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国际会议暨微生物组国际研讨会

2017 年 9 月 2 日 中国生物技术网

亚洲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是由中、日、韩三国的主要微生物资源研究机构发起成立的交流平台,旨在促进亚洲地区在微生物领域的合作研究,发挥微生物资源在未来科技进步的作用以及保护各国的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组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热点领域,对揭示复杂生命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认识人类面临的健康、能源、农业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本质,并最终为应对挑战、发展全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带来新的理论、技术和能力。

由亚洲生物资源研究中心网络主办、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协办的第九届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国际会议暨微生物组国际研讨会议”将于2017920-22日在北京召开。

本届会议将围绕微生物组,着重研究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和环境的关系这一研究热点,将邀请国内外微生物组学研究顶级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十几个亚洲国家的生物资源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围绕微生物组学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微生物组学研究宏观战略进行精彩报告。

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的会议此前分别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召开,是亚洲微生物资源领域的重要会议。

 

主办单位:亚洲生物资源研究中心网络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

会议主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双江研究员

 

时间:2017920-22

地点:920  北京亚奥国际酒店

921-2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会议日程如下:

920日下午:会议注册/会议开幕式和主题发言

 

●921日上午:分会场报告

Session:Report from each country institute

Session:2017 Sino-Micro Symposium: Microbiome (I)

 

●921日下午:分会场报告

Session:2017 Sino-Micro Symposium: Microbiome (II)

Session:Biodiversity

Session:Standardization

Session:Biobanking

Session:Microbiology

Session:Animals & Plants

Session:Joint seminar Between KNRRC and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 (IHB-CAS)

 

●922日上午:分会场报告及大会总结

Session: Data management

Session:New technologies

 

●922日下午:离会

 

注册费用国内代表1500元人民币

注:交通及食宿等费用自理。

 

会议官网

会议相关信息,请登录会议网站:http://anrrc2017-microbiome.csp.escience.cn

 

付费方式

  1. 1.     网上支付:注册完后,点击首页“Payment”(支付),选择在线支付(需开通网银)。

  2. 2.     银行转账  注意:汇款时请务必注明“ANRRC2017,参会代表姓名,发票单位抬头,纳税人识别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账户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账号:0200004509089117425

开户行名称: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会务联系

联系人:肖娟娟、李薇

电话:010-64806080010-64807570

邮箱:anrrc2017-secretariat@im.ac.cn

 

 

 

 

特邀嘉宾

 

徐建国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艾滋病和传染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和能力建设领域专家组组长,第二届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第三届实验室技术委员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第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建国及其团队从事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三十余年,也在国际著名杂志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包括JAMA LancetEID等。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2013年被健康报等评为生命之托希望之诺——医药卫生界30生命英雄’”之一。

 

 

Jeffery F. Mill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主任,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而后在塔夫茨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被任命为美国生物安全国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12-2014年当选美国微生物学会(ASM)主席,2015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受邀参加奥巴马政府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NMI)启动仪式。Jeffery F. Miller教授主要从事百日咳和类鼻疽等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细菌和噬菌体功能多样性演化等方面研究,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以及专著等200余篇,培养的学生多数在美国著名研究机构获得终身研究职位。

 


Yuichi Obata 博士,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主任,前任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主席。在2001年创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时,Obata博士被任命为生物学系统系主任,2005年起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该资源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生物资源中心之一。他是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的创始人之一,并于2012年至2016年的担任该网络的主席。目前,Obata博士是日本科学理事会(SCJ)的会员,实验动物委员会和生物资源委员会主席。他也是日本生物科学委员会,教育,体育,文化科学技术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日本医学研究与发展机构国家生物资源项目计划官员。

 

 

Shyam Kumar Sharm教授1976年获得印度农业研究所新德里遗传学博士学位后,加入印度农业委员会(ICAR)担任科学家。2003年,他在Palampur的喜马偕尔邦农业大学担任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高级中心项目主任,基础科学学院院长。他在遗传学,作物改良,生物技术和植物遗传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学术背景,并主持植物遗传资源南亚网(2006-2011粮农组织项目亚洲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与区域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2009-11工作。并担任国际生物多样性国际信息系统国际指导委员会成员,意大利罗马(2008-2011)等。目前,他正在Palampur喜马拉雅生物资源技术研究所工作,积极参与亚太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区域评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IPBES)国际平台。 

