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到小米,崔宝秋的25年开源人生

2020 年 11 月 2 日 InfoQ
作者 | 周 文猛
InfoQ 特别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技术中坚群体正式推出的「中国技术力量」之「开源创新 30 人」栏目持续进行中,本期嘉宾是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

在小米内部,如果非要找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公司同时又热爱开源的人来接受采访,那么恐怕目前担任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崔宝秋,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从 1995 年到美国留学正式接触开源,如今已是崔宝秋参与开源的第 25 个年头。作为一名早年的自由软件的忠实信徒,崔宝秋对于开源软件的热爱程度并没有因时间而减少。

在外界对他的描述中,对于开源软件的参与会让他上瘾,产生“被传教”一般的兴奋,以至于这种兴奋劲儿不但让他有了一种无时无刻都想着要去敲几行代码的冲动。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如果不拥抱开源,就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在创立小米之初,拥有技术背景的雷军便对开源表现出了高度浓厚的兴趣,而在小米内部,推动小米开源文化以及策略落地的,正是崔宝秋。

2012 年 6 月,崔宝秋辞去了美国 LinkedIn 总部的工作,回国加入小米,他不但基于开源软件亲自搭建了小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学习平台,并且还在 2014 年组织成立了小米开源技术委员会,并进一步推动小米“CBA”(云计算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技术路线的发展成型。

在迈过了企业发展初期对于开源软件的单方面使用后,小米开始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开源项目当中,进入了从使用开源软件到反哺开源社区的全新阶段。

相关数据介绍,截止目前,小米一共为开源社区培养出了 9 名 Committer,其中包括三位 PMC 成员。去年 7 月,小米工程师张铎被 Apache 软件基金会任命为 HBase 项目主席。同样也是在去年 11 月,雷军在微博正式宣布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知名学者、开源工具 Kaldi 创始者和主要维护者 Daniel Povey 加入小米……

小米在开源社区的努力与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行业内的认可。

但事实上,在取得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在开源社区推出 Committer 和 PMC 的计划,崔宝秋从 2012 年加入小米之初就已经开始筹划;而张铎成为 HBase 项目主席,与崔宝秋从 2012 年就开始让工程师到 HBase 社区探路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同样是在 Daniel 加入小米的背后,崔宝秋一开始就是整个事件的幕后推动者……

一路走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崔宝秋持续不断地推动着小米开源战略一路向前?而针对不断迭代变迁的技术市场,小米的开源策略又是怎样制定的?更多有关于崔宝秋本人、小米以及开源发展等话题,或许通过本期「开源创新 30 人」栏目组对崔宝秋本人的采访,能够为你带来更为清晰的解读。

开源是一场运动

开源是一场运动,而在这一项最初由美国主导发起的运动当中,崔宝秋一开始接触就不可自拔的沉迷了,甚至于做好了退休之后全身心投入开源事业的准备。

1995 年,在中科院计算所拿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通知书的崔宝秋获得了到美国留学的机会。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计算机系排名不算靠前,最好的时候排到全球 15 名,但由于当时杨振宁在此任教的原因,这所学校很受中国学生青睐,崔宝秋也从四份博士全奖通知书中选择了这所学校。

在到美国之后的第一年里,崔宝秋便深刻地体会到了中美两国之间计算机科学系教学领域的差距。

在国内,崔宝秋是同学里的编程高手,还没有 Windows95 的时代,他便已经开始用 DOS 系统编程写作。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当成为助教的他收到写一个 Unix 脚本来协助教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懂什么是 Unix 脚本,这让他有了“原来我之前一直是土老帽”的心理落差。

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落差的存在,也才让崔宝秋有了一定要认真研究开源的冲劲。“开源的力量会让人上瘾。”在崔宝秋的描述中,当买了电脑并给自己配置了 Linux 系统,成为具有 root 权限的超级用户后,崔宝秋觉得自己仿佛获取到了某种可以改变操作系统任何部分的神奇力量。

