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马会HMH(heima_hui)
编辑:放开那芒果
01 没有什么不能跨的界,没有什么不可进入的新领域
我从1994年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创业了,到现在24年,过去生命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创业。
第一段创业经历在广东,也是非常传统的,就是跟哥哥两个人“做买卖”,代理专业音箱。生意做得还不错,慢慢发展起来,收购了国有的工厂,又进入了软件、设计领域,现在形成了一个所谓的集团公司,大大小小20来个子公司,还是我哥哥在管理。
这个生意我做了不到10年,2003年内心开始躁动不安。这是一个很狭窄的行业,又偏居一隅,可以做到几个亿营收,但是我心里不甘。我那会儿还不到30岁,想要新的突破。
那时还没有黑马学院。我去了中大、清华,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培训,最后去了长江(商学院),当时,中国的EMBA教育刚刚开始。
上学并不能解决你的选择难题,也不能消除你的焦虑,但能让你看到新的世界,接触很多新的人。
这在2007年给我带来了很重要的一次人生实习机会:曾经在长江商学院任教的曾鸣教授,2006年去了阿里巴巴,2007年又就任雅虎中国CEO,因为我算是比较好学的学生,他就把我叫过去,做顾问。
我后来跟他开玩笑,说他当时太没资源了,把我这样一个完全的传统行业的人叫到一个互联网公司做顾问。
这一段经历对我非常有价值。对我来说就像开了一扇窗。过去我也知道互联网,也知道阿里巴巴,知道雅虎,但那只是从一个网络用户的角度,这是第一次真正从内部去了解一个互联网公司是怎么回事。
人的心都是这样,一点点被撑大的。我记得就是在2007年,雅虎这段经历结束以后,我跟一个同学,在香格里拉酒店,彻夜未眠,聊了一晚上。
我们聊的是能不能够通过短信的方式解决支付的问题?我俩越聊越兴奋,觉得要是做成了,钱包就没用了,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啊。一晚上没睡觉,早上7点钟给曾鸣教授打了个电话,然后跑过去找他,口沫四溅说了一通。他说“这个事儿很好,但不是你们能干的,这是我们支付宝干的”。
我当时还有点不服。当然,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件事就是支付宝干的。
带着这样的遗憾,我有2、3年的时间去了加拿大。虽然是半休息,但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想把互联网的东西带回去,折腾一下自己原来的那个行业。
真折腾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原来那个公司是承建商之一,我折腾了大半年,折腾得人仰马翻,结果公司内耗很厉害。后来还是曾鸣教授劝过我一次,说你就别折腾了,这个公司你不折腾,人家可能发展得慢一点,你一折腾估计就死了。
那一次以后,我就彻底放弃了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去改造那个行业的念头。我离开了公司,我哥哥把公司经营得不错,已经是一个准上市公司。
后来我就开始思考,我进入哪个新领域?想了很多,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的想。我记得曾在一张纸上写了有十来个想法,靠谱的、不靠谱的。
任何事情,你光想的时候,它是没什么结论的,因为你没什么压力。今天你想得很兴奋,可能明天又觉得不爽了,有很多阻碍,想不下去,就不想了。
我在《创业家》的专栏里曾提到过这样一个画面:在加拿大深秋的下午,我坐在院子里,盯着一片落叶,从它开始飘下来到真正落到地下,大概有一分钟的时间,我就一直盯着。设想一下,这是一种多么无聊的心情。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再也不要过这样的日子了。
我必须要给自己一个时间表,不能再无限制地想下去了,我不可能等到一个完美的事情出现,我需要做一个决定。于是我开始做减法,把最不想做的、最不能做的、最不会做的,一项项划下去。最终划下来,就只剩易到用车这么一件事了。
易到是完全的原创,在全世界的原创。应该说,易到和当时美国的Uber,是在不同的国家,几乎同一时间发现了同一个需求,没有任何的抄袭和借鉴。双方在2011年之前彼此是不知道的。
当时中国互联网上很少有这种完全原创的项目。曾经有无数媒体问我,说你这个跨界跨得很大啊,从最开始的音箱到易到用车,这中间有什么关联吗?我说其实没有,对我来说卖白菜和卖导弹是一样的,没有什么行业边界的困扰,相反,我觉得跨界是有很大价值的。
项目虽然有了,但是具体怎么干?不知道。找谁干?不知道。怎么融资?也不懂。我记得那是2010年3月份,我过完生日回的国。司机把我送回家,把行李放在门口,因为很长时间没在国内,家里也没有电,我就自己一个人黑着灯坐在箱子上,都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干。
尽管你看我有过十几年的创业经历,但是每开始一段新的创业,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不知所措,甚至心里有点小慌乱。
后来的故事我就先省略1000个字,因为大家都比较了解了。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我从传统行业,从一个小行业、小地方走出来,通过学习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然后怎么走出去,进入一个新的行业。
去年我从创业又转到了投资,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做一个专业投资者,要像一个小学生一样去学习,跟所有的人学习。
这几段跨界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很大的信心,那就是没有什么不能跨的界,没有什么不可进入的新领域。
02 我们最缺乏的,是“中观”视角和自己的框架
接下来,我要谈到我怎样看待过去的这十几年,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判断。
从世纪之交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开始,全世界的商业进入了一条新轨道,那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驱动力。现在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有9个跟科技相关。现在所有媒体的眼睛都被这些公司所吸引。
从用户的角度,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被互联网改变得最大。我们现在每个人都用手机、用微信,所有人的生活都是在过去的7、8年改变的。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之前的移动互联网,我们称之为“边缘互联网”,是只有那些买不起电脑、没有宽带、上不了网的人才用的互联网;2010年后,有了智能手机、有了3G、有了APP之后,移动互联网才正式、全面地代替了传统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主流。
