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人工智能最核心的资源是人和算力。摩尔定律的加速、新芯片的研制加上人的大脑,让一个个奇迹出现成为可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全球AI领域的领头羊,在他们手中,或许将诞生真正“智能到以假乱真”的AI机器人。
张潼 | 马上出现现象级AI应用不现实
张潼说,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很快,正在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断成长。但目前,想要在人工智能领域立刻出现一个现象级的应用并不现实。
“作为研究者都希望科技创新能力能最终落地、变成产品,同时相对其他技术而言,人工智能从研究到产品转化的路径会更广些,比如无人车就是实验室到产业的结合。但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张潼坦言。
他承认,相对于产业化,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已经非常热闹,很多巨头公司都在争相投入。包括人才的争夺,“许多公司会直接去学术会议上招聘人才。”而腾讯AI实验室目前人才储备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比如今年在西雅图,腾讯的另一处AI研究机构也已经开张。
从PC到电脑,从手机到传感器,智能化将是全球AI发展的大趋势,而随着中国企业足够壮大,许多创新已无先例先循。张潼认为,在一些垂直领域,如何将智能化与行业结合,提升整体产业将是中国AI行业发展的一大机遇,在这其中,中国有可能领先世界。
张潼并不认为,在未来AI发展过程中,大公司与小公司会产生激烈的正面冲突,在他看来,智能终端的人机互动研发是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十分关注的AI领域,但在智能终端的细分领域,包括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眼镜等等都需要小公司的垂直能力去发掘,“小公司可以抓住行业特点,收集数据,深深扎根;或者借助大公司平台开发一些独立的能力,这在具体的行业里,会有非常大的机会。”
相对而言,大公司更关注如何将AI能力平台化,比如许多大公司都在开发云上的AI能力:从基础的硬件能力,平台能力,再到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些云上的能力将会是大公司向外输出AI能力,产生新价值的关键。
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创立了寒武纪公司,兄弟俩都是从中科院计算所走出来的,一个14岁上大学,一个16岁上大学,双双考进中科大少年班,这对学霸兄弟一个精于硬件,一个精于算法,双剑合璧,谁与争锋?他们被称为“AI芯片领域的莱特兄弟”。
提起人工智能,几乎所有人都知晓一只“狗”,谷歌用Alpha Go战胜了人类围棋冠军,横空出世的AlphaGo Zero更是无师自通,自学3天,胜人千年。放眼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已经形成了三国鼎立姿态,ARM专注于终端,偏安于一隅,而在云端服务器领域,英特尔与英伟达形成了“双雄”对立战局。
寒武纪这匹异军突起的黑马,想要双拳出击,终端卖IP,云端卖芯片。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搞数学的说要依赖算法,搞生物的说要从人脑借鉴,搞计算的说,算得快就是硬道理。
寒武纪CEO陈天石看得很透彻,“目前深度学习的应用这么多,但全都基于传统的通用处理器,如CPU或GPU。几年前,谷歌花了上万个CPU去训练猫脸识别模型。未来想要扩展至人脑规模的神经网络,不论是CPU还是GPU,都不足以支撑。”
在陈天石的规划里,寒武纪不止要有面向终端的智能处理器IP产品,还要布局云端的高性能智能产品线,并形成一个人工智能生态。陈天石向《IT时报》记者描述了寒武纪的未来路线图,力争在3年后占有中国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场30%的份额,并使全世界10亿台以上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如果这两个目标实现,寒武纪将初步支撑起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智能产业生态。
薄列峰 | AI最大的价值是改变生活方式
2007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毕业,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丰田研究院和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即拿即走,免排队”,自从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商店之后,这样的购物体验广受业界瞩目,引发了人们对无人零售、技术引领零售、新零售体验和零售新价值的关注和实践。作为Amazon Go研究团队的核心创始成员,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薄列峰主攻Amazon Go无人零售店的基础算法研究和工程落地。
“深度学习不但有针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能学习不同层次的特征,有助于对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薄列峰对《IT时报》记者表示。
四年前,薄列峰加入亚马逊,Amazon Go正是他打造的作品,他希望实现Just Walk Out(想买就买)这样的用户体验。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产品,消费者进超市并扫描Amazon App,选好货品放入购物车,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身份和商品信息能够在虚拟购物车中完成自动识别和结算,完成购物后,直接走出超市就可以。之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一张电子小票,包括所购商品的价格和信息。如果反悔购买某商品,只需要返回将商品放回货架即可。
这种新型购物方式隐含了什么黑科技?真正的黑科技就是简单轻松地实现功能的同时,让使用者感觉不到背后科技的存在。
胡郁 | AI既要能“上天”,也要能“入地”
“外形圆润,思路敏捷,一上台就圈粉”,这是外界对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的描述,他1999年参与创立科大讯飞,现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一张名片。
