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服务,为科学家服务 —— 厂史浅忆 | 物理所记忆

2018 年 11 月 18 日 中科院物理所


物理所技术部机械加工厂是全所历史最悠久的部门之一。她是由北平研究院物理所金工作坊一步步发展而来,曾跟随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南迁北返、历尽苍桑,先后经历了北平研究院物理所金工作坊、金工车间,应用物理所金工场,应用物理所附属工厂,物理所附属工厂等几个历史阶段。


早在北平研究院时期,严济慈所长等科研人员认为“研讨特殊问题,所需仪器,恒必特制,始克应用,整套之泊来品,不第索价奇昂,而远隔重洋,制器者不能受吾人之指挥,以致往往所购不合所需”、“实验仪器有非市上所能购得者,有附设一小工场之必要”。这个小作坊就在大楼的地下室里,除吹玻璃及磨玻璃设备外,金工方面有车床、钻床、磨刀机。几年间不断扩充,到“抗战”之前形成金木工厂、玻璃仪器制造室、光学仪器制造车间三部分。“抗战”时期,北研物理所应国家需求投入主要力量设计一批光学仪器提供给军队和教构,工厂的弓文俊、李长春、柴芝芬等几位师傅在生产制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一历史过程看,物理所工厂自建立时起就确定了“为科研服务,为科学家服务”的宗旨。

物理所另一个前身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也有自己的工厂,为配合研究工作“开国人自造近代仪器之门,于科学教育,颇有收获”,是中研院系统里规模最大的附属工厂。这个工厂的主体后来并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只有个别人留在了应用物理所工厂。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建立后,以原有北平研究院金工车间为基础,根据研究所科研生产的发展和需要,由弓文俊等人组成附属工厂。逐步增添了玻璃、水晶、木工、电工等工种,尔后又将金工分为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等。通过考试,在社会上招收技艺高超的工人,更新设备,扩大厂房,一步一步发展完善。“一五”期间,工厂职工由 12 人增至 69 人。

值得一提的是 1959 年,随着应用物理研究所由东皇城根迁往中关村,工厂得以快速壮大。一批批转业军人和青年学生进厂,组成了 5 个车间、工种齐全、科室配套的规模,配合各研究室完成了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全厂有将近 700 人。


期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有:

工厂厂长:弓文俊   副厂长:翟 浦 魏 敏
总支书记:王德厚   厂办公室:赵 廉(秘书)
人保组: 杨风台(负责人)
设计科: 刘宝泉(负责人)  温志杰(科长)
生产科: 谢德纯(负责人) 王庆云(科长)
一车间: 李培生(主任)  赵连江(副主任)

二车间: 张春苓(主任) 沈汝奎(副主任) 赵庆友(支部书记)
三车间: 刘景炎(主任)  于书吉(支部书记)
四车间: 陆 强(副主任) 李清平(支部书记)
五车间: 杨从宽(主任)  刘廷元(支部书记)
工具室: 李国政(负责人)
下料室: 张进才(负责人)


1958 年至 1964 年,是工厂发展壮大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储备了极强的技术力量。正如当时张劲夫副院长在京区工人代表大会上的名言:“用你们的两只金手,制造出更多更好的实验设备,与我和大家一起更好地为科学家服务”。


物理所水晶组全体同志国庆十周年合影留念


那时的工厂朝气蓬勃,科室配套,工种齐全。上有厂长、总支书记坐阵,中间有技术科生产科的工程师、技术员和各车间主任、 支部书记指挥,各班组又有诸如:大李小李师傅(李长春、李培生),大刘小刘师傅(刘万金、刘志诚),大张小张师傅(张立保、张立增),沈汝奎、赵连江、阎贵泉、张春苓、陆强、王庆云、段久友、李忠林、张生群、秦良玉师傅; 木工有魏长茂、单传新、黄芝双、马淑祥师傅;水晶室有刘景炎、商永生、阎秋兰师傅;玻璃室有于书吉、姚进珍、高植权师傅;电子仪器有杨从宽师傅;翻砂的綦国恩师傅;锻工马财师傅;漆工苏敬亭师傅等中坚力量把关,带领年轻人苦学本领,大干实干。


20 世纪 50 年代初,工厂配合陆学善所长研制成功“粉沫照相机”。那时试制“粉沫照相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在当时的历史和生产条件下,充分体现了工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了木模、翻砂、热处理、机加工、水晶玻璃各工种联合作业,统一领导,缺一不可的局面。这项成果曾参加科学院科技成果展览,这台设备使用了多年,后来成为物理所的“文物”,在 D 楼橱窗展示。工厂还配合施汝为所长成功研制出“磁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作用。


