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骄傲,而今却需要好好地反思。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熊剑辉
2013年3月,美国迈阿密港。总统奥巴马正就“美国制造”,发表着激情洋溢的演说。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猛然将身后的美国国旗“扒掉”,露出一家中国制造企业的标志——“振华ZPMC”。
于是,奥巴马就这样在“中国制造”的背景下,尴尬完成了这场鼓舞“美国制造”的演讲。
这家让奥巴马尴尬的企业,就是振华重工。一手将它带到世界行业之巅,创造出这个中国制造奇迹的,是如今年逾八旬、功成但却带着失望退出的老人——管彤贤。
1992年,59岁的管彤贤,默默无闻坐在交通部水运司副处长的位置上。虽然还有一年就退休,但他“总觉得还应该干点什么”。当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正浩荡神州,管彤贤借机给部领导“上书”,希望创立一家港机制造企业。
这是个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提议。此前,管彤贤没有管理企业的任何经验。
1955年,22岁的管彤贤从北京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在交通部刚干两年,就被打成了“右派”。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就此失落在中苏边境的兴凯湖劳改农场里。直到“文革”结束、重回交通部,又一个默默无闻的十多年过去,人已经老得要退休了。
那些年,港口机械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和重大订单,尽皆被美欧日韩等国把持。交通部旗下虽然已经有一家凄惨落魄的“上海港机”,但由于技术低下、品质低劣,中国港口宁愿买国外淘汰货,也不买劣等国产货。
这种条件下再创一家同类企业,有人觉得多此一举,管彤贤则认为很有必要。
好在交通部领导不反对。
于是,由部属旗下企业出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出地、出人,寓意“振兴中华”的“振华港机”,在上海浦东租下三间破房,悄无声息开了张。
50万美元看着挺多,但对动辄数百万美金的港机来说,拧螺丝都不够。但整天拎着个破自行车上下班的管彤贤,却对着十几个员工放出豪言:
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的大港,都应该有振华的港机。
人们望着这个老头佝偻的背影,不禁好笑。
哪知道,管彤贤是来真的。
1992年年底,振华第一份竞标书,就递进了加拿大温哥华港。
当年,全球港机95%的市场份额,都被日本三菱、德国克虏伯、韩国三星等列强把持。振华别说同台竞技,竞标资格都没有。管彤贤却打着“上海港机”的旗号,硬生生“挤”进门来。靠着报价低30%、白搭百万美元运费,振华把破天荒的“第一单”抢到了手。
豁出去做这买卖注定赔本,因为管彤贤心里有本帐:要赔出好口碑、好品牌。
在此之下,振华把零部件做成“工艺品”的匠心,令客户相当满意。结果,第一单没完工,温哥华港就立刻追加了第二单。
中国的港机竟然能用?多少人压根不信。美国迈阿密港派人到温哥华一探究竟,结果被“活广告”征服,一口气要订4台振华港机。
管彤贤还没来得及高兴,日本人却开始警告振华:美国市场是陷阱。
当年,日本三井株式会社雄心勃勃杀进美国,却被各种奇葩条款弄得措手不及,最终因延迟交货,被狠罚3000万美金,大败而归。
这群残兵败将的忠告是:美国不好惹,进入需谨慎。
管彤贤有点不信邪,美国这个山头振华迟早要攻下,否则谈什么进军全球?他把三井协议找来,800多项英文条款研究了个透,最后咬牙拍板:啃下这块硬骨头,同时做好打官司的准备。
就这样,振华还是差点“着了道”。
港口机械都是二三十层楼高的“钢铁巨兽”,但美国人矫情,不准你到港拼装,而是要你装好后跨越太平洋把整机运来。
当年,全世界只有荷兰DOCKWISE这家航运公司有这类特种运输船,条件很无理:运一次150万美元,不保证按时到货,但送到了你就得马上交付,否则按小时罚款。
管彤贤反复交涉,但DOCKWISE一句“只能按照我们的规矩来”,让振华面临着“三井失败”的窘境。
管彤贤不由得拍案而起,放言“振华绝不受制于人”——他要自己造船,自己运。
说干就干。他马上买了艘超大的旧运输轮,按荷兰特种船的样式照猫画虎地改。振华的机械工程师都是“老炮”,外观扫一眼,里面的转心螺丝就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一试一调一改,一举大获成功,而且还青出于蓝地能一次运好几台,终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荷兰人被中国无所不能的“山寨精神”惊呆了!