“作为一名软件开发者,当你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定义自己正在使用的软件交互体验,配置自己想要的各种炫酷功能的时候,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在崔宝秋的介绍中,因为自己身边厉害的人都在用 Emacs、GNU、Linux、FreeBSD 等开源软件开发个性化的交互,并且配置自己想要的任意产品功能,这让他产生了某种“被传教”般的兴奋。

于是,从博士到 IBM 工作的期间,崔宝秋每天都在跟进 Emacs 等开源工具的进展,参与社区讨论,深深的陶醉在开源世界中,以至于当雷军出差到美国的时候,崔宝秋还兴奋地向他演示了 Emacs 的高级功能之后,并建议他把这些功能放进 WPS 当中。

小米开源五大原则

2007 年,苹果发布 iOS 和第一代 iPhone 手机的做法给整个科技圈带来了一阵“旋风”,在 iPhone 发布后短短的半年之内,苹果销量突破 370 万。紧随 iPhone 面世 4 个月后,谷歌联合 34 家手机厂商宣布成立“开放手机联盟”,致力于通过开源模式打破传统操作系统平台的授权模式,加速安卓平台建设。

这一阵大洋彼岸兴盛起来的科技圈新风,吸引了不少国内极客的关注,一批商业嗅觉比较敏感的人,预感到了一场新的产业变革机会已然来临,因此也开始跃跃欲试,希望投身到新的时代风口当中大干一场。

众多的机会参与者中,雷军创立的小米科技成了最为典型的一员。

iPhone 手机发布三年后,有感于国产手机品牌缺失以及中国制造业链条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终于想清楚了要创立一家什么样公司的雷军喊出了“商业社会需要一场效率革命”的口号,决定创建一家以安卓系统为基础、手机硬件为核心的、软硬件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小米。

在那个时候,雷军看到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开源即将给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带来的颠覆性改变,这成为了他最终选择创立小米的四大理由之一。但是在决心拥抱开源之后,真正肩负起了将他创业之初就认定的开源策略彻底执行的重要推动者,正是崔宝秋。

2012 年,应雷军邀约,崔宝秋辞去了在美国的工作,回国加入了小米,他将硅谷学术圈的氛围带到了小米,先后为小米确定了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路线,奠定了小米的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崔宝秋还将自己长期投身开源方面的经验总结输出,提出了小米开源五大原则,真正有效地推动了雷军提出的开源策略在小米内部执行。

第一,是“快”。企业要能够快速的拥抱开源,从企业角度来看,开源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在有限的人力情况下,如何借助开源巨人的力量,快速的形成公司自己的技术体系并且打造产品,这几乎成为了每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共识。

第二,“绝不重复造轮子”。在过去参与开源的二十多年间,崔宝秋在学校、企业、社区等场所见过太多重复造轮子的故事,很多工程师看不上已有的东西,总想做新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且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支撑自己的行动,但结果往往都不太如意。开源本质就是为了减少重复造轮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企业内一开始就不该发生。

第三,“不用则已,要用则精”。企业对于开源技术的采用,一定要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开源系统,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系统,很多企业没有真正吃透,只是停留在搭起一个演示或测试的集群,一旦用到了产品线上,出了问题无法搞定。

第四,“坚持开放与共享”。运用开源代码的企业要更加的懂得开放共享,许多企业只懂拿来主义,不愿意主动分享,时间久了反而导致自己采用的开源软件缺乏维护,最终被社区抛弃。在崔宝秋看来,开源是人类技术进步的最佳的平台和模式,而开源社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自由软件精神,也应该由每一家参与其中的企业来共同维护,只有这样,一个开源社区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第五,“在重大项目上极力推出自己的 Committer”。推出 committer 是企业让自己的代码被社区接受的前提,而在另一方面,社区内的 committer 对于开源软件的发展也能够看得更加的清晰,这会让企业对开源社区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风向更加的敏锐,时刻保持与开源社区同步。

