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Elsevier近日发布的期刊影响力榜单,自动化所主办的三本期刊表现不俗: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JAS)的2018年CiteScore再创新高,达到5.31,是2017年的1.6倍,在控制与系统工程领域的232个学术出版物中排名第22,进入前9%,在信息系统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位列前10%(27/269,20/189)。
《自动化学报》2018年CiteScore突破2,达到2.15,是2017年的1.4倍,在控制与系统工程领域排名第83,位于前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IJAC)CiteScore分值上升至2.34,是2017年的1.37倍,在所属领域最好排名挺进前15%(69/460)!
CiteScore 是Elsevier基于旗下Scopus数据库统计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其计算方式为: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在此之前,Elsevier曾推出过SJR、SNIP 等期刊评价方式,但均未产生广泛影响。直到2016年12月CiteScore 诞生,《自然》新闻的评价给人们留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
Elsevier官方表示,CiteScore 定位为这样一个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决定哪里发论文、哪里读论文、哪些研究者值得合作;帮助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管理收录范围;帮助机构领导者展示研究成果、评估研究策略;帮助出版方评判出版物业绩。和影响因子一样,CiteScore每年只发布一次。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自动化学报》英文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与IEEE合作出版,报道自动控制、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等自动化领域热点和前沿方向的研究进展。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包括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ESI高被引论文作者,选择通过JAS发布学术成果,与全球同行交流。随着国内外投稿量的不断增加,JAS出版量逐年增长,2017年发表论文82篇,是2016年发文量的1.6倍,2018年起改为双月刊,年发文量增至117篇,发文总页数约1200页。
期刊主页:
http://www.ieee-jas.org
《自动化学报》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月刊,近年平均年发文量195篇、发文总页数约2400页。
期刊主页:
http://www.aas.net.c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IJAC)是中科院主管、中科院自动化所主办的一本英文学术刊物。期刊连续两期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资助;并多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现已被ESCI、EI、Scopus、ACM Digital Library、Inspec、CSCD等16家国际数据库所收录。IJAC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自动化控制、机器人等相关学科的前沿和热点为重点报道方向,论文作者包括来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麻省理工、中科大、中科院等多个重点院校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多篇文章曾被国内外科技媒体中英双语报道。
期刊主页:
www.ijac.net, link.springer.com/journal/11633
欢迎投稿!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中科院自动化所官方网站:
http://www.ia.ac.cn
欢迎后台留言、推荐您感兴趣的话题、内容或资讯,小编恭候您的意见和建议!如需转载或投稿,请后台私信。
编辑:鲁宁、欧梨成
来源:科研支持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10月,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立自动化研究机构和最早开展类脑智能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自动化所同时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外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具有从智能机理、智能芯片、智能算法到智能系统完整的学科分布和优势领域。
六十多年来,自动化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国发展初期,自动化所开拓了我国的控制科学,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年代,自动化所开创了我国模式识别智能信息处理的新领域;1990年代,自动化所以控制科学为基础,率先布局了人工智能研究;2010年起,自动化所率先布局类脑智能研究;2018年,自动化所开启自主进化智能研究的新格局。
自动化所现设科研开发部门14个,包括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等科研部门。还有若干与国际和社会其他创新单元共建的各类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截至2018年底,自动化所共有在职职工898人。其中科技人员69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3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21人;共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3人(新增2人);IEEE Fellow9人(新增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1人(新增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5人(新增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自动化研究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722人(其中硕士生273人、博士生449人)。在站博士后81人。
自动化所长期坚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在生物特征识别、机器学习、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芯片等领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形成从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到技术转移转化的智能技术生态,正在迈入国际上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机构。
近年来,自动化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0余项。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年攀升,多年位居北京市科研系统前十名。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量化神经处理器(QNPU)通过自主创新的架构设计和神经网络优化技术,首次在资源受限的芯片上实现了大规模深度神经网络的独立计算,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实现了从中距离到远距离的可识别生物特征信息(虹膜-人脸-步态)全覆盖,研制成功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远距离虹膜人脸多模态身份识别产品,在国家重要安全领域推广应用,相关技术入选2018年度“十大技术突破”;音智能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已经受过大规模实际应用检验,系统接口已成为行业标准;基于自动化所语音识别技术的“紫冬语音云”在淘宝、来往等阿里巴巴旗下移动客户端产品中得到推广;“分子影像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安全性及有效性检测认证并进入临床应用;“仿生机器鱼高效与高机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制的机器海豚实现了1.5倍体长的最高直线游速,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机器海豚完全跃出水面;“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分别成功应用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工作中,为社会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研制的AI程序“CASIA-先知1.0”采用知识和数据混合驱动的体系架构,在2017首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总决赛中7:1的悬殊比分战胜人类顶级选手,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博弈对抗领域的强大实力;与中国日报社合作构建“全球媒体云”综合平台,受到广泛好评;研制的电子光学玻璃印刷全自动AOI智能检测设备,可全面监控丝印关键制程品质情况,实现整个丝印工艺的全自动化生产,该技术一举填补了电子玻璃行业空白;“基于ACP方法的石化企业智能管理系统及应用”先后应用于茂名石化、齐鲁石化,为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并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的征程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努力创建规范高效、民主和谐、环境优美、具有强大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知名的国家研究所,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