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象”归来
200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伊懋可教授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大象的退却》,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环境变迁。殷商时代,曾有很多野象活跃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千多年的土地和气候变化,大象们逐渐退向西南。
这本书的中译版《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于2014年出版。在同一年的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商代青铜象尊特别展”。在为期三个月的借展期间,一件高65厘米、长96厘米、宽45厘米的现存最大的动物形尊——象尊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这也以实物的形式佐证了伊懋可教授的论断。
象尊 ( 商代晚期 )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藏
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简称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1945年起,法国国有博物馆收藏大规模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首屈一指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是西方收藏中国文物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这座象尊,出土于湖南长沙,后来被法国著名收藏家卡蒙多伯爵购买,1911年捐献给卢浮宫。卢浮宫将象尊分类在“缅甸或高棉雕塑”的藏品清册中,直到1922年才调至“中国雕刻”类。后来,象尊从卢浮宫转移到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件青铜器的存在,以及不同考古遗址中出土的象骨,说明古代中国很多区域都有大象的活动。大象早期除了作为礼仪之用,主要用于军事作战。《孟子》中提到“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大象远离中原的命运。因为气候变冷、无法越冬等原因,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大象的足迹逐渐南移。
温和的大象,生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然而人口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不断引发人与大象的冲突。在明代的文献中可以找出不少猎杀大象的记载,与之伴随的是土地的开拓和森林的消失,当然,还包括象牙的交易。与此同时,大象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也逐渐隐退,艺术品中出现的大象更多带有一种谐音的隐喻。
明 丁云鹏 扫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丁云鹏曾绘有《扫象图》。佛教禅宗主张破除名相的执念,有“扫相”之说。因为“相”与“象”同音,所以这幅画叫“扫象图”。
铜珐琅象鼎(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象巨大的身躯除了隐喻佛教的“相”之外,还有吉祥的寓意。这件珐琅象鼎的造型是大象背着瓶子,“瓶”与“平”同音,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太平之象”。
大象从古代中国版图退居西南,被视为异域象征物。最终大象在中国地理和文化上双重隐退。
2
海外国宝百年后“回家”
象尊在2004年的上海所引起的轰动,无疑要感谢文博界的专业人士,精心选择了这件国宝,呈现在大众面前。大象作为中国古代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也终于被澄清、被认承。
大象归来,国人可以亲眼目睹这具象尊的风采,但还有更多的“大象”无法归来。目前欧、美、日各大博物馆在册的中华文物总计有160万件之多,而且其中有众多国宝级精品。此前民间有针对圆明园兽首的一系列“国宝回购”活动,但如此巨量的中华文物是不可能通过回购完成的。
那么,中国的普通民众除了花费不菲、长途跋涉去现场观摩外,就跟海外中华国宝无缘了吗?
今天,想要了解海外中华文物,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被打破。近期,腾讯启动了“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 计划,希望推动国宝数字回归,通过互联网和各种高科技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中国人不出家门就能饱览海外珍贵文物的愿望成为现实。
通过腾讯 “博物官”小程序上和QQ浏览器,
足不出户欣赏海外中国藏品
腾讯把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珍贵文物,通过采集图片和藏品背景信息,把它们呈现在“博物官”小程序上和QQ浏览器上。中国人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足不出户欣赏海外的中国藏品,随时了解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的文物的细节。
“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包括来自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25件珍贵的中国文物。吉美博物馆作为亚洲地区之外最大的亚洲艺术收藏机构之一,使得此次国宝的数字化“回归”意义格外重大。
⬅️左右滑动图片 ➡️
感受腾讯博物官小程序带来的国宝数字化回归
在此之前,腾讯已分别与故宫、敦煌合作了“故宫国宝守护计划”和“敦煌数字供养人”,让国宝不仅得到更好的保护,更以有趣的方式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此次推动国宝的数字化“回归”,与过往一脉相承,让国宝回归大众,又远及海外,帮助国宝“回家”,其家国情怀寄望于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千年文明传承到下一个千年。
3
传统经典重新融入生活
