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无论从规模、质量、影响力等方面远不能和现在的中国计算机大会相比。但这一系列会议开启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化办会的先河,同时给当时的各个举办城市带来了助力IT产业,促进信息化的一个契机。
“ 编者语:
2022将迎来CCF创建60周年,我们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庆祝60周年。在未来的这一段时间内会在CCF会员故事中陆续发布CCF60周年文集中的一些文章。这篇文章是CCF监事、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侯紫峰为CCF60周年文集撰写的文章。
1998年初,我从美国留学回国,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由于当时中国计算机学会挂靠在计算所,我通过杜子德很快就和计算机学会有了联系,并参加了YOCSEF的第一次论坛,开始了持续二十多年参与YOCSEF以及学会其他活动的经历。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我刚回国时参与的与香港电脑学会合作的事情。我觉得那一段事情很少有人提起,希望通过这些回忆让大家记住那一段历史。由于时间太久,许多事情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就尽可能地找一些文字材料和自己的笔记为线索来展开叙述,也希望那时参与这些事情的同仁帮助一起回忆。
当时,中国计算机学会还没有全国性的综合学术大会,与国际上的合作也相对较少。从1994年到1998年,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和香港电脑学会(HKCS)联合主办的年度“国际计算机会议”,分别在广州、上海、成都、北京、大连等地举行。那时,邀请国际上的相关讲者,主要还是由香港电脑学会承担。会议的规模大约在两三百人。这个系列会议在当时为两个学会在香港和内地共同推动业界的发展并增加影响力起了重要作用。
1999年在青岛举行了“1999 青岛-香港国际计算机会议”。1998年11月25日,在青岛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1999年3月27日,我随杜子德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第二次筹备会议。会上,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潘振宽回顾了第一次筹备会的一些议题情况。包括:发行会议通知、论文集印刷出版、争取赞助、会场落实、经费管理等等。香港电脑学会朱文飞介绍了一些相关情况,并承诺将邀请30人来青岛参与会议。杜子德提出了一些商谈事项,包括参会的境内外代表入住酒店、组织机构成员、会议日期、讲者、题目、香港代表在青岛的访问计划等。
1999年5月27日,高文所长宣布了计算所数字化技术研究室成立,由我担任研究室主任,李锦涛和刘晓炜担任副主任。这样,我除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外,增加了不少行政工作。同时我还继续参与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香港电脑学会联合办会议的事情。1999年6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青岛会议的第三次筹备会。主要讨论了会议征文、会议讲者、组织机构、会场、论文印刷出版、青岛市政府财务支持、第二轮征稿通知等。香港方面介绍了各项准备工作进展。此次会议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安排。
1999年7月2日,香港电脑学会访问北京,并与中国计算机学会进行了交流。唐泽圣副理事长介绍了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情况。赖锡章会长介绍了香港电脑学会的情况。会上双方讨论了两会联合主办会议、名词审定、科技教育、“千年虫”等问题,并确定2000年的会议将在广东汕头召开。
1999年7月17日,在深圳蛇口召开了第四次筹备会议。香港方面因为离的比较近,来了不少人参会,有赖锡章、朱文飞、李惠光、容永诚、陈卓华、王德明等人。杜子德和我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讲者,并要求7月底全部讲者确定下来。对程序册和论文集也进行了讨论。讨论的其他问题还有闭幕式、LOGO、赞助商的展示等。会议最后讨论了CCF组团参加在香港召开的香港电脑学会年会问题和论文终审问题。
1999年9月14日我随中国计算机学会代表团,赴香港参加由香港电脑学会主办的香港国际电脑会议,并访问香港。9月15日我们参加了香港电脑学会组织的招待会及当天的会议,计划9月16日还有一天的议程。虽然当时已经预告了台风“约克”可能来袭,但是没有觉得会影响会议。可是不巧,天文台在16日上午6时45分悬挂十号飓风信号。这是自1983年以来首次悬挂十号飓风信号。此时“约克”中心距离天文台仅40公里,随后在香港南面近海掠过。十号飓风信号持续了11个小时,至下午5时45分才以八号暴风信号取代,这是二战后生效时间最长的一次十号信号。因此,16日的大会被取消。好在9月17日台风已过,我们得以按原计划去香港科技大学访问。一路上,许多被吹倒的大树被清理到路边,道路两侧还是一片狼藉,我们在刚清理出来的狭窄道路上前行,终于还是到了香港科大。
1999年10月12-13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主办,青岛大学、青岛市信息化办公室、青岛市科协、青岛市计算机学会共同承办的青岛-香港国际计算机会议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信息技术,世纪之门”。此次会议的大会主席是青岛大学校长周广福,副主席是杜子德、李惠光和吴海川。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是青岛大学副校长陈光勇,副主席是韩莲美、陈道员、朱文飞和文小凡。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高文,副主席是邵峰晶、马绍汉、黎汝海和我。会上,我主持了12日上午的后半段大会报告。由于我当时担任了计算所数字化技术研究室主任,因此就以相关领域技术为内容,在13日上午作了一个题为“数字图书馆——概念与挑战”的报告。
