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8年初开始系统性的看工业智能,至今陆陆续续已经快两年时间了,期间经历了工业智能领域从无人问津,到高瓴、红杉、高榕、IDG等大机构逐步入场,自己手头攒吧攒吧也投了几个相关项目了。近期因为要系统性的讲一下这个领域的投资逻辑,所以也是在这片自留地对整个投资过程和相关项目做个复盘总结,存档于此。”
01
—
重新定义工业智能
一股是“+互联网”,本质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资源再分配;
另一股是“+智能”,本质上是提升行业效率,提高生产力。
02
—
核心方程式
工艺:代表设备级的行业know-how,工艺的优化需要通过机理模型+数学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设备的自动优化控制。代表案例:和隆优化。
资源:代表产线级的要素分布,资源的优化需要基于生产现场的资源约束及实际工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排产与资源调度。代表案例:数策软件。
能效:代表工厂级的效率实现,能效的优化需要打通全厂级别的数据,通过动、静态数据集成,实现能效分析和优化。代表案例:鹏锐技术。
安全:工艺、资源和能效的优化决定了智能化的上限,安全运行则决定了其下限,前三个变量也许是积分的关系也许是乘方的关系(与价值正相关),但安全与其他变量都是乘的关系,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0,1)范围的变量,只有它无限趋近于1的时候,前三个变量才会发挥价值,如果安全事件频发(安全=0),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了(Value=0)。也正是因为如此,安全往往难以显性的为企业创造价值,或者说安全做到极致也并不创造增量价值,所以很多人并不重视,因之安全产业爆发一般要靠政府政策自上而下推动变革,或者事件触法引发行业变革,这几年国家网络安全法的推出和国家应急管理部等成立,以及频发的工业安全事件,也加速催生了如工控安全、应急安全这样的行业爆发。代表案例:天地和兴。
03
—
投资复盘
和隆优化:和隆是近期刚刚交割的一个项目,但实际上关注已经很久了。去年刚刚开始看工业智能的时候,梳理了这个领域大的投资逻辑,从边缘层和应用层的分析来看,面向主设备级的控制优化是很难的,反之也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因为这最贴近生产过程,也与工艺结合最紧密。当时研究了市场上几乎所有玩家,其实真正做的好的企业不多,阿里ET大脑和西安热工院有过案例,但是实际落地过程缓慢。而相关的创业公司更是寥寥,很多只能做某一类单体设备,效果尚不明朗。看到和隆优化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这么一家企业,竟然已经在这个领域深扎了这么多年,几乎覆盖了冶金、热电和化工领域的所有核心生产装置,其技术路线完美符合我的“猜测”,即机理模型+数学模型结合的方式在工业实时优化中产生效果,事实上也是如此,他们在客户现场的优化效果非常显著,基本3-6个月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而且他们从一开始零几年就是“先进”的云+边+端的边缘计算架构,在这个传统的行业中实属“异类”。当时18年底的时候联系了公司董秘,但因为公司不需要融资而一直没有进展,后来今年6月份公司启动融资后我们立马通过朋友介绍去聊,确定团队和业务的成长性没有问题便很快做出了投资决策。
数策软件:数策是我早期负责的项目之一,也是通过这个项目打开了我对垂直行业数据智能的认知,项目发展很不错,目前也是刚刚完成C轮融资。回溯到当时的时间点,其实市面上做大数据应用的公司很多,明星的如TalkingData、百分点、明略等等,如果做泛而全的大数据公司,从定位上其实很难跟这些大数据公司找到差异化,发展上也会泯然众人矣。所以团队从成立之初就战略聚焦在了汽车行业,在汽车这样的大行业里做重度垂直的行业应用,打通研-产-供-销全链条的数据应用,果然差异化效果明显,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占据了汽车行业中高端品牌的半壁江山,未来想象空间非常大。这个项目最有趣的的是他们在生产端的实践,以销定产的高级排产系统、以生产数据反向钳制的库存优化系统,这些针对生产过程的资源优化和调度,区别于以往老旧的MES、APS系统所提供的管理型功能,是新的IT系统,事实上也是大工业体系下客户都需要的。行业趋势正是如此:新的架构下产生新的应用,也必将为客户带来增量的新的价值。他们从主机厂做到Tier1,从内资做到外资,帮助客户真正实现“以销定产”,未来前景可期。
鹏锐技术:鹏锐算是我在流程工业智能领域的第一个项目,当时的契机是在围绕着BIM/PIM方向看三维可视化相关的应用(这个方向现在时髦点叫数字孪生),表面上是可视化,其实质是面向工厂所有建筑和设备的主数据管理与集成——看多了大数据项目的我深知这一点是企业级大数据服务的基础,市场上老三家Aveva、Bentley、Intergraph基本很难支撑国内本土服务,因此国产可视化引擎有至少10年以上的机会窗口。当时在北京看另外一个项目,做竞争对手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鹏锐,通过银行的朋友介绍和CEO鹏总建立连接,第一次去公司拜访就大开眼界:从底层加装IOT设备补足数据做动静态数据集成、到工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再到厂级的能效分析和辅助优化决策,鹏锐的这一系列完备的产品组合,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的“先进”且有竞争力。投资完成到目前两年时间,公司的产品逐步推广到京能、大唐、国电投、华能等电力集团和国网、南网两网公司,今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希望能顺利实现大规模盈利!
