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实录+PPT | 高通高级技术标准总监李俨:移动车联网技术解析

2017 年 10 月 29 日 量子位 专注报道AI
量子位发自媒体赋能计划

10月27日,腾讯汽车“源计划”媒体赋能学院第二站在北京正式开讲。美国高通公司高级技术标准总监、未来移动通讯论坛车联网工作组主席李俨及美国高通公司汽车无线充电业务高级技术市场经理舒杰作为讲师出席,就高通移动车联网技术以及未来智能汽车发展方向做了深入解析。量子位也作为媒体方深入参与了此次培训。

如今新技术和新产业链层出不穷,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正在带来深刻变革。作为科技浪潮中的媒体,腾讯汽车总编辑王秋凤说,自己在汽车领域已经做了十多年,但仍然会有不够专业的时候,在爆炸的时代中,希望科技领域和汽车领域的头部媒体,大家共同坐在一起去真正的前进、学习新的知识。

腾讯汽车总编辑王秋凤

“未来十年,汽车行业最激动人心的创新在科技领域”,王秋凤说这是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高通CEO的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作为本期嘉宾讲师,美国高通公司汽车无线充电业务高级技术市场经理舒杰分享了高通在动态无线充电技术上的最新成果,并且说道,“高通汽车在做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这个技术就是属于未来的技术。”

 美国高通公司汽车无线充电业务高级技术市场经理舒杰

美国高通公司高级技术标准总监、未来移动通讯论坛车联网工作组主席李俨则以时下非常热门的“移动车联网 (C-V2X)技术”为题,就整个汽车产业如何往连接性,智能性,电气化,共享性这几个方向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网联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电气化的发展,把整个汽车产业向外扩展,让交通变得更加环保和安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深入解析了高通目前在智能车联网上应用的自主资源选择的模式

 美国高通公司高级技术标准总监李俨

李俨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向5G发展,对于智能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依靠通讯能力来提高。对于车载系统,李俨提到数据的重要性,需要通过车载设备来采集很多数据,形成动态地图,才能依靠智能驾驶计算形成轨迹规划;但在智能驾驶中,只有数据往往还是不够,还需要配合加强感知的能力。

此次分享干货满满,量子位将精彩看点摘录如下:

高通是CDMA移动通信技术的创始人。在2012年前后全球开始做4G、中国4G还不是特别清晰的时候,高通决定在中国推动移动技术,让LTE终端在中国能实现最早的落地,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汽车。尤其是整个移动通信在汽车领域的结合作用开始逐渐的显现。到2014年、2015年前后,高通推动了汽车上面的通信技术,主要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如紧急呼救等,来解决主动式安全。

从通讯的角度去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通讯跟汽车结合,帮助汽车做到更加安全和智能。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相互的协作、沟通把跨行业的工作做起来。

今天重点谈的就是C-V2X,连接的能力。整个产业如今正在往连接性,智能性,电气化,共享性这几个方向发展。通过网联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电气化的发展,把整个汽车产业向外扩展,希望让交通变得更加环保和安全。

国家角度来讲,也希望利用汽车行业大的变革,实现弯道超车,尽快赶上国际更高水平。事实上,我们国家网联和智能化的战略也十分清晰,这也为车企带来了新的机会。

智能网联汽车六个字,是三个维度。汽车是在电气化维度发展,人工智能也在自己的维度发展,通信也在自己的维度发展。现在大家用的手机都是4G,再过两年5G就要来了。2G、3G、4G都是以人为中心,2G是打电话,3G是在打电话的基础上把数据带到了智能手机上,4G是针对数据优化的网络。

而5G更加关注的是行业,针对物联网的应用做了很多扩展。以后人为中心是一部分,物为中心是另外一部分,针对这样的需求5G做了很多扩展,除了增强型移动宽带外上网速度更快,这部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以人为中心的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今天我们上网可能是很快了,在4G上能够达到一个GB的下载速度,但是这个峰值速率并不是普遍的。到5G的时候,几乎在任何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几百兆,甚至是一个GB的连接体验。