2000年1月23日在汕头市科委,召开了“2000汕头-香港国际计算机会议”第一次筹备会。汕头、广州方面参会的人员有:吴光国、沈民奋、江其瑞、林丹明、龚世生。香港方面参会的人员有:赖锡章、容永诚、招亮辉。计算机学会方面是:杜子德和我。会上讨论了会议日期、会议地点、组织机构人选、会议主题、征文工作安排等。
在这次筹备会议上,大家也对会议名称提出疑问,总觉得用两个地名来称呼,不利于了解会议的延续性,因此提出了修改会议名称的事情。我提出可以用“The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来命名。一方面体现中国计算机学会与香港电脑学会的联合主办,另一方面可以加届数用以表示历史沿革。由于中文名称是“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后来还曾经被许多人误以为是联合国的什么会议,算是一个笑谈。
2000年3月23日在珠海召开了“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2000 汕头)”第二次筹备会议。我因为有事没有参加。参加者有杜子德;HKCS的赖锡章、容永诚、李惠光、陈金哲;长江集团的徐志江;汕头的沈民奋、林丹明。会议取得以下成果:确定了会议日期和地点;一致同意会议名称改为“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2000 汕头)”;讨论了会议主题、征文范围及会徽;确定了后续工作安排。
2000年6月3日,香港电脑学会访京团访问中国计算机学会。唐泽圣理事长致欢迎词,并介绍了新改选出的理事会和学会的一些事项。赖锡章会长发言表示感谢。李惠光副会长介绍了2000年香港国际电脑会议,并邀请大家参加。这次会议确定下一次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将于2002年举行,当时考虑在杭州(浙大)或者宁波举行。另外计算所研究员张伟介绍了名词审定的相关情况。
2000年6月17日在汕头大学召开了第三次筹备会议。杜子德和我参加了会议。香港方面参会者有刘锦洪、容永诚、招亮辉。汕头方面吴光国、沈民奋介绍了前一段时间的准备情况。包括征文、邀请领导与会、住宿安排、控制讲者时间、评审优秀论文时间安排、赞助企业广告、财务预算等,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列了一个时间表。大部分事情和论文有关。我是这次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因此有许多事项与我有关。这次会议之后的两个多月,是我忙碌于会议论文评审的一段时间。前期各位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时还好,只是为如何评审论文的一些事情不时有些沟通。等各位专家审稿完成,都汇集到我这里,那时我的办公室里堆满了论文和评审意见表。好在经过努力,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征文、审稿、评优等工作。
2000年11月3-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联合主办,汕头大学、汕头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汕头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汕头市计算机学会联合承办的“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在汕头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千年伊始,信息为先”。此次会议的大会主席是汕头大学校长张湘伟,副主席是杜子德、刘锦洪、张英强、郑义。组织委员会主席是汕头大学副校长吴光国,副主席是徐志江、容永诚、林依民、韦云隆、吴振龙。程序委员会主席是我,副主席是孙育宁、黄仲翘、古威、沈民奋、龚世生。
2002年11月7-9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联合主办,宁波市科协、宁波大学、宁波市科技局、宁波市信息办共同承办的第八届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在宁波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信息创造价值”,参加会议的200余名代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当时的报道说宁波是首次举办这样高层次的IT国际性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我也参与了一些,由于手头资料不足,就不详细介绍了。
从2003年开始,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和香港电脑学会联合主办的“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又在珠海、昆明、重庆、中山等地每年各举行了一次。
现在回头来看,当年的联合国际计算机会议,无论从规模、质量、影响力等方面远不能和现在的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相比。但是,这一系列会议开启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化办会的先河,同时给当时的各个举办城市带来了一个助力IT产业,促进信息化的一个契机,也使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影响力逐步伸展到全国更多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我们曾经的付出和收获。
侯紫峰
CCF监事、CCF会士、YOCSEF荣誉委员。曾任CCF理事、常务理事,YOCSEF副主席。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联想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主要技术领域: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数字信号处理、人机交互。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C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