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教学团队骨干,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分别于1991年、1994年、199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1);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95篇。以“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石,作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之一,积极推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化改革。参与的教学成果获得了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王永华,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 SC4)委员;中国PROFIBUS用户组织(CPO)副主任委员、培训工作组组长;中国PROFIBU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中国IEC61131-3培训中心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自动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工业通讯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IEC61131-3标准PLC编程语言高端功能的开发与应用、现场总线诊断工具的研制及开发、信息化工业测控电器的研究与开发、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与评测等。1987年本科毕业留校。1987年9月至1990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至今在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2003年9月至2004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PROFIBUS资格中心工作和学习。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出版有影响的教材2部,《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教程》和《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后者获得2004年度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建立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实验室”和河南省信息化电器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建立了首个中国PROFIBUS/PROFINET技术培训中心、首个中国IEC61131-3培训中心。获得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INSTALLOR、DP、PA)、AS-i总线技术和OPEN PLC IEC61131-3等方面的5个国际工程师资格证书。目前团队承担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和课题,在研项目经费约200万元。
2005年7月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0年1月博士毕业,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2011年12月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2012年被聘为清华大学副教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霍英东青年教师优选资助,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入选清华大学221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评亚太青年科学家奖(by Prosper.Net-Scopus),2012年获评全球35名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家奖 (35 Top Innovators under 35, TR 35, by MIT Technology Review),2013年获评达沃斯论坛青年科学家奖(by World Economic Forum)。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期间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访问与合作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电力市场、低碳电力技术、电力调度、能源互联网、负荷预测、大数据技术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60余篇。论文SCI引用200余次,EI引用600余次,CNKI引用1500余次,Google Scholar引用1500余次,H-index为16。
刘文凤,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2009年12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电介质理论及应用。提出了无铅压电陶瓷低势垒自发转向机理,通过三相点准同相界的关键技术,开发了高压电性能、介电性能的锆钛酸钡钙陶瓷,可替代含铅压电陶瓷。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学术论文被SCI引用1174次,其中单篇论文引用率为838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冯双磊,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电力气象模拟与应用技术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IEC SC8A WG2可再生能源功率预测工作组召集人。他长期从事新能源发电及并网领域的研究、咨询工作,在新能源资源评估、功率预测及电力气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图书、著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参与制定国-行-企新能源相关标准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
欢迎朋友圈转发
欢迎评论区留言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阅读
重磅!2017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电气相关学科)今日揭晓
新工科?一文读懂电气名校是如何利用实时仿真技术玩转教学科研的
欢迎分享您的优质资源
投稿邮箱:xionglians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