Kyungsook Ahn博士,曾获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生物化学获博士学位。自2011年起担任韩国国家研究资源中心(KNRRC)总部教育和研究部的负责人。此前,她曾在韩国国立卫生研究所(KNIH)工作,在那里进行老年痴呆队列研究并管理生物库。目前,她还担任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ANRRC)秘书,并担任ANRRC联络官,负责ISO / TC276“生物技术

 

MariaAuxilia Siringan博士,菲律宾微生物学协会认证机构菲律宾微生物学学院的外交官。她现任菲律宾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微生物研究与服务实验室主任。她主要监督微生物培养物收集的运行情况和检测实验室,为社会提供微生物服务和技术咨询,并对微生物技术人员进行培训。Siringan博士一直从事关于与生物活性潜力相关的海绵相关海洋微生物分离的研究项目。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生物系统学,环境学,食品和水微生物学以及微生物资源的代谢产物生产。自2013年以来,她一直为菲律宾农业部担任参与制定菲律宾农产品国家标准和实施良好农业实践的技术工作组成员。她最近发表了有关海洋哺乳动物病原体的科学文章和替代灭菌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微生物学领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

 

马俊才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信息中心主任,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执委、亚洲研究资源网络数据管理工作组主席、国际生命条形码项目数据镜像工作组共同主席。研发了全球微生物菌种目录,面向全球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微生物建立目录系统;建设微生物领域云数据平台,生物信息资源国际镜像网站Bio-mirror,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病毒数据库;主持研发《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管理及数据目录标准》已被ISO TC 276生物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成为AWI20710;主持编写并发布《中国微生物资源发展报告2016》。

 

周学东教授,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8年赴丹麦留学。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口腔微生物与口腔病、与全身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主编《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口腔微生态学》《微生物生物膜与感染》《口腔微生物图谱》等专著16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学名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国际牙医师学院ICD中国区主席、国际牙科研究会中国区主席等。

 

施文元教授,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口腔生物学系主任。获海外杰青、长江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PI。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首任主席,C3 Jian公司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口腔微生物致病机理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首先采用多学科交叉技术,开展椅旁口腔微生物检测、口腔生物膜形成、口腔微生物间交互作用和信号传导分子机制研究。研发包括快速检测系统和病原微生物靶向抗菌肽等口腔细菌性疾病诊疗新技术。在口腔细菌性疾病防治领域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0余项,多项成果临床转化,并作为唯一受邀华人微生物学家,参加奥巴马政府美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NMI)启动仪式。

 

奚传武教授,现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健康科学系教授和全球环境健康项目主任,密大-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合作项目主任,密大-清华水技术国际协同实验室副主任。奚传武博士的研究方向为细菌生物被膜/微生物组、水质监测管理水处理,和人体健康。在研项目获得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基金的重点资助. 已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 专利4项。兼任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BMC Microbiology 杂志副编辑,《应用及环境微生物学》杂志编委会成员,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驻局科学家,NSFInternational 公共健康顾问团成员。并担任多个国家(包括美国,中国,加拿大, 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等)的科学基金项目的专家评委和专业杂志审稿人。

 

 

周集中教授,现任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学研究所主任,微生物与植物生物学系的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科学家,清华兼职教授大学。他的专长是微生物生态学和基因组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分子群落生态学和宏基因组;2)对环境和生物能源重要的微生物的实验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 3)开发高通量宏基因组技术列; 4)理论生态学,特别是生态学理论和网络生态学。他撰写了540多篇出版物。他于2001年获得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2009年研发100大奖,2014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奖 - 美国能源部最高的科学认可。他是ISME JmBio和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的前任编辑,也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成员。 

 

