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学术科研之路这样走过|清华建筑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专访

2019 年 1 月 6 日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学术科研是研究生最主要的素质之一。无论是思维的转变还是时间的付出,都是学术道路上不断坚持与突破的希望所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院内研究生2018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做了专访,一展获奖者在学术科研方面的经历与感悟。


党雨田,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系2014级直博

师从惟敏教授


科研是这四年多的博士生活中的主旋律,我觉得对于博士生来说也应该如此,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博士生的路径可能也不太相同,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要制定好整个博士期间的计划和目标。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决定以后做建筑策划相关的研究,博一下学期就已经聚焦到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研究中,之后的几年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做的工作,包括参加了与乡村建设相关的2项课题,做田野调查收集数据,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在村子里做设计盯工地。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挺艰苦的,最多的时候15、16年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种村子里呆着,就住在老百姓家里,白天在工地上盯着,晚上回来整理图纸做总结。比较早地定下来感兴趣的方向就能做得开心一些,不会在之后漫长的过程中那么迷茫,而且要非常感谢导师的支持和提供的资源。在具体的研究中,我的体会是盯住目标后不要去畏惧和逃避不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才能达到目标,即使解决的方法可能需要走进新的领域,也要勇敢地走进去,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它。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小的体会。


李娟,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学2014级直博生

师从党安荣教授

 

我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紧凑的课程学习,除了完成直博生的必修学分外,我还选修或旁听了部分社会学系、公管学院的课程,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课程学习之后的第二阶段是探索研究,跟随近年的大数据热潮,我尝试着利用一些新兴的数据来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先后使用过百度热力图数据、企业大数据、兴趣点数据。其中基于兴趣点数据探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Live-Work-Play中心的研究发表于SSCI期刊CEUS上。这些研究经历,让我对新兴数据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着我不断思考研究的本质和意义。第三阶段的博士研究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希望在城市规划的语境下,探讨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维护、使用及其影响因素。


除了校园内的学习外,我深知学术交流的价值,多次在国内外会议论坛上发表演讲,接受更多学者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并获得了两次优秀论文奖和一次论文竞赛银奖。作为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华不仅给了我最好的学术锻炼,更为我提供了许多开拓视野,与国际对话的机会。我曾先后参加过在伊朗、日本金泽大学、日本明海大学、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学生工作坊,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学习。


曹越,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景观学系2014级直博生

师从杨锐教授

 

在过去五年中,我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了中国国家公园相关的基金课题5项,参与了泰山、黄山、武夷山、三江源等地的自然保护地规划项目6项。觉得真有意思,真幸运。目前研究兴趣是中国荒野保护,完成了中国荒野地图,并在持续思考中国荒野景观到底应该如何保护。在此过程中,发表了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受到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邀请,在各类学术会议中共作口头报告20余次。除学术研究外,受邀在权威媒体上撰文,科普荒野保护的理念,并呼吁加强中国荒野保护。主要学术贡献在:(1)首次完成中国荒野地图,揭示了中国荒野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2)系统研究了“荒野制图”的原理和方法,为中国多种空间尺度的荒野地识别奠定理论基础。(3)首次提出“建立中国荒野保护地体系”的建议,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李佳婧,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系2015级博士生

师从周燕珉教授

 

由于家中长辈入住养老院,本科期间便埋下了对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兴趣。读博期间,我基于导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将关注点聚焦在认知症老人的照护空间环境研究。


三年来,我深入调研了60余家国内外认知症护理机构,积极参与包括环境行为学、护理学、神经科学、康复景观等相关领域的会议、讲座、培训。跨文化的调研经验、跨学科的学习与大量的文献阅读不断加深着我对该领域的理解,也使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研究视角。博三时,我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健康系统与设计中心访学,系统学习了循证设计研究方法、医养建筑设计理论。随中心老师参加国际会议过程中,不仅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还有机会与多位领域内重要学者深入交流,对研究推进有很大帮助。读博期间,我也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多部老年居住建筑相关书籍编写,并负责组织导师主讲的两门MOOC课程的拍摄制作工作等等。多元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锻炼了我在研究组织、写作、教学等多方面能力。


左为,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系2015级博士生

师从邓卫教授

 

在学术方面,回首三年的清华博士生历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像一只慢慢前进的蜗牛,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但是前进的步伐永远那么缓慢。但我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荀子《劝学》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意义,我想只要耐得住寂寞,下水磨工夫,哪怕是蜗牛一般的前进步伐也会有满意的收获。我的第二个感悟是,做研究应该时常进入讨论的环境中,因为思想的碰撞是非常能提高自己的学术理解与表达的,而且我的很多次论文的启发,都来自于和同学、老师、朋友的交流中获得的。如果朋辈的博士生同仁们有志于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展和钻研,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曹哲静,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学2016级博士生

师从谭纵波教授

 

我16年于清华硕士毕业后,在规划系继续读博,师从谭纵波教授。 相比硕士紧凑的课程论文安排,博士期间有了更多自主探索机会。在城市设计与形态方面,探索了数据自适应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对基于步行行为的历史街道建成环境、城市步行骑行指数展开研究。在规划体系机制方面通过系列案例实证研究,深化了对土地供给与利用模式、荷兰日本等国外规划制度,中国规划历史与法规体系的认识。目前博士论文方向为城市交通网络系统与用地模式优化。


