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差生”到了美国反而更适应?

2018 年 9 月 12 日 钛媒体

钛媒体 TMTPost.com

|科技引领新经济|

 

“你是谁?你想干嘛?你想成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很多美国孩子是能够回答出来的,但对于中国的孩子却很难。”


钛媒体注本文系钛媒体独家企业家专栏的第一篇。作者刘君女士是资深留学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创办了 K12 在线教育公司 7EDU。


刘君系英语语言专业科班出身,早期在新东方先后任教师、区域总监和国外考试部总监,深谙应试教育技巧培训。刘君在赴美读MBA期间,对公益教育创业产生极大热情,并将中国的应试优势结合美国教育特点,研发出高效的SAT/ACT应试课程体系及螺旋式上升的基础能力培养方法。


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她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希望用中西方最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帮助更多的K12学生。“我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吗”?第一篇专栏刘君详细谈到两大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为此而纠结的的家庭。


每当看到手机里那一条条家长发来的感谢信,我便能深切地体会到留学教育的价值所在。泥匠添瓦,木匠做工,而我的价值便是为留美的孩子找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性。


比起从前,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很多,但做出错误选择的家长也不占少数。赚足钱、送孩子出国——这似乎成了许多家长简单粗暴的“镀金”做法。但大多数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性格、年龄、成绩好坏等都决定了是否应该送孩子出国,何时送孩子出国。


硅谷知名教育机构7EDU创始人刘君


被送出国的大多数孩子,常常受盲目决定和缺乏后续教育指导所累,最终影响了自己塑造人格和三观的关键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被送出国会变得懂事勤劳、善解人意乐于助人,找到了自我价值;而有的孩子一蹶不振挥金如土,变得封闭和抑郁,仿佛与世界格格不入。


十多年的境外教学生涯,让我有机会接触了成千上万个留学生,帮助他们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适应境外生活。从他们的身上,我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以分辨哪类孩子适合被送出国,何时又是最好的时机。


第一个问题:哪类孩子适合被送出国?


这不是一个能简单粗暴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中美之间文化迥异,教育体系和理念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所以,“我的孩子适合送出国吗”,这个问题无法一概而论。就算是在美国,不同的孩子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家长来说,要弄明白自己的孩子适合怎样的教育方式,就得先了解中美教育方式差异,再对号入座,思考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首先,中美教育方式存在教育形式的不同。


中国式教育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紧密配合把孩子监督好,有着非常清晰的衡量标准来检验学习“成果”;例如老师会以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将作业、考纲、考试重点当作任务分发下去。只有做到了这些,才算完成学习任务。


美国式教育则相对开放,从小学开始,学习内容就像中国大学的选课制度一样,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安排自己的课程时间。课程内容也以探索、试验为主;而至于“真正学到了什么”,则需要孩子自己去总结和提炼。


因此,中美教育的着力点也不一样。


中国教育统一地将考试成绩好坏作为“好生”与“差生”之间的衡量标准,以高分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而美国崇尚多元化教育,旨在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地方,以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基点进行培养,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第二,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的测验主要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孩子的GPA主要以此为定。但美国测验则包括作业的完成度、课堂小case、期末考等,孩子们必须要把每一步都认认真真完成好,才有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GPA。



不能说哪种教育方式更好,中美教育各有利弊长短。


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实践,将中国应试教育的技巧培训融入到美国K12教育的基础培训中。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师资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找到了很多拥有美国斯坦福、MIT、伯克利等学校的博士学位、具备十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的教师加入我们,包括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美国重点中学的任教老师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深知个性化定制教学的必要性。


“在整个过程进行中,面对中国应试成绩不同的孩子,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图片由作者提供)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创办的机构坚持为每一个孩子进行诊断测试、个性化分析,匹配出最适合的老师和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一对一教学和精品小班教学的方式,完成孩子从K12教育到申请,再到大学学习的完整跟踪化教学辅导。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情况,筛选出最适合他的学校,加强他们同本地学生的接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安排兴趣小组,增加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激发他们在职业与兴趣方面的启发思考,并在专业的兴趣职业测评系统的帮助下寻找他们的“真我”,为他们创造最大的可能性。同时当地学校会专门派出老师跟我们对接,以达到对孩子的沟通与培养最优化。


如果是一个所谓的“中国差生”来到美国,我认为,他融入这里环境的可能性其实是比较大的。


这是为什么呢?在国内,“差生”一般会受到一定的排挤,久而久之他们或是因为受到打压,或是因为不喜欢文化课而自暴自弃。但到了美国他会发现,这里不以成绩论英雄;他的自信会在这里被重新塑造,老师愿意发现他的热爱和特长,通过鼓励式的教育让他自信起来。


所以,很多差生来到美国之后反而很开心。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学生他成绩在国内很差、偏科严重,只有物理好。来美国以后,他因为物理特别好就参加物理竞赛、帮助同学学习物理,个人成就感就非常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自信心的建立,到了后期他的其他成绩也突飞猛进。


另一方面,如果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来美留学,也要分为两类。


一类孩子在国内成绩很好,其他方面也很棒。这种孩子到美国基本上是如鱼得水,并不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我们有这样一个学生,来美高两三年之后还自己出了一本书,主要讲美国的教育和他自己的经历,而他并不是个例。