物联网的应用,还会继续向前演进。不仅把所有的路灯都连上,把每个井盖都连上,我们要让所有开车的人都知道某一个地方有没有井盖,让每一个对经济社会能产生影响的节点都有通信能力。

另外一点要谈下关键型技术,一些低时延,高可靠的技术要求应怎么优化?需要我们通讯能力非常可靠。如果仅仅基于通讯能力,汽车是一个可以杀人的工具,它一定要有绝对的安全和可靠性,要做到无论把它放在每一个值里都要可靠。这对通讯能力要求极高。

今天我们打电话掉线是不可避免的,大家都经历过,但是如果将来在车上通讯断了,是有可能出人命的。当我们把通讯能力放到车上的时候,安全性要做大量的优化。

另一个维度,智能性,今天讨论更多的就是车载智能计算。从整个人工智能决策体系来看,感知、决策、执行,这是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闭环。智能计算只是解决了控制,决策这个环节。决策是一定要来自于数据的,前期大量的数据要通过采集纳入到汽车里面。

今天的汽车里面除了要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声光电,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通过这些设备来采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核心的目的是要形成动态地图,交给智能驾驶计算形成你的轨迹规划。

但是如果这些数据不完整,只有一个强化的大脑是没有用的,所以一定要强调感知的能力。

今天大家看的自动驾驶汽车都顶着一个大脑袋,站得高,看得远。但是站得再高,也会遇到问题的。如果旁边来了一个大卡车,很可能你什么东西都看不到。移动的感知能力需要扩展到视距以外,当被汽车挡住的物体快速向我过来的时候,我才可以通过二次雷达感知到。实际上所有自动驾驶的核心是3D动态地图,高精度的动态地图。所有最后的决策,最终的感知是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到高精度地图上。这个不仅仅包括传统静态的路,交通灯也要规划出来,当然也包括信号灯的变化。然后就是以我为中心的时候,周边都有哪些车辆,他们每个都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些都得弄到动态地图里面,才能做轨迹推演,决定要变道,还是刹车。

现在地图已经很准了,问题是,你能不能精确的知道你在地图里面的什么位置?所以定位也是汽车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感知手段,要推演到我到底是哪一个轨道上。可能有其他的传感器进来,或者我要根据摄像头来看道路,才能定位我到底在哪条道上。整个定位要做很多的推演,GPS定位等各方面的融合实现精准定位。这也是传统移动通讯公司所擅长的行业。

回来说V2X,我们相当于在车上装了电子的喇叭,我把我的情况说出来,告诉别人我在哪里,这样就保证了不仅每一个人都知道我在地图上的哪里,我也知道别人在地图上什么位置。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要告诉别人我在哪,还要告诉别人我去哪里,这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前方一公里你就要出去,你到了距离出口一公里的时候,邻行车道的车辆不一定会让你。车与车之间一定要协作,当我要出去的时候,我要告诉相邻的车我必须要出去,这是协助式的意图感知,只有这样将来的智能交通系统才能成立。

一辆车的能力做得再强,你只能一时半会上路开。但是大家都在路面上的时候,就需要用共同的路径规划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系统级别上进行相互的意图传递,未来要真的做到智能交通的话就需要协作式的路径规划。

很多人谈到智能网联汽车的时候,说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方向盘卸掉,车里没有司机。但是做人工智能的时候,所有的人工智能都会提到的,一定是决策的时候人要在里面,不能让机器完成所有的事情。如果说能让机器把事情全做了,这基本上是骗你的。如果汽车在环境里面出问题了,驾驶员都没有了,谁来参与决策?

