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天琪
“同行评议的高度认可+7篇领域内权威杂志文章”,这让2012年赴美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如今想回国发展的张彻,对在国内谋得一个顶尖大学的教职充满信心。
但事实远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
2018年,张彻开始陆续关注国内高校的招聘启事。
在尝试着和一些高校取得联系后,他发现国内排名靠前的高校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你没有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过文章吗?《物理评论快报》也行啊!”
与张彻一同参加国内某高校面试的同行们,人人手握若干篇发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这引起了该高校的强烈兴趣。
张彻的首场面试遇冷,败给的不是更好、更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而是更高的影响因子。
2012年,张彻在国内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理论物理学博士。
不同于和他一起启程、攻读实验科学专业的同学,他要做的是更基础、更原创的理论研究。
张彻在从读博伊始,便没有选择继续研究导师所提出的理论方向,而是另辟蹊径。
在他看来,理论物理不是“时髦”学科,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才是应该追求的价值。
在别的同学为《自然》《科学》的投稿绞尽脑汁时,张彻更关注他的研究本身。
博士第3年,张彻将一些系统性研究成果陆续投给《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英文简称PRD)。
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常年徘徊在4.5~4.8之间,这当然无法与《自然》和《科学》媲美,甚至在影响因子7~8左右的《物理评论快报》面前也相形见绌。
张彻没有选择首先把论文投给《自然》和《科学》,不是因为成果不够好,而是在理论物理学界看来,《自然》和《科学》更多的带有“科普性质”。
从研究伊始,向《自然》《科学》投稿就不在张彻的考虑范围内。
与此相反,虽然影响因子不够高,但《物理评论D》是理论物理方向的经典期刊,颇受国际理论物理同行认可。
“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让更多大同行和普通公众了解他的工作,而是如何完整呈现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篇提出理论突破的理论物理论文需要全面系统地阐述推演过程。
张彻其中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D》上的文章将近40页,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几乎构成了文章主体。
临近博士毕业,张彻已经在《物理评论D》上发表了7篇文章。
他攻读博士的院系和导师素为学界所尊敬,和他同年入学的20多名博士生只有他一人最终获得了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坚守在该研究领域。
一封国际顶尖理论物理教授的推荐信、7篇《物理评论D》的系统性理论文章、一项正在日趋成熟的颠覆性物理理论。去年,张彻怀揣它们登上回国求职的飞机。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趟行程差点让他从“海龟”变成“海带”。
回到美国,张彻与导师商量将接下来的文章发给《物理评论快报》。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提议,相比《物理评论D》,前者更能给他带来在国内寻找职位的优势。
在张彻看来,对于生物、材料等比较容易追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也相对容易让大同行看懂的实验学科来说,将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文章作为人才评价的指标之一未尝不可,但在他所从事的理论物理领域,“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很可能刚开始的引用率很低,但长期影响力高”。
“只看研究成果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有违科学精神和科学规律的。”张彻这么说,并非质疑《自然》《科学》等明星学术期刊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但在人才评价时,不应该有《科学》《自然》就好像要‘上天’。”
如果用“时髦”学科的高影响因子去评价“不时髦”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未免本末倒置、哗众取宠。
在首次求职遇冷后,张彻所报高校的一位老师给他写了一封长邮件。
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同行圈子本就很小,张彻的研究实际上得到了该校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不过,我们也受限于学校和院系的相关规定。”这位老师言辞恳切,学校和院系在人才招聘方面有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但决定这些管理制度的不一定是理论物理界的小同行。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内行,无法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只能通过数文章、看影响因子来确定人选。”
一面是“不屑于”追求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导师和小同行,一面是在国内求职时完全迥异的人才评价标准。
表面上这是如何看待《科学》《自然》等期刊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内行评同行”和“外行管内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文化。
“国内高校人才评价的种种标准完全是压力下传导致的结果。”国内高校的排名和评价要看文章发表数量、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标准,学校自然会拿这些标准筛选应聘者。
就在张彻纠结是否还要回国任教之际,东北一所“985”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最大程度给予他科研支持和研究自由,这对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来说弥足珍贵。
但他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是因为地域和发展所限造成的人才流失严重,这所高校也许不会这样“求贤若渴”,不会放低对影响因子和人才帽子的要求。
一个心酸又无奈的现实是:最终接受张彻的高校并没有摆脱“四唯”的阴影,不过是出于发展现实的考虑,不得不放低姿态罢了。这不是张彻想要看到的改变。
对于更加根本的改变,张彻依然满怀期待。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