他们以侵犯专利为由,将振华告上国际法庭。“全世界轿车都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凭什么我造就侵权?”管彤贤的理由,让法官无法反驳。
打赢官司后,振华一口气狂改20多艘特种运输船,成为全球唯一能够自造、自运的重型机械制造商。
日后,它成了振华击溃无数对手的“杀手锏”。
至此,温哥华港、迈阿密港成了振华的两大“广告牌”。
尤其温哥华港,因为它是“头牌”,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他们甚至傲娇地找管彤贤“抱怨”:你们振华招来太多人了,付我们点招待费吧!
直接给钱太俗了,管彤贤让这事有了个圆满动人的大结局。
2006年,振华第1000台港机下线,而这台极具纪念价值的机器,早早预定给了温哥华港。管彤贤深情表示,当年,正是加拿大朋友慧眼识珠,才令振华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中国人有‘饮水思源’的传统,你们既是客户,又是朋友。”所以,这台更先进的港机,振华倒贴300万美元,仍按1992年的价格卖。
温哥华港乐坏了,不仅再添5张订单,更逢人就替振华大做宣传。
此时,振华已然掌控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无可争议的“港机之王”。
摊开世界地图,谁是没有振华港机的大港?
答案是,没有谁。
1998年,美国发起6次港机国际招标,振华独中五元;
此后,振华便将“港机之王”的头衔把持至今。
2000年,振华凭借全自动港机,首次“攻破”世界起重机之乡德国的大门;
2004年,全球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与振华签下跨年大单:以每年1亿美金的频度,连下3年订单;同年,振华在新加坡港、韩国釜山港实现“零的突破”;还一举夺得全球港机金额最大的迪拜港订单(2.18亿美元);
……
当年重重遇阻、受制于人,而今反超逆袭、将国际巨头斩落马下。实现这一切的,为什么是振华?
常言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振华快速崛起的原因是,管彤贤不但谋定了大势,更谋定了振华的核心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航运界掀起一轮“超巴拿马”风潮。超越巴拿马运河规制的超级巨轮大行其道,迫使全球大港扩充码头、深挖航道、更新港机。
管彤贤洞悉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行业机会,并凭借价格优势,让振华在最初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但他知道,价格低绝对不是核心优势,“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敲不开世界市场的大门”。
这一理念下,靠价格站稳脚的同时,振华一路在技术上超越。
2002年,德国汉堡港的CTA码头上,集装箱从卸船到堆场,竟完全实现无人操作。将这变成现实的,正是振华最得意的集装箱GPS定位术:几十吨的集装箱定位误差,被振华港机缩小到15毫米,并全程自动走位、纠偏,令人叹为观止。
2004年,振华研制的全球第一台双40英尺港机,再度创造历史。
它一次抓取2个超级集装箱(40英尺)或4个标准集装箱(20英尺)的“超能力”,令财大气粗的迪拜港极为青睐,并率先抢下,随即创下了104箱/小时的世界纪录。籍此,振华还一举斩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科研投入上,管彤贤从不吝惜。
2000多科研人员的强力配置,外加每年2%产值的科技投入,发誓“每年至少诞生一项世界第一”。这令振华逐渐占据了港机技术的全球制高点,更叩开了日韩这类“必用国货”的市场大门。
日本三菱、住友曾疯了一样来参观,又拍照又录像,企图探寻振华的核心机密。管彤贤不仅不拦着,图纸都照给。就这样,日本人在招标会上一见振华,还是抱头鼠窜。
因为,振华有两个抢不走的“大法宝”。
距离上海长江口不远,振华强大的秘密,尽皆展露在长兴岛庞大的生产基地里。
3.5公里的专属海岸线,彰显着管彤贤布局的先见之明:上万吨的重型钢构得以辗转腾挪,辽阔的东海又与世界紧密相连,振华由此占尽了海运之利。
国际重型机械巨头大都立足内陆,万吨级钢构根本运不出去。等他们发现地理因素竟是个致命弱点,振华强大的品牌和市场地位已然确立。
振华独一无二的特种运输船队,也是碾压群雄的又一项法宝。
全世界都受够了荷兰的DOCKWISE:贵,不准时,还乱加价。只有振华敢说:NO!