搭建“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推动国宝的数字化“回归”只是腾讯下的一盘大棋“新文创”的一部分。
2018年4月,基于“科技+文化”的优势,结合多年来活化传统文化的经验,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首次提出“新文创”构想,希望连接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听上去有些宏大,但新文创的作品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比如腾讯与故宫博物院合办的“古画会唱歌”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年轻人依据千年名画创作歌曲,在不经意的传唱间,古画意蕴就走到了年轻人的心间,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基础创造的首发歌曲《丹青千里》,由热门明星易烊千玺演唱,上线当日播放量就超过3400万;腾讯动漫打造的《故宫回声》漫画,以漫画这种二次元的形态,讲述故宫国宝守护者的动人故事,刚在腾讯动漫平台上线,就成为热门漫画。传统文化不老,只要找到对的表达方式,它们历久弥新。
如今,腾讯与管辖法国境内30+博物馆的“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深度合作,更将这种文化传承的新经验带向世界。中国年轻人在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中创作的优秀作品,也因此登上世界舞台——传统建筑榫卯,变身“第五大发明”游戏,让你玩空间解密游戏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精妙;主题桌游《丝路揽胜图》,结合了唐代的精彩故事,以西域做背景,与朋友嬉笑玩闹间,你就对敦煌产生了深入了解·····如今,这些作品都被法国博物馆收藏,这种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全世界的传统文化机构都想了解。
《第五大发明》
这是一款依托于传统木结构“榫卯”的空间解谜游戏,旨在以趣味、现代和国际化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曾获故宫×腾讯Next Idea游戏创意大赛金奖。Next Idea系列大赛的参赛者,融汇高科技、重视互动性,精心提炼中国元素,展示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IP产出的创意成果。
《丝路揽胜图》
以中国古代游戏“揽胜图”为载体、以丝绸之路为主题、以莫高窟唐朝壁画《山间旅行图》为视觉元素的一款主题桌游。产品在古代传统“揽胜图”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良,以唐朝河西走廊为时代地域背景,融入了唐朝经典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故事。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丝路敦煌的历史文化。
敦煌飞天《王者荣耀》岩彩画
该藏品为中国青年艺术家、岩彩艺术研究者莲羊的岩彩画作品——《舞乐飞天》。在腾讯与敦煌的战略合作中,《王者荣耀》推出这款“敦煌飞天”角色造型,高度还原了敦煌飞天形象,传递敦煌之美。
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出现了断层,很多传统技艺濒于失传,年轻人的传统知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都很低。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价值,传统经典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被重新讲述、重新塑造,潜移默化。而这种经验之于世界文化的传承,也同样是适用的。
腾讯了解年轻一代的喜好,更有一份传承文明的发心。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不仅仅需要科技能力的加持,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文化的创意创新中来。
敦煌《观世音菩萨像》衍生佛眼眼罩
敦煌石窟里沉寂千年之久的佛像在青年创意者眼中焕发了生机,让慈悲眼神里的时间不再停滞于千年前被描绘、被开凿的那一刻。创意同样唤醒年轻的心灵,千年后的“数字供养人”以他们个性的方式致敬灿烂的敦煌文化。
通过腾讯搭建的平台,很多青年创造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敦煌《观世音菩萨像》衍生佛眼眼罩,不仅逗乐了国人,也感染了老外。创意青年基于卢浮宫授权蒙娜丽莎IP创造的物品,也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将进驻法国博物馆文创商店,与游客见面,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的全新互动。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腾讯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办的“中国新文创”也拉开了帷幕,吉美博物馆从外观到馆藏,洋溢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中国味”。
⬅️左右滑动图片 ➡️
欣赏腾讯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合办的
“中国新文创”展览
⬆️点击视频 ⬆️
著名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披上了“中国春节装”
消隐已久的象尊以新的方式回归;深藏海外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变得近在咫尺;传统经典成为潮流和时尚……这就是“国宝归去来”的故事。
传统文化的甄选与回归是每一个创新时代的共同选择。回望探寻、精研逝去的传统,我们会从中发现当下和未来的答案。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腾讯)
出品: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策划编辑/设计排版:宋嘉慧
作者:孔翠
文章参考:
熊建华:《湖南商周青铜器研究》,岳麓书社2013年版;(英)伊懋可著,梅雪琴等译:《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