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科研生产力发展路径分析
A Path Analysis of Doctoral Students’ Research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作 者:李莞荷
指导教师:李锋亮
培养院系:教育研究院
学 科:公共管理
读博感言:好奇,谦逊,坚韧,宽宏
研究背景:(1)博士生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回应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贴合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需求,是博士生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2)博士生愈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科研。我国累计培养学术型博士生已达70万人,博士生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科研活动并发挥重要作用。(3)现有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研究有限。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的系统研究不足,对博士生主体认知的了解碎片化、片面化。
理论意义:丰富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研究的理论支撑,为博士生教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实践意义:为博士生教育政策行动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单位更好地发挥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机制的作用、改善博士生培养环境提供思路和建议。帮助博士生树立信心、更好地规划和投身科研活动,实现自我诊断和成长发展
从博士生主体认知的视角出发,探究影响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的因素和影响机理,从而回答博士生的科研生产力发展路径是怎样的、如何提升博士生的科研生产力这两个核心问题。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构建了由科研训练环境、科研自我效能与科研生产力构成的博士生科研生产力发展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来自全国范围高校的多学科门类的在校博士生数据。
两个重要的实证发现:(1)博士生科研训练环境需要优化升级,博士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有待提升,博士生科研生产力差异分化明显。(2)改善科研训练环境、提升科研自我效能、鼓励博士生参与课题项目会促进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建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提供充分而自由的科研交流机会;以育人理念贯穿科研指导,构建共生成长的师生关系和团队关系;提倡反思评价和自我认知,引导博士生形成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鼓励科教融合,不断探索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博士生培养机制。
1. 对概念内涵与测量方法的探索。本研究界定了博士生科研生产力的内涵,进而探索了相关测量手段与工具,后续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
2. 对研究生教育理论的丰富。本研究借鉴心理学范畴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构建分析框架,提出科研自我效能与科研生产力相互影响的假设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3. 对研究视角的拓展。博士生主体认知发展特点是决定了博士生应该如何培养的关键性、根源性问题;本研究从博士生主体认知发展的视角切入,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比较新的尝试。
4. 对研究范围与应用的扩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覆盖了我国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学科门类。并搭建起从理论到应用的桥梁。
1. 袁本涛,李莞荷,王顶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探究——基于分类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
2. 李莞荷,阎琨,王燕红.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的类型分析与成长因素研究:“自强计划”学生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16,37(01).
3. 袁本涛,李莞荷.博士生培养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基于博士生科研体验调查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2017(02).
4. 袁本涛,李莞荷.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分层与建设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4).
5. 李莞荷,袁本涛. 走出学术界:日本博士生教育改革动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已录用).
转载须经作者同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