11月15日,在科技部召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会上,宣布了首批四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科大讯飞是其中之一,要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60年前,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提出,在1980年和2000年左右,人工智能经历了两次浪潮,在胡郁看来,现在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和前两次相比,这次浪潮比以前要高,而且从趋势来看还远未达到顶峰。由于通信技术底层能力的提升,基于DNN等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突破以及云计算、超算中心等计算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还在进一步发展,等核心技术与产业真正结合,才可能迎来人工智能的真正爆发。”胡郁解释道。
胡郁曾经这样描述未来的人工智能“可爱到爆、充满着无限可能”,“智能学习改变行业,自然交互改变生活。期待通过人机协作,AI能够提升各行业的效率,同时各个生活场景里的终端设备具备思考的能力,更懂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Bing搜索中国负责人,小冰项目的负责人和发起人,被称为“小冰之父”。
“人工智能存在巨大泡沫,超大企业希望借此巩固垄断优势,初创企业则寄望通过人工智能来颠覆既有格局,实现弯道超车,一哄而上,泡沫也就在此产生。”李笛在接受《IT时报》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存在巨大泡沫。
李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打破现有互联网企业垄断格局的能力,然而,对于中小企业的这种初心与梦想,他持悲观态度。“人工智能的初期投入、发展之后的追加投入、运营维护成本以及在计算能力方面的投入都价格不菲,这决定了中小企业难以为继。”而超大企业也要避免只玩概念,需要考虑加速人工智能的场景落地,真正能够让人用得起、用得上,帮人解决实际问题,人工智能才有价值和意义。
在综艺节目《我是未来》上,微软小冰能聊天、会唱歌、扮主持,甚至还现场写诗。作为小冰项目的负责人,李笛表示,能写诗且能感知情绪并不代表小冰已经具备人类的意识,“小冰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不到一分钟就能学习一遍700多个诗人的全部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深度学习的方法形成了一些模型,并反复学习最终达到了创作的效果。”他特别强调:“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意识,我们看不到任何技术能有机会做到这一点。”
尽管小冰等智能机器人已经非常聪明,但李笛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小冰能够取代的是那些完全重复性的劳动,扮演的是一个提供协作的工具和助手。人工智能很难去做一些带有超高水平的创意性活动,有人说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完全是一个噱头。”
李笛强调说:“在人的社会里,人始终是唯一的。”
周曦 | 人脸识别是AI改变人们生活的开始
“目前AI能真正落地的还是语音和人脸识别。明年AI会有其它分支,如无人驾驶等会继续火热,但无人驾驶离真正大规模落地预计还有2-4年的时间。”周曦说道。
对于“人脸智能科技”的未来,周曦认为,将最先进入教育、零售、交通和家居领域。在智能家居领域,人脸智能科技的应用会带来新变化,这样的场景是值得期待的:智能电视通过人脸识别来自动选择播放的频道和节目,如果男主人偏爱看新闻,那么智能电视通过人脸识别后会自动播出新闻台,如果女主人偏爱娱乐新闻,则自动播放娱乐台。不久的未来,智能家居完全可以“靠脸”来工作。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在部分高校试点成功,明年有望普及运用。在零售领域,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将是下一个人脸识别大规模应用的场景。在交通领域,不仅仅是进地铁刷脸,智能汽车也将开启刷脸模式。
“人工智能就是为了解放人类生活、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周曦说,无论是在手机端的应用、ATM端的应用,或者是智能家居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引入,对用户来说就是营造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和新的生活方式。而人脸识别极有可能是人工智能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起点。
林晖 | 期待脑机结合 让人类智能扩展
2012年,AI人工智能概念还没火时,流利说创业团队就已经把视角放在上面,林晖把这个过程形容成“拿着锤子找钉子”。
“当年,我们并没有把AI作为公司的发展目标,如果说AI技术是锤子,市场需求是钉子的话,很多AI领域的创业者,尤其是在To B领域,都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林晖告诉《IT时报》记者,流利说早就找到了自己的“钉子”——英语口语,而AI技术就成了流利说为了敲好“钉子”,所铸造的“锤子”的一种元素。
跳出流利说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AI,林晖认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AI,从本质上来讲依然是Augmented Intelligence(扩增智慧),是人类智能的扩展。过去几年互联网的发展让许多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加深,这是AI快速进入应用领域的关键,而这些行业推进AI的最直接目的是提升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如果你有意识地观察周围,会发现AI早已不是简单的挑战围棋冠军下棋,它成了陪伴孩子的机器人、智能管家、司机甚至是医生,接下来,它将势必渗透到更多的产业。”
