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惹人不高兴了

2018 年 6 月 28 日 科学网

有网友“鲁er”留言,说本公号6月27日的文章“SCI——影响因子刷屏隐忧”侵犯了相关商业公司科睿唯安的知识产权,要求撤文,否则采取法律行动。闻弦歌而知雅意,小编今日重发昨日文章(已不再链接相关产品信息),欢迎转发和参与讨论,共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过程中“SCI过度依赖症”的有效疗法。投稿邮箱:snnews@stimes.cn

6月26日,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公布


一天内,相关消息就刷了屏。


“感谢第一时间提供!事关科研人的钱财和声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科研人员在别人转发的消息下评论。

SCI期刊最新影响因子放榜引爆朋友圈的背后,折射出令人担忧的现状,影响因子“神话”依然如故。



脱下“暴发户”外衣


“这是科技‘暴发户’的群体响应。”看到影响因子放榜消息“霸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一线科学家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诚然,近年来,根据SCI影响因子来评价,我国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表示:“我回国16年见证了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从以跟踪为主到全面并跑。”

然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依然只能在西方国家提出的体系中发展。


例如,SCI导向的选题机制导致中国的科学研究无法自立门户,也难以真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一些机构与学者专家怎么也看不起本国学者与专家的发明创造。没有高频次被引的SCI文章,就不能被评上人才头衔,不能获奖。”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署名文章《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成就国际一流》,痛斥“论文挂帅”现象。

事实上,影响因子高的刊物更要求审稿人一致同意才能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工作往往是一些热门领域,创新性强的论文反而不容易发表。

脱下“暴发户”的外衣,让中国科学研究更加务实、发展更有质量,成为科技界共同的期盼。


科学家们指出,我们对杂志影响因子应该持有更理性的态度。“影响因子是文献计量学的指标,是统计数据,因此不能简单用来评价个体。”上述科学家表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SCI作为评价指标,将很快会被摒弃。未来成果评价的重要判据,一定要回归科学的本质,强调成果的原创性、特色和影响力。”

影响深远


“要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5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将论文作为人才评价标准”指的正是以SCI影响因子对科研工作的定量评价。

长期关注科研评价的科学网博主李东风在其博文中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自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部门等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SCI发明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 ☜


作为一项半个世纪前的发明,SCI在今天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2017年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个细节足以说明问题——早在2006年,《自然》就透露对于在他们那发文的人员,其所在单位会给予25-30万元的奖金。

目前,即便是SCI影响因子受到广泛诟病,科研机构、大学也普遍将发表SCI论文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的“硬杠杠”之一。

异化和滥用


多年来,过度倚重SCI影响因子进行科技成果评价已经逐渐被异化和滥用成为“唯论文”评价的导向,严重恶化了科研环境。



 “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论文,已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也代表了其拥有的资源。” 陆大道认为,这使科技人才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科研环境。

学术诚信缺失是随之而来的又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为帮助科研人员在SCI期刊上快速“挣取”影响因子,打着“润色论文”旗号的国内第三方机构提供种种论文服务的灰色产业链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报》记者曾暗访第三方机构揭示了代写论文交易,花几万元就可以在SCI影响因子为0-1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中科院院士王乃彦曾评价过医学界买论文的现象:“评价医生的方式并不是发表论文,而是救死扶伤、看病救人。”他还出,科技成果的评估体系要因工作性质和学科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不能一切都以发论文为唯一的标准。

SCI影响因子也成为期刊的“紧箍咒”。


一些期刊为了获得更高的影响因子,不惜采取“自引”“互引”的方式。


每年的JCR报告中会以不公布其影响因子的“镇压”方式来处理。《中国国际法论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中招。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郑兰荪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SCI评价体系的推广严重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研究力量向一些‘时尚’的热门学科聚集,不利于我国科学研究的长期发展。”


因此,大力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从评价导向上引导形成更有利于重大原创的科学文化,迫在眉睫。


关注我们

微信号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145+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2020十大科技趋势」
专知会员服务
106+阅读 · 2020年1月2日
百余位院士入选!中国科协公示一份重要名单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阅读 · 2018年12月21日
【重点看】近期公众号发布文章预告!
量化投资与机器学习
4+阅读 · 2018年6月10日
曹雪涛院士团队:刚发完Nature,又发一篇Cell
为什么大家都不戳破深度学习的本质?
36大数据
4+阅读 · 2017年12月7日
Implici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rxiv
7+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4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10日
Arxiv
1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4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Implicit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rxiv
7+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4月18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10日
Arxiv
17+阅读 · 2018年4月2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28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