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非升即走」说「不」,复旦大学即将推出替代方案

2022 年 10 月 14 日 机器之心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张倩、泽南
「你不升也能留,只要你做得足够好。」

如何打造一流大学?近日复旦大学校长的一番话引来了人们的关注。


在学术界,「非升即走」是个令青年教师闻风丧胆的词。它指的是,如果你入职某高校后第一个聘期没有完成合同的目标,下一个聘期就不再续聘。合同中也会有科研产出等约定,但最核心的指标是晋升职称,包括讲师升上副教授,也包括一些青年人才项目到期转为教授,这样的合同制、聘期制是近些年国内高校教师制度的「普遍」政策 [1]。


不可否认,在激励科研工作者产出成果方面,「非升即走」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淘汰一部分在高校混日子的老师。但另一方面,科研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多基础学科的工作都很难在短期内完成,用论文数量等指标也很难评估,「非升即走」很容易陷入令人诟病的「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漩涡。同时,这一政策也给青年教师群体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不少高校都在尝试推行更加温和的解决方案。


在前几天举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教授对外透露,复旦大学即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让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的青年科学家不升也能留。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教授作主题报告。


这个关于「非升即走」的问题是一批有意回国发展的青年学者所提出的,他们想知道复旦大学是否有一些针对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有兴趣参加科研成果转化的科学家——的扶持计划,即不唯论文考核、不按「非升即走」的模式培养。


金力教授表示,复旦大学很快会推出一个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就是说你不升也能留,只要你做得足够好」。


那成果要怎么评价呢?金力教授介绍了已经在复旦实施了十多年的「代表性成果」制度,「所谓代表性的成果,就是说既有科研的、学术的成果,也包括教书育人取得的成果,还包括重要的应用的成果。刚才提到应用转化人才,实际上我们对应用转化人才是非常渴求的。或者换句话说,复旦大学目前最大的短板之一,对教师队伍来说,就是成果转化,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偏向于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是希望通过打造新工科,通过医工、理工的结合,能够推动成果的转化。所以,只要青年人的研究有价值、有潜力,他就会被我们的学术共同体所认可。」[2]


近年来复旦大学的研究正在逐步向顶尖高校看齐,从 2018 年到 2021 年的 Top 10% 研究主题来看,复旦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方向布局很相似,但和顶尖高校相比在主题数量和学科融合方面还有差距。如何充分释放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捅破冲击顶尖高校时遇到的玻璃天花板,是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学科是汇聚科研、管理、育人的学术共同体,我们不仅要进行知识的创造和创新,也要适应社会需求,产出高质量的人才,最后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金力说。


金力指出,大学融合创新的核心是融合,是不同学科的人的融合,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一流水平的育人、作出一流水平的学术贡献、奉献人类文明进步。近年来,复旦大学通过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科研平台的梯次布局,在生命健康医学、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机构,在脑科学研究的融合创新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除了复旦大学之外,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强调不进行非升即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去年 4 月发布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2022 年)」中曾特别标注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采用「非升即走」或类似招录模式,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重庆邮电大学在其《2022 年高层次人才招聘简章》中,也将采取「先进站、再进编」的人才引进模式,不采用非升即走等招录模式的内容作为重要提示。


2022 年 2 月 10 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发布《2022 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明确「高层次人才绩效津贴享副教授待遇: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新引进博士,三年内岗位绩效津贴按专业技术七级岗执行。无非升即走要求」[3]。


在提升学术竞争力,培养科研人才的道路上,这些高校的探索或许能够为我们找到一条新路。


参考链接:

[1] http://www.ccschy.com/jiaoyu/254074.html

[2] https://www.tmtpost.com/watch/RMCSir

[3]https://new.qq.com/rain/a/20221013A070N100


声纹识别:从理论到编程实战

《声纹识别:从理论到编程实战》中文课上线,由谷歌声纹团队负责人王泉博士主讲。目前,课程答疑正在持续更新中。
课程视频内容共 12 小时,着重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声纹识别系统,包括大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课程配有 32 次课后测验、10 次编程练习、10 次大作业,确保课程结束时可以亲自上手从零搭建一个完整的声纹识别系统。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课程内容。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content@jiqizhixin.com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阿里巴巴千亿级大规模数字商业知识图谱助力业务增长
专知会员服务
34+阅读 · 2022年6月26日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效报告(2018-2021年),9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54+阅读 · 2021年11月5日
专知会员服务
53+阅读 · 2021年9月11日
【机器学习术语宝典】机器学习中英文术语表
专知会员服务
60+阅读 · 2020年7月12日
周礼栋:成熟的AI不再只是谈“颠覆”!
THU数据派
0+阅读 · 2022年1月21日
周礼栋:成熟的AI不再只是谈“颠覆”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0+阅读 · 2022年1月13日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会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周礼栋一行
微软研究院AI头条
0+阅读 · 2021年9月28日
所长致辞 | 徐波所长: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拔尖人才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0+阅读 · 2021年6月23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Arxiv
0+阅读 · 2022年11月21日
已删除
Arxiv
32+阅读 · 2020年3月23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