每次招标谈判,管彤贤屡试不爽的杀手锏,就是“准时交货”:谁能像振华这样技术先进?谁能有呼之即来的特种运输船队?谁还有数万永不罢工、热爱加班的员工?谁能像中国这样国家安定、繁荣昌盛……
只要港机延迟交货,数亿美金建成的海港就只能晒太阳。这种噩梦,投资方想都不敢想,振华绝对是最佳选择。
每当此时,管彤贤都禁不住感慨:振华能成功,背后最大的倚靠,依然是伟大的中国!
更多人认为,管彤贤才是振华最大的“王牌”。
振华的鼎盛时代,70多岁的管彤贤,每天早上7点半走进办公室,晚上11点才离开。十多年来,这位上市公司总裁都是和十几个部下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度过。而他能享受的最大待遇,就是拥有最里面那张办公桌——这令其他人都如芒在背。
管彤贤的精力,也旺盛得与年龄完全不相符。
他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手机24小时开机,铃声则是振奋人心的《斗牛士进行曲》。
为了干事业,他宣称只要能一口气爬上二十多层楼的港机,就绝不退休,并一次次展现他的爬楼“绝技”。他甚至抱怨双休日太浪费,并无限怀念六天工作制的“美好时代”。
而这位让“中国制造”蜚声世界的老人,获得的物质回报与贡献完全不相称。他一手创立了振华,却未享受任何股权激励;2008年年薪也不过35万,十几位副总裁都比他更高。
与其他上市公司高管动辄成百上千万的薪酬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可对员工下属,管彤贤砸起钱来极豪爽,管理上更有一套。
首先,振华每年都砸下上千万,重奖技术创新;后又增设“振华功臣”,发百万大奖。获奖者只看贡献,不问职务、学历、身份。一旦得奖,奖章、奖金自不必说,连住房、医保和退休都给安排。
其次,管彤贤用人不拘一格。高学历的要重用;低学历的中专生、没学历的农民工,只要肯吃苦、爱学习,同样是企业干将。
长兴岛上的数万农民工,曾是影响振华生产进度的老大难。他们来到上海,没有城市归属感;农忙时节,还要赶回家秋收。管彤贤也不多讲大道理:先盖房,给他们安家;再让接老婆过来,让他们安心;最后猛开加班费。农民工都实在,再不惦记收麦子,撸起袖子能干通宵。
军心定了,管彤贤开始促学习、搞培训。由于订单来自国外,管彤贤总劝员工多学英语、勤练技术,效果都不好。后来,干脆简单粗暴出规定:只要通过内部考试,直接涨工资。很快,员工学习热情爆棚,涌现不少英语纯熟、技术精湛的电焊工。
农民工学英语有啥用?有大用。
2006年,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展开竞标,全球顶尖的行业巨头都参与了这场龙争虎斗。由于旧金山地震多发,大桥抗震的技术要求极高。美国人起初对日本三菱重工颇为中意,但一连串磋商会开下来,最后竟然还是选了振华。
振华凭什么?