有人将人工智能比作一顶皇冠,在林晖看来,自然语言成了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如果有一天,人类可以真正跟AI对话,才是真正与人工智能更近一步。对于机器人终极时代的想象,林晖直言自己更期待脑机结合,也就是把人脑的信号跟机器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人类智能的扩展。
颜水成 | 国内人工智能公司存“同质化”现象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当选《2017年中国AI英雄风云榜》“技术创新人物TOP10”。
2017年是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一年,在颜水成看来,这是上述两大维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致,他同时认为这样的繁华存在泡沫,“一些人工智能公司在某些方向存在同质化现象,而且技术落地和商业前景不明朗,后续不少公司肯定会碰到融资吃紧的状况。”
颜水成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做重复度很高的工作层面,机器人聊天、唱歌等都是声音合成的技术,离“思考”的境界还很遥远。
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在标注数据足够多、规则明确的领域,如围棋博弈,人工智能都能超越人类,但带有创意性质的工作,如长篇小说和电影创作等,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进步,是将人类从繁琐和机械化中解放出来,将重复性操作的任务转给智能体,从而让人类专注做其他更具价值的事情。
颜水成说,人和人工智能终极相处的状态主要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虚拟世界AR化,另一部分是物理视觉智能化。各种智能增强的信息通过AR的方式叠加在物理世界中,物理世界的各种物件会逐步智能化,人得到全方位的智能增强,从而更加便捷地生活。
谈到人工智能是否会控制或统治人类,颜水成表示这是安全和伦理问题,人类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归根到底是由人类来控制,智能安全专家有责任也一定会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像现在阻止黑客对电脑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一样。”
余凯 | 自动驾驶来得会比人们预期快
创业两年半,在2017年12月份,地平线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代人工智能芯片。这是中国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视觉芯片,主要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摄像头,可广泛用于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
智能驾驶是地平线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关注的细分市场,刚刚发布的“征程”AI芯片就是面向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数据、计算、传感器等众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自动驾驶的实现效果,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称之为“门槛”。“按照目前对自动驾驶的分级,L3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对是比较成熟的,不少厂商计划在2020年实现L3自动驾驶。”所谓L3,就是第三级别,自动系统既能完成某些驾驶任务,也能在某些情况下监控驾驶环境,但驾驶员必须准备好重新取得驾驶控制权。
对于L4、L5这样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要实现它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配套的社会条件支持,时间较难确定。“但是我始终相信,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它总是以快于人们预期多得多的速度在向前演进。所以,我觉得自动驾驶的最终实现,一定会比人们预期的要快。”
余凯承认自动驾驶一定会带来伦理问题,但并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挑战我认为也是可以通过技术来驾驭的。从可能性来讲,自动驾驶一定会使得汽车的事故发生率低于人类的驾驶,这只是时间问题。”
蒋韬 | 人工智能会重塑金融风控
同盾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国内风控反欺诈领域先行者。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技术总监。
人工智能已来到规模化商用的前夜,在各行业开始与AI发生联系时,金融行业已率先成为AI的试金场。
整个中国市场大约有3至4亿人没有任何征信信息和金融属性的数据可以挖掘。“假如把中国人群比作金字塔,在金字塔底端的就是缺信、少信、无信的小白户,金融机构或平台想要服务这些普惠人群,把好风控关至关重要,而我们作为第三方机构,为他们做数据整合和风险控制。” 蒋韬告诉《IT时报》记者。
蒋韬认为,金融的数字表现形式天然与人工智能存在一定的契合,因此金融也被视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佳的落地场景。对于AI目前的快速发展状况,蒋韬感到欣喜。“人工智能已经从概念落到应用上,虽然目前仍是相对初级的阶段,但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将不亚于以前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在将来,它很可能会改变人类的行为习惯。”蒋韬认为。
在蒋韬看来,当数据储存量足够时,人们会迎来人工智能的爆发,未来5至8年,只要成本能控制,机器人将走进普通家庭。
“有人对机器人有情感感到担心,但人类的情感是动物性的本质,而机器人的情绪本质还是机械和程序,科学家们会充分考虑机器人拥有情绪后产生的不同情况和结果。”蒋韬说,人工智能是从人脑中发展来的,机器人如同工具,硬币该抛向哪一面还是由创造它的人类决定的,而非机器人本身,也许未来大家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使用它的人。
往期精选
1
2
3
END
关注“IT时报”
你书读的多 我不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