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君注:双一流”政策刚出台,就引发了社会大范围地讨论。多数人讨论的争议的焦点在于,民间很容易把名单联想到水平评级,并且《权威解读》也表示,双一流的重点设立在“重在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
而实际上,大部分一流学科的设立似乎并不符合师生心中对于本校强势学科的认知。对此,政策层面的解释是,“双一流”是建设的支持,而不是对高校和学科水平的进行排名认定。 这次出台的“双一流”政策,能否打破中国二十几年来高等院校的竞争格局,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讨论。
又到了秋招和研究生推免的季节,跳票已久的“双一流”名单终于在上周释放了出来。
“双一流”(Double First-rate)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公布当天,教育部新闻办发布的《权威解读: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七答“双一流”建设》(以下简称《权威解读》)文章,给出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定义:
“一流大学拟建设高校,通盘考虑学校整体目标和建设学科目标,统筹安排部署;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把建设学科摆在建设方案的中心位置,同时也对学校学科整体建设作出长期规划安排。”
早在2013年,教育部的工作会议中,提到了“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重点学科”。自2014年起教育部的工作要点中都谈到了“双一流”建设。而从2015年起,工作要点中已不见“985工程”和“211工程”。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大幕。方案称自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分三个阶段制定了时间表,其中将“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终目标节点定于21世纪中叶。
2016年6月,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这两份文件是当年985和211重点扶持的红头文件,相当于废除了985和211的政策。
“双一流”计划从酝酿到最终首批名单公布,耗时4年。自此,我国高等院校建设基本上结束了自1995年提出的“985”,”211”时代,进入了“双一流”建设时期。
AB类设定和学科主导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双一流’建设不是‘985工程’、‘211工程’的翻版、升级版、山寨版”。在名单公布第二天,《人民日报》也撰文指出,“双一流”建设,绝不是再讲一遍“211”“985”的故事。
不过,双一流的名单中,基本上是以原先的985和211院校为主。尤其是在“一流大学”的名单42所学校中,是由原985+“新云郑”(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组成。
这符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确立的三大基本原则——稳中求进,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其中指出了,“充分考虑‘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继承好已有建设成效”,“不搞全体发动、推倒重来”。
然而,如果完全照搬原985,211名单的话,那么就没有再提“双一流”的必要了。双一流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将院校化为A类与B类,其中A类36所,B类6所。
有原985高校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原211高校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被划为B类“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设立B类大学的初衷,是为了“打破身份固化、激发建设活力”。在《权威解读》中提到,“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换句话就是说,三部委认为,目前的划分到B类高校的几所院校的实力,是要略差于A类院校的。因此,也被解读为给原先985高校敲警钟。
“新云郑”作为原先的211院校,与985存在差距是相对客观,也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毕竟其中还有国家层面为了平衡地域发展的考量。B类中受影响较大的,恐怕是是湖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这两所老牌985高校。以至于公布当天,“湖大B类”这类关键词还上了微博热搜话题榜。
整体来看,AB类的划分机制相对来说合理,因为它试图打破原有的985,211的“终身制”,建立退出机制。双一流”五年一评定,B类可以作为上下浮动的缓冲区,或者称之为观察区。
除此之外,“大锅饭”变成了“开小灶”。双一流的建设,更加强调的是“小而精”的学科建设,是对 “大而全”的综合院校建设的变革。在《权威解读》中,
“根据认定标准,遴选产生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随之对应产生了拟建设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
其中,经钛媒体记者统计,137个一流学科中,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占据30位,居榜首。随后的是,化学(25个),生物学(16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个),数学(14个),生态学(11个),机械工程(10个),环境科学与工程(9个),控制科学与工程(9个),化学工程与技术(9个),排名前十全是理工科专业。
作为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产物,双一流不仅考虑院校综合实力,更是要看国家需要什么。在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指出,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
这也某种程度上,与美国联邦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作为一项国家长期教育战略规划执行的STEM教育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的是,这也为当下STEM教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可能使这样一批创业公司估值增高,融资加快。
“有进有出”的“双一流”能打破现有格局吗?
从1999年之后的大学扩招,到近十年参加高考人数逐年递减,新旧政策的更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却引发了大范围地讨论。
“双一流”在谷歌趋势中的变化
双一流名单公布当天,教育部旗下的“微言教育”公众号迅速刷上了10W+和过4000的点赞,微博上了热搜,知乎也推荐为当天的热门话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一流大学”AB类的划分,多数人讨论的争议的焦点在于,民间很容易把名单联想到水平评级,并且《权威解读》也表示,双一流的重点设立在“重在扶优扶强、引领示范,必须坚持高水平、鼓励高水平、支持高水平”。而实际上,大部分一流学科的设立似乎并不符合师生心中对于本校强势学科的认知。
对此,政策层面的解释是,“双一流”是建设的支持,而不是对高校和学科水平的进行排名认定。《权威解读》中,教育部新闻办表示,
“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看似留有余地的解释,一定程度上是和“扶优扶强”存在矛盾的。
当然了,争来争去,除了想争一口气,关心自己母校是不是被踢出局了之外,更重要的是,“双一流”建设最直接的反馈就是政府在资金和资源的倾斜。
在2014年,郑强从浙江大学调任至贵州大学校长时,就对外发表言论称,“我刚去贵州大学一年多,反差很大。贵州大学从解放到现在,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的钱加起来可能抵不过浙大一年”。
《发改委社会司:“双一流”建设要牢牢做到“五个坚持”》透露,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
我国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
然而,之前的982,211“重点建设”,导致高校之间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在筹建“双一流”一系列文件中,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
“双一流”新政能快速打破高校“身份固化”的局面吗?上文中提到,三部委“双一流”的建设原则是“稳中求进”,充分考量985和211时代的基础设施。
有观点认为,新政是保留985,变相取消211。不过,如果以学校整体建设考虑,可能存在的一个情况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不止把一流学科的经费仅用在相应学科上,而让其他学科自谋生路,因为这容易引起校内各学院和学科间的矛盾。本质上,也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985,211体系。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各类高校2852所,居世界第二;在学总规模3700万人,世界第一。重点倾斜扶持了这137所,还有2715所嗷嗷待哺。也难怪名单公布之后,有网友调侃称,恭喜自己终于从“双非生”(非985,211院校学生)变成了“四非生”。
目前而言,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拨款(中央拨款或地方拨款)、教育收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和其他收入。教育收费收入包括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和培训费等。科研收入包括中央科研经费拨款、地方科研经费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对外投资收益等属于其他收入。在今后,高校经费筹措方式可能会越来越多元化,包括科研拓展、企业合作、接受捐赠。(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李程程;双一流名单可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
▼
更多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