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算法边界的旷视清华人:做无人区的开拓者

2022 年 5 月 16 日 THU数据派


  
  
    
来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本文为约6405字,建议阅读11分钟

本文介绍 了5位旷视里的清华人。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曾这样评价“旷视”的团队:以前觉得旷视有一群很酷的年轻人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时隔9年之后,感觉依然如此。人脸识别技术让旷视一战成名。但现在旷视早已不再局限于提供人脸识别算法,而一跃成为聚焦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通过构建软硬一体化的AIoT产品体系,让消费者体验更加简单美好,让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让企业生产制造更加柔性高效。这也正是本文五位主人公一直在执着追求的目标——用AI提高生产力,用AI造福大众。


2011年,印奇决定和在姚班认识的唐文斌、杨沐一起创业。唐文斌不仅跟他一样沉迷技术,更是一座人才宝矿,唐文斌曾连续7年担任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集训队教练,后来旷视的员工里,有很多都是信息奥赛金牌获得者。本文要出场的5位旷视里的清华人:周而进、许欣然、周昕宇、周舒畅、范浩强,他们和三位创始人一样,带着清华培养的特质走进旷视,在旷视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同时又为旷视风格“技术信仰 价值务实”的形成定下基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探索无界者周而进


周而进,2011年入学清华电子工程系,2015年加入旷视科技


“我就像小孩在海边捡贝壳,每天都能捡到不一样的。”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周而进这样描述自己为什么要持续做算法。2014年,而进和伙伴们将人脸识别的比对误识率做到万分之一,而现在识别比对误识率已经下降到了万亿分之一以下。正是这种想要探究世界本源的好奇心驱动,让他一直在更进一步。周而进也被同事们认为是学者气质最浓厚的成员之一:喜欢探索世界、看问题直达本质并归纳出一二三。


旷视的使命是“用人工智能造福大众”,这一句于周而进也是心有戚戚,“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用人工智能去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旷视初创时,国内外鲜有同类公司,所有工作都是在无人区开拓,没有参照系。而进参与了公司很多项目的研发和落地,每一个项目都充满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让他觉得很有趣,科学家探索世界的本能被激发。


研发有挑战,项目推进尤其是去外地驻场的工作更是充满无法预知的变数,但所有的棘手在而进这里都可以被简化为数字1、2、3。几年前,一个驻场项目在离deadline只剩两周时被发现了一个大bug,公司紧急调集团队去支援。队伍庞大,任务繁重,时间滴答滴答不停流逝,一些人乱了阵脚,但而进不慌不忙带大家条分缕析一一拆解问题并有序安排,最紧张的时候以两小时为一节点做测试,看到进程正在被稳步推进,问题被逐渐解决,团队成员和客户的情绪也逐渐稳定。


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而进说他既然选择了服务工业界,就一定要去了解技术落地环节中真正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每一个项目的成功对他来说也都是一次能量补充:“这种补充有两方面,一是看到产品真的被很多人用起来的那一瞬间,我会感到非常巨大的成就感;二是在做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对于世界或者未知建模的优美方式,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家溯源的本质又一次凸显。


在公司发展的快车道上,而进的自我成长也突飞猛进。“一开始我的精力都在解决具体问题;慢慢地,找到还有哪些问题变得更重要;再后来,确定做哪些方向成为我的首要任务。”从一名技术极客成长为一名团队领导者,周而进的关注点在不断扩大,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要为公司长期发展提前做技术研发和技术架构设计,在技术发展上做一些准确判断;二要让团队不断有更强大和新鲜的血液进来,而进对自己作为团队leader的期望,如同他对世界的探索那样,进一层,再进一层,没有边界。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又做了什么?许欣然和范浩强对他的解读给了最好的答案。


欣然说而进经常会自己写代码,“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探索新东西,他并不想花时间把程序写得非常完美,他只想证明他感兴趣的一件事理论上是可行的就够了。”


范浩强讲了另一个故事,“之前一个项目有个算法问题搞不定了,那天我们一起出差住同一个酒店,我看他拿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了9个数,一直静默盯着数字看,就那么盯了一晚上,那一晚我也不知道他到底睡没睡,反正第二天早晨他跟我说算法问题搞定了。”


完美主义者许欣然


许欣然,2010年入学清华计算机系,2015年加入旷视科技


有一次公司团建让大家做木工,其他人做了各种造型奇特细节待打磨的小东西,比如投石机、木头显卡,欣然做了一个笼子,框架简单但每一个棱角都被打磨得非常光滑,别人评价说,“这很许欣然”。许欣然喜欢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一件事情,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在旷视开发了很多好用的工程系统和工具,帮助周而进、范浩强这些算法研究员更高效地工作。