比如说前方立交桥的路况处理不了,打个电话给救援中心,如果发生事故把车撞了,或是前面有一滩水不知道能够通过,因为车里有大量的传感器,我们可以把当前立体的VR形式把数据传回给呼叫中心,呼叫中心会帮你把车开出来,开到机器可以接管的地方,这既完成了自动驾驶这件事,也可以把司机给从驾驶位中拿出来了。说到V2X很多都是谈人工智能,但是并不是要到了一定高度人工智能的时候,通信才有作用,实际上今天很多企业处于做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ADAS的时候已经做了很多传感器。很多车企曾考虑在这个时候就把这个作为解决感知问题的一个方式。解决了感知层面后,依旧把大量的信息提供给人,因为人在驾驶舱里面,人要更复杂。当然在某些具体环节可以取代人的能力。

刚才也提到了,感知层面是可以帮助我们做事的,很多车企今天就要把V2X放到车里面去,帮助驾驶员实现一些感知拓展。如果了解整个V2V发展的话,大家听到过几个概念,第一,Dsrc。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提的?说起来有点远,是1999年提出来的。那时候WiFi都没有。那个时候美国人就想着,要给基础设施进行改变。每一个道钉都装上这个东西之后,道钉跟车之间就能够互动,告诉车辆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一点将来就可以做人工智能,可以避免很多危险。

这一观点提出来之后,确实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1999年就分了75兆频率,叫做Dsrc的应用,这个频率一直留到现在还在用。当时在做的时候,想得很好。那时候还没有3G,最好的技术就是WiFi了。就拿WiFi来改,WiFi最开始做的时候是针对于大家都在办公室内外,不动的,在不动的技术上改,再怎么优化也不好,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

不仅技术不好,命也不好。1999年诞生的它,在2000年就赶上互联网泡沫,美国说有钱的时候把它装到道钉上去,2000年以后就不提了,为什么呢?没钱。后来又开始在做,2010年做完以后,奥巴马希望用移动通信技术推动互联网重新动议,美国交通署把件事翻出来,重新成立项目,叫做Mcity,M就是密西根。它做了一个封闭环境和公开环境,封闭环境就是很小,几十亩地的一个区域,做了很多工况的环境,也做了很多网联的技术。

密西根大学是东西校区的,两个校区之间有车辆,他们装了2860辆车,装上去之后就跑了两年,收集了几十万小时的数据。然后就说很多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有84%的交通事故如果有提前的预警是可以避免的。从2015年开始,奥巴马每两个月就会写一篇推荐V2X的技术、车联网的文章,把它炒热。他希望通过车和车之间的强制安装,把交通事故下降到1/7。

但这有一个劣势,WiFi如果信号不好,大家谁也上不了网。这时候把WiFi放到车上的话,信号不好的时候谁也抢不到资源,发不出声音的。而且这毕竟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版本,虽然做了很多优化,但是装到车上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跑的时候,还是不灵动。虽然高通做了很多大量算法的优化,但是可靠性还不是特别好。另外,这个技术太老了,所以性能也不怎么好,工作距离比较短,这也造成给它的一些应用有局限。做移动通讯的优化是高通的强化,今天可以在高铁上打电话,是在LTE的情况下改,生成新的技术,这方面中国是很有创新精神的。一直到今年6月份我们完成了优化。

C是蜂窝的意思,我们专门做移动通信的,所以管自己叫做蜂窝通信。V,是LTEV。这个是标准之前用的名字,现在是V2X。在去年年底做得差不多的时候,5G出来了,我们要有一个前瞻性。所以大家就在想,在商业推广上,我们就把这个叫做C-V2X。

我们可以把5G纳入到整个体系里面去。R14的对标就是11p,11p能做的事情它都能做,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性,要做得更可靠,通信距离更远,甚至做到上到云端的能力,所以V2X有更广的安全拓展的特性。再往后走,我们在R15和R16开始做。

11p跟它对标的时候,传的信息很少,就是在哪,位置、方向,速度这些信息。但是,未来我们需要更高带宽支持自动驾驶。今天很多人都在说很炫的例子,前面一辆大卡车在开,后面几辆车在走,他们编组行进。这个时候在R15往上做一些优化。

另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些思路,说往自动驾驶车里面装传感器,激光雷达装十几个,摄像头装12个,激光雷达到现在为止还是很贵的,这个车怎么商用呢?科学家说社会上总会有一些有钱人,可以给他把所有的传感器都装上,他会很精确的把周围情况都感知到。站的高,看清楚周围所有的车辆后广播出来,其他的车就不需要开雷达,只要听就好了。