王华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复旦大学特聘兼职教授。历任美国宇航局火星生存计划特邀专家委员会食品与微生物专家委员,美国食品科技协会生物技术分会主席,美国微生物学会食品分会主席,现任Microbial Spectrum 副主编,2017年美国微生物学会抗生素耐药生态学,耐药,感染及继发疾病创新减灭专业会议主委会主席,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下届主席等职。乳酸菌,生物被膜,李斯特菌等食品安全领域专家,抗生素耐药菌群创新研究领域奠基人,美英全球创新动议耐药减灭项目组织人,首席科学家; 2015年俄亥俄州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年度发明奖, 2012年被提名为Sanofi-巴斯德研究院抗生素耐药新进展奖候选人。第一次揭示了食品链中最大,分布最广泛的耐药基因库。

 

胡宝兰,浙江大学教授,博导,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1995获中国海洋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8-2010在荷兰奈梅亨大学访问研究,20142017分别在美国EPA和密西根大学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尤其是氮素微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4年在美国EPA访问研究后,在国内率先开展空气微生物及微生物组的相关工作,研究空气微生物组成、影响因素、扩散传播特性、颗粒中微生物毒理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5项,在“PNAS”“Applied Environmental andMicrobiology”“Water Research”、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参编著作和教材8本,授权国家专利4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项。

 

 

李英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2012美国密西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动物遗传研究所遗传与进化研究室主任。获第十一届李汝其动物遗传学奖; 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项目。以动物适应性进化这一专题为主线,先后从单基因、全基因组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了海豚prestin基因的进化、藏猪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大小熊猫食性转换的机制以及肠道菌群与长寿的关系等。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5篇。

 

刘双江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现任亚洲研究资源中心网络主席。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美国微生物学会杂志Appl. Environ. Microbiol.编辑。刘双江博士在芳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代谢与趋化、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及微生物资源收集、极端环境微生物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包括 1)发现了多个芳烃类化合物转运蛋白和多条代谢途径;2)鉴定了催化苯环裂解的2-氨基酚-1,6-双加氧酶基因,发现了两类新型脱氨酶;3)通过改进培养方法和技术,从各种环境中分离获得各种生理类群的微生物菌种,已经鉴定并命名了多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建立了2个新属-杨氏菌属(Yangia)和周氏菌属(Zhouia)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2、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3、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4、20、30、40岁,新陈代谢如何改变? 

5、科学揭示:一杯酒下肚后...
6、体育运动如何使大脑更好地运转
7、意想不到的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最新观点
8、关于IQ的9个事实
9、第一个抗衰老医学试验在狗身上成功!
10、一包33岁的垃圾给我们的启示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具有动能的生命体。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2019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附最新版日程)
肿瘤资讯
11+阅读 · 2019年6月13日
计算机类 | 低难度国际会议信息6条
Call4Papers
6+阅读 · 2019年4月28日
人工智能 | 国际会议信息6条
Call4Papers
5+阅读 · 2019年1月4日
医学 | 顶级SCI期刊专刊/国际会议信息4条
Call4Papers
5+阅读 · 2018年12月28日
人工智能 | 国际会议信息10条
Call4Papers
5+阅读 · 2018年12月18日
报名 | 清华大学“智慧医学影像论坛2018”
数据派THU
8+阅读 · 2018年6月27日
人工智能 | 国际会议截稿信息5条
Call4Papers
6+阅读 · 2017年11月22日
A Survey on Edge Intelligence
Arxiv
52+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Arxiv
5+阅读 · 2020年3月16日
Arxiv
29+阅读 · 2020年3月16日
Arxiv
35+阅读 · 2019年11月7日
A Survey on Deep Transfer Learning
Arxiv
11+阅读 · 2018年8月6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A Survey on Edge Intelligence
Arxiv
52+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Arxiv
5+阅读 · 2020年3月16日
Arxiv
29+阅读 · 2020年3月16日
Arxiv
35+阅读 · 2019年11月7日
A Survey on Deep Transfer Learning
Arxiv
11+阅读 · 2018年8月6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