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5200字,建议阅读时长5分钟 |
转载公众号:一读EDU
对熟悉高考招生领域改革探索的朋友来说,综合评价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表述,而是从个别高校、省份的自主尝试,上升为国家倡导的改革方向之一:在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综合评价已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一起,构成将于2020年基本建立的中国特色考试招生模式的基本特征。
综合评价录取的改革探索能否顺利、平稳进行,完成决策层的期望,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已有的探索,探究这场改革的大致蓝图,并从自主招生试点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一些值得警示的经验、教训。
题图:复旦大学2015年首次在上海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时,考生到现场报到(来源:腾讯大申网)
1、综合评价招生发展历史
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边新灿撰文介绍,在国内,率先采用“综合评价”(下称“综评”)字眼作为招生政策表述的是中南大学,系2007年首次尝试。
在2014年9月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前,综评录取只是处于零星探索阶段。
唯有浙江省开展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规模较大,2014年,参与试点的有34所浙江省属高校(含4所高职),和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3所部属与省外高水平大学。
其余在探索的高校:
■ 大部分还属于新建中外合作高校,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或开始探索本科招生的大学,如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
这表明,综评招生当时尚未大幅度、大面积深入国内传统名校群体,不会撼动传统招生格局。但换个角度来看,出于以下原因,综评录取更符合这些高校的招生需求。
他们并不愿受困于传统的高考统招录取模式,意图规避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缺乏实践能力等高考弊端,但又碍于教育部此前原则上不新增自主招生(下称“自招”)试点高校的规定,无法借助自招招到想要的人才,于是,便将目光移至综评录取模式。
不过,随着2014年综评纳入国务院《实施意见》,综评录取改革试点便开始加速发展。
很直观的感受就是:
高校层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大陆顶尖高校,开始面向全国或各自所在省级行政区的考生,开展综评录取试点。
省级行政区层面
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紧随浙江步伐,开始在本地开启或推进综评录取改革试点。
根据各省(市、区)已经公布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北京、湖北也将在未来进行类似部署。
2、沪浙高校综评招生机制对比
截至目前,教育部尚未针对综评出台专门文件, 某种程度而言,在缺乏具体“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综评试点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高校招生简章千差万别。
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浙江和上海的试点高校面向本地进行综评录取方式招生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招生机制(浙江称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
本文尝试从招生流程角度入手,梳理、归纳两地实践的异同。
图1 通过详列复旦大学在浙江、上海分别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流程,我们可以发现浙江、上海综合评价模式的不同点。(数据来源:丁光宏, 朱晓超, 王阳,等. 复旦大学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考试, 2017(4):5-13.)
如何遴选入围高校测试的考生?
两地比较一致的是,会先进行考生网上报名、高校审核、公示入围名单等环节,但接下来的流程就陆续出现差异。
高考出分后,上海教育考试院会参照前3年上海一本院校招生计划总数,框定“自主招生控制分数线”,只有高考成绩“上线”且通过9所沪上试点高校(未含北大、清华)初审的考生才有进入后续校测的机会。
按照上海方面统一要求,入围校测人数约为招生计划数的1.5倍。
不同的是,在浙试点高校一般依据材料初审遴选参加后续高校测试的考生,各校的遴选比例不尽相同,但大多要高于上海的1:1.5比例,让更多的候选考生进入校测环节,施展才华接受高校的考验。
填报志愿方式
在填报综评志愿方式上,上海规定,知晓“自招控制分数线”和各沪上试点院校线上入围考生分布情况后,符合条件的上海考生可填报综评批次志愿。
值得注意的是:
■ 此时,他们还未参加校测,尚不清楚自己最终是否能如愿获选。
■ 但浙江情况不同,当高考出分、要填报省属高校综评志愿时,考生已知晓自己的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 一些在浙招生的部属高校则将考生参加校测(或其中面试环节)与考生确认参加学校综评录取“捆绑”起来。如此,符合条件的考生甚至无须填报高考志愿,便能直接被高校“锁定”录取,而不得被其他高校录取。
高校测试的节点安排
既然沪上高校以高考成绩划线入围考生,那么,后续校测也须安排在高考出分后进行。根据上海统一要求,校测均为面试,未有笔试环节。
不过,在浙实行“三位一体”综评录取的高校,基本均将校测安排在高考出分前进行。
浙江省属高校甚至安排在高考统考前的3、4月,部属高校则安排在高考后至出分前之间进行。
如果生源充足,有的在浙试点高校还会在校测中加入笔试,用于遴选参加面试的考生。
不过,浙江对省属高校的要求,也是向弱化笔试、以面试为主的趋势发展。
最终如何录取?