现在回过头来看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一个互联网终端,实时在线,全民上网,当然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广泛的、链接性的基础上,激发出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易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没有移动互联网就不可能有易到。
原来我们对互联网的理解,认为它是个传统行业,是一个单独的行业,其实根本不是。现在互联网渗透度还很低。百度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广告业,阿里电商只是改变了部分的零售业,专车或者叫网约车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出租车,美团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外卖,都已经搞得这么天翻地覆了,如果所有的行业都被互联网改变一下,那得多么可怕?
互联网对我们整个商业形态的改变不是已经结束了,而是在进程之中,而且在我看来,可能还是在一个很早期的进程之中。
据说你们在座的(黑马营学员)88%都是盈利状态,我恰恰因此对你们有极大的担忧。为什么?盈利说明你们这个行业还没有被互联网折腾过。但是你不要心存侥幸,说我们现在的这个行业形态,天生就是有价值的,互联网有可能给我们锦上添花,但是它颠覆不了我们。
千万不要这么想。一个公司、一个人,本质上都是时代的产物,你的未来不可避免要跟时代的大趋势发生关系。
刚才我们谈了过去、谈了现在,那么未来呢?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红利之后,整个商业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大家可能会提很多大词儿,什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基因、生物。这些词随便什么人都会说,所以其实没什么价值。“看到”和“看穿”是不同的,看到了新趋势,不等于就是要急着去贴上一个关于趋势的新标签。
很不幸地,坦率地说,我看到的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这个水平,没有真正的思考。如果你同意这是所谓趋势,我认为,你就要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建立起这样的认知结构。你们天天看朋友圈,如果你的资讯来源50%以上来自于朋友圈,我觉得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不是说这些资讯不好,而是你接收了过量的外部资讯以后,就可能丧失一个最重要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你有没有提过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有没有提过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是不是真正在骨子里追求这种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媒体问我,能不能畅想一下未来10年。我说我不谈。这话题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人小时候受的教育,全都是关于这个,老畅想未来,我觉得都是缺乏想象力的。我说你要真让我谈,我不会站在现在看未来,因为那是一个线性的思维,我谈一谈如何站在未来看现在。我看到的是未来发展以后,对现在构成的挑战是什么。
如果当年传统零售业的人,想过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以后,对传统零售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他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应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认为这是机会,拥抱上去;有的人认为这是挑战,非常害怕;有的人鸵鸟心态,视而不见。
过去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么非常宏观,世界发生什么大事,区块链怎么样,人工智能怎么样;要么就是特别微观,说融资到底该怎么融,怎样提升估值。结果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一种“中观”视角,无法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不知道你的公司现在到底该干什么。
和做正确的事情相比,勤奋毫不重要。
一个CEO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为公司选择那一件正确的事,而不是天天喊口号打鸡血搞团建。
03 正确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执行力的问题、团队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品牌的问题,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本质上都是你的战略问题。我们往往把战略问题当成战术问题考虑,把“锅”甩给你的下属。
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现在反思,我在做易到的时候,把大家搞得都忙得不行,也“996”,一天干20件事,把大家忙死了。其实,这20件事几乎没有一件该干的。不要光看员工晒加班,公司夜里灯火通明你就高兴,费着你的电吹着你的空调,给加班费买夜宵,那是在消耗你的资源啊。让大家处在这种忙碌中,只是老板看着爽而已。
这就是我说的中观,要知道现在到底该干什么,要为你们公司做正确的选择。而且,所谓正确的事越少越好,最好少到只有一件。一个公司,真的不需要做太多的事,也不要觉得你们所有的事都应该干。往往决定一个公司前途和命运的,就那几件事做对了,你就上了一个台阶。你之所以愿意多做,不愿意少做,是因为你不确信哪件事是对的。
没有一个公司没有毛病。但是公司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有没有短板,而在于它的长板是不是足够长。你们不要被那些基层员工的个体感受迷惑,问你们公司怎么样,说“不行我们公司乱着呢”,“官僚拖沓得很”,“上层老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们在下面没法做事”,等等。
千万不要听这些,更应该想想,为什么这个公司这么多的毛病,每年能增长好几倍?当你的关键策略定了以后,把跟这个策略相匹配的关键能力建立起来,就够了。现在大家都喜欢说我们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公司,这是自己忽悠自己。你要很清楚,你公司核心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你是一个运营驱动公司就不好吗?你是一个品牌驱动的公司就不好吗?你是一个供应链驱动的公司就不好吗?你是一个管理驱动的公司就不好吗?
