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归来】杨敏:在南洋理工感受“花园城市”的学术生活氛围

2017 年 8 月 15 日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杨敏
编者按

“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自2010年起设立,受到“985”基金和校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为博士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重要国际组织、师从一流导师开展研究工作提供4-6个月的生活费资助。至今已有超过1200名博士生获得基金支持。该基金受到师生欢迎,博士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每个参加短期访学的博士生都有一段不可复制的、特别的经历,我们将不定期与大家分享他们精彩的访学故事。

亲,哪天能看到你的故事呢?


2016年9月14日至2017年3月17日,我有幸得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的资助,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Charles Chun Yang的实验室访学交流。在访学期间,我利用当地良好的实验条件开展了大量实验,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了研究思路,与实验室的同行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导师、同学合影(右一为杨敏)


学术科研工作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南大、NTU),坐落在风景如画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是国际科技大学联盟(Global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简称G7联盟)发起成员,下设工、理、商、文四大学院,另设自主学院,是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享有世界盛名。我所访学交流的实验室隶属于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MAE),导师是Dr.Chun Yang。

 

我在9月15日(中秋节)到达新加坡,当天即与导师见面。杨老师的办公室不大,里面摆着一台风扇和几个书柜、书桌,摆满了各种书籍资料,给人学识渊博之感。他待人热情,对我的衣食住行非常关心,细致地给我介绍新加坡和南洋理工的情况、与国内的不同之处,希望我早日适应,还特别叮嘱我新加坡的车开得很快,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这次见面给我春风般的温暖,杨老师作为国际知名的权威学者,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学生如此热情和细致,这使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之后的几天,我完成了各种报道所需手续,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全程陪同,带我去学校各个部门,帮我完成报道,这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异国他乡的温暖。

 

一切安顿下之后,我开始着手开展科研工作。虽然我来新加坡前制定了研究计划,但由于时间仓促,并不完善。因此杨老师并没有着急让我着手开展实验工作,而是让我先读些论文,想一想具体要开展的实验工作。在这段期间,我较为系统地阅读了正渗透发电相关的论文,对正渗透发电的原理、优劣势、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待解决的问题有了大致了解。另外,由于我本科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刚好杨老师在申请新加坡科技部的一个垃圾发电厂的项目,因此我协助杨老师做了一些热力学的计算。通过对正渗透发电相关论文的阅读,我发现虽然该领域有很多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杨老师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缺少相关的实验和加工条件,想在短期内做出成果较为困难,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的博士课题暂定的是微纳米尺度下毛细流动机理的研究,与正渗透发电有较大区别,因此,综合权衡后,我跟杨老师一致认为做一些与我博士课题相关性大且已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研究工作。

 

之后,我又对毛细流动过程电粘性效应(Electro-viscous effect)相关的论文做了较为详细的调研,找出了一个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后来经与Dr.Chun Yang讨论,决定将新加坡研究课题定为“纳米通道中的毛细流动和润湿动力学研究”(“Dynamic wetting and capillary flow in nanofluidic channels”),将实验定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是研究不同流体在不同深度通道中毛细流动过程的动力学变化情况,验证目前理论模型的适应性或者发展新的模型,第二部分实验是基于第一部分的结果,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电粘性效应对毛细流动过程的影响。

 

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展了实验工作。第一部分实验得到了非常好的数据结果以及结论,超出了预期,可以解决目前纳尺度下毛细流动过程的关键问题,另外,实验中还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在实验以及分析结果的过程中,我每两周要向Dr.Chun Yang汇报一下实验情况,包括目前的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杨老师收到邮件后会及时找我讨论。杨老师对学生友善而负责,对待学术认真严谨,同时具有极高的学术洞察力。每次讨论,他都会耐心倾听我的汇报,包括实验的进展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他眼神中流露出的鼓励和信任使得我很有表达的欲望,无论是正确的、还是自己猜测的,我总是会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杨老师也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每次听完,都会认真思考片刻,首先肯定我汇报中的一些观点,同时,对一些不太认同的观点,杨老师也不会直接否定,而是先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确定完全理解学生所思所想之后,再表达出他的看法,以商量的语气跟我讨论,氛围友好热烈。另外,杨老师经常能注意到我忽略的一些重要的实验细节,一次我跟他汇报了实验中一个我认为并不太重要的现象,但是他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该现象背后的研究价值,后经过仔细分析讨论,发现该现象的确很重要,如果能做较为深入的分析,必能促进该领域的进步。杨老师在学术上的敏锐洞察力可见一斑。

