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一位喜欢熬夜、抽烟、听迈克尔·杰克逊的产品经理Allen被一款名为Kik Messenger的新App吸引住了,随后他很快给领导Pony写了一封几千字的邮件,主题只有一个:这是未来。
三个月后一款类似的产品被研发出来,并被Pony马化腾非常欣赏地赐了一个名字: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iOS版正式上线,在随后的七年间,这款产品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奇迹,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其背后的主导者Allen也被推上神坛,“微信之父”的名声甚至溢出互联网圈,成为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产品经理。
两天后,微信将迎来七周年纪念日,新榜希望通过梳理微信带来的改变,向这款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App、背后的开发者和微信生态的建设者表达敬意。
微信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
过去和陌生人见面,标准动作是交换名片、互留电话,现在变成了加个微信。
过去和亲人朋友表达关怀可能是一周一通的电话,现在变成了随时随地的语音留言、视频聊天和朋友圈点赞。
微信扩大了我们的社交圈,有人通过微信“摇一摇”认识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微信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困扰。
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也拥有了“好友”标签,远远超越邓巴人数的好友数量让人不堪信息繁多之重。
面对满屏幕的微信语音,只会让人瞬间崩溃,怒气值飙升。
有了微信,再也分不清什么是上班,什么是下班。
朋友圈:在这里,人人都很幸福
作为微信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12年4月19日4.0版本上线的朋友圈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国民秀场。从图片到视频,朋友圈越来越精彩。
有人说,因为朋友圈的出现,中国人出国旅游、吃大餐、消费奢侈品的次数翻了好几倍。在朋友圈,我们提前步入了发达国家。
有了朋友圈,中国人的“平均颜值”也大幅提升,顺便带火了各种美颜修图工具。
朋友圈也让我们知道亲人朋友并未淡忘,一个点赞,一句留言都是关怀。
有了朋友圈,“刷屏”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目标,一种奢望,有时候也让人想起被XX刷屏支配的恐惧。
红包:月薪过万的人,为几毛钱激动不已
每年春节后开工,腾讯总部总是排起长龙,马化腾等高管亲手把一个红包发给一线员工。广东地区新年开工派利是的传统,在微信上得到完美传承。
2014年1月27日上线,2015年春节和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联手发红包走向全民,被马云称为“奇袭珍珠港”,烧到了支付宝的后院。
从此以后,国民娱乐活动中多了一项——抢红包。而有事没事发个红包,也成为增进感情、活跃聊天气氛的常用手段。
微信红包也改变了我们对于金钱的观念。价值几十块的东西你未必看在眼里,但抢到几块钱的红包,跪地感谢老板表情包你就立刻发出来了。
“一群月薪过万的人,经常为几毛钱的红包激动不已。”这也是红包带来的奇观。
红包也成为微信支付开疆拓土的坚船利炮,从线上商店到街头巷尾,你可以扫一扫买部iPhone X,也可以买一个煎饼果子,可以赞赏一篇原创好文,也可以在婚礼上缴纳份子钱,甚至在街头施舍给乞丐一餐饭钱。
二维码: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二维码诞生已有20多年,它不是张小龙的发明,但无疑是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推动了二维码的普及。华夏大地上,二维码已经无处不见。
“PC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入口在二维码。”张小龙2012年这番话中包含的洞察力令人惊叹。
二维码作为一种媒介入口,将用户许多“输入——搜索”的行为简化成“扫一扫”或者长按识别,即可获取信息、实现连接和服务。
于是,我们越来越懒。
广告:广告也优雅
“它无孔不入”
“你无处可藏”
“不是它可恶”
“而是它不懂你”
“我们试图”
“做些改变”
2015年1月21日,微信四周年之际,朋友圈广告测试上线。几天后,第一次投放引发了社交媒体上一场狂欢,“人和人最远的距离就是,我收到可乐广告,而你收到宝马广告”。
时至今日,朋友圈广告上线已近3年,但每次好玩的广告出现,留言点赞还是能刷一屏。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微信的一句口号,变成一个诺言,而且成功地践行至今。
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中无可回避的一部分,微信却改变了我们对于广告的刻板印象,也给广告行业带来了新时代的想象空间。
公众号:从自媒体到内容创业
2012年8月17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成立的初衷只是给空空荡荡的微信增加一些可供用户消费的内容,但最后却引发了新媒体革命,并且余波至今未绝。
谁微信还不关注几个公众号?这一事实的另一面是,过去几年间,公众号成为文科生创业的沃土,微信帮助不懂技术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分享了移动互联网崛起的红利。