粉沫照相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工厂参加 6405 和 59 号等国防任务,制作第一颗原子弹远红外线测试装置。那时的保密制度十分严格,参与人员各司其职,无关人员不得介入,就连总支书记李勇想进车间看一看,也被解放军战士拦下。当时只知道是由女科学家孙湘牵头的军工任务,具体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事后,当看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电影记录片时,才发现镜头里的包装箱是由木工马师傅做的,是我们做的活儿!大家感到无比惊讶和自豪。 


196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厂四车间全体同志留念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厂配合晶体学专家张乐潓、贾寿泉生产出第一台单晶炉、红宝石电炉、高压釜,使材料科学的研制有了技术支撑。其中单晶炉曾参加科学院成果展览会,红宝石电炉,高压釜曾长期为晶体研究组使用。配合洪朝生、周远、赵忠贤等专家白手起家,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建低温车间,生产杜瓦瓶、膨账机、 液化器。在没有现成设备的条件下,利用爆炸成型试制杜瓦封顶,生产出合格的杜瓦瓶;配合科学家何寿安、沈主同、何毅等成功生产出四头压机、千吨万吨压机,为压制人造金刚石提供技术保证;配合科学家孟宪振、张寿恭、詹文山,试制成功各种类型电磁铁、甩带机、电弧炉并得以生产使用。直到现在,物科光电技术开发公司仍在生产多次改进后的各类电弧炉。


那时工厂还配合科学家张志三、陈春先、张乐潓、许祖彦等,试制并生产二氧化碳激光器、氩离子激光器、大能量激光器、光具座、光学平台,为光学研究提供必要设备并投入使用。大能量激光器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应用在越南战场上抵制了美国杀伤性武器。物理所工厂员工与科学家密切配合,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时《解放军画报》为此刊登了照片。


20 世纪 70 年代,工厂配合科学家张志三、张漪湘、张道中等人研制出脉冲氙灯,特别是玻璃组经过多次摸索试验,解决了石英与玻璃及钨棒焊接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当时《人民画报》刊登了照片。1974 年配合科学家陈春先、严陆光、王龙等研制了托克码克(六号装置),该任务的制作与安装工厂都投入了极大的力量。该装置的成功落成,《人民日报》曾加以报道。“文革”期间,工厂还参加了贾克昌等同志组织的“立体照相机”的研制,以及光学研究室和低温研究室承担的“一号任务”等。

“改革开放”后,工厂遵照所领导制定的“自收自支”、“有偿服务”,及工厂内部制定的“以外养内”、“优惠所内”的宗旨,着力调整,精简机构,缩小编制,提高技能,改进管理。由一个完全由所内研究经费支持的工厂,几经痛苦的磨练和奋斗,变成初步 “自食其力”的工厂。为了减轻所里负担,工厂全体人员改变思路,努力开拓外协加工。重新树立为科学家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广大客户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由一个年收入仅为二三十万的工厂变为至今年收入三百多万的工厂。


为物理所科学家服务是工厂的主要职责。为光学研究室 LO5 组LO7 组合作加工了“大真空组装置”,并先后加以改装,现正运行中用户反应良好,印证了工厂的加工能力。

为清洁能源组制作各种新老电池盒并享誉各地,毕业学生回单位后纷纷加工,真可谓物理所电池盒走遍了全国高校和研究所。


协助所内承担空间实验任务的聂玉昕、翟光杰、翟永亮、吴兰生等加工返回卫星“尖兵一号”和美国航天局 GAS 桶搭载科学实验所需零件及设备,工厂予以了高度重视,我们精心安排,努力配合,完成了这些紧急任务。

为物科光电技术公司(即所开发公司)制作甩带机、球磨机、电磁铁、电弧炉。配合朱化南老师,邓道群老师试生产各类不同的仪器设备。不但推广了所内开发的成果,而且还开拓了产品加工的来源,使工厂从中有所收益。

常年来,工厂与北京辉光技术研究所合作,为所内外研究机构生产了多台大型真空设备。由于物理所工厂不是直接合同单位,所里研究人员在参观产品时,不相信是本所工厂制作的,因此有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笑谈。

在为所内服务的同时,工厂还承接了大量对外加工任务,既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加工能力。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


为中科院内生物物理所制作海军用于核潜艇上的“控制箱”并解决了工艺技术难题(不锈钢孔带冲孔及点焊接加工),得以长期合作和使用,并受到对方的好评。


为中科九章公司(现为中央气象局下属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制作“雷电预警装置”,为天气预报和特殊重要场所的预报作出了贡献。

