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科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的“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暨应用推进交流会”在京举行。中科院院士曾庆存,中科院办公厅、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院属有关科研单位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等的相关负责人、专家、科技工作者代表等近200人参会。
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王树志、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宇在会上致辞。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高度重视科研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抢抓战略机遇,适应国家科技布局和学科领域应用需求变化,“十三五”期间,中科院适时提出了建设中国科技云,中国科技云的全面建成将为“率先行动”计划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云正式担负起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中国科技云的建设从此迈上了快车道。
中国科技云是面向中国科技界的专有云,更加契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将有效促进我国科研范式的转变,助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的总牵头单位,“十三五”以来,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部署,厚植优势,倾力打造中国科技云,确保能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向中科院党组交出一份合格的信息化“答卷”。
会议由中科院网信办副主任陈明奇主持。发布仪式后,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项目负责人李俊介绍了中国科技云门户建设有关情况并进行实例演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周广庆、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据技术部主任李国庆分别介绍了中国科技云在地球气候模拟和空间信息处理领域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王彦棡介绍了中国科技云门户首批集成的人工智能计算及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的资源与使用相关情况。
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发布仪式
背景材料:中国科技云究竟是什么?它的门户上线发布会给中国科技界提供哪些服务?
1.中国科技云——支撑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加速器与倍增器”
中国科技云以中科院优势科技基础设施为基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全国乃至全球信息化优质资源,建设国际一流的云服务环境,形成可信可控、开放融合、智能调度的中国科技云服务体系,面向中科院乃至中国科技界提供科技资源和信息服务,是支撑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战略性、基础性、通用性的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中国科技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实施网络资源池、超算资源池和云计算云存储与大数据处理环境的“硬”能力建设,以及信息资源池和软件资源池的“软”能力建设,并同步建设中国科技云门户。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将打造中国科技云被视作提升我国云计算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同时,中国科技云建设工程也是《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年12月4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怀进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 E. Hopcroft等国内外领导专家近两百人共同启动了中国科技云的建设。
2.“科技之光,共创未来”——热情服务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全新云门户(www.cstcloud.cn)
中国科技云门户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以科研信息化资源统一调度和用户自服务为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实现各类资源融合、智能运管和动态调度,以全新的模式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安全、按需、智能化的云服务。用户通过实名注册中国科技云通行证,即可享受到全新的云服务,包括:获取网络传输、云计算、云存储、通用型大数据处理环境、高性能计算网格、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服务等多项基础设施资源服务;上传共享、评价、下载和在线运行科研软件;关联搜索和共享文献、知识产权、领域云数据库等科研信息资源;促进学科领域的交流促进;获得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到在线会议的便捷超融合通讯服务,等等。
目前,中国科技云门户已成功汇聚包括中国国家网格、人工智能计算与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环境等5个基础设施平台;11类58款科研软件资源;地理空间数据云、国家基础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数据云等13项信息资源;高能物理领域云、微生物领域云、计算化学云服务社区、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等科研社区;以及电子邮件、云盘和在线会议等科研工作者日常使用的超融合通讯软件服务。随着各大资源池建设的推进,中国科技云将不断丰富科技资源和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及时响应科研工作者需求变化,全面践行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宗旨。
来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