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9年8月30日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下简称“深研院”)和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据院”)共同举办了“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新生宣讲会。为打开通往数据新世界的大门,来自深圳研究生院的500余名学生相聚于此。这是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于深研院首次举办宣讲会,活动还未开始便已座无虚席。而在前不久的北京专场,同样火爆非常。
历时5年之久的“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魅力不减当年。与其他高校的大数据教育项目、以及本校其他“能力提升项目”相比,为何该项目至今炙手可热?我们一起近距离来看看~~
时间回到2014年的春天。
数据科学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全球各国纷纷进行产业布局,抢占战略高地,各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大数据的发展规划接踵而来,其中对“数据人才”培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背景之下,清华大学率先布局,伴随着数据院的成立,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就在“学校统筹,问题引导,社科突破,商科优势,工科整合,业界联盟”这24字的指导原则下应运而生。项目设立以来,数据院在校研究生院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仅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延续到了今天。
亮点一
不走寻常路,探索培养大数据人才的新模式
自2016年起,教育部批准在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下设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面向社会招收本科生。截至2019年,共有486所高校获批。
而早在众高校纷纷加入此列之前,清华大学就另辟蹊径,于“能力提升项目”系列中,增加了“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面向清华在学研究生。时过五年,究其当时的原因,我们听听参与策划该项目并成为项目教学主力的徐葳老师是怎么说的:
如果生物材料专业的学生学了我们的项目,最后去BAT了,对于他个人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但那是我们的失败,因为那并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不是让大家都改行去学计算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他去了他所在领域的企业从事数据相关的工作。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在哪?就是把这些具有跨学科学习及应用能力的人撒到各个领域,他既有数据思维,又有行业知识,他能够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周围的人有数据思维。尤其是传统行业,逐步地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小变化,就是我们的成功。
徐老师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项目设立的初衷。
而这,就开启了“探索培养大数据人才的新模式”的不寻常之路。
自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报名人数从2014年的150人、2015年的279人、2016年的327人,一路攀升到2017年的418人、2018年的341人。截至去年12月,大数据人才培养项目覆盖了全校43个院系,累计有1515名学生参与该项目。而今年,依旧是大热的一年。截止发稿仅校本部就又有学生434名报名。
2015-2019年项目报名人数统计(备注:由于2018年必修课程课容量有限,报名人数有所控制)
亮点二
只有跨领域意识的领导,跨专业学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跨学科技能的学生
亮点三
为老师、学生服务,非教学实体单位一样可以运作教学管理工作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自开设以来,数据院逐渐从研究生院接手了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非教学实体单位,在研究生院、项目教育指导委员会及所有授课老师等中坚力量的支持下,项目课程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持续创新,逐渐得到了校内师生的认可,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而这也是该教学项目可以在北京深圳同时取得巨大且持续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非实体教学单位意味着什么?没有开课权限,没有教务权限,学生选课情况只能靠人工完成。五年过去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专业的教学管理、切实有用的教学内容,让与数据院合作的老师、合作伙伴以及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所有学生竖起了大拇指。
数据院的努力开创了非教学实体单位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先河,并逐渐成为了众多“能力提升项目”中最夯实、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之一。
数据院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把学生们从“不是数据院的学生”(因为有各自隶属的院系),变为“都是数据院的学生”,数据院的院友遍布全校各院系。学生们在数据院的学习是短暂的,和数据院老师的友情是长远的。
当你把一件事情当作全部来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数据院就是我的全部。
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表示。
亮点四
问题导向,实践教学,真正落实“政、产、学、研、用”的融合
