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信部信软〔2018〕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部署要求,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现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8年7月23日
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
(2018-2020年)
云计算是信息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支持企业上云,有利于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协调企业上云工作,组织制定完善企业上云效果评价等相关标准,指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协同开展工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以强化云计算平台服务和运营能力为基础,以加快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上云为着力点,以完善支撑配套服务为保障,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组织开展宣传培训,推动云平台服务商和行业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有序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到2020年,力争实现企业上云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企业上云意识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云比例和应用深度显著提升,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形成典型标杆应用案例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
(一)企业上云应以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将企业业务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实现信息系统升级,促进企业业务创新、流程重构、管理变革,加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企业开展上云工作,可从性价比、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运用理论分析、仿真实验、测试验证等方法,充分评估业务使用云服务的成本、收益、风险和可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统一规划信息系统的上云部署方案。
(三)企业可优先选择业务特征与云计算特点相契合、上云价值效益明显的信息系统上云。一是信息系统使用具有明显的高低峰,需要动态调配资源,进行弹性扩展。二是信息系统需要快速迭代上线,提升业务创新速度。三是信息系统需要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应急响应、故障恢复、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四是信息系统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云上服务实现业务拓展。
(四)开展上云工作,需要上云企业、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及相关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加强协作,明确各方责任,共同推进实施。云平台服务商等作为主要服务供给方,要联合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等产业链相关方,共同为上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上云企业参照指南引导,稳步推进自身上云工作,积极利用云计算平台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宣贯培训、测试评估工作,加强对企业上云工作的跟踪研究。
(五)大型企业可建立私有云,部署数据安全要求高的关键信息系统;可将连接客户、供应商、员工的信息系统采用公有云部署,并与私有云共同形成混合云架构。对于数据安全要求高且需对外连接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可考虑采用数据存储于私有云、应用部署于公有云的混合云架构。
(六)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可依托公有云平台,按需租用存储、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资源,应用设计、生产、营销、办公、财务等云服务或构建特色云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业务能力,开展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服务输出,加速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
(七)基础设施类云服务。一是计算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各种弹性计算服务,实现计算资源集中管理、动态分配、弹性扩展和运维减负。二是存储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块存储、对象存储等云存储服务,提高数据存储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网络资源服务。使用云平台的虚拟专有云、虚拟专有网络、负载均衡等网络服务,高效安全利用云平台网络资源。四是安全防护服务。使用云上主机安全防护、网络攻击防护、应用防火墙、密钥/证书管理、数据加密保护等安全服务,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八)平台系统类服务。一是数据库服务。利用云数据库系统,实现各类数据跨平台、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二是大数据分析服务。利用云端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资源集聚,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协同应用。三是中间件平台服务。利用云上中间件服务,构建分布式系统架构,满足“互联网+”转型的需要。四是物联网平台服务。将海量物联网终端设备接入云平台,实现设备高效可视化在线管理。五是软件开发平台服务。通过云上开发平台进行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快速构建开发、测试、运行环境,规范开发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六是人工智能平台服务。利用云平台的计算资源,形成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服务能力,提升业务智能化水平。
(九)业务应用服务。一是协同办公服务。使用邮件、会议、通信等云服务,形成维护成本低、服务效率高的办公系统,提高办公效率。二是经营管理应用服务。使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云服务,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三是运营管理服务。使用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等云服务,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四是研发设计服务。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开发等云服务,在云端部署开发、设计环境,提升研发效率和创新水平。五是生产控制服务。通过MES(制造执行系统)、生产数据等系统上云,优化生产控制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水平。六是智能应用服务。整合企业全局数据,打造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营销、智能服务等智能应用,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十)企业上云可按照需求分析、可行性评估、选择确定云平台服务商、上云方案设计、测试和部署、验证和总结、运维保障、效果评估等步骤进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步骤,适当简化流程,有序实施上云。
(十一)企业可结合自身业务发展规划,在第三方机构或云平台服务商的支持下,对信息系统业务类型、使用人员、使用特征、性能指标、数据库使用情况、系统间关联关系等进行全面梳理。
(十二)企业可在第三方机构或云平台服务商的支持下,参考信息系统分析结果,结合已有信息资源和业务需要,从业务需求、用户体验、平台兼容性、成本、安全性等方面,分析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云基础环境需求,对信息系统的上云可行性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各类系统是否上云,以及上云的优先级。重点分析内容包括:
(1)上云是否能够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2)信息系统是否适合弹性拓展、是否需要快速部署;云平台及应用服务是否兼容现有信息系统;若不兼容则需评估迁移改造成本及风险等;
(3)评估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安全等是否符合要求;
(4)评估上云方式(在线/离线等)是否符合业务要求,上云迁移时间是否在可接受业务中断时间范围内;上云后能否满足不同类型用户体验需求;
(5)评估现有系统与上云后系统的切换方案、并行运行方案、失败回滚方案等;评估系统改造、数据迁移、应用程序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给出应对建议。
(十三)上云企业可在云平台服务商支持下,基于上云可行性评估结论,拟定详细上云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充分评估迁移上云过程中的风险点,制定应用迁移、数据迁移、系统改造方案、数据存储方式及安全保护等技术方案,以及配套的监督、验收、失败回滚方案,做好上云信息系统和未上云信息系统的协同。