将来有了这种模式之后,有钱的人可以去听,去看,然后把看到的东西说出来,其他人就只要简单装一些摄像头,简单看一些基本的情况就可以了。然后一融合,一对比就可以形成可靠的数据供驾驶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工驾驶进入市场的成本。

所以需要“有钱人”把看到的东西播出来,快速、实时的播出来,整个未来的R15、R16是针对这些功能来做的。安全,防碰撞还是R14为主。这绝不是说5G的东西出来之后会把它替代掉,这个跟做移动通信不一样。这个是一个长期演进存在的过程。

未来要在增加技术的同时提供额外的功能。就像我们今天车里装了摄像头之后,还要装雷达,二者是补充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不是说5G快来了,就要等5G,现在就不研究了。此时此刻,车企就可以通过做V2X解决基础安全性应用。

在未来一到一年半里面业界争论核心的点就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别人跟你说的内容映射出来。我有一个基站,车和车之间的通信是怎么用的?要广播出来,让所有人去听。这个是一个经过网络绕转的,所有在没有网络覆盖的时候,V2V是不通的。

这个问题就是时延比较大,一上一下,这个时延能不能解决安全性的应用,因为防碰撞的时候,要提前三四秒的预警,如果通信占到两秒,可用性就大大打折扣了。V2X,就是手机跟网络的接口,有了这个接口是很好的事,因为将来有了它可以上云端实时下载地图的信息。如果解决动态分几层,地图基本不动,或者一个月内不动的信息,通过U口下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你要非常动态的话,车和车级别的动态,通过它不一定可靠,这是业界综合最大的焦点。这里面的核心是替代基站,而且沿着马路盖基站,车企觉得不能为了做自动驾驶和感知给运营商付更多的钱,而且也付不起。任何人都是说我说别人听就好了,车也可以说,信号灯也可以说,行人也可以说,用同样的语言去说。

信号灯说还有15秒钟,别急着过来,慢点开。前车马上要紧急刹车,我的预警距离还够不够?虽然前面还没有看到刹车灯亮起来,但是我要提前预警。这个也有两种派系,PC5里面就一个叫做模式3和模式4,模式4是车和车自己选择设备和资源,我想说的时候听一下哪个资源空的就挑出来。

模式3的话,设备商出来说你们不能随便找资源,不能随便说话,我要告诉你们资源在哪。基站告诉每辆车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这样的好处是移动运营商和基站厂商能够全程控制这件事。但是车企就不干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车撞上了,设备上肯不肯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

最后,做终端出身的高通和车企达成了共识,我们希望走模式4,这是三种模式。一去,一跟,一定要问清楚是谁,在一段时间内,业界还不够统一,各有各的优势。两个产业要讨论,要找到一个中间路线,到底往哪走,这是当前业界争论非常大的一点。我们高通认为应该直接走向模式4,同时我们会增加入口,解决一些远距离,云端,非实时沟通的模式。

模式4,自主资源选择。我是选择干扰最少的资源来使用,我不承诺不对别人有干扰,但是我保证把干扰做到最小,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总能找到资源把我的话说出来,每个人都说肯定彼此有干扰。但是我只要想办法,找到离我最近的人,用需要的音量把话说出来就好了。

而集中调度未必能找到这样的资源,你把谁扔了,可能对方都不干。另外,定时同步,频段,全球性的频段,但是两边一边留了20,一边留了30,进可攻,退可守。中国是5905和5925,有了这个频率之后,今年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现场测试的情况。

最终给用户看到的不是通信怎么样,用户是说这些钱放在这可靠不可靠,能不能自动刹车。应用层的应用,车企已经开始开发了,所以我们要保证这些有的基础不要被放弃掉,所以我们做标准的时候一刀切开。有人问到底11p老在哪?到底C-V2X改进在哪?第一点,传输时间,我们大家知道,如果我要让别人知道一件事情的话,这是能量的传递。为了传递一个消息,就需要这么多能量,你要少了大家就听不到。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是什么?不仅涉及到法规的问题,还有传多远呢?这就变成时间的问题了。所以11p犯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所有10兆带宽都拿来传,但是传不完。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第一点要拓展距离,我们把时间加大,两毫秒的传输。虽然看起来比11p大了很多,但是好处是可靠性增加了几倍。我们要提供6倍能量,几百微秒和2毫秒对车企的应用不是那么敏感。真正传输时延不是说你传了多长时间,而是等待的时间最长。不要把时间优化在传输时间上,我要时间花在资源调度上。