徐沪生、罗振宇、石榴婆、六神磊磊、咪蒙、黎贝卡等大批传统媒体人跳进新媒体的大潮,同时林少、沙小皮、猫老大等本职与媒体无缘的年轻人也闻风而动,以不同的姿态入场,共同塑造了影响国人阅读的新媒体生态。
“什么时候写字这么赚钱过啊”是很多人的共识,公众号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新榜已经报道过很多,曾经的狱警、厨师、司机等,乘着微信的东风,如今已身价亿万。
“公众号让我少奋斗十年”成为许多人的写照,而“感谢张小龙”也成为这群人的心声。
同时,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传统媒体开始回过神来,夺回舆论主导权,在新榜发布的《2017中国微信500强榜单》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占据三甲。
而在另一方面,奠基于服务号上可能性也被充分挖掘,从查违章到订外卖,越来越便利。
微信生态:成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
曾经我在拜访一位互联网前辈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做App,而是只做一个服务号?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因为微信已经实现了互联网连接人的使命。
当每部手机里都有微信的时候,微信作为超级App就具备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意义。
在最近的无人便利店大战中,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哈米”等直接将所有服务都嫁接到服务号上,用户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支付购买。
从摩拜到哈米,基于服务号和小程序提供的技术能力和开放平台,微信已经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了从工具到用户的完备要素。
基于微信提供服务、建立商业模式的企业未来无疑会越来越多,或者更直接地说,会有越来越多人依靠微信维生。
小程序:通往未来之路
2017年1月9日上线的小程序如果有时态,那一定是未来时。
最近上线的“跳一跳”小游戏成功地进行了一轮用户教育,在短短半个月内就获得了过亿用户,而小程序的渗透率更是超过3亿人。张小龙又一次利用了人类爱玩的天性。
在此之前,微信和摩拜的战略合作,已经通过直接用小程序扫码骑车帮助摩拜获得了数千万用户。随后ofo的加入,让2017年最强劲的两个风口,共享单车和小程序成为最佳CP。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是“拼多多”。借助小程序,成功利用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带来交易的爆炸式增长,短时间内在交易笔数上超越京东。
不过小程序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在张小龙的设想中,未来随着智能眼镜和AI的进步,我们甚至不用动手扫一扫,只要看一眼即可获取各种服务。那才是小程序的终极使用场景。
当打开微信即可拥有全世界的时候,微信也就不再是一个App,而是一个操作系统。
张小龙:改变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经常熬夜、喜欢抽烟、打高尔夫,喜欢听摇滚、尤其是迈克尔·杰克逊的中年男人,在互联网圈经常受到摇滚巨星般的待遇。
虽然不善言辞,甚至在聚光灯下显得有点木讷,但他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引发万众瞩目,他的只言片语几个小时后就成为众人传颂的名言。
除了给所有人的微信,张小龙带给互联网圈的更多是思想和价值观。
作为乔布斯的东方信徒,张小龙同样重视用户体验,偏爱极简主义,甚至同样是公司内的“独裁者”。在把用户当傻子的中文互联网圈,张小龙“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无疑令人感动。
作为K.K的追随者,张小龙将《失控》中的去中心化思想充分实践在微信的产品设计中,从公众号到小程序,不做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是一份无价的承诺。
当然,最为人所知的仍然是那句“我说的都是错的”。这不是刻奇,而是张小龙对集体主义浸染已久国人的警示——没有人值得你盲目相信,你应该学会独立思考。
10亿用户
再过几天,腾讯将发布2017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财报。如果不出意外,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用户将达到10亿。这是第一款中文互联网产品达成这一成就。
这意味着连接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也基本意味着连接人的使命的完成,而下一步,积极出海同时连接线下、连接万物,将会是更重要的使命。
经常有人问,谁会颠覆微信?目前看来,答案还没出现。微信依然生机勃勃,并且按照自己的节奏攻城略地。就像前不久微信公开课Pro的主题,to be,正当时。
***
明后两天,2018新榜大会 · 内容创业进化论将在北京举行,诸多内容平台方、内容创业者、品牌方等都将出席。如果您不能来现场,可以通过图文和视频直播聆听大咖干货。具体直播链接明天可在新榜后台回复“新榜大会”获取。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可能是全中国最好用的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