 

最难忘的一次讨论是我临出发的前一天,当时跟杨老师约定好10:40讨论,估计讨论一个多小时后直接请我去餐厅吃饭。可是当天杨老师太忙,直到十一点多才忙完,所以他提议我们直接去吃饭,可以在饭桌上进行讨论。到了餐厅,我们点了套餐,然后就开始讨论问题,因为是最后一次讨论,所以我系统分析了实验结果,罗列出了目前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各种想法,讨论氛围非常热烈,我们旁若无人般,甚至忘了要去吃饭,后来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食物,在服务员的催促下,我们依然完成了所有问题的讨论,最终才依依不舍的结束讨论开始吃饭。讨论完后,我感觉浑身通畅,整个人都感到轻松愉快,杨老师也很开心,脸上一直露着笑容。

 

杨老师学识渊博,每次讨论问题都能给我以深刻启示,他看问题总是喜欢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着手,又不囿于现象,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事实出发,来探讨隐藏在现象后的本质问题,所以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畅快淋漓,这点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验中积累经验


除了与Dr.Chun Yang讨论问题,我还经常与实验室的两位博后师兄以及一些博士生讨论。两位师兄也很热情,而且他们都是做实验出身,对实验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实验结果的细节都非常敏感。当时实验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与杨老师讨论后并没有结论性的成果,杨老师建议我与其中一位博后师兄讨论一下。我找到这位师兄,他看到我的实验图片,敏锐地捕捉到了我忽略的一个小细节,并且从这个细节入手,对我所提出的实验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使我茅塞顿开。后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师兄能捕捉到这些信息,而我却不能呢?我认为这就是经验的重要性。师兄从入学开始就做实验,已经做了多年,因此对实验中的特殊现象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够先于别人洞察到实验中不一样的地方,这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在实验中多累积经验,并要时刻注意实验中特殊的实验现象。


实验室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另外一个需要指出的是南洋理工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以我所在的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School of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为例,该学院中大多数老师共用一间大型实验室,实验室中摆满了各个老师的实验设备,配2名管理人员。而清华航院则一般是每个老师有自己的实验室。相对清华“单打独斗”的管理模式,南洋理工大学对实验室的管理有较大优势:那里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常年保持不变,且实验室密闭性较好,灰尘很少,做实验时如果自己课题组没有相关实验设备,可以借用其他课题组,另外,可以随时了解其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进展,并随时与其他课题组同学交流实验情况,分享实验经验。我认为这一点清华需要向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目前清华模式费钱费力,资源浪费严重。

 

除了参加自己课题组的科研活动,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包括小型的seminar以及大型的学术会议。南洋理工的这些学术活动都开放注册,甚至可以现场注册,他们的观点是人越多越好、讨论越热烈越好,所以参加的机会很多。无论是自己课题组的学术活动,还是学校、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都是使用英文进行交流。刚开始参加组会时听不懂、不会说,因此比较尴尬,后来渐渐适应,基本能听懂且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不过,由于新加坡华人较多,且周围都是中国学生,因此日常交流很少使用英语,导致自己的英语的听说能力提高并不大,这算是一个小遗憾。

 

生活见闻


在6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也在此与大家分享:


1.多元、包容的文化。关于新加坡文化,我曾问过新加坡的学生,他的回答是多元和包容。的确,在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车上、路上能看到各种肤色的人,有着来自全球各地不同文化国别和地区的人种,大家相安无事,生活和谐。新加坡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可窥一斑。

 

2.出行要注意安全。新加坡路上没有减速带,马路上会有一些斑马线,但是不一定有红绿灯,路人可以直接从斑马线穿过马路,汽车看到路人要停下来。刚到新加坡对这个不太习惯,因此总是站在路边等着车过去再走,但很多时候车都会停下来,司机用手示意让我先走,我才敢走。不过渐渐我发现,新加坡司机开车太快,而且有些时候也不守规则,到了斑马线处不会停下来,甚至不会减速,直接冲过去,因此如果直接从斑马线穿马路会很危险。