为中科院空间中心和北京普码泰克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各种“离子源”、“靶室”,经过常年合作,我厂得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中科院力学所和北京理工大学制作不同材质的“穿甲弹头”和“尾翼”,用于测试飞行器的速度和穿透能力。


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制做鼠笼、采样器、大粒子接收器,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亮相使用。


为二炮部队“燕山计算机研究中心”生产 2000 A 全军第一台汉字计算机电源、机箱、工作台,及扭矩测试仪等首宗大批外协加工任务,获取了外协加工经验,取得了较多的收入,增强了“自收自支”的信心。

与北京表面研究所合作为北京天安门地下通道东西两侧制作了4 个“康巴斯大钟”镀金外壳,获得好评,享受到外协加工任务的成功和喜悦 。


几十年来,物理所工厂除了为所内外科研成果作出有形贡献,有目共睹外,还为半导体所、理化所、电工所、空间中心、324 工程和 325 工程,为襄樊、合肥、广州、内蒙、新疆等分院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和技术骨干。


工厂旧厂房及设备                   现在的厂房及数控机床

如今,工厂是技术部下属的机械加工厂。我们抓住机会,深化改革、更新设备,图新立志,借助院所成立“京区异型加工中心”的契机,已被列为京区异型加工中心成员。队伍虽然小了,但人员更加精干。一方面我们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厂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掌握先进机床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对外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圆满解决各类技术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努力,我们力求以全新的面貌,更好地为科研生产服务,为科学家服务,为广大客户服务。使工厂真正拥有强劲的技术支撑作用,迎接建所九十周年!


希望物理所技术部机械加工厂随着物理所的科研发展而长河永流!祝愿物理所技术部机械加工厂为科研服务之花更加灿烂! 


作者:石贵春  

 (原工作部门:物理所工厂


物理所记忆」系列文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九十周年所庆公告

芳华物语(1928-1976)| 物理所记忆

芳华物语(1978-1989)| 物理所记忆

芳华物语(1990-2008)| 物理所记忆

于渌院士:怀念物理所的两段经历 | 物理所记忆

空气清新心思静,拟就新图拉晶晶——纪念我们的父亲吴乾章先生 | 物理所记忆

怀恋丁西林老师 | 物理所记忆

陈宗器先生对1944 年物理所自桂林向重庆北碚搬迁情况的回忆 | 物理所记忆

老所长施汝为点滴 | 物理所记忆

忆钱临照院士指导硅中氢致缺陷研究 | 物理所记忆

高压物理组的建立 ——中国高压物理研究是怎样开展起来的 | 物理所记忆

高压实验室建设杂记 | 物理所记忆

我的高压缘 | 物理所记忆

从选上学部委员到耄耋之年 | 物理所记忆

普通人 | 物理所记忆

老组长贾克昌 | 物理所记忆

乘用专机的显微镜 | 物理所记忆

我所经历的毛主席遗体的光整容工作 | 物理所记忆

物理所的老党员 | 物理所记忆

我和物理所 | 物理所记忆

进入物理所 | 物理所记忆

我的科研生活从这里开始 | 物理所记忆

怀念402小院 | 物理所记忆

出访四国 | 物理所记忆

四到法国巴黎 | 物理所记忆

我的“鸡窝”岁月 | 物理所记忆

难以忘记的一些小事 | 物理所记忆

在物理所经历的两件小事 | 物理所记忆

见证物理大楼的建设 | 物理所记忆

 

编辑:Aprilis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一幅图读懂量子力学(上)

2. 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 | 杨振宁

3. 锦鲤抽奖真的是随机的吗?

4. 黑洞吸了那么多东西都到哪里去了?| No.123

5. 干货!两万字长文带你走近神秘的量子纠缠

6. 秋如何改变中国?

7. 怎样的物理学天才,让诺贝尔奖组委会破例为他改了颁奖地点

8. 立定跳远如何可以跳得更远?| No.125

9. 物理学家可能永远也无法解释数学的强大威力

10. 二狗子,你怎么飘了……

点此查看以往全部热门文章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58+阅读 · 2020年6月2日
专知会员服务
12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中科大-人工智能方向专业课程2020《脑与认知科学导论》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战路线图
产业智能官
39+阅读 · 2019年9月10日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iNJUers之南青之星”投票开启
已删除
德先生
53+阅读 · 2019年4月28日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决策
产业智能官
11+阅读 · 2018年4月11日
目标只有美国——崛起的中国人工智能
全球创新论坛
8+阅读 · 2018年1月28日
Arxiv
9+阅读 · 2019年4月19日
Arxiv
3+阅读 · 2018年4月10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