“开源是一个巨人,即使强大如 Google、Facebook 这样的科技公司,他们与开源社区相比都是渺小的存在。”在崔宝秋的描述中,每一家企业都应该学会与开源社区这一“巨人”一同奔跑,并且为其指明方向。只有与社区共成长的企业才能长期享受开源红利,而封闭开发,即使短期受益,但最终都会被社区抛弃。

在这些开源方法论的指引之下,崔宝秋在 2012 年加入小米的时候,就特别从团队中选出了两名工程师,将他们屏蔽在业务压力之外,只让他们到 HBase 开源社区去熟悉代码,解决社区提问者的问题。此外,崔宝秋还通过美国朋友的关系,与当时的 HBase 社区主席取得联系,表明了长期参与共建的决心。

在长期持续不断的付出之后,小米在开源社区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回报。

去年 7 月,小米工程师张铎被 Apache 软件基金会任命为 HBase 项目主席。而在此之前,小米内部的工程人员已经有 9 位成为了开源社区的 Committer,其中包括三位 PMC 成员。同样也是在去年 11 月,语音识别技术领域知名学者、开源工具 Kaldi 创始者和主要维护者 Daniel 在放弃了知名高校以及著名互联网公司邀请加入的机会后,主动选择加入了小米…..

在崔宝秋看来,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不能仅仅凭借技术的领先性来保持公司的持续领先性,商业模式的领先往往才是决定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关键。因此,在小米特殊的商业模式驱动之下,小米依然能够更加积极的拥抱开源,敢于共享自己的代码,这让小米在开源社区做出的贡献能够更加快速的被接受和认可,并且保证自身参与开源的中立性。

开源力量势不可挡

从博士期间单纯的参与进入开源代码的编写过程中,到后来工作里不断与开源结缘,并且通过小米从事企业开源战略的制定与执行,如今崔宝秋又再次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呼吁业界参与开源的开源运动旗手。

在长期亲身参与开源并观察开源发展的过程中,崔宝秋发现,自 2016 年 AlphaGo 以 4:1 的成绩击败顶尖职业棋手李世石,同时谷歌又开源了开发 AlphaGo 所依赖的 DeepMind 系统后,在全球范围内,从学术圈到大小企业内都掀起了一阵拥抱开源的新风——AI 让开源模式再一次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了。

无论是国外的 Google、Facebook、亚马逊、IBM、微软,还是国内的百度、阿里、旷视、小米等企业,都在积极的拥抱开源。尤其是伴随着微软收购 Github、IBM 收购 RedHat 等巨资收购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开源领域也存在商机,于是也纷纷加入到了开源运动当中。

在崔宝秋的介绍中,目前市面上参与开源的群体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个人为主的自由软件爱好者;其次是类似于小米这一类使用到开源软件,却不直接依赖开源软件进行盈利的商业公司;最后是类似于 RedHat、阿里云、华为等开源商业机构和云厂商,由于客户以及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一类企业往往与开源软件有着直接的商业利益关联。在开源越来越被看重的当下,这三种开源力量都会取得持续的发展,都将保持各自的生命力。

细化到小米所关注的领域,崔宝秋重点介绍了小米目前重点布局的“手机 XAIoT”战略,并且表示小米的开源将通过进一步赋能生态链企业,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小米“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的企业发展需要。

在小米内部,“手机 XAIoT”战略是雷军在今年 8 月小米十周年生日发布会上提出的,手机更加强调小米的核心能力,而 AIoT 则更加强调生态力。

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来看,目前除了新一轮 5G 换机潮带来的市场增长机会之外,全球各大手机产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定型,市场上升空间不大。因此,相比于硬件能力,能够同时提供软件服务的智能手机厂商变得越来越具备优势,而承载着生态力构建的 AIoT 平台,则有望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模式,将为小米品牌渗透多场景、赢得更多用户,获得海量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点,从苹果近几年发布会上越来越强调自身软件服务的能力,也可以看到一丝关联关系。而在这一过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代码、模型以及数据的开源,都将成为小米开源下一步的重要举措。

