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余波未尽”,中国地质大学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祸首”?

2020 年 10 月 9 日 AI科技评论

作者 | 陈彩娴、蒋宝尚
编辑 | 青暮
今天,Science正式发文,撤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宋怀兵及东南大学朱斌共同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

在撤稿声明中,作者称:当时武汉被“封城”,该论文的作者与准备补充材料(包括图片)的人员被迫分开在不同的城市与地区,无法接触到实验室的计算机或数据库资源,从而导致通信错误。

也就是说,新冠被归为“数据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由中国学者发表的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让我们来捋一捋事件的发展经过:
2020年7月10日,宋怀兵及朱斌共同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出,通过NaxCoO2 / CeO2半导体异质结构设计增强质子导体,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对质子传输机制的深入了解,还可能改善其他能源应用中的离子传输。
2020年8月,该文章在PubPeer(一个科研打假网站)上遭到质疑,理由是:该论文所包含的多张图片与先前发表的文章内所含图片高度相似。
而质疑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正是学术圈有名的“质疑专业户”——Elisabeth M Bik,此前曾利用图片检测技术质疑超过400篇科研论文。
2020年9月4日,Science对该论文的质疑正式作出回应:“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编辑重点关注)。 根据以往经验,收到“编辑重点关注”的论文,撤稿率几乎达到100%。
2020年10月9日,该文章被撤回。
这是继今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被Nature撤稿后发生的又一起学术“事故”,中国地质大学也因此创下了中国科研论文被Nature、Science首次撤稿的纪录。

1

Science为什么撤稿?

事实上,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储能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斌是被撤论文“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共同一作和主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吴艳是论文的共同一作,宋怀兵副教授是共同通讯作者。
这项研究发表后,东南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的官网上均有公布。根据两个学校的官方报道,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东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根据Elisabeth等人的分析,该论文存在“灌水”嫌疑,原因是:论文内所包含的多张佐证图片与先前已发表的文章里所使用的图片高度相似。
图片示例1:
如上图所示,左图是论文中的图S10,右图是2017年Rong Xu等人发表的论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的图8b。
红色框显示两个图形之间看起来相似的区域。黄色标记是原始图形的一部分。这两张照片似乎显示了不同的合成。
图片重合示意图
质疑者提出疑问:这两张图片讲的是不一样的组合,为什么显示同样的结构?
而经在ScienceDirect上查询,上文右图的2017年论文的作者Rong Xu当时所属单位备注正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图片示例2:
   
如上图所示,左图是该论文中的图S9b,右图是2018年发表的论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的图8。对比后发现,S9b中多出了一条“430℃”的曲线,其余曲线看起来都非常相似。
在PubPeer上,质疑者还将两张图片进行了x轴、y轴的对照重合,发现两张图片几乎“完美重叠”:
x轴重叠
y轴重叠
经发现,上文右图的2018年论文作者Liang Liu也是左图Science这篇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2018年发表论文时,Liang Liu的单位备注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no-Geo Material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此外,还有读者(Sylvain Bernes)提出,虽然这三篇论文都是围绕“用于燃料电池的新型固体电解质”(new solid 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s),但三项研究所使用的电解质是不同的。因此他对这三种不同材料的实验曲线重合表示质疑。
紧跟质疑浪潮之后的,是Science上的作者正式撤稿声明,声明承认论文中的图S10与图S9B确实有误:图S10是一张结构示意图,图S9B是copy了2018年论文的图片。生成这两张图的数据的测试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的。由于SN-120的IV-IP测量值与NaxCoO2 / CeO2(x = 0.55)测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这些数据被错误地保存在了同一个文件夹中,图S9B也错误地涵盖了2018年论文的数据。
这些错误与他们的实验室位置和人员变动有关。在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之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所有实验室都被要求搬迁至30公里外的新校区。在这期间,保管数据的学生(也是论文作者之一)Liang Liu毕业,当时暂时没有找到接替Liu来保管数据的学生。 而Science这篇论文在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3月期间完成定稿,当时武汉被“封城”,该论文的作者与准备补充材料(包括图片)的人员被迫分开在不同的城市与地区,无法接触到实验室的计算机或数据库资源,从而导致通信错误。

2

Nature撤稿,系中国学者首次

从Science这种国际顶刊撤稿并不是今年首次,因为在7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等人撤回了Nature文章,拉开了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学者(中国单位为通讯单位的文章)首次从Nature撤稿的“帷幕”。
Nature的那篇稿子,是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等人在2020年3月11日发表的,题目为“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论文描述了一个保存得非常好并且小巧的鸟状头骨,邢立达等人在论文中称:该物种似乎代表了中生代时代已知的最小的恐龙,可与规模最小的活蜂“蜂鸟”(Mellisuga helenae)匹敌。
这项有趣的发现,不仅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还被选为封面论文。据BioWorld统计,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仅有15篇论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这一篇)。
               