(十四)上云企业可依托云平台服务商或第三方机构,明确各信息系统具体迁移策略。对于复杂系统的迁移上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制化的迁移技术及方法。迁移策略包括:
(1)直接迁移:将信息系统迁移部署到云平台,利用统一运营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2)改造后迁移:对数据库、系统架构、运行环境、接口等进行改造,使其满足迁移到云平台的技术要求后迁移;
(3)采购云服务重建:结合业务实际,采购满足需求的各类云服务,重新构建信息系统;
(4)保持现状:对暂不适合迁移的系统,继续保持运行在当前环境。
(十五)企业可在云平台服务商或第三方机构支持下,根据上云方案构建模拟环境,进行上云演练,经过测试和验证,不断优化完善上云方案,执行上云过程。
(1)推动开发、测试环境上云,构建模拟环境,包括迁移源端和目标端环境;
(2)实施模拟上云,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备份测试、容灾测试等,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上云方案;
(3)按照上云方案准备包括人员、环境、实施工具等在内的资源,实施上云过程,开展数据迁移和应用迁移,失败时实施回滚方案。
(十六)上云过程结束后,各相关方可进行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校验,执行上云后的功能测试、业务流程测试、性能比对测试、备份测试、容灾测试、安全测试等,出具上云测试报告;将信息系统正式割接到云平台,开展上云总结。
(十七)上云成功后,上云企业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云服务进行监督,督促云平台服务商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如出现服务不可用或达不到保障水平的情况,云平台服务商应按照服务协议中约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赔付,保证上云企业合法权益。
(十八)企业上云后,可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从资源采购规模和利用率、业务效率提升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上云效果进行评估。
(十九)上云企业可配备相应的云计算人才队伍,并根据上云对企业业务经营和组织管理带来的变化,及时调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二十)云平台服务商应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保障云平台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与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第三方机构、行业组织密切合作,为上云企业提供方案咨询和定制服务,拓展企业上云覆盖范围。
(二十一)鼓励云平台服务商建设综合性、行业性或区域性企业上云体验中心,系统展示云服务业务内容、功能特点、典型应用案例和上云成效,提高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和应用能力。鼓励云平台服务商与云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组织开展培训服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二)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速向云计算转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差异化需求,基于云计算平台开展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测试,加快丰富云计算产品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协同办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类SaaS服务,为上云企业提供业务支撑。
(二十三)鼓励各地建立政府部门、云平台服务商、上云企业等多方合作推进机制。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设立企业上云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大对企业上云的引导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宣贯解读,普及上云知识,提高企业上云意识和实践能力,持续扩大企业上云影响力。
(二十四)支持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系统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监理培训等各类服务。深入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和服务可信度评估,推动提升云计算企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利用保险模式对上云企业给予保障。
(二十五)鼓励各地加快推动开展云上创新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十六)制定出台企业上云的效果评价标准,逐步构建企业上云效果评价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对成本节约、效率提升、业务升级、创新促进等上云效果进行评估、统计,引导企业深度上云。总结宣传企业上云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推广力度,打造上云标杆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企业上云规模化推进。
(二十七)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推动建立健全云计算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云计算网络安全防护标准。指导督促云平台服务商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和商业秘密。
解 读
企业上云是企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需求,使用计算、存储、网络、平台、软件等云服务,优化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指南》,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背景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提高信息化建设利用水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并能够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企业上云,是企业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创新能力、业务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路径。
首先,企业上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各类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从软件、平台、网络等方面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其次,企业借助云上的软件应用和数据服务,能够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速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第三,以云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以有效整合优化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重塑生产组织方式和创新机制。
近年来,随着全球云计算领域的活跃创新和我国云计算发展进入应用普及阶段,越来越多企业已开始采用云计算模式部署信息系统,企业上云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一些地方已出台推进企业上云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联合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推进,企业上云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看来,企业上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企业尤其是一些重点行业企业仍存在“不敢上、不会上”等问题,导致推进步伐偏慢、应用层次有限。另一方面,配套支撑条件有待完善。应用解决方案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企业上云效果评价等标准体系尚不完备,咨询、培训、运维服务等配套服务有待加强。
因此,有必要制定企业上云实施指南,从实践层面进行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优化环境,在全国范围有序推动企业上云工作。
总体思路
《实施指南》从实施上云路径、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支撑服务等层面为推进企业上云提出了指导。
实施上云路径方面,对企业如何选择部署方式和上云内容提出建议,对上云全过程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出参考,指导企业合理定位、明确流程、有序实施上云。
强化政策保障方面,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职责,从组织宣传培训、构建服务平台、支持创新创业、树立标杆示范、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为企业上云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供需加强对接,有序推进企业上云进程。
完善支撑服务方面,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第三方机构、行业组织等各有关方面加强协作,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共同为上云企业提供支撑服务。