伴随着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等国家队也开始进入开源领域,开源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未来国内开源领域也将会出现大量的新兴机会。

“开源的力量已经挡不住了,我们将积极的拥抱开源。”崔宝秋表示。

需要更多交流平台

访谈接近尾声,谈及还有哪些举措可以加速国内开源社区的发展以及生态建设,除了已经提及的极客信仰、五大原则等方法论之外。崔宝秋补充的另外一条是——国内需要有更多的开源交流平台。

在崔宝秋看来,在加速推动开源力量形成的过程当中,各种开源组织联盟和企业的管理者们同样应该保持不断沟通和交流学习的态度。

“只有交流多了,才会有更多的方法论以及理念被提出,也会有更多的软件会被抛出并被使用,然后开源的巨人才会迎来越来越多的关注者以及参与者,巨人也会跑得越来越快,进而催生越来越多的机会。”崔宝秋表示。

参与 InfoQ 传媒开源相关采访报道:

继推出「中国技术力量」之「开源创新 30 人」采访报道栏目后,InfoQ 将于 11 月 19 日举办开源创新相关主题论坛,届时将邀请投资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开源领域相关领导出席,共话开源未来、技术创新趋势,同时还将配有新锐开源项目以及杰出开源贡献人物榜单发布,更多合作欢迎复制下方链接了解。

https://www.infoq.cn/zones/chinatech/


活动推荐

当各行各业都在面临重大危机,变化与转型已经成为几乎每一家组织的优先议题。在刚刚结束的微软 2020 秋季技术课堂上,来自微软和全球合作伙伴的技术精英就与各行各业的 IT 领导者、一线技术人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向全行业传递 IT 人应对当下挑战、塑造未来成功范式的策略与图景。错过了直播?回放课程限时免费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微软秋季技术课堂精彩内容回顾~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崔宝秋,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博士有二十多年的软件和互联网开发经验。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在武汉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加入小米之前先后就职于 IBM 硅谷实验室、雅虎和领英,从事数据库、搜索引擎、机器学习、大数据、社交网络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2012年加入小米集团,历任小米首席架构师、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副总裁。 加入小米以后参与创建并长期管理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现已升级为人工智能部、大数据部、云平台部),主导了小米“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变革主线,推动了小米在AIoT领域的发展与布局。在崔宝秋的带领下,人工智能与云平台团队成为了小米集团的核心平台技术部门,为集团内各业务部门、生态链及合作伙伴、用户提供完善可靠的基础架构、技术支持与互联网服务,深受集团内外的认可与信赖。崔宝秋博士长期关注技术探索与实践,并积极推动开源、隐私保护等相关事项的发展。
小米在预训练模型的探索与优化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2月31日
【2020新书】使用Kubernetes开发高级平台,519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6+阅读 · 2020年9月19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00+阅读 · 2020年3月9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2+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医疗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专知会员服务
384+阅读 · 2019年9月25日
截止本周,2020 年 TGO 鲲鹏会共迎来 32 位新会员加入
极客邦科技Geekbang
13+阅读 · 2020年3月13日
混沌大学首期创新辅导员训练营,期待你的加入!
混沌研习社广州分社
4+阅读 · 2019年6月5日
今天,腾讯开源这些技术,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阿里给程序员准备的开源年货,你收到了吗?
前端大全
3+阅读 · 2018年1月23日
2017年四巨头的深度学习框架之战,你支持谁?
全球人工智能
6+阅读 · 2017年12月29日
A Survey on Edge Intelligence
Arxiv
51+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Star-Transformer
Arxiv
5+阅读 · 2019年2月28日
CoQA: A Conversational Question Answering Challenge
Arxiv
7+阅读 · 2018年8月21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