11p用的是OFDM传输方式,信道编码很重要,11p用的是卷积码,但是也很差。到了LTE的时候,用的是turbo码,当你把这个加在一起的时候,11p会比C-V2X差12个TB,距离是2倍。当你有些具体工况场景需要安全距离很长的时候,那就不可靠。11p最开始测试的时候,最开始就想测这个场景,这个场景距离要求特别高,而这个弯道提示也是这样,弯道的时候11p看到的功率距离就比较短。

这是一个弯道,里面有一个故障车,你进弯道之前看不到这个车,它停在路上,你要想预警,就需要一个广播。如果你开得越快,你的刹车时间就越长,你需要获得通知的提前量就会越远。

现在是11p的工作距离只有60公里。当你70公里的速度进来的时候还可以提前获得预警,当我接到预警就刹车还不会撞,但是你更高速度进来,我保证你能撞上,因为你肯定停不下来,高速公路这种情况,开到70公里以上很多。所以这个就不可靠。

这是一个借道超车的提示,经常出事。这个距离决定是啥?大车走的是快还是慢,如果走得很慢,很容易超过他,安全距离很小。但是如果这个车超过70公里,很快,你要想超他,超车距离更长。11p这个车速只能大概40公里或者50公里,但是这个用了V2X可以到70公里以上。

这个事看起来不是特别遥远,高通今年推出的芯片,就是支持C-V2X的CP5,模式4的功能。这个芯片会在明年四季度量产,交给车企使用。为了支持这件事,高通也推出了一个参考设计,包括9150还有安全模块等,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说得少,在欧美说得比较多一点。

相关学习资源

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界面回复“171025”即可获得李俨演讲的完整版PPT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0群开始招募啦,欢迎对AI感兴趣的同学,加小助手微信qbitbot4入群;


此外,量子位专业细分群(自动驾驶、CV、NLP、机器学习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


进群请加小助手微信号qbitbot4,并务必备注相应群的关键词~通过审核后我们将邀请进群。(专业群审核较严,敬请谅解)

诚挚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编辑/记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中关村。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同学加入我们!相关细节,请在量子位公众号(QbitAI)对话界面,回复“招聘”两个字。

量子位 QbitAI

վ'ᴗ' ի 追踪AI技术和产品新动态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高通(Qualcomm)是一家生产、提供无线通讯设备和服务的美国电讯公司。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6+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白皮书】“物联网+区块链”应用与发展白皮书-2019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19年11月13日
2019 GAITC 专题论坛之十二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核心动脉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7+阅读 · 2019年5月6日
已删除
将门创投
3+阅读 · 2019年4月25日
智慧园区整体建设规划设计方案(附PPT)
智能交通技术
41+阅读 · 2019年4月11日
蚂蚁金服微服务实践(附演讲PPT)
开源中国
18+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决策
产业智能官
12+阅读 · 2018年4月11日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与数字化工厂应用!
产业智能官
13+阅读 · 2018年2月21日
自动泊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厚势
厚势
22+阅读 · 2018年1月22日
Arxiv
136+阅读 · 2018年10月8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3月14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1月3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2019 GAITC 专题论坛之十二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核心动脉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7+阅读 · 2019年5月6日
已删除
将门创投
3+阅读 · 2019年4月25日
智慧园区整体建设规划设计方案(附PPT)
智能交通技术
41+阅读 · 2019年4月11日
蚂蚁金服微服务实践(附演讲PPT)
开源中国
18+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决策
产业智能官
12+阅读 · 2018年4月11日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与数字化工厂应用!
产业智能官
13+阅读 · 2018年2月21日
自动泊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厚势
厚势
22+阅读 · 2018年1月22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