主要内容
《实施指南》从总体要求、科学制定部署模式、按需合理选择云服务、稳妥有序实施上云、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企业上云的工作要求和实施建议。
1.总体要求。《实施指南》明确了企业上云的整体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协调企业上云工作,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有序推进企业上云进程。《实施指南》提出了企业上云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实施指南》提出了企业上云的原则和要求,企业上云应以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充分调研和评估,优先选择业务特征与云计算特点相契合、上云价值效益明显的信息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上云;实施企业上云,需要上云企业、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及相关行业组织、第三方机构等各方加强协作、共同推进。
2.科学制定部署模式。针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及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实施指南》对适宜采用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的部署方式给出了建议。
3.按需合理选择云服务。《实施指南》从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等不同层级,列出常见云服务类型及功能特点,供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合理选择。基础设施层面,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服务。平台系统层面,包括数据库、大数据分析、中间件平台、物联网平台、软件开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等服务。应用服务层面,包括协同办公、经营管理、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控制、智能应用等服务。
4.稳妥有序实施上云。对上云操作流程,《实施指南》提出可按照需求分析、可行性评估、选择确定云平台服务商、上云方案设计、测试和部署、验证和总结、运维保障、效果评估等步骤进行,并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给出相关指导和建议。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步骤,适当简化流程,有序实施上云。
5.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实施指南》提出,一是云平台服务商应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联合相关企业机构,为企业上云提供良好服务。二是鼓励云平台服务商通过建设上云体验中心等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培训。三是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以企业上云为契机,加快面向云计算转型,丰富云计算产品服务,积极发展各类SaaS服务。
6.强化政策保障。为更好推进企业上云工作,《实施指南》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一是鼓励各地建立多方合作推进机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政策宣贯解读,普及上云知识。二是支持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保险模式对上云企业给予保障。三是鼓励开展云上“双创”,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四是制定出台企业上云效果评价标准,支持第三方机构对上云效果进行评估,引导企业深度上云,总结宣传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规模化推进。五是落实《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保障上云企业信息安全。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
中国电子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从侧面凸显了信息化在培育新动能促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党中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定决心。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融合发展新特征,如何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国电子报推出“深化融合发展,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专栏,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咨询机构、业界专家撰文,阐述新时代两化融合的新内涵和新特征,为创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此文为专栏文章之十一。
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发挥制造业大省和互联网大省的双重优势,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经济强省。
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广东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一)推动融合发展是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环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前20的经济体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当前,广东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仅居全国第6,迫切需要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将融合发展的重心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广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以信息化、智能化助力制造业新动能培育,为提升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提供动力支撑。
(二)推动融合发展是促进实体经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匹配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广东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居全国第一,然而新兴制造业尚未形成支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优势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跟不上需求的快速变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助于制造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多渠道、多方式获取消费者消费信息、需求偏好,更加精准地了解、感知、掌握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变化,把供给方、社会供给能力更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供给与需求更好地衔接,保持供给体系弹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广东部分优势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
(三)推动融合发展是优化实体经济资源配置和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当前,广东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东南亚等国低成本吸引制造业转移的“双重夹击”,亟需转换增长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物质、资金、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流动和聚集,有利于广东制造业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获取生产和服务资源,推动优势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推动企业优胜劣汰,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动能,转换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
