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水中大熊猫”,脑海中闪现的竟然是下面这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鱀豚、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等珍稀鲸类动物常常以“水中大熊猫”的身份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然而从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来看,鲸类跟食肉目大熊猫相去甚远,而和偶蹄目亲缘关系较近。说鲸类和小猪佩奇是远房亲戚倒也是实至名归。鲸类动物现存约90种,其中须鲸14种,其他都是齿鲸(一种可能灭绝)。那么怎样区分须鲸和齿鲸呢?很简单,有须无齿,两个呼吸孔是须鲸无疑,相对的有齿无须,一个呼吸孔则是齿鲸了。
须鲸(左)齿鲸(右)示意图(改自 Marine mammal of the world 1st edition )
须鲸往往个头很大,其中最小的小露脊鲸体长小于7米,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3米,体重达160吨,大约是两千多个成年人体重之和。齿鲸中除了抹香鲸体长最大可达20米以外,大多是中小型,小者体长仅1米多,我们在海洋馆中见到的鲸类,比如白鲸、虎鲸、瓶鼻海豚,都是齿鲸家族的成员。
世界那么大,鲸类那么多,我国水域的鲸类有多少种呢?据《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所载,中国水域产须鲸10种,齿鲸28种。中国政府将白鱀豚和中华白海豚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他鲸类均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另外,由于长江江豚近年来的极度濒危状态,农业农村部对其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标准进行保护。那么如何在“茫茫豚海”中,辨认出这几种“一级保护动物呢”?
白鱀豚,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而且,曾经在钱塘江中也有发现白鱀豚。可惜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这些水域中再难觅白鱀豚踪迹,它们于2006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近年来,志愿者们又报道说在长江安徽段发现了白鱀豚,尽管这些没有确凿的影像资料支持,但也重新燃起了保护白鱀豚的希望。白鱀豚单科单属单种,与恒河豚科、亚河豚科、拉河豚科一起归属淡水豚总科。淡水豚总科动物的特点是吻突细长,可达体长的1/6至1/7,也就是说在所有鲸类中你看到“嘴巴”显得特别细长的种类,非淡水豚科莫属了。那么这四种淡水豚如何区分呢?白鱀豚的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的体色特征较为明显,是名副其实的“白腹”美。恒河豚体色呈浅棕色或棕灰色,额部呼吸孔前具有较为明显呈纵向的矮嵴,可作为区别于其他淡水豚的主要特征,分布于印度恒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及我国藏南地区。而亚马逊河流域的亚河豚,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额部突出呈球状,额头像极了中国神话中的寿星南极仙翁。最后,拉河豚生活在南美洲的东海岸近海水域,系淡水豚总科中唯一生活在海洋中的种类,体型较小,它的吻突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最为细长的。
白鱀豚“淇淇”(图片来自中科院水生所)
恒河豚(图片来源于ARKIVE)
亚河豚(图片来源:FERNANDO TRUJILLO)
误捕拉河豚(图片来源:ARKIVE)
长江江豚,因吻部酷似微笑的表情而被称为“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常被简称为江豚,然而江豚是鼠海豚科江豚属的统称,最大特点是没有背鳍,该属包含印太江豚(分布于南海)及窄脊江豚(含分布于黄海、渤海的东亚亚种及仅分布于长江流域的长江亚种即长江江豚,但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分别是单独的种)。江豚属各亚种之间外观上最大区别在于背部棘状小结节的分布特征。最新的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约1000头,呈现持续衰退,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等级。
江豚背部棘状小结节分布特征——A.印太江豚(宽脊江豚) B.窄脊江豚长江亚种(长江江豚) C.窄脊江豚东亚亚种(改自王丕烈《中国鲸类》)
左至右:印太江豚、东亚江豚、长江江豚(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维基百科、中科院水生所)
中华白海豚,因作为97年香港回归吉祥物而被人们所熟知。中华白海豚也称印太驼海豚,系白海豚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水域,在我国的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福建沿岸分布较多,浙江、台湾西海岸、海南岛亦有分布。中华白海豚体色随着年龄增长变异很大,初生幼豚为深灰色,未成年个体呈浅灰色,成年个体变为粉红色并布有灰色斑点,老年个体几乎呈乳白色。
中华白海豚成体及幼体(图片来自ARKIVE)
来源: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