天地和兴:天地和兴与前面三个项目都有所不同,他们是做工控安全的,也就是时下特别火的“工控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前几天十三部委联合发文支持工业安全体系建立,为这个领域又添了一把火,实在让人始料未及。时间回溯到18年我们投资的时间点,当时市场上最火的明星公司匡恩网络刚刚倒下,工控安全的大旗下一时间冒出一大批公司,像威努特、长扬等公司都声名赫赫,我们当时调研了这个方向大部分的企业,得到了这么几个结论并支撑我们投资了天地项目。首先安全这个事情一定是事件和政策双轮驱动的,国家网络安全法的推出和电网的各类频发安全事件,说明市场拐点已经到来,其次以电力为代表的流程工业存量资产价值高,预算充沛,会优先落地工控安全相关应用,因此像小东总带领的这样具备电力行业+工控安全复合背景的团队会在竞争中占据行业优势,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市场需求迅速起来的时候,只有这类从产品、人才、客户资源等各方面储备都已经ready的公司才能接得住、赶上来。今年公司即将完成C轮融资,发展速度很快,希望早日成为工控安全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写在最后]前端时间听冯立老师common sense的分享,最近看邱国鹭前辈的书,关于常识、关于投资,共鸣良多,里面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坚持思考,坚持记录。以后再也不能一年一更了😂
延展阅读:
过去一年来由于陆陆续续发现并投资了一批优秀企业,我开始逐渐归纳、思考一个新的概念,叫工业智能(Industrial Intelligence)。在下文中,我尝试把这个规律阐释清楚,并希望能将这个概念安利给有志于此道的朋友们。
什么是工业智能?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消费互联网红利已失,未来十年的结构性大机会一定在产业互联网。然而产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产业互联网落地之处在哪里?如同PaaS一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产业互联网,这个领域很难去界定边界,因之提出工业智能,就是希望能缩小这个命题的范围,使之落地。
那么,什么是工业智能?
工业,我们习惯上把它分为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最典型的离散工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等等,其中可能涉及到车、磨、刨、铣等多种工艺以及产线上的多种机床、设备的协同;而最典型的流程工业则包括石油石化、电力能源、钢铁、水泥、医药等等大批量、稳定且连续的生产过程。个人看来,这里面最大的差异在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数据的可得性和工业的复杂度,而最大的共性在于,每一个场景都需求各异,进入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都需要有足够深厚的行业knowhow和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具有相当的进入门槛。
核心点 |
流程工业 |
离散工业 |
产品品类 |
少 |
多 |
产品结构 |
简单 |
复杂 |
自动化程度 |
高 |
低 |
监控方式 |
自动采集 |
人机协同 |
工艺 |
差异化小 |
差别大 |
智能,可以理解为数据化以及建立于此之上的AI。去年以来,AI运动如火如荼,相信如果不是币圈链圈的造富神话,这波AI潮会继续热下去。过去我们所讲的AI四要素: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如今前两个需求已经逐步被满足,并且跑出一些头部的企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两个领域一定会形成典型的寡头垄断格局。所以,接下来的机会在哪里?看起来还是要回归场景,回归数据(GANs等并不完全解决实际问题)。以产线自动化为始,多源异构的工业数据被采集,流转,分析并帮助形成决策和控制,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就形成了当前行业player的典型画像。
为什么是工业智能?