校测结束后,就基本进入综评录取的尾声,高校需要确定最终入围综评资格的考生名单。
有的部属高校在浙试点招生时,会直接依据各自组织的测试成绩决定入围考生名单,显示出对自身组织测试效度、信度、区分度的充分自信。
最终入围名单敲定后,高校需要按照招生简章事先确定的公式,计算考生的综评总分。
■ 上海高校比较统一,基本按照6:3:1的比例,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汇总计算,即高考成绩占总分60%,校测成绩占30%,高中学考成绩占10%。
■ 而浙江就比较多样,原则上一般是高考成绩要不少于50%,但也有高校、专业由于实践性较强,或为照顾特殊人才考虑,将高考成绩比重压低至50%以下。
图2 山东省2016年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情况(来源:《半岛都市报》)
3、上海、浙江综评方案分析
上海方案给笔者的突出印象是保守,在制度设计上更为依赖高考成绩。
对9所沪上综评试点高校而言,高考成绩不但在最终合成的综评总分中占比最大,而且是考生进入后续环节的依据。
相反,留给高校自主发挥的空间并不太大,例如,参加校测的人数就被控制在招生计划数的1.5倍,也就是说,考生只要进入校测就有很大可能可以享受到综评资格。
与上海相比,2011年便开始综评试点的浙江情况就更为多样。
有的部属高校在浙试点招生时,会直接依据校测成绩决定入围考生名单,一定程度上脱离对高考的依赖,而且,参加校测人数与招生计划之间的比例大多也比上海高校要大,意在让更多考生有机会进入校测环节施展才华。
不过,笔者并非想在此贸然分析上海、浙江方案的优劣,他们各有当地的实际情况,在量大面广的高考招生环节,综评招生如果想做到科学规范,更为倚仗公信力更强的高考成绩也未尝不可。
其实,两地招生机制都各有经验可资推广:
举例1
上海在参考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就做出了有益探索,不仅建立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求有关高校公布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让高校在招生时真正用起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宝贵的过程性评价信息。
举例2
为保障生源质量,不少试点高校要求通过综评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不低于本科一批录取线,但新一轮高考已要求逐步减少、合并录取批次,如果没有本一批次可供参考,该怎么办?
浙江的经验是用“录取率”对综评录取的生源质量加以控制。2012年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若第一志愿学生填报人数未到计划数的110%,则第一志愿录取人数控制在志愿填报人数的85%以内。”
这样就不受录取批次合并或取消的影响,但仍有浙江试点高校对考生高考全省名次或分数线提出要求。
举例3
浙江的另一个经验是让大批省属高校通过参与综评试点增长了自主选拔本科新生的本领。虽然这些省属高校办学实力难以和名牌大学相媲美,但他们并不缺乏自主选拔优秀学生的动力,在未能够获批自招试点资格的情况下,综评给了他们更多选拔合适人才的机会。
与此相类似的是台湾的甄选入学,这一制度也将大批普通高校纳入其中。
图3 像浙江外国语学院这样的普通省属院校,也能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自主招收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官网)
4、综评改进建议
综评招生录取模式毕竟仍在试点、探索阶段,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尤其是在公众对招生公平日益敏感的当代,更需在科学性和公平性两大方面改进招生机制。
首先,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应尽可能避免负面事件发生。
2016年陕西一名考生因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综评校测和陕西省外语口试“撞车”而差点无法被录取的案例足以提示试点高校,在高考后的考试密集期,需要妥善安排考试档期,如遇到类似考试“撞车”的情况,也应与有关方面及时沟通处理,不应让考生成为双方扯皮的“牺牲品”。
可喜的是,虽然今年北外和陕西省有关考试再次“撞车”,但根据北外提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已提前沟通,并将有关安排公布给考生参考。
自招试点高校曾因将校测安排在高考前而遭受影响高中正常教学秩序的批评,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也要求自主招生将校测挪至高考后进行,按道理综评试点应吸取这一教训,但也有高校招生业内人士因高考后校测有诸多不便之处而呼吁延长录取流程。
在无法取得统一共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浙江省属高校将综评校测安排在高考前进行的制度设计,也并无一定要改动的必要性,毕竟省属高校如果将校测推迟至高考后,恐难以和高水平大学“争夺”生源,只要现有安排不十分影响高中现有教学秩序即可。
其次,综评试点高校也需被给予更多自主权。
尽管浙江看起来给试点高校放权了,但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边新灿在分析综评试点不足时依然坦诚,有关高校仍会反映招生自主权不足的问题。
高校也需要用好来之不易的招生自主权。从保障校测科学性角度出发,高校首先需要考虑希望招收什么样的人才,然后再反推分析该采用哪些方式帮助筛选合适考生,应在考试形式上避免“面试依赖症”,灵活运用包括实操答辩、小组讨论、模拟上课等在内的测试形式。
理想情况下,从招生标准,到选拔方式,再到最终的综评总分计算方式,高校都需在保障科学、规范、严谨、有序的前提下,将自主权进一步下放到招生院系,由院系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招生流程,如此才能通过综评试点招到专业适切性更为紧密的学生。
最后,综评招生机制的一大根本性难题需要在日后得以解决。
根据教育测量学原理,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校测成绩(或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成绩)这几个性质、量尺单位、等级不同的考试成绩,并不能简单地按比例合成综评成绩,否则将影响综评的区分度和效度。
有学者将上述综评总分计算模式称为“拼盘式”多元评价,认为应该改为“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
背景知识
所谓“跨栏式”多元评价,就是根据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要求,分别设定各个指标的“合格”标准或“优秀”标准,然后通过“跨栏”的方式逐步淘汰申请者,其步骤类似于田径比赛中的跨栏项目,只有能够逐个跨过所有栅栏的优秀者才有可能获得最后胜利。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按分录取的“拼盘式”机制能够满足对高校招生形式公平的社会需求,给改革赢得缓冲空间,在改革共识尚未普遍形成的条件下,还需在现有体制下进一步探索、完善,不可轻易彻底改革。
Reference:
边新灿. 甄选入学、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多元选拔模式比较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73-79.
杨志明. 高考招生多元评价的区分效度--兼论“拼盘式”和“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4-6.
丁光宏, 朱晓超, 王阳,等. 复旦大学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考试, 2017(4):5-13.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调查问卷】“屏幕时代,视觉面积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你看对了吗?》
本文编辑:慕编组成员(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