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个世纪以来,步兵进攻总是始于震耳欲聋的枪炮轰鸣。然而当今的许多交火行动,却由无人机率先发起。
如今步兵有效接战目标的能力,已不再受限于士兵的肉眼视距。尽管迫击炮、反坦克导弹、单兵火箭筒和高抛角榴弹发射器等武器系统显著延伸了交战距离,但仍需士兵在武器系统旁操作或依赖前方观察员发现、锁定并协调有效火力。无人机赋能步兵的核心突破,在于将传感器与打击单元融合为远程操控的一体化平台。关键性变革在于:步兵或前方观察员无需亲临武器阵地或目标区域——这不仅改变了交战几何形态,更重构了风险计算模式与步兵编队的战术灵活性。无人机赋能大幅拓展了接触距离,使作战范围远超可视极限。这项轻松覆盖20公里的新型侦察能力,实现了杀伤链的分布式管理,彻底改变了战术机动部队与火力支援的传统关系。
班排级单位现在能自主实施大范围侦察并启动打击。曾经由更高级指挥部垄断的"看见即摧毁"能力,如今已实现基层化装备。
正如间接火力使步兵具备了超越机枪射程的打击能力,无人机应用正从根本上改变步兵的武力运用方式。过去只能控制数百米交火区的排级单位,如今可影响原先需要营级兵力才能覆盖的十几英里区域。机械化合成作战主导了上世纪战场,而在新时代,将战术体系与己方阵地上空的无人机空域相融合的能力,其重要性即使不超越前者,也必将与之并驾齐驱。
曾被认为与小队战术无关的战场上方1000英尺空域,如今构成了"近岸空域"(air littoral)这一新概念。在乌克兰及其他战场,获取并掌控低空战场空间对最基础的战场活动都日益关键。
首要原因在于近岸空域控制权直接影响近距作战主动权。用于监视和/或游荡弹药的无人机可迅速转为目标指示平台。当与火力结合时,这些系统的持续监视能力使低阶战术单位能实施远超现有直瞄武器射程的战场掌控。
现代安全专家需深刻理解此变革的深远影响:无人机融入步兵编队(下至班组层级)正扁平化传统指挥控制杀伤链——使排级单位具备争夺近岸空域的能力。部队机动、集结区域、指挥控制节点及后勤保障能力一旦被更高级指挥部的情报监视侦察(ISR)资产发现,便长期面临炮火打击威胁。当今变化不在于脆弱性本身,而在于谁能观察、瞄准并利用这种脆弱性。如今,曾依赖营旅级协调的排级单位可直接识别、追踪并打击目标。这种排级乃至班组级新型能力,极大压缩了实施火力打击所需的时间、协调层级及地理限制。曾经视野受限的排级单位,如今能塑造数英里外的战场态势。
这是可见即掌控、掌控即存活的战场。
丧失近岸空域控制权的部队将暴露于敌方火力下,并在接敌前便丧失战斗力。传统杀伤区存在于步枪与机枪最大有效射程内,而今日的交战包线已扩展至无人机可观测的每寸空间。
应对此挑战的一种方案是将常规步兵排重组为两个步枪班、一个武器班和一个无人机班。配备四架大型无人机的无人机班可承担侦察、猎杀、反无人机及火力协调等职能。此构想仍具价值,但未来步兵作战或需更深入变革。
当今排级单位的打击能力,日益取决于其能在近岸空域部署的空中传感器数量——这决定了其抢占制空视野并在敌方反应前发动打击的能力。正如西班牙大方阵(Spanish tercios)从密集长矛阵型演变为精干火力单元,现代步兵或需考虑列装分布式传感器-射手集群。现代步兵力量应确保无人机能力下沉至最低层级:或许每名士兵都应配备无人机,每名步枪手都应成为无人机操作员。
目前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产能大幅提升。可推行以下方案:从排长到步枪兵,每名步兵携带可快速部署的轻型"刺刀无人机"——这种数秒内即可升空的轻型侦察器,能大幅延伸士兵的即时视距。步枪兵借助"刺刀无人机"可扫描屋顶、窥探墙后、清剿战壕或侦测山谷伏击。若在机腹加挂手雷、C4炸药或聚能装药,它便不仅是侦察器,更是杀戮兵器。这种新型杀伤潜力已令上层迫切希望将此类装备列装部队。
在新型战场空间:飞得更多则看得更多,看得更多则打击更快,打击更快则生存更久。 每个步兵排还需考虑配备建制化近岸空域防御能力及反无人机专用装备。
这不仅是装备更新问题,更需训练步兵理解这种新型暴力工具。运用无人机应如同在交火初期混乱时刻本能还击般自然。若获得充分装备、指挥与训练,这些分散式合成小型步兵-航空传感器-打击群组,如今能独立实施传统上仅能由空中力量或炮兵达成的火力打击。
数十年来,步兵作战遵循着熟悉的节奏。美军老兵观看伊拉克或阿富汗战事时能即刻辨识那些场景:接敌班组在巷道与灌溉渠间机动,依托墙壁巨石掩护,组成射击线等待炮火或空中支援创造进攻条件。尽管武器与通信技术革新,地面作战本质仍未改变——受制于地形、人眼视距及人类移动节奏。
但这种节奏或许正在改变。
未来步兵作战应如当前俄乌军队班排级行动般,在既独立又互联的阶段中展开,重塑地面作战形态。新型交火始于空中而非地面。
阶段一:创造己方无人机升空条件并掌控近岸空域
