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筹)(下称“专委会(筹)”)揭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杨正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生物技术处处长周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树恒、副理事长张先恩、副理事长林敏出席了揭牌仪式。赵国屏院士、刘耀光院士等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100余位合成生物学领域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开展学术交流,共同见证了专委会(筹)的成立。
专委会(筹)是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指导下运作的学会分支机构,机构组成包括顾问、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和管理团队。
据澎湃新闻了解,专委会(筹)旨在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探讨合成生物学研究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等关键问题。将有助于催生标志性的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方法体系的顶层设计,更好地衔接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专委会(筹)将针对合成生物学热点问题,定期举办合成生物学专题会议等活动。
专委会(筹)由邓子新院士、刘耀光院士、欧阳平凯院士、欧阳颀院士、谭天伟院士、魏于全院士、杨焕明院士、杨胜利院士、姚新生院士、赵进东院士、曹竹安教授、马延和教授、元英进教授、张先恩研究员担任顾问;赵国屏院士担任主任;蔡志明教授、陈国强教授、冯雁教授、李春教授、林敏研究员、林章凛教授、孙际宾研究员、张立新研究员、覃重军教授、宋浩教授担任副主任;刘陈立研究员担任秘书长兼副主任;另设立49名委员。
专委会揭牌仪式同期,还召开了专委会(筹)第一次会议,与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专委会(筹)管理条例,探讨了未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并对专委会(筹)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及愿景进行了讨论和规划。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涌现的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交叉学科,即利用系统生物学知识,结合工程学原理,设计和创建人工生命原件和系统,用于工业、医疗、环境、国防等。近几年,合成生物学在理论和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开始迅速向应用领域延伸,对医学研究和实践、药品和化学品绿色生物制造、环境监控和农业、国防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合成生物学也被称为继DNA双螺旋发现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学革命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所催生的基因组学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合成生物学在国内的发展可追溯至2008年,比欧美国家晚6年左右。发展十年之后,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力量大增。以2015年起开始举办的“合成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为例,2018年举行时的参会人数以超过1000人,首届参会人员仅200人。
此外,据统计,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占全球论文总量的10.61%。
2017年3月10日,《科学》(Science)发表关于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的7篇专刊文章。该阶段性成果来自美国科学院院士杰夫•博克(Jef Boeke)主导的国际科研项目——人工合成酵母基因Sc2.0,由美国、中国、英国、法国的团队完成。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和英国爱丁堡大学蔡毅之合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元英进、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戴俊彪分别以通讯作者身份出现在其中4篇文章,成功人工合成单细胞真核生物酵母的4条染色体。
2018年8月2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成果在《自然》(Nature)在线发表,将16条酵母染色体融合至1条,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