政、产、学、研、用。这五者看似独立,实际环环相扣,每一环都无法忽略。而数据院要做的就是真正以问题为导向,教会学生用数据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数据院也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跨学科交流互动的同时,也激发出大数据的应用创新。
《大数据实践课》项目则因此成为了精品特色课程之一。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实践课将来自不同行业的数据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数据,解决实际需求。同时开创从数据提供企业聘请企业导师,和课程授课老师团队共同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在2019年夏季学期大数据实践课上,数据院共征集数据资源及企业实际需求共35项。同学结合自己学科背景和兴趣点,交叉混合组队,其中19个项目被选中作为本次实践课的实践项目,涉及经济金融、交通、工业、法律、医疗、营销、公共管理等多个行业。
项目开展前,项目企业带头人为同学们召开项目研讨会
课程要求学生们每周进行项目进度汇报并进行组内讨论、导师点评和互评。在结课时,每个项目小组需要在全班同学、校内导师和全部企业导师面前作现场结题答辩。导师们将从实践落地程度、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技术实现能力等维度评价学生作业,为每一个项目打分,分数计入实践课程总成绩。
很多实践项目来自一直紧密配合的清数大数据产业联盟(原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的成员企业,数据院用开放的心态运用手上的资源。一些申请暑期实习的学生并没有报名本项目,当请示到韩亦舜执行副院长能不能同意时,韩院长说,当然可以。说明我们的项目对学生有帮助、有价值。
而这也全方位体现了以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并得到了学校的认可。
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分别于2016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工作创新奖”
于2019年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亮点五
好酒也怕巷子深,有效传播与逆向传播双管齐下
传播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真正做到有效传播,却是非常之难。何谓“有效”?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小编能说上1个小时。然而作为大多都是理工科的数据院同事来说,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
“受众就是学生!渠道方式都无所谓,让他们知道,能帮助他们就行!”数据院教学部主管罗国荣如是说。
数据院接手教学管理工作后的第一年是用“小广告”的形式传播的。由于非实体教学单位承担教学管理工作的局限,数据院向学生们传递项目信息非常不顺畅。韩院长则带领着数据院同仁,将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宣传彩页放入研究生新生的迎新资料袋,以这种“发小广告”的形式,收获了第一批同学。“效果不错,”罗国荣说道,“这起码证明大多数学生对大数据知识是真的感兴趣,是真的想学!”
随后的传播形式逐渐新颖起来,一年一度的宣讲会场场爆满。此外,数据院也做到了逆向传播,通过数据院在传播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帮到学生,以锻炼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能动性,提高他们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逐渐明晰自己在大数据领域的定位。
一年一度的新春交流会以冷餐酒会形式举办,使产、学、研三方得以充分沟通;每逢校庆的BIG DATA DAY为学生提供跟企业充分交流的平台;每月2次的讲座数据院邀请了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技术和应用两个角度为学生们带来一场知识盛宴。此外,在新的学期,此前的活动也将全新改版升级,进一步契合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提高其综合能力。
正是因为对创新的坚持,项目自开设之初,便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就像来自于来自精仪系的毕业生黎超同学所言:“大数据是一个方法,而且是目前看来能够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数据项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我认识到大数据与自身专业的结合大有所为,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我将坚持不懈地在这些难点上继续挖掘、创新。”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优秀毕业生代表
在新的学期,数据院将继续秉持着“过去未去”的努力,以及“未来已来”的期待,在全球大数据浪潮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打造中国大数据最强集团军。创新需要勇气,提升离不开实践。希望该教学项目中所包含的大数据思维、跨界学习、应用实操相结合的理念可以帮助他们在新时代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清华大学在时代背景下高瞻远瞩创造条件,大力推行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无疑是同学们的一道福音。希望今后数据院能够帮助更多的清华学子,在数据科学领域绽放异彩,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
【尾记】
在《数据院四周年系列报道——万事皆起于微,教学尤是》一文中,数据院执行副院长韩亦舜将这些年的人才培养之路概括为八个字:不断受阻、不停创新。
他说:“通往数据时代的路前无古人,必须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何谓探,道路不明为探;何谓改,与以往不同为改;何谓创,撕开一道口子为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可能走进新时代。”
在此重述,与大家共勉!
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简介:
往期优秀毕业生专访:
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数据院官网:
(数据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