许欣然做的木工


欣然大三时,被室友引荐来到旷视实习并在研一下学期时第二次加入旷视实习。“在旷视一个月就有一种在学校上半学期课程的感觉,而且身边高手云集,这让我很兴奋。”许欣然如是说道。此外,研一时去一个公司实习三个月的经历更让欣然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布置给我们三个同学的任务我们两周就写完了,再去申请更多的任务说暂时没有了。”


对于许欣然来说,最具吸引力的不是安逸闲适,而是探索未知的机会和能够快速学习成长的环境。就这样,2015年,欣然正式加入旷视。


欣然说他是偏科型选手,大一成绩曾倒数,但工程能力很强,在清华求学时做的清华学堂智能插件当时就很受欢迎,一直到现在还被校内学生广泛使用。也因此,刚入职时欣然就配合其他同事做深度学习框架天元MegEngine的相关搭建工作,2015年之后,随着旷视业务模块快速拓展,欣然也经历了救火队长一样的岗位轮换,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后来,公司开始开展城市物联网业务,欣然去做了大规模的存储系统和特征检索系统。两年多之后,公司计划将天元开源,欣然重新被调回天元组并成为天元研发负责人。欣然说自己每次都是莫名其妙被选中,但其实,这种莫名其妙的背后,正是他精湛的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技术疯狂的热爱被公司看到。


从自己做技术到成为团队leader,欣然说他最大的转变是变得更信赖团队。“过去有的时候因为太相信自己,所以不相信别人。但管理团队是你只有相信别人能做好,他才真的能做好。”从最初遇到问题只想自己动手解决,到现在考虑怎么给团队成员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欣然在旷视成长改变的,是底层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不变的,是他完美主义的态度。


风险爱好者周昕宇


周昕宇,2011年入学清华计算机系,2015年加入旷视科技


早期每一个入旷的新人都有一个精彩的选择故事,周昕宇也不例外。


来旷视之前,昕宇已经把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类型的公司都去了一遍,但从国外的视频APP鼻祖到国内大厂,毫无例外都让他觉得无趣。在某公司实习时,昕宇写的代码被带他的主管追问,“你是怎么学的,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我当时就懵了,我不是来公司学习的么?”多年之后回忆起来,昕宇依然无法释怀自己的困惑。


大三快结束时,昕宇来到了就业还是读书的选择关口,关键影响因素被逐一分析后,昕宇确定了大方向是工作,但去什么样的公司他依然迷茫。一天昕宇去找一位学长聊,学长让他做了一道选择题:做哪种事情让你更有成就感?一是做的产品服务千万家,技术不难但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二是工作非常有挑战性,过程也许会不顺利,但你最终会把问题解决好。“我要both!”昕宇说他本质上是风险喜好者,挑战越大越兴奋。说这番话时,昕宇的川普提高了几度,眼神里都是兴奋,长及后背的马尾都跟着颤动。


就这样,昕宇在大四时加入各方面都符合他标准的旷视实习并在毕业之后正式加入。“帮助提高生产力,这是我的核心价值观,我做编程和参加竞赛,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旷视有句slogan叫做‘技术信仰,价值务实’,非常符合我的理念。在公司里,大家也都很扎实,是在做实事。”昕宇不仅骨子里有风险喜好,更有着清华培养的脚踏实地。


加入旷视之后,昕宇做了很多工作,别人觉得他做得很杂,但在他的逻辑体系里是统一的,那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这个目的。昕宇现在做的算法量产,就是要把算法的生产效率提高很多倍。旷视目前正在做的,本质也正是用人工智能帮助行业进行升级,让这些行业在原有基础上降本增效、提升体验。


“搞深度学习做的90%的事情可能都是在试错,因为本质上我们做技术是在和天斗。”知乎上有一个“你为什么愿意留在旷视”的帖子,下面有一个回答是:“最关键的是有一群可以交流讨论的大牛,在公司那段时间经常和Tim(昕宇)在白板前聊到深夜,就为了追求一个‘本质’的想法。”十年过去了,风险爱好者昕宇依然在像艺术家那样疯狂热爱着算法,疯狂探索着人工智能究竟能给人类带来哪些改变。