无人机赋能作战的第一步始于掌控排级单位上方对抗空域的制空权,而非地面行动。无人机班组需配属便携式反无人机武器(电子战干扰器、霰弹枪、拦截网和诱饵系统),依托这些系统确保多个分散发射点安全。士兵需精通无人机紧急发射程序以应对敌无人机接触。排级单位还须制定协调机制,确保无人机操作员规避飞行路径与目标冲突。
发射点安全后,首波升空的侦察平台将与猎杀无人机协同展开扇形搜索,识别战场敌无人机。一经发现,猎杀无人机将立即实施打击。前沿无人机分队则持续保持警戒,准备应对敌无人机反击。
成功掌控此层战场空间的排级单位,将在夺取主动权与创造接敌条件方面获得显著优势。失败则意味着放任敌侦察-打击体系集中火力摧毁己方部队,甚至使其无法与敌地面部队接触。
阶段二:定位打击敌步兵力量
掌控近岸空域后,无人机转向人员目标:侦察平台开始标记敌步兵、武器系统、指挥节点及补给点坐标;游荡弹药与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将撞击机枪组、在建筑物内引爆、打击暴露班组;无人机同时为迫击炮、火炮或导弹攻击提供坐标。己方操作员持续搜寻敌无人机操作手,预留平台在其发射前实施摧毁。
这是消耗阶段——敌作战体系在己方步兵排目视接触前便已瓦解。
阶段三:支援步兵机动接敌
当敌防御体系瓦解且地形完成测绘后,步兵排开始推进。此时步枪手的传统任务启动:机动、压制、夺控。但无人机赋能步兵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远超以往——每条巷道、树线、屋顶均经空中侦察。无人机警戒覆盖侧翼、监控山脊线、实时识别目标。跃进掩护(bounding overwatch)演变为立体协作战术:地面火力组与空中无人机共舞。
人类仍是终结战斗的力量,但如今他们在"空中之眼"掩护下行动——其中多架无人机搭载各类武器,随时响应召唤实施打击。
阶段四:目标区肃清、巩固与空中追击
夺控目标后,无人机持续升空警戒:扫描反扑迹象、巩固阶段提供监视、追击撤退之敌。追击不再因墙壁、树线或人员疲惫终止,而是延伸至数公里外。撤退敌军虽脱离直射火力范围,仍持续面临无人机打击风险。无人机追击无需代价高昂的人力追击,加速扩大敌溃败战果,可能再现海湾战争后未见的战术级"死亡公路"。
阶段五:持续保障、警戒与空域控制
目标区巩固后,无人机仍保持升空:医护兵救治伤员时,指挥官实施重组;连营级无人机协助补给与伤员后送。同时无人机持续巡航——随时引导火力、探测增援、阻止敌无人机重返
步兵作战似乎已进入新时代:打击敌人不再依赖肉眼视距,排级控制范围不再以米计量而是延伸至数英里。曾专属于前方观察员、攻击直升机及高级指挥部的职能,如今掌握在步枪班与基层指挥官手中。配备无人机的步兵排作战空间已演化为三维战场,其影响范围远超传统地面部队极限。需注意这一变革不仅是技术革新,更需伴随作战条令的演进。
不变的核心使命
步兵根本任务始终如一:通过火力与机动接敌歼敌,以直射火力击退进攻,通过近战与反击夺取地域。从丛林、城市、沙漠到山地,这一使命历经考验,亦将延续至无人机时代。地面部队仍需精研火力指挥、机枪压制与迫击炮协同。从诺曼底到摩苏尔再到库纳尔,用鲜血淬炼的传统战斗操练(如Battle Drill 1A)形成的肌肉记忆不可废弃——当无人机耗尽时,这些技能仍是保命根本。然而这些操练方法必须进化,以适应无人机融入战场的新现实。
三维战场新法则
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不仅是工具,更催生新型战争形态:每个步兵班成为传感器-射手节点,每个步兵排构成精确打击网络,每道山脊、屋顶与树林线皆可在数秒内完成侦察扫描或打击。在此新战场,视距不再构成限制亦不提供庇护。步兵作战的这一新现实要求对条令进行重大修订。
新基础操练构想
步兵或需从基础操练重构开始。以"徒步遭遇直射火力应对操练"(Battle Drill 1A)为例:现行条令要求班组还击、寻找掩体、机动歼敌。而无人机集成部队可能需要新增并行行动程序:在火力压制下部署侦察无人机,从空中识别敌阵地位置,引导游荡弹药与间接火力实施打击。掌握近战的这一新维度,将显著提升部队生存能力与杀伤效能。
人机协同新形态
未来步兵排或将编配无人机分队,与其并肩作战、共同承受伤亡、依托其夺取胜利。正如训练士兵射击、机动与生存,如今也需训练机器具备同等能力。新的操练、编组与本能反应——不仅针对士兵,也面向战场悬停的金属战士。
胜败关键
胜利将属于那些将无人系统融入战术思维核心的军队——不仅是配发无人机,更要重写作战条令。若二十世纪步兵战由堑壕、机枪与机械化定义,那么新世纪的形态将由低空战场决定。未来属于能在近岸空域作战并取胜的力量。
参考来源:waronther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