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并于20世纪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传入中国的呢?今天我们就请几位老师和同学来聊聊这个问题。
本期嘉宾
南京大学团委滕铠嘉老师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维肖同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韩建汶同学
故事要从20世纪初的中国讲起。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遇中,灾难日益深重。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下,一些先进分子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一份中文报刊——上海的《万国公报》上。
《万国公报》
到了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发表了一篇文章,成为第一个在文章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
梁启超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第一个系统接触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国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倡导“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后来,他明确表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
孙中山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
正如毛主席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浮雕
在五四运动前后,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主义小组,创办报纸杂志,积极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这份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来改名《新青年》。在这份杂志上,李大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发行,这份刊物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0年,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单行本问世了。这就是由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
关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当时陈望道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天晚上,他的母亲给他送来热乎乎的粽子,还备了一些红糖,让他蘸着吃。结果,陈望道只顾看书,把墨汁当成了红糖,吃得满嘴是墨。母亲问:红糖够不够?他还说:够甜,够甜。就这样,陈望道花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陈望道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直接影响了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毛主席后来回忆道,有三本书建立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920年陈望道携《宣言》来到上海,而刘少奇、任弼时等年轻人也相继来到上海,成了他的学生。与此同时,一批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也开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括周恩来、蔡和森和邓小平。
旅法勤工俭学青年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日本、法国还是苏俄,马克思主义辗转传入中国,便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而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便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把马克思主义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认真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而且热情地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探索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往期链接
南大青年
文 | 张义修 韩建汶 周嘉珺
美编 | 张婧怡
责编 | 张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