理想主义者周舒畅


周舒畅,2000年入学清华电子工程系,2014年加入旷视科技


“我曾在清华图书馆里看过一张两弹一星元勋的巨幅画作,画面中于敏、王大珩、朱光亚等科学家们目光坚毅。”那场景让周舒畅印象深刻,或许从那一刻起,舒畅就受到了前辈以身许国精神的感召,也奠定了他之后要走的技术报国之路。


2004年,舒畅毕业后去了一家知名外企工作。彼时,那是一份令绝大多数毕业生艳羡的工作,但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觉得必须要改变,因为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中国用户的真正需求。陆续接触了几家公司,其中不乏行业新巨头,开出的条件都很诱人,但舒畅发现很多都是在追热点,想要快速做一个东西出来变现,并不一定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那不是舒畅想要的。


契机出现在舒畅身边一位实习生离开之时。这名实习生工作表现非常好,以至于他实习结束讲的报告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但他却在实习结束后选择了旷视,非常好奇的舒畅也跟着他来旷视看看,这一看,便就此留下,舒畅把自己投身于人工智能赛道。


2015年的冬天,印奇和唐文斌站在一个大型仓库门口,那里有一千多名工人忙着将货品入库出库。由于仓库空间太大,暖气很难有效,工人们寒冷又辛苦。两位创始人立刻看到了痛点:这些需要人力辛苦搬运的东西,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搭配硬件设备解决。“这几年我也逐渐更深地体会到,旷视的技术底层是人文关怀,这也是打动我的最重要的点。”用技术去提高生产力,舒畅说大家越来越坚定他们在沿着正确的方向做事。


20年初疫情来袭时,舒畅带着几名小伙伴一头扎进旷视的AI测温攻关小组。“当时的问题是,测温是主要的控制有症状人员流动的方法。但传统热像测温误报很高,实际使用中人力虚耗很大”,舒畅说。为此,他和团队从大年初二开始,快速设计了一套基于旷视已有AI边缘计算设备的无接触测温方案,并火速送往三甲医院、超市、商业园区等地进行部署。这个方案中,使用AI额部定位、双光对齐、无源黑体等一系列技术,显著降低了误报率和综合成本。“当时的感觉,是之前AI和物联网的积累正巧派上了用场,非常欣慰。”


旷视神行系列面板机应用于园区智慧防疫


来公司8年,舒畅为旷视做了很多事情,但最让他骄傲的是从2016年一直到现在,他帮公司团队将神经网络低比特量化算法从零开始做到落地,到各种应用面世。漫长的六年里,舒畅明白了新技术要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也真正体会了产学研结合的难点所在。同时这几年因为国际关系,旷视也受到影响,团队需要自力更生,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这样的考验也让团队更加团结,更加坚定。


“毕业18年了,我一直在做技术,能参与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内心觉得对得起清华校训。”舒畅说,他很自豪。像影响他至深的“两弹一星”专家们一样,现在,舒畅和旷视同事们也在为加速中国科技兴国的进程贡献力量。


六边形战士范浩强


范浩强,2013年入学清华交叉信息学院,2017年加入旷视科技


如果把范浩强的能力以六边形图做一个量化,他大概就是那种满格的六边形战士。信息学奥赛金牌,保送姚班,大一军训时完成ICCV论文,现在带领100多人的团队深耕AI计算摄影、生物识别、机械臂抓取、视觉检测等领域。


这样的年轻人有太多机会了。去国外还是去清华读书,是范浩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选择。彼时正是国内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时期,这波机会值得抓住。在这个信念下,他开始了清华+旷视的大学生活。


当时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还没有火起来,范浩强调研后在公司做了一场报告,认为深度学习才是未来。大家尝试了一下,发现效果很好。此后公司开始聚焦于深度学习算法。在旷视关键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范浩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那时起,范浩强就显露出了“神棍”般的领导者气质,当他说一件事能行,大家就有了信心。


人脸识别发展到一定阶段,活体检测技术成了一个坎,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整个旷视都在看范浩强和他的团队。他带领大家玩命做实验,不仅证明了活体检测的可行性,也确立了旷视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天才少年到商业领袖,他的角色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确定。


这些成就很容易让人忘记此时范浩强连大学都还没毕业,但他终究要来到第二个路口前。大四毕业时,他在出国留学和参加工作之间做了一个选择。


2017年旷视已经把人脸识别的技术问题解决掉,很快就可以大规模应用了,在这个关口怎能一走了之?他选择留下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旷视。


范浩强还拒绝过很多可能。一家知名外企曾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职位,他婉拒:“人脸识别的活还没干完,我想继续做。”对方的答复让他记忆深刻:“人脸识别压根不work,做它干什么?”