二、广东具备率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一)制造业基础扎实。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7年,全省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3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制造业企业约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4万家。制造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部分产品和行业均全国前列,销售产值居全国前3位有18个行业;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两个产业带为核心向东西两翼和山区延伸,形成一批电子信息、家电家具、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立足广东、影响全国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转移扩张打造一批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的省级产业转移园,并在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市形成了集聚传统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专业镇。
(二)信息通信和互联网产业支撑能力强。广东是电子信息制造大省,产业规模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广东拥有一批全球领先的软硬件、服务商和信息通信类龙头企业,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华为、TCL、比亚迪等25家企业入选,占全国的1/4。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居全国首位。拥有广州、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4G基站及用户数量、互联网用户数近年均居全国第一,已率先在5G领域开展技术试验和布局,拥有10家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企业,互联网发展指数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互联网创新生态。
(三)融合发展取得初步进展。2014年以来,广东省财政累计投入120亿元,推动2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以机器换人、设备更新为重点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改造,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6%,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2.2万。云计算、大数据、4K电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助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国家级、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华为、美的、格力等制造业龙头企业,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加快部署工业互联网,阿里工业云总部、树根互联总部等国内外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落户广东,在融合发展资源建设、技术创新和应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龙头企业引领,上下游企业互动的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三、务实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营造适应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和重点领域。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探索新型金融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打造融合发展环境。着力搭建平台、精准服务,推动资源精准对接,促进供需精准匹配。积极对接国家资源,加强全省统筹协调,强化省市县联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互动融合机制,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试验区。
(二)夯实融合发展的网络和技术基础。实施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建设高水平全光网省,推动国家网络提速降费政策落实。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加快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积极推进5G标准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快5G试验网建设和应用部署;加快IPv6等核心技术攻关和部署,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快发展移动物联网(NB-IoT)。支持企业单独或合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开发模块化、低成本、快部署的应用服务、工业APP,突破一批高性能网络、智能模块、智能联网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发展一批人工智能高端产品,夯实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技术基础。
(三)开展融合发展创新应用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重点在广东优势重点产业,遴选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分行业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树立转型榜样;支持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推动生产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分析、应用,形成数据驱动新模式;推动1万家工业企业“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设备管理、生产管控、市场营销、工艺改进、能耗优化、客户管理、供应链协同、设备租赁等环节,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带动20万家企业“上云”,降低信息化一次性投入成本。
(四)建设融合发展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推动融合发展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具备较强效力的“跨行业、跨领域”以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下一代网络、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一批工业软件企业、解决方案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和服务商。大力培育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快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支持企业间加强合作,培育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球的服务平台和资源。
(五)打造国家级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区。建设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形成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加快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提升制造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水平,促进基地整体数字化网络化升级;建设省大数据产业园,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构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大型企业、项目落户基地、园区,形成集聚发展、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打造国家级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区。
(六)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促进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与产业融合。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融合新产品,以及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融合新模式,培育网络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融合新业态,培育智能穿戴、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等产业新增长点。推行“互联网+”双创模式,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发展一批省级“双创”平台和大型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引导中小企业参与云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数据营销、网络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构建完善的融合发展产业生态环境。
作者涂高坤,系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工业互联网
产业智能官 AI-CPS
通过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机器智能和认知系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版权声明:产业智能官(ID:AI-CPS)推荐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涉权烦请联系协商解决。联系、投稿邮箱:erp_vi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