1. 蓝海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GDP总量远高于零售、金融、建筑等行业;而一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工业领域的每天产生的有效数据量其实不逊于BATJ等互联网公司,一个大规模的工厂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甚至能达到几十亿到上百亿条。
2. 壁垒
虽然工业场景每天产生高频、海量的数据,但是大量的原始数据本身并没有直接意义,且有可能产生大规模时延和占据大量带宽,这也是ABB、Intel等巨头提出的边缘计算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些场景做实时的监控和分析,也需要把更多数据采集到云端做更多维和更长期的经济效益及价值分析,这是云计算的价值。而云计算+边缘计算,这是比传统消费互联网更细的颗粒度和更复杂的架构,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壁垒。
3. 拐点
投互联网的兄弟们有一条很喜欢的逻辑叫做“Copy to China”,“Copy to 工业”是同样的道理。大规模的数据应用和平台架构在金融、电信等行业经历了充分的验证和演进,加上中国制造2025在政策一侧的催化作用,构成了拐点成立的先决条件。
工业智能的玩家画像
对于众多参与工业智能创业的同学来讲,这是一门交叉学科。终端用户的需求真真切切,却鲜有人能够满足。究其原因,现阶段的用户需要的不是单个产品,而是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反推过来看,一个合格的工业智能公司,也应该具备整体解决方案的构造能力。
1. 用户需求
首先,用户需求永远是第一位,不满足需求的技术都是伪命题。举个例子,我们去年投资了一家容器云公司(现在看来,容器这一赛道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我们投的这家在激烈竞争中有幸拿到了电网的大单,为什么?因为用户并不care什么是docker,用户需要的是一整套高可靠的应用托管云平台,从IaaS,包括Openstack,包括VMware,到基于docker的PaaS,甚至于微服务解构,你都需要做,企业用户的需求不是容器,而是应用云化,技术永远不是制高点,满足需求的技术才是。
2. 行业经验
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大B客户来讲,自身业务场景复杂,没经验的供应商如果贸然进入很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团队本身有很深厚的行业经验,在必要的时候从顶层设计上对用户的需求加以引导。以我们投资的上海数策为例,其合伙人团队有极其丰富的汽车行业经验,能深刻理解主机厂从生产制造到供应链再到营销端每一环节的业务逻辑,从源头出发采集数据、定义模型、解决业务问题,陆陆续续斩获了上汽通用、一汽奥迪、北汽福田等一批优质的标杆客户。我们近期投资的另外一家MarTech企业同样符合这一特点,创始人是前易传媒产品VP,拥有15年的资深产品、技术和咨询经验,很多时候考虑的比客户还要深刻,从产品层面就引导用户使用习惯,帮助用户优化策略,他们也因此获得客户信任,公司业绩爆发性非常强。
3. 数据整合和产品架构
一套好的解决方案从一个完美的架构开始。对于工业场景而言,从内、外部多源数据的整合开始,到云+端的平台架构,知识库的建立,合适模型的选择,再到反向决策和控制,只有完整打通,才能形成闭环。我们近期投资了一家企业,服务于能源行业的大B客户,其业务形态很符合这个逻辑。他们从边缘侧帮助客户加装传感器补充IoT数据,之后做静态、动态的主数据集成,在此之上建立的数据平台,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配以合适的模型和业务逻辑,能很好的实现监控预警、故障诊断和预测性分析等功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他们也因此而获得了大量头部客户的订单,成长非常迅速。
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
产业智能官 AI-CPS
加入知识星球“产业智能研究院”:先进制造业OT(自动化+机器人+工艺+精益)和工业互联网IT(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产业智能化平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版权声明:产业智能官(ID:AI-CPS)推荐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涉权烦请联系协商解决,联系、投稿邮箱:erp_vi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