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 CEO 输出大国,尤其在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印度裔 CEO 格外多,硅谷俨然要变成“印度谷”了。
2019 年是印度裔在硅谷话语权升级的一个标志性节点。是年年底,谷歌两位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宣布卸任 Alphabet CEO 与总裁一职,新任 CEO 桑达尔·皮采正式成为谷歌的新统帅。至此,硅谷三大科技巨头的掌门人中,印度裔占了两席,另一位是微软现任 CEO 纳德拉,二者执掌着 2.2 万亿美元的市值。
此外,印度裔还坐上了不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公司的头把交椅,包括 Adobe 董事长兼 CEO Shantanu Narayen;百事前 CEO Indra Nooyi;诺基亚 CEO Rajeev Suri;现摩托罗拉 CEO Sanjay Kumar Jha,他还曾在高通、和全球最大的半导体铸造厂之一的 Global Foundries 公司担任 CEO ;万事达卡总裁兼 CEO Ajaypal Singh Banga,他的哥哥 Manvinder Banga 是联合利华公司前 CEO…
下面这张最近在朋友圈很流行的图不禁让人发出感叹,“印度人是占领硅谷了吗”~
除 CEO 外,在很多公司的顶级高管和普通员工中,印度裔所占的比重也相当之高。这些似乎无所不在的印度人甚至让本地的美国人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前不久,一份来自“哈佛商业评论”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世界 500 强企业中,30% 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另有数据统计,2018 年,以印第安裔 CEO 为首的前 7 名公司的总收入超过 3600 亿美元,超过了除 34 个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的 GDP。
印度裔对全球科技界的影响力显然与人们的直觉相悖,而事实上,这种影响力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这个常被冠以贫富差距大、脏乱差等代名词的国家,是如何培养出如此多全球闻名的 CEO 的?一个国家又是如何成为硅谷乃至全球的人才库的?
根源多来自文化层面。
语言优势被认为是印度人在硅谷站稳脚跟的突出优势。由于历史原因,英语在印度有悠久且广泛的传播度,现在英语算是印度的副官方语言,印度人十分重视英语水平,电影《印式英语》里的全职主妇因为不懂英语而被家人嫌弃,之后她通过自学英语找回了自信也赢得了尊重,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出英语在印度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而是身份和阶级的象征。
一位曾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的科学家王元(化名)告诉 AI 前线,印度人英语水平普遍较高。印式英语虽然常被诟病带有生硬的“咖喱味”,口音很重,但印度人能讲的十分流利,相较于其他在硅谷工作的亚裔—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等,印度人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最高的。
印度人还有一项神奇的能力,那就是,不管“咖喱味”多么严重,但他们就是敢说,乐于表达,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辩论,丝毫不怯场。印度是一个高度多语言的文化,各种语言 / 方言种类近 2 万种,有二十几种官方语言,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多语言环境中,印度人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天然锻炼。
这种多语言、多宗教、多种族的多元文化环境也塑造了印度人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包容异见者的品格。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六大宗教并存,如何与不同的种姓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处、共事,对很多印度人来说是一种必备技能,他们不会因为文化相反而树敌,也不会在工作场所对某个特定的人或群体带有偏见。这些生存技能令他们很快的融入到美国环境中。
印度人爱“抱团”。印度人有特别的抱团文化,群体之间互相提携,因此常常可以看到,如果有一个印度人进了某家公司,很快他就会介绍他的亲朋好友也进来。如果有一个印度人和别人发生了冲突,那么其“老乡”也会站在他这边。自上世纪 80 年代第一代印度人闯荡硅谷以来,经过长期的相互推介,印度裔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人脉关系网。TiE 便是这种互助网络的体现,这是一个社区支持系统,在 14 个国家 / 地区拥有 15000 名成员,该组织主张成功企业家前辈要义务帮助下一代初创企业家。
精英教育选拔出类人才。电影《起跑线》里,印度家长为孩子上个好学校操碎了心。这是因为教育资源在印度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与等级色彩,印度重视精英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私立学校,私立学校拥有完善的西式基础设施和西式教育模式。印度名校的录取率几乎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十分之一,印度理工大学是公认的全球最难进的大学,录取率远低于麻省理工,从印度理工出去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去美国深造,并在硅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谷歌 CEO 皮采便是从印度理工毕业的。
2019 年对于在美国科技巨头公司中的华人来说,也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11 月 14 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宣布离开微软并将于今年 2 月 1 日正式离职。沈向洋是在微软领导结构中位置最高的华人,他是微软 13 位 EVP(执行副总裁)之一,这个级别的高管中只出现过 2 位华人— 沈向洋和陆奇。
媒体在报道沈向洋离职消息时多强调“美科技巨头中再无华人高管”,作为美国科技界职级最高的华人高管,他的离开也标志着,目前在苹果、微软、谷歌、Facebook 、英特尔等美国科技巨头中再无 EVP 华人高管。另一方面,这也标志着,华人在硅谷的力量日渐式微。在硅谷流传着一句名言“硅谷是建立在印度人和华人的脊背上的“,而现在,华人和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沈向洋之前,已有不少在硅谷拥有极大话语权的顶级华人高管离开,包括李开复、陆奇、张宏江、张亚勤、林斌…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创投市场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华人工程师选择归国发展。
而印度创投环境薄弱,对于在硅谷的印度裔来说,他们没有后路,唯有“破釜沉舟”。一项有趣的统计分析显示,在美国最快学会美国口音的移民是印度人。这说明印度人有很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们将美国作为第二祖国,有强烈的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意愿。
华人工程师的离开,“间接”提高了印度裔在美国科技巨头高管总数中的比重。在硅谷,印度裔高管的数量一直高于华人,华人承担了有限的技术领导者角色,能够做到科技巨头 CEO 的华人更是屈指可数,2017 年,美国的财富 500 强公司中,有 10 家公司的 CEO 是印度裔,而无一人来自中国大陆。
在王元看来,在硅谷的华人和印度裔具有相同的特质:勤奋、聪明、吃苦耐劳。这些也是在异乡的奋斗者取得成功所必备的要素。但为何在领导者角色上,华人却不敌印度裔?