范浩强说:“好,因为你这句话,我更要接着干,我要让你知道它是能work的。”对方愣了:“我很喜欢你的回答。”拒绝人不难,拒绝后能让别人产生尊敬,这是境界。连拒绝都做出了天花板级的示范,谁还能给六边形战士上课吗?有。


范浩强有三堂最重要的课。


第一堂在清华。他在竞赛中夺冠时,姚期智先生对他说:“竞赛只能说明你比身边同学强,但你要成为在全球范围里有竞争力的人。”


第二堂来自印奇。对于旷视的产品研发,印奇要求是:要做就得是第一,不然就别做。


第三堂来自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范浩强曾请教孙老师,怎样做管理者?孙老师说,管理就是爱人,“你要能设身处地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


范浩强果然成为了研究院中最关心人的Leader之一。如果你去问他的“人”,大家的评价是:魅力型领导。“就愿意听他忽悠,管他在说啥。”这其中可能有段子手属性的加成,但绝不只是这么简单。


“把自己变得更好”已经不是范浩强的关注点了,他琢磨的是怎么“让大家通过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攻克人脸识别这座大山时,范浩强曾想,把这个问题做出来我就可以退休了。结果现在做完了,他没能如期退休。算法做好之后还得考虑产业化落地,构建商业体系等等,每一个都比搞算法难多了。


任务依然很艰巨,但六边形战士的边界是无限的。换句话说,范浩强心中有更大的江湖。


特征鲜明的旷视人



旷视像一座大学,为每一位旷视人烙下烙印:好奇心、无惧挑战、技术至上、不断成长,而进、欣然、昕宇、舒畅、浩强,以及像他们一样的另外60多名从清华来到旷视的同学,他们既是性格迥异的清华人,也是特征鲜明的旷视人。这些年,也有许多清华的同学来到旷视实习。有些同学毕业后选择继续读书深造,也有些同学选择去其他行业工作,但他们在这里都收获颇丰。“旷视让你有哪些成长?”当几位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都在证明着旷视的奇妙。

许欣然:在这里我没有被明确的条条框框限制住,旷视的业务扩张很快,需要人成长的方向很多。我希望自己每天都在学新东西,在旷视大家都这样,我不学过几天就没法跟大家对话了。


周昕宇:之前我的性格更内向一点,喜欢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代码。在旷视工作的这几年,我的性格变得更外向,也更善于沟通和表达。


周舒畅:旷视的竞争强度非常高,但你只要创造价值,就可以不停地突破你的边界,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有人做得比你好,那你可以去做另一件更适合你的事。


旷视3A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应用于国药广州物流中心


“我们的愿望就是为这个世界做一名工程师,能够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印奇的这段话,可以很好地概括旷视和旷视人的全部。这些人,为了让人类生活更美好而选择在无人区开拓。


—— END ——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徐宗本院士:人工智能的10个重大数理基础问题
专知会员服务
106+阅读 · 2021年12月24日
何恺明的ResNet论文,被引量刚突破10万+
专知会员服务
26+阅读 · 2021年12月19日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21年10月19日
专知会员服务
212+阅读 · 2021年4月21日
华为折叠屏,奔入无人区
36氪
0+阅读 · 2022年4月29日
王鹏帅:从清华到微软,科研需要创造力
学术头条
0+阅读 · 2022年4月26日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将全职任教清华
大数据文摘
0+阅读 · 2022年4月22日
知名开源算法团队招人啦!
CVer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他们是这样的科技创业者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2日
张钹:人工智能,从过去到未来
THU数据派
0+阅读 · 2021年12月7日
周礼栋博士升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0+阅读 · 2021年7月2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3年6月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8月1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7月29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7月28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7月27日
Arxiv
12+阅读 · 2021年8月19日
Arxiv
31+阅读 · 2020年9月2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华为折叠屏,奔入无人区
36氪
0+阅读 · 2022年4月29日
王鹏帅:从清华到微软,科研需要创造力
学术头条
0+阅读 · 2022年4月26日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将全职任教清华
大数据文摘
0+阅读 · 2022年4月22日
知名开源算法团队招人啦!
CVer
0+阅读 · 2022年3月5日
他们是这样的科技创业者
36氪
0+阅读 · 2022年3月2日
张钹:人工智能,从过去到未来
THU数据派
0+阅读 · 2021年12月7日
周礼栋博士升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0+阅读 · 2021年7月27日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阅读 · 2013年6月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8月18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