还有一类“好学生”则仅仅是成绩好,这类孩子来了之后会有很大的挫败感。


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来美入学第一天,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带着我们学校的荣耀来的”。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是学校的第一名


来美国之后,他发现他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仅仅一个语言问题就能让他犯难。第二,他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做一些课外项目,参加一些业余活动,但他除了学习之外没什么个人爱好。他还发现,小时候最爱玩篮球排球的年纪被逼去学习,现在已经失去了爱好,他将这种挫败感转化为对父母幼时逼迫的怨恨,整天沉迷打游戏,并且认为志愿者工作和课外活动不过是耽误时间的形式主义 ,固化的价值观也让他无视规则,迟到早退逃课……总之,他以为一切都可以依靠金钱“通融”。


这个孩子演变到后来干脆“装病”回国,他的父亲已经没招了:孩子已经叛逆如此,我不管不了了,你们全权负责吧!


通过三年的努力,我们帮助这个孩子申请到了美国 TOP 30的大学,不再沉迷游戏,而是养成了整理房间、做家务的习惯,整个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连孩子的父亲都很惊讶:这个转变是如何来的?


在发现孩子的变化后,我们跟寄宿家庭沟通,让他从干家务活开始培养习惯,每天晚上的拖地刷碗他得去做、整理房间也得去做,不然就没得晚饭吃。虽然很痛苦,但他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再加上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课程,会让他的时间被安排得比较满,同时又安排了他的志愿者活动。


此外,我们发现他很爱打游戏,便让他去教小朋友打游戏,带他去参观设计游戏的公司,让他去实习。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游戏竟然有一个环节叫做“沉溺系统”的设计,他发现原来自己是被设计进去了,作为一个很骄傲的孩子,他便放弃游戏,不愿跳进设计者的“圈套”。


这个孩子回国后,尽管妈妈阻拦,还是坚持在家洗碗;同时,总是将自己的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并“教育”爸妈家里太乱——目前他得到的成就感,是他作为“好学生”时没有建立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开心的事。


综上所述,在全面了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后,家长和教育者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思考他是否适合出国读书,以及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国最好?


做出了送孩子出国的决定后,不仅要抓住孩子的特质,掌握出国的“天时”也非常重要。


在我看来,小学毕业之后来出国是最好的。


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如果来得晚,会加大孩子在语言适应能力和学习方式适应上的障碍。以学习方式的差异来说,中国式学习需要家长监督、老师督促,完不成作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但在美国,依靠自我动力更多,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性。所以,中美教育这种差异性会让他形成一种惰性,很难真正激发自己内在动力


想要孩子从“被推着走”改变至“自己愿意走”并非易事,孩子来得越早,对这种学习方式的适应越有利,对培养自主性和好习惯都有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留学低龄化是个趋势,但如果孩子年龄太小,父母陪读也有很有必要的。



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如何规划孩子?


不管是在中国接受应试教育,还是到美国体验个性化教育,第一教育环境都是家庭。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塑造,父母承担着比学校更重要的角色,做好第一教育人的角色对孩子人格的塑形、价值观的塑造、自我寻找与判断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在做出送孩子出国的决定之后,家长不仅需要了解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孩子的适应程度和个体特点,更需要以一个长远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做出人生规划。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分为两类:关爱和权威。如果母亲负责支持和关爱孩子,负责他的吃喝拉撒,那么父亲就必须得是建立管理权威的一个人。


如果你错过了0-8岁建立权威的阶段,或者说你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好这样的关系,那么在后期只能由第三方来介入,比如说老师、规划师;有很多的东西家长不能亲自去传达,得需要别人来传达。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这也是在美国很多老师和孩子家长在共同进行的一件事情。


但现在一些家长希望从中国管到美国去,一路管到底,管进大学拉倒,后面任务完成了,孩子怎么样要看他自己的造化,其实这是不对的。家长需要去培训他如何去理解这个体系,如何去塑造自己,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们发现80%的中国学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们只能通过职业分析、性格测试来帮他去判断他是不是喜欢这个,他是不是想要那个。


其实关键就是要回答几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干嘛?你想成为什么?


这三个问题很多美国孩子是能够回答出来的,但对于中国的孩子却很难。甚至有很多中国的大人也回答不出来。因为教育体系的不一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极度的不同。中国的学生基本上就是为了找饭碗生存:我要怎么去找到工作?什么工资高?什么专业好找工作?


这和努力创造一个环境让自己融入进去舒服地生活在里面,是截然不同的。而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做的,正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能够舒服地生存在这世上的方式。(本文首发钛媒体

发现钛媒体,72问新生机;碎片时间,系统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钛媒体App」精彩不容错过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147+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1+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4+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最好的激励,是激发员工的自驱力
华章管理
10+阅读 · 2019年4月14日
战略|咨询公司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
智慧云董事会
16+阅读 · 2019年3月13日
上新 | 《中国地理必修课》,让孩子更懂中国
罗辑思维
3+阅读 · 2019年2月25日
美国顶尖 AI+教育公司,都在研究些什么?
硅谷第一线
4+阅读 · 2019年1月18日
陆奇,YC 中国的 01 号员工 | 36氪独家
36氪
4+阅读 · 2018年8月15日
Angular-Based Word Meta-Embedding Learning
Arxiv
3+阅读 · 2018年8月13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7月12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2月26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147+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1+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71+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8+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304+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83+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