InfoQ 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华人与印度裔的领导力做了探讨与对比。华人是典型的技术型领导者,主张内心修为,务实低调,倾向于个人奋斗,喜欢在技术方向上深钻;印度裔则是典型的商业型领导者,他们更关注传递价值观,注重培养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影响力及对商业的理解,这更贴近西方文化中领导力的内涵。
印度裔更擅长管理人才,他们身上另一个典型优势是— 具有同理心。大多数在美国的印度裔 CEO 们的家庭背景普通甚至贫寒,他们通过个人奋斗走向成功,这些出身低微的领导者不那么尖刻,即便在遇到冲突情况,也能通过很好 的管理促成一致意见。从小生活在印度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让他们在管理人时更宽容,更理解下属。这一点在皮采和纳德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谷歌内部看来,皮采非常善于管理人员,他善于组织团队,任用合适人选并圆满完成任务。纳萨拉的个人成长和家庭经历也令他成为一名富有同理心的领导者,他极其看重对于技术和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美国教育咨询公司 WholeRen Group 的 CEO Andrew Chen 曾评价,中国学生通常是优秀的学术研究人员,但他们缺乏“软技能“已成为在海外就业市场上与西方人、印度人竞争的主要障碍。华人的“软技能”弱势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社交技巧、谈判能力等多方面,这本质上反映了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
印度的精英式教育所培养出的顶尖人才在硅谷大放异彩的另一面是,本国人才外流严重。
印度裔高管的成长路径相似,他们在本国完成学业后去美国深造,再留在硅谷工作,然而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自己的祖国。海湾地区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7 年毕业后留在美国的印度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学生是中国的两倍。据统计,印度理工的毕业生中有 80% 流向了国外。印度政府为培养出这些精英学子投入甚大,到头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人才战争 2.0》一书中提到,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印度人才外流情势严峻,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印度外流的高级精英高达 30 多万人,其中有约 4000 名著名专家已永久性移民美国。有学者估计,加上其他的职业移民及签证入境,印度每年流入美国的人才总数达 20 万。如此惊人的流失速度不禁让印度学者感叹,印度过去是英国的“棉花殖民地”,已经沦为了美国的“人才殖民地”。
印度裔更愿意留在美国主要是因为本国经济发展较西方落后,回国后没有好的发展机会。人才的流失让印度 IT 业人才缺口严重。在最新的世界 500 强企业名单中,有 129 家来自中国,121 家来自美国,仅有 7 家来自印度。在席卷而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印度没有一家互联网巨头诞生。
印度 IT 业繁荣的表象下暗藏虚火。印度 IT 行业的商业模式多以软件外包为主,主要为欧美的科技公司提供软件测试、数据录入、呼叫中心、工程服务,业务流程外包等业务,得益于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印度 IT 业迅速崛起,拿下了全球 2/3 的软件外包市场,承接了 90% 欧美公司的外包生意。事实上,软件外包是 IT 产业链的末端环节,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干的都是美国科技公司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
最近两三年,这种模式的软肋也渐渐凸显,伴随着 AI 浪潮的到来,更高效的机器学习技术和自动化算法逐渐取代了人工,印度 IT 业遭受到巨大冲击,多次爆发裁员潮。IT 行业研究机构 HfS Research 曾预测,到 2021 年,自动化将导致印度净减少 48 万个工作岗位。
另一威胁来自美国,因为美印两国贸易摩擦,美国加大了对 H-1B 签证的审核限制,H-1B 签证拒签率的提升无疑给印度 IT 公司造成沉重打击(H-1B 签证的 70% 由印度人获得,其中不少为印度 IT 外包公司的技术工人)。
持续了 20 多年的印度 IT 奇迹似乎行将落幕,时代的巨浪拍打而来,跟不上的人终将被淘汰。印度 IT 产业迫切需要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高级技术人才是转型的关键,如何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留住人才,吸引在硅谷的印度裔人才回流,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孵化出互联网巨头公司,这些都是当下印度 IT 产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潜力还是被看好的,它当下正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争相掘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