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看到一条毁三观的新闻:
48岁“啃老海归”宅家7年,80岁老母亲患尿毒症身心俱疲状告儿子。
新闻中的上海丁阿婆今年82岁高龄,老伴已经离世。
本是颐享天年的年纪,她却整日为儿子忧心忡忡。
丁阿婆的大儿子大卫今年48岁,拥有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程硕士学位。
从小就是母亲的骄傲,但他2012年毕业回国后,就没有再工作过。
看着大儿子整日浑浑噩噩,左思右想下,丁阿婆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状告大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
丁阿婆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当法院通知大卫参与诉前调解的时候,他仍然拒绝跨出家门。
并且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怨恨,觉得正是因为遇上这样的母亲,才害得自己生存能力差,不能好好地适应社会,事业停滞。
每个无法独立的成年人,后面都站着包办一切的父母,不无道理。
02
之前《变形记》上,有个16岁的少女,分分钟刷新了网友的三观。
她生活不能自理,姑姑帮她剪趾甲,妈妈帮她穿衣服、穿袜子,卷裤脚,就连吃饭都要阿姨喂。
录节目前,她妈妈一边喂她,一边担心:去到那边就没人喂了。
她可以将20块钱买进的手机壳,以2元的价格转手卖掉。
事后为了庆祝自己做生意赚了几十块钱,轻轻松松吃掉一顿数百元的宵夜。
最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是,她的父母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女孩就是应该“富养”。
喜欢包办一切的家长,总自持为孩子好的借口,毁掉孩子一生。
武志红曾提出:
婴儿阶段是我们人生中最自我的一个阶段,他们不能与世界连接,只能关注到自身。
他们想要的东西要不到就哭,想便便就便便,不管别人在干什么,想睡就睡,不管什么场合。
家长长期的代替和包办,会让孩子即使成年以后,也看起来像一个“巨婴”一样,生活无法自理。
就像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的: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03
前段时间,和在外企做HR的表姐闲聊。
她们公司最近招来一批实习生,她负责员工培训,其中有个实习生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男生业务能力强、又非常善于沟通,能与同事打成一片。
有天晚上,表姐突然接到男生妈妈的电话,各种拜托,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希望表姐不要对他那么严厉。
后来3个月的实习期结束,男生顺利通过考核,准备签正式工合同。
当天晚上表姐又接到了男生妈妈的电话。
说她的儿子不能留在上海发展, 已经在老家给他找好了公务员的岗位,然后把他给调回去了。
表姐哭笑不得,说这个男生虽然业务能力很强,心理上却还是没长大的孩子。
一个成年了,但是还没能真正独立起来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被“照顾的太好”,从而失去了自我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的父母,具有强烈的共生心理,他们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欲。
自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真正的爱,不是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是对其感受的倾听、尊重和对其梦想的支持,而并非自以为是的付出和控制。
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孩子的能量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自我的内核才会慢慢建立。
有了这样的爱,才能让一个人从心理上走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一旦核心自我形成了,环境的变化,任何外界的影响都不会再动摇他的根基。
04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242:非爱行为》中提到: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打着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行为。
表现在亲子关系上就是,凡事包办的父母,习惯性地剥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的权利。
前文中的上海丁阿婆,在采访中也承认,是自己过分的溺爱,导致了儿子不愿意外出工作:
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就样样都是现成的,依赖惯了。
龙应台对于亲情关系,曾说过一段话: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真正成熟的亲情,应该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
既然所有的亲情注定都会走向分离,与其互相捆绑,不如放手,让孩子精彩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参考书籍:《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