除了独一无二的长兴岛和特种运输船队外,振华的电焊工立下了大功。
原来,这项超级工程用到的钢结构高达4.5万吨,需动用的电焊工则多达2000名。而根据美国法律,电焊工只有通过美国焊接协会的技术认证,才能有施工资质。这个对技术和语言的双重考验,几乎难倒了所有竞标方,却让振华一举脱颖而出。
振华焊工不仅全部通过认证,在施工现场,更能与美方无障碍交流。管彤贤长期以来的苦心,最终赢得了超乎想象的回报。
2011年8月,当振华将美国新海湾大桥完全交付,意味着中国在美国本土再创一项制造奇迹。这个“活广告”,使得挪威、丹麦、苏格兰、荷兰等钢桥、中国港珠澳大桥等项目纷至沓来。至此,振华又开启了向桥梁钢结构和海洋工程转型的新征途。
在A股,振华港机曾是炙手可热的大牛股。股民的信心,也是来自管彤贤,因为天大的难事都难不倒他,哪怕遭遇人民币升值和金融危机。
由于振华交易都是几十亿美元,人民币一升值,对利润的吞噬简直悄无声息。为此,振华锁定汇率,展开了远期外汇的套期保值。这种做法并不罕见,但2008年金融危机骤然来袭,多少企业在套保上栽了大跟头:江铜大损13.6亿、东航巨亏64亿、国航狂亏74亿……
但振华靠套期保值,竟然赚了7.3亿。
股民感觉很神奇,管彤贤却认为不奇怪:振华做套保,不为投机、不为赚钱,只为规避风险,用的是最简单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没想到天道酬“拙”,反而赚了一笔。
这让管彤贤几乎成了振华的“经营之神”。
管彤贤本人也极富魅力。他会详述国家领导人视察长兴岛后的期望,描绘振华船队击溃索马里海盗的壮举,甚至怒怼CNN主持人的“辱华”言论。
哪怕有人当面质疑振华负债和应收账款高达数十亿,也会被管彤贤三言两语逆转:振华负债和应收账款越多,意味着订单越大,港口都是印钞机,从来不会不付款,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人们就此沉浸在管式的“光荣与梦想”中,乃至听君一席话,开始买股票。
2009年5月,管彤贤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更神秘暗示,很快要“放卫星”。两个月后,振华与西班牙ADHK签下22亿美元超级大单的消息传来,一举成就中国海工装备出口的“第一大单”。
而海工装备,正是管彤贤给振华指明的大未来。
哪怕把全球港机彻底垄断,也不过是个30亿美元的“小池塘”;而全世界海工装备的年投资额,却是高达3000亿美元的“汪洋大海”。振华哪怕拿下百分之一的份额,都能获得100%的成长。
振华的技术积累,也拥有了向海工装备转型的底气。
2008年5月7日,伴随着管彤贤的一声令下,振华“蓝鲸”号成功将7500吨的钢架起吊,从而再创一项世界纪录。当年,全世界7000吨以上的超级浮吊仅有3台;而振华的“蓝鲸”,已拥有将埃菲尔铁塔一把抓起的强悍实力。
这样的大国重器,正是振华逐鹿海工制造的新“杀手锏”。
管彤贤将海工制造的发展路径谋划得一清二楚:起初,应钢构和海工并举;由于美欧日韩优势明显、竞争激烈,宜先图谋中东、立足国内,再拓展至全球……
然而,宏大的蓝图还未展开,76岁的管彤贤却在2009年12月突然退休,原因成谜。一代传奇人物功成身退,人们难掩内心失落,振华的股价就此步入漫漫熊途。
令人唏嘘的是,这家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企业,以管彤贤退休为分水岭,从此辉煌不再。
2009年度,振华实现总营收275亿、净利润8.4亿;但2010年度,振华业绩变脸、巨亏7亿,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公司的解释是,巨亏是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市场不振所致。
2012年振华再度巨亏10亿,退休数年的管彤贤终于忍无可忍,公然怒斥继任者已将振华搞乱,终将“多行不义必自毙”。
实际上,2009年才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萧瑟之年。而管彤贤面对危机,却锐气十足地表示:“都说全球海运进入寒冬,可我们不怕,振华就是要让世人看看‘中国制造’的本事!”
相较而言,继任者手握垄断全球港机市场的“天牌”,却打得如此之烂,着实不可理喻。
之后,振华管理层几经更迭,技术人才大量流失。2013—2016连续4年,振华总营收终于重回230亿之上,但净利润骤降至2亿,已不复当年之勇。
如今的振华,海工拓展依然乏力,只是靠着管彤贤打下的江山在“吃老本”。港机“世界第一”的驱壳还在,但那个不断突破、屡创惊喜的振华呢?
有人说,管彤贤是振华不可替代的灵魂人物;他离开时,更有人感慨“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
振华重工至今还是中国制造的骄傲,但它和它的掌门人,甚至更多人需要好好反思了。
精彩文章回顾
挑战茅台的人丨越界者郎咸平丨阿里的尽头丨医药首富孙飘扬丨苦日子要来了丨王健林的危和机丨马化腾的力量|郭广昌到底怎么投资的丨最沉默的大BOSS丨围猎紫光丨董建华家族退场丨孙宏斌逆袭丨抗战20年丨香港最清苦的巨人丨霍英东的笑与泪丨被开除的“首善”丨他用2924亿买下一外国公司丨不老的李嘉诚丨刘銮雄病了丨“悲”者李经纬丨平安帝国的“老司机”丨恒大到底有多大丨坐着劳斯莱斯的老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