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论文有误咋办?中科院神经所所长:写篇论文指出它

2018 年 6 月 20 日 德先生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在申请博士后研究经费时,维杰把一篇“正在进行”的论文列为了“已提交”,后来他被解雇,这种惩罚过于苛刻吗?二年级研究生艾伦有了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正当他准备写论文时,却发现了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有说服力的数据,他应该“清理”这些数据吗?


6月12日晚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科研道德案例讨论课在岳阳路320号生理楼大礼堂举行。这是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从2012年起第三次开设科研诚信必修课,从课程设置到讲义撰写再到PPT的制作,都是他亲力亲为。


“对于一些灰色地带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


为什么在6年前会想到开设这样一门科研诚信课程呢?蒲慕明告诉记者,当下科研诚信的环境不是很好,而学生们也有很多困惑,没有形成很多共识。比如,同一个实验室,如果发现别人的不端行为是否要举报?吹嘘和造假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现实科研实践中,灰色地带的问题很多,造假的也不少。


为了让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对科研不端有个清醒的认识,蒲慕明主动要求开设了这一课程。之前,他曾经在美国的学校开过科研伦理课程,但学生兴趣不是很高。因此,当他在神经所计划开设科研诚信课程时,为了增加这门必修课的吸引力,他从口头报告和科研写作开始讲起,把科研交流、科研伦理和科研创新作为课程的三大内容。“科研诚信是核心,尽管交流有技巧但还是要有诚信,无疑创新也要有诚信。”


“之前也大概知道什么行为算是科研不端,但现在对于一些灰色地带问题的认识就更清晰了。”神经所研三学生李晟豪说,比如,只有明确知道哪些数据有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把这些数据删除。而不能获得了5个数据,却选择性地清理掉“不好看”的数据。这门科研诚信课程吸引了很多研究生,从记者旁听的3节课来看,没有一个人迟到或早退,在讨论时也都各抒己见。国科大等其他高校和研究所听说了这门课程后,都表示很感兴趣,因此8节课会全程录像。蒲慕明说,今年还会增加一个课程反馈环节,用来完善以后的课程。


“过去学界和社会对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



蒲慕明  上观新闻 图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蒲慕明对于其中的“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表示大加赞赏,“过去学界和社会对科研不端的容忍度太高,国外如果发现不端行为,这个人的职业生涯就结束了。”


蒲慕明介绍,关于科研不端的定义,国内外差不多,即在提议、执行和评审科研或在报道科研结果时有伪造、不忠实、剽窃行为。伪造,是无中生有地伪造实验结果,以及记录或报导这些结果。不忠实行为,是指操纵科研材料、仪器或实验程序,以及改变、省略数据或结果,使得科研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在科研记录里。不忠实行为还包括,分析和描述数据不忠实,比如有的初学者对于一开始的数据不予以采用;数据来源不清楚,缺乏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最不能容忍的是,只选择那些看上去最好的结果,而省略那些会影响论文结论的数据。剽窃,是指未适当说明来源的方式,掠取别人的想法、程序、结果、或文字,包括在评审有保密性的科研建议书或论文文稿时获取的。


“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只稍微改几个字,还是比较常见的。”蒲慕明现在担任《国家科学评论》的执行主编,有一次编辑部收到一篇综述,发现整段的文字都是抄袭别人的。其实,现在有专门的软件可以查看有多少相同的字连在一起,有些比较“严格”的软件只要有6个完全相同的字就会被认定是剽窃。“只有一种复制是允许的,那就是引用原文,但必须注明出处。”


除了剽窃他人,还有一种自我剽窃,就是把自己之前发表的文章直接拿来用,比如把现在的实验数据加到以前的论文里。蒲慕明建议,如果想再次表达自己的同一观点,可以做些改写。


总的来说,裁定不端行为有几个规则。第一,与科学界公认的保持研究记录的完整性存在重大偏差。第二,不当行为是故意实施的。第三,不端行为被占优势的证据证实。


不是因为风险太大,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问题


实验中,如果发现老师的假说并不符合预期,该怎么办?蒲慕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多年前,神经所有一名学生,常常不同意导师看法,这在旁人来看简直是“挑战权威”,他在出国留学时请蒲慕明写介绍信,蒲慕明欣然推荐,并特别写了一句——这名学生因为喜欢和导师争论而出名。如今,这名学生已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如果假说不符合预期,说明这个假说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放弃了,可能就放弃了一个有价值的发现。”蒲慕明说,这就是科学的魅力,科学不是你想要什么结果就得到什么结果,而是得到和你所想象的不一样的结果。做3次试验,结果都不一样,可能意味着技术还没过关,不妨用这个技术去尝试一个公认的结果。


如果发现自己先前发表的论文有错误,怎么办?“那就再写篇论文指出自己的错误。”蒲慕明说,我们要杜绝科研不端行为,并不是因为这么做的风险太大,而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问题。




【扫描二维码,备注工作单位+兴趣/研究方向,邀您进入德先生学术交流群,定期推送干货文章,解读学术动态,助力登顶学术科研高峰】


扫描二维码,即刻报名参与IV2018





📚往期文章推荐

人工智能名人堂第49期 | 斯坦福研究院名人堂成员:Peter E. HaAI+区块链丨区块链如何解锁人工智能新领域🔗

🔗王飞跃: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从平行教学到智慧教育

🔗沈向洋博士致2018届毕业生的公开信:计算机科学的三堂人生课

🔗求生之路:博士生涯的17条简单生存法则

🔗IEEE TFS主编Jon Garibaldi:建立模拟人工推理的模糊专家系统

🔗牛!电子科大29岁副教授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六个顶尖高校全奖博士offer!这位浙大学霸说自己“很普通”

🔗美朝握手言和是好事吗?权利分配博弈(PAG)揭示:未必!

🔗郑永年:争名逐利抢流量,中国的知识分子怎么了?

🔗94岁的她拿出毕生财产做这件事!“穿裙子的先生”一世多艰却活出诗性人生

🔗丘成桐:做大学问必须要有激荡性情的种子,才能够看得远


德先生公众号 | 往期精选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崛起|区块链|名人堂

虚拟现实|智能制造|专家智库|科技快讯

名人轶事|峥嵘岁月|专题探讨|学术活动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和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曾获得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美国Ameritec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Gruber 国际神经科学奖。现任Neuron等期刊编委,国家科学评论执行副主编,澳大利亚昆士兰脑科学研究所等十余机构的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
专知会员服务
143+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4+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49+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翟天临博士所发论文涉嫌抄袭(附各路证据)
教辅巨头沉浮录(1978-2018)
创业家
3+阅读 · 2019年1月8日
On Feature Normalization and Data Augmentation
Arxiv
14+阅读 · 2020年2月25日
Arxiv
5+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Structure Aware SLAM using Quadrics and Planes
Arxiv
4+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6月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10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