我希望大家努力尝试一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一个框架,真正有独立的思考。
我刚刚开始做易到的时候,做了很多的调研,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从用户到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人,到监管机关,有一百多个人吧,没有一个人说我这事靠谱的,真的一个都没有。用户说我没有这个需求,同行说这个行业水这么深,你们外行怎么敢进来干,监管的说不要说得天花乱坠,你们就是黑车,你们只要干我们就抓你。全是负面的。
但是,对我来说,我找他们调研,根本不是听他们对我这件事的看法,我只是让他告诉我事实,就是现在他们是怎么做的。我根本不关心他们的结论。他们的结论对我毫无影响,相反,一个传统的人对我越否定,我越开心,因为他们肯定不会干。
每个人对行业、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个咖啡业者做了一个交流,请教一些问题,发现大家都是做咖啡,对咖啡内在价值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星巴克,到今天也进不了意大利,在意大利人眼里,星巴克咖啡是洗锅水,是不能喝的。
但是星巴克贩卖的、给大家营造的,本质上可能是以咖啡为载体的社区空间。原来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西雅图,差不多200万人的城市,最高峰的时候,有4000多家星巴克,500人一个咖啡馆,不可想象的密度。
我另外一个朋友做的咖啡,只为咖啡的重度消费者服务,为那些每天必须喝好几杯咖啡的人服务。他们对咖啡的理解,完全是一个效率型的咖啡。
还有一个朋友,他热爱咖啡,分析全世界不同的产地、烤制方法、研磨方法,这一派对咖啡是品鉴思维。
表面上,大家都是做咖啡的,但是每个人对咖啡的理解和价值主张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不需要争论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因为每种都可能是对的。只要你把你的价值主张发挥到极致,你都可能做出一个非常伟大的公司。最可怕和最糟糕的是什么?你没有任何主张。你对所在行业的主张是什么,这个价值主张是不是只有你能做,或者是不是只有你能做得最好,为什么?可以好好问一下自己。
04 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
刚才提的这几点,我简单回溯一下:
第一,一定把公司的前途和时代、大判断放在一起,在大背景下考虑问题。
第二,用跟以往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第三,你一定要建立一个清晰的价值主张。
最后我再说一下选择。我们做选择,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诚实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来这里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认识了很多新的人,听到了很多新的商业趋势,很多人就觉得自己已经开始掌握了通向新世界的钥匙。
其实不然,现在只是你们在电视里看了一眼新世界而已,新世界离你们还远着呢。千万不要盲动。很多人就准备把自己的资源、把自己的资金跟同学一起合作,搞一个新的事情,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未来了,肯定行。这个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商学院都见过,但是成功者几乎没有,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想做的,其实你的能力做不了,你想拥抱一个新世界,但也有可能你因此掉进坑里了。
尤其是从传统行业转型的,挺难,并不是说大家想转就一定能转得过去,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经历。每件事情都有风险,你有可能转型不成功,你能不能承受?你甘不甘愿承受?你享不享受这个转型的过程?如果你的心态很好,我就要享受这个转型的过程,哪怕失败了,我也有所学习、有所成长,那就去做;如果你脑子里都是我转型成功以后上市敲钟那个画面,我觉得就很危险。
这就是我要讲的内容,关于认知、关于突破、关于选择。谢谢大家!
本文由 以黑马会HMH(heima_hui) 原创发布,授权互联网早读课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