Nature封面
文章发布仅8日,在2020年3月19日,对“史上最小恐龙”提出质疑的6位学者的评议文章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同时,他们也经原始论文通讯作者同意,将其提交给了《自然》杂志。(注:根据《自然》杂志投稿规则,评论文章须征得原文作者特别是通讯作者的同意)。
质疑文章称:这篇Nature封面论文的作者却在缺少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将一件拥有大量蜥蜴鉴定特征的琥珀头骨武断地鉴定为恐龙/鸟,导致论文的整个证据链断裂,随之演绎出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便无从谈起了。
如果质疑成立,这篇论文将是古生物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之一。随后,在7月份,论文作者表示,该Nature论文中对于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的描述是准确的,但是一个新的未发表的标本并不支持论文中对于该“恐龙”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的假设。
翻译一下:论文作者承认了该琥珀中的标本并非鸟类,也就不是“史上最小恐龙”了。

3

因造假而撤稿,作者学术生涯的灾难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地质大学被撤了一篇nature+一篇science,这放到全球科研机构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
在知乎上,网友也针对此事发表了看法,网友@Kushala Daora称,期刊并不会频繁撤稿,因为这会降低期刊的声誉。对于小的错误,且不涉及造假的情况,期刊通常会发表勘误来对错误进行纠正。
而如果是学术争论的话,可以发表经过同行评审的comments进行讨论。论文只有在错误严重到让人质疑研究的有效性时才会撤稿。通常,撤稿的文章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 有明确证据显示研究发现不可靠。

  2. 存在学术道德的问题,比如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的论文。

因此,Nature和Science的撤稿举措可谓影响巨大,一方面的影响在于本人,一方面在于国家学术形象。对于国家而言,中国学者因为这种顶级期刊因为学术造假而撤稿,自然抹黑国家形象。
而对于个人,一位中国地质大学的匿名用户也对Science的撤稿行为做出了“预测”:
作为地大学生表示,宋怀兵和吴艳基本没了。这是惊天的丑闻,这个比邢立达的事情更恶劣,邢立达尚且可以以证据不明且不合理为理由进行狡辩,但是宋和吴基本上铁定的造假无疑了。
这篇论文对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这次撤稿将是中国历史第一篇撤稿的Science论文,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声誉。  

无论是“操作性”失误,还是“主观”造假,最终的后果都是要由论文作者本人承担。所以,建议大家诚信做学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参考链接:
  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3057416

  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3/179.1

  4.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



NeurIPS 2020论文接收列表已出,欢迎大家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的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NeurIPS小组~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论文(Paper)是专知网站核心资料文档,包括全球顶级期刊、顶级会议论文,及全球顶尖高校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CCF-A、B、C三类。通过人机协作方式,汇编、挖掘后呈现于专知网站。
中国工业机器视觉产业发展白皮书,3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01+阅读 · 2020年11月14日
【CAAI 2019】偏标记学习的研究,东南大学|张敏灵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9+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综述,2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8+阅读 · 2019年9月24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5 月 30 日
科研圈
15+阅读 · 2019年6月9日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4 月 12 日
科研圈
15+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正式公布:2019年度博新计划名单,共40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阅读 · 2019年4月18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4 月 4 日
科研圈
7+阅读 · 2019年4月14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8 月 4 日
科研圈
7+阅读 · 2018年8月11日
曹雪涛院士团队:刚发完Nature,又发一篇Cell
Arxiv
0+阅读 · 2020年12月3日
Arxiv
0+阅读 · 2020年11月30日
Arxiv
0+阅读 · 2020年11月30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中国工业机器视觉产业发展白皮书,3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01+阅读 · 2020年11月14日
【CAAI 2019】偏标记学习的研究,东南大学|张敏灵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9+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机器学习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综述,2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8+阅读 · 2019年9月24日
相关资讯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5 月 30 日
科研圈
15+阅读 · 2019年6月9日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4 月 12 日
科研圈
15+阅读 · 2019年4月21日
正式公布:2019年度博新计划名单,共40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阅读 · 2019年4月18日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9 年 4 月 4 日
科研圈
7+阅读 · 2019年4月14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8 年 8 月 4 日
科研圈
7+阅读 · 2018年8月11日
曹雪涛院士团队:刚发完Nature,又发一篇Cell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