 

3. 居者有其屋。新加坡政府秉承的观念是“居者有其屋”,因此新加坡的房价相对并不是太高,而且对自己的国民,新加坡的房子更加优惠。听房东讲,买相同的房子,新加坡人要比PR(永久居民)还要便宜约10万新币,折合人民币约50万,这可不是小数目。因此,大多数新加坡人都有比较好的居住环境。


花园城市的自然之美


4.花园城市。我相信,到新加坡的人都会感叹新加坡的美,感叹花园城市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在新加坡,蓝天、绿树、红花随处可见,随手拍照,都能拍得很美。新加坡人对植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凡是能种植绿植的地方都种会种上,几乎走到哪里都会感觉到自己置身在一片绿色世界中,心情非常舒畅。

 

5.华人文化。新加坡人基本都是华裔,所以仍然保留着华人的文化,其中有两条最明显,一是会说汉语,二是过华人的节日。新加坡人从小就要被强制学习汉语,一直学到十八岁,所以大部分新加坡人会说汉语。不过,新加坡的主流语种还是英语。另外,新加坡人仍然会庆祝华人的重要节日,比如中秋节,春节等等。这次在新加坡访学期间刚好赶上这两大节日,对新加坡的春节印象较深。春节期间,新加坡的很多地方都会有民俗表演,比如舞龙舞狮等等,大家也会互相拜年、互相问好。虽然气氛不如国内那么热烈,但是在新加坡已经算是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了。

 

在新加坡,我也注意观察我们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的一些区别,发现有以下这么几条:第一,中国学生不善于、不主动表达,而外国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站在台上,悠然自得,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内缺少一个鼓励并尊重表达的环境;第二,中国学生很努力,晚上、周末,整个实验室剩下的基本都是中国学生,出成果较多的也是中国学生;第三,NTU学生的讨论氛围相当浓厚,他们学生做作业很多都是在一起讨论,合作完成,这样更容易把书本的知识理解透彻。

 

6个月的海外学习和生活不知不觉就到了尾声,感谢我的导师曹炳阳教授给我这次宝贵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感谢NTU导师Dr. Yang Chun对我科研上的支持和指导,他对学生的友善、耐心和信任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去,感谢师兄和其他一些学生对我科研和生活上的帮助。这次海外访学经历对我来讲意义重大,使我在科研上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外部驱动转变为内部兴趣驱动。


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的资助。我相信,这次访学经历给我带来的科研上的收获以及文化上的感染,将让我受益终生。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杨敏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

登录查看更多
6

相关内容

杨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得理法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2017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如情感分析、主题模型、文本摘要、智能问答等,在相关领域的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如AAAI, SIGIR, ACL, IJCAI, KDD, EMNLP, CIKM, TKDE,TOC, TMM)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第八届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图形学》暑期课程课件
专知会员服务
54+阅读 · 2020年3月4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哈工大SCIR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成功举办
哈工大SCIR
11+阅读 · 2019年9月2日
【访学归来】胡黎俐:苏黎世联邦理工教会我匠人精神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8+阅读 · 2019年8月17日
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中心”2019年度招聘
知社学术圈
5+阅读 · 2019年5月1日
清研实践|清华深研院师生赴澳洲墨尔本六所高校开展数据科学访问
Visualizing and Measuring the Geometry of BERT
Arxiv
7+阅读 · 2019年10月28日
Graph Analysis and Graph Pooling in the Spatial Domain
Geometr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0+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CoCoNet: A Collaborative Convolutional Network
Arxiv
6+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Hierarchical Deep 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8+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4月2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相关论文
Visualizing and Measuring the Geometry of BERT
Arxiv
7+阅读 · 2019年10月28日
Graph Analysis and Graph Pooling in the Spatial Domain
Geometr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0+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CoCoNet: A Collaborative Convolutional Network
Arxiv
6+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Hierarchical Deep Multiagent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rxiv
8+阅读 · 2018年9月25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4月25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