规划学科具有博而约的特点,在空间设计和规划研究两大支撑之上,城市研究常呈现和其他学科交叉的特点,若要深入研究,需要多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模块与研究范式,并与已有的城市规划研究体系进行融合拓展。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因涉及到跨交通领域的研究,我在初期选修了其他院系交通相关课程,在这些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研究自信,并对不同学科的内容和边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随后利用寒暑假三个月的时间,在东京工业大学环境工学系Transportation Study Unit的朝仓康夫实验室访学,进一步了解到日本的工程与规划实践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目前为美国MIT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希望在此期间能从基于归纳的实证研究逐渐深化到基于演绎的理论贡献上。


姚明瑶,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技术科学系2017级博士生(硕转博)

师从赵彬教授

 

我的博士课题主要跟室内臭氧污染有关,有涉及到基础数据的调研,也有交叉领域的创新,这样的课题设计让我的科研体验变得丰富。基础数据调研需要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经常需要在早晚高峰的时候去住户家里测试,但是沉下心来积累了两年数据,给自己的博士课题垫稳了基石又给其他很多研究提供了最基础的参数,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交叉领域的研究让我能接触新东西,虽然学习另一个学科的知识并不轻松,但是一方面能从一个圈子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能不断拓宽专业的边界,也让科研的变得更有乐趣。


连璐,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单军教授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科研可以“关注”和“专注”两个词形容。


一方面,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格外关注时效性、创新性和领先性,要求对相关领域与外延的研究保持高度关注。而从本科开始,我便深感知识的积累无法追及需求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视角和视野也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我尽量以不同的角度和维度看待问题,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兼修城乡规划,并在研究中尝试多学科交叉的思路方法,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论著出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工作坊、调研、实践。


另一方面,专注是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我主要参与了两项与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国家级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此为基础寻找切入点,开展论文研究。与此同时,我在设计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全心投入,逐渐成长为工作室主力,多次获国际、国内奖项,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启发、引导和促进。


裴昱,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党安荣教授

 

研究生的学习相比本科而言更像是一场修行,尽管有了本科四年的积淀,但面对广阔的未知世界依然感到自己的认知只是沧海一粟。于是我选择主动出击去弥补知识漏洞,在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大量阅读、兼修跨专业二学位、赴美参加跨学科的海外研修、参与多次海外设计研究工作坊和国际会议、奔赴基层规划局挂职锻炼。相比产出,我更在乎过程和自身收获,一点点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找到自己的发力点。我深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座山要翻,继续加油!


许宁婧,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城乡规划系2016级直博生

师从张杰教授

 

最初选择直博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学术环境与连续的学术过程。学术的锚固与层积就像矿床的生成,当下或未来的理解充满了过去积累的投射,既不能被折叠也无法抹去。既有的理解不断遮蔽大部分的可能,而新的理解又不断在它们上面生发。其实学术的付出与回报的反馈机制会比其他来得更慢,从最初的想不断证明自己,到学会坐冷板凳,这是学会做学问的最关键一步。这也是我更愿意在理解一个科学问题的同时到各处走走,当目标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就会明白这是劳有所得的。这是我在经历学术过程的一些感受。


田恩泽,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技术科学系2018级博士生(硕转博)。师从莫金汉副教授。

 

当初推研的时候,我说选择直硕是因为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选择那条更难的路。说实话这条路真的挺难。不少同学在准备写第二篇论文的时候,我的头胎还在被拒的过程中:从投稿到最终发表,我被拒了两次,历时1年零3个月;从硕转博,又要比直博的同学上更多的课,考更多的试,答更多的辩。“无法击倒你的,将会使你更强大。”即便如此,但我要感谢的不是这些困难,而是我的导师莫金汉老师,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家人和朋友们,还有我自己。“路漫漫其修远”,科研方面希望能跟更多朋友交流吧,感悟还是留到毕业再说。


白楠,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建筑学2016级硕士生

师从王路教授

 

从本科开始就对建筑和城市与人的关系痴迷不已,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空间能够得到建筑师和平民大众的共同赞誉,有些地方却只能博得一方的青睐呢?为了尝试解决这个困惑,我在本科时修读了心理学的双学位,又在研究生阶段参与了清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也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期间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诸多了解。到目前为止,做了一些量化的研究,也有了一些学术产出,但依然只是围绕着最初的困惑,触及了一些问题皮毛而已。目前我又在尝试将这些新数据技术支持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在乡村的环境下,希望能够随着进一步的成果来继续逼近自己最初的意愿。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微信公众号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人类世界能够赋予的最高学历,一般被视为进入科研领域和学术圈的门槛。
【中国人民大学】机器学习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专知会员服务
131+阅读 · 2020年3月25日
 第八届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图形学》暑期课程课件
专知会员服务
55+阅读 · 2020年3月4日
中科大-人工智能方向专业课程2020《脑与认知科学导论》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53+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百余位院士入选!中国科协公示一份重要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清研实践|清华深研院师生赴澳洲墨尔本六所高校开展数据科学访问
秒杀99%大学生!中国最牛高校学霸PK,简历吓坏网友...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易观联合清华海峡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
Analysys易观
4+阅读 · 2017年10月28日
Arxiv
14+阅读 · 2020年1月27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4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2月19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29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