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进入第二天的会议议程。当天共设4场大会报告以及20余场专题报告。德先生后续将整理详细报告内容及嘉宾观点,敬请期待。
包为民院士作大会报告
大会首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包为民院士。他在题为《对航天智能技术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针对目前进入空间的能力、手段有限、成本很高、未知领域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分析梳理了航天运输、空间飞行、深空探测、导弹武器装备等领域的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热点。同时回顾了航天控制技术的发展,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我国未来航天器发展和控制技术进步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基于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材料、智能通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航天智能控制发展的思考。
房建成院士作大会报告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房建成院士作了题为《原子陀螺仪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原子陀螺仪主要分为具有超高精度潜力的原子干涉陀螺,以及兼有高精度和低精度潜力的原子自旋陀螺仪。原子干涉陀螺的原理与光学陀螺的类似,理论精度可高于现有光学陀螺精度的4-6个数量级,目前主要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巴黎天文台、汉诺威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等单位开展研究工作。房院士报告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处理三方面说明信息技术都是从机电类到光学类,再到量子类,每一类新技术的出现都将带来各领域技术的巨大性能提升。从原子钟到原子陀螺仪的发展都说明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将对导航技术产生重要影响。报告重点介绍北航做的SERF原子自旋陀螺和MEMS核磁共振原子自旋陀螺仪。据介绍,原子自旋陀螺是利用原子自旋的内在属性来测量角速率的陀螺仪,SERF原子自旋陀螺仪具有较高的精度,自1977年Happer提出SERF理论到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Romalis实现SERF态,2012年已经开始做跑车实验。北航自200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原子自旋效应的惯性与磁场测量技术研究以来,目前已经实现导航级精度的角速率测量,2020年目标是实现零偏稳定性达到10-4°/h。MEMS核磁共振陀螺仪是具有光学陀螺的精度、MEMS陀螺体积和成本潜力的一类陀螺仪,目前美国Northrop Gruman公司已经研制成功世界上体积最小的导航级核磁共振陀螺仪,芯片导航器将会走进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未来MEMS核磁共振陀螺可集成在微小型、低成本、集成化的M-PNT系统中,将在未来自主定位导航发挥重要作用。
香港科技大学王煜教授作大会报告
房建成院士精彩的报告结束后,香港科技大学王煜教授作了题为《无人机与无人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市场的应用》的报告。自主无人机、地面无人车辆技术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安全、可靠、实用的可能,开始创造各种全新的商业机会。这种自主平台在彻底变革测量、检验、施工等民用和商业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自主无人机、地面无人车辆比载人飞行器更便宜,比人类测量员更快,而且它们收集高分辨率点云数据的频率要高得多。报告描述了自主技术和领域应用解决方案,具有强大的跨学科潜力,适用于一系列具有可演示和可衡量效益的行业。
郑南宁院士作大会报告
作为本次大会最后一位报告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郑南宁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做什么——从人类的大脑寻求人工智能发展的灵感》的报告。人工智能追求的长期目标是使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和解决问题。对当前人工智能而言,解决某些对人类来说属于智力挑战的问题可能是相对简单的,但解决人类面对的“常识”问题却非常困难。人脑对于非认知因素的理解更多的来自于直觉,并受到经验和长期知识积累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人类对环境的理解、非完整信息处理等复杂任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类的学习是一种与事物互动的过程,其认知过程中特征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语义解释的基础上,特别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动态的问题求解时,人类能有效地思考、记忆和学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联,在采取行动前能对未来的结果进行预测和想象。人类所具有的这些智能属性与大脑神经网络结构的可塑性,为我们建立新的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报告讨论了当前人工智能方法的局限性和进展,以及生物智能与认知计算的关系;并围绕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研究前沿,讨论了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和知识演化的机器实现;并结合作者研究团队的工作,介绍了大脑有效连接的动态因果机制的探索,并从大脑神经网络的动态优化、成本。
为期两天的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还颁发了一系列奖项。其中,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作为学会会员在学会的最高学术荣誉,本次共授予了包括22位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卓越科技工作者,以表彰其在上述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为学会做出的重大贡献。
会士名单(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大会颁发了CAA科学技术进步奖、CAA自然科学奖、CAA技术发明奖、CAA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年科学家奖、CAA企业创新奖/小微企业奖等重要奖项,以表彰对中国自动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
大会期间,还揭晓了以“智能科技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首届ABB杯全国智能技术论文大赛获奖名单。由来自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六位作者共同撰写的《基于数字四胞胎的平行驾驶系统及应用》从参赛的591篇论文中脱颖而出,摘得本次大赛的特等奖。该文着重介绍平行驾驶的数字四胞胎系统,即物理车、描述车、预测车和引导车的集成系统。
来自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六位作者共同撰写的《基于数字四胞胎的平行驾驶系统及应用》获首届ABB杯全国智能技术论文大赛特等奖
此外,由国防科技大学和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六位参赛者联合撰写的《空间智能软体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荣获一等奖。此次大赛获奖论文涉及智能感知、企业自动化、模式识别保等诸多方向,展示了先进的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
据悉,ABB杯全国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论文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于2005年创办,ABB(中国)有限公司一直是该项赛事的独家赞助企业。13年来,大赛吸引了大批自动化领域优秀人才的积极参与,成为自动化行业一个重要的技术成果交流平台。截至上届大赛结束,共有8541人踊跃参赛,提交有效论文3723篇,其中223篇获奖。目前,大赛已公开出版发行8本论文集,收录高质量论文600余篇。大赛的举办为我国自动化行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技术成果交流平台,同时,也推动了自动化产业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
随着最后一场专题报告的结束,2018中国自动化大会在西安圆满落下帷幕。随着目前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智慧时代,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万物互联、虚实结合、开放共享。《中国制造2025》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正在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已经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未来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本届大会聚焦时代热点,为全球自动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有效汇聚了各方力量,必将为提高中国自动化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智慧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