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是否可用于胁迫?若可,何种因素能提升核威胁的可信度与效力?尽管托马斯·谢林等知名学者主张"核边缘政策"(即操控核风险)可有效威慑对手,亦有观点认为核武器并非有效胁迫工具(尤其针对进攻性与修正主义目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融入军事系统(特别是核指挥控制体系)引发广泛争议。本文提出理论观点:相比模糊核威胁或非自动化实施的明确核威胁,依托自动化核发射系统的明确核威胁具有更高的潜在可信度。通过削弱人类对核使用的控制,决策者可更有效地传递坚定决心信号。尽管自动化核武发射系统看似科幻产物,但苏联曾在冷战时期部署此类系统,且近年来AI技术进步大幅推动武力自动化技术发展。针对英国国会议员精英样本与两个英国公众样本的预注册调查实验支持此预期,表明在特定情境下,AI整合支持的核威胁存在可信度优势(无论其潜在危险性如何)。本研究对强制谈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新兴技术领域研究具有贡献。

本研究实现多项关键突破:首先,推进关于核武器是否具备及在何种条件下具备胁迫效用的辩论。研究表明,核武器确实可为国家提供国际争端筹码。自动化作为技术工具与明确性作为修辞工具,可被国家用于提升核威胁可信度与效力。其次,尽管自动化核系统可能具有稳定潜力,但研究显示其亦能被用于高度破坏稳定的进攻性修正主义胁迫。第三,鉴于现实中缺乏自动化核胁迫的历史数据,实验方法通过更可靠的因果推断提供独特洞见。实验手段为构建微观基础提供有效途径,但在我们强调的两大核心争议中尚未充分应用。第四,本文参与关于AI与自主系统进步如何塑造战争形态的广泛讨论(多数军事应用将发生于非核领域)。若自动化威胁在核领域产生可信度效应,其对常规威慑与胁迫的启示或成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研究发现核自动化可能提升胁迫效用,但这绝不意味着国家应采纳此类系统。此举可能增加核使用风险并加剧危险的安全困境。然而,各国须防范对手基于提升胁迫筹码考量而将核指挥控制要素自动化的可能性。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0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