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周波率135人访问团赴台。19日下午,周波一行人前往台北内湖科学园区参访台达电子工业公司,台达电创始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及其长子、现为台达电CEO郑平也提早到现场欢迎周波一行人。
郑崇华原籍福建,1949年来到台湾,毕业于成功大学电机系,曾担任亚洲航空航天仪器工程师、美商精密电子公司(TRW)工程师,后来创立台达电担任董事长,而郑崇华也已于2012年退休,现在身份为台达电创始人暨荣誉董事长。
台达电由郑崇华先生在1971年创立,以生产电视线圈和电子零组件、以及制造绕线式磁性元件等起家,为全球磁性及散热元件重要供应商。近年来,台达电已逐步从关键零组件制造商迈入整体节能解决方案的厂商,深耕“电源及零组件”、“自动化”与“基础设施”三大范畴,2017年集团总营收达84.71亿美元。
台达集团创始人暨荣誉董事长郑崇华被人尊称为“环保教父”,连续两年入选《福布斯》“亚洲顶尖企业50强”排行榜。1936年,郑崇华出生于福建省,1959年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毕业,进入亚洲航空(Air Asia)担任仪器工程师,五年后转职到美国TRW精密电子负责品管工作。后白手起家于1971年创立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担任荣誉董事长。
在郑崇华的领导下,台达由15人的小企业发展至全球约八万七千名员工的国际企业,业务遍布全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Switching Power Supply)制造商,也是各种通讯及光电零组件、网络组件、机电产品、与视讯产品的重要制造商。由于建筑是消耗能源的大户,占能源总消耗量1/3,台达从2005年起,推动绿色建筑概念。根据台达提供的数据,在过去12年,台达在全球共打造或捐建26栋绿建筑(在建筑生命周期中消耗最少的资源)及一座绿色数据中心,其中,在中国大陆就有6栋,已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14张美国LEED全球认证。
近年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郑崇华,此次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谈到了如何平衡公益和商业的关系,以及他创立台达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Q:为什么您对社会公益和环保事业非常热衷?
A:我从小是在福建乡下长大的,在当地读到小学五年级时就没有学校可读了,我舅舅把我带到了福州直接插班念初一。他是一名老师,之后找到了台中一中的教职,我就跟随他到台湾。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比较艰难,一个人能活着都不容易,也接受到了许多帮助。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能活下来,将来一定要做一些好事。后来创业的时候也抱着小时候的这个想法。我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去书店看书,当时对宇宙类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了解宇宙天文的浩瀚之后就想开了,无论如何,人一生很短暂,能活下来就是很好了。想开了就觉得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
Q:如今台达在环保线上有着不错的成绩,这方面您有什么秘诀吗?
如何让企业价值和商业变现更好地平衡?
A:你要经营一家公司,首先要使它赚钱,使它能够更好地成长,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我的这种想法在TRW工作时尤为明显。早年欧美国家在环保方面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受训时去到一个工厂,它在排水等方面有一套设备,出色地解决了环保问题。它们的环保部门会随时监控着管道的污染数据,而其他环保单位会通过工厂管道取样进行分析,一旦有毒性,就会被关厂或受到其他惩罚。我回来后和经理反映了这方面情况,建议要有相关的法律约束。台湾地区,少数的外商投资造成了环境问题。
环保也是一样,我们做了很多环保的措施,比如说盖房子。我到欧洲、德国去看,它们的绿建筑盖得很好,而且也没有增加成本。比如说你盖绿建筑,假定把墙做厚一点,隔热做得更好,成本会增加。那么这样看成本怎么没提高呢?问题是你把墙做厚、隔热做好,你的冷气设备就会大大地减少,用电量也会大大减少,总体来说成本是不会增加多少的。在过去的12年里,我们总共盖了26栋绿建筑,一半是自己公司在用,另外一半捐给了台湾的几所大学的校区和台湾或四川地震受灾区的学校。
Q:您觉得台达能从当时的15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推动因素是什么?
A:创业初期,许多零组件都是从美国购买的,价格贵而且运输时间也长。后来台达的采购部门就去找到了很多本地的供应商。加上我在创业之后,过去的客户都非常支持我。例如,台达在采购核心材料铁芯,这是产品中最主要的材料,美国的材料商觉得每次采购量要尽可能大些,这样才可以降低运输等成本。我想,台达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早年受到客户跟供货商的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台达非常重视质量,而且我们也从原料供应源头开始控管。当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保证材料质量的稳定性,我仔细看过运输来的每箱材料都不是同一时间生产的,我就提出能不能把同一时间段的放在一起,他们说这样比较费时间,那就把不同时间段出现问题的用不同颜色标记,后来发现有一种颜色经常出现,那就把这个时间段的材料再运回美国。我也尽可能少从外商拿货,也就尽可能减少运费成本。用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Q:您一般如何获得周围朋友的信任?
A:自己做事用心一些,在现实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好。我当时在TRW(美商精密电子公司)辞职时,上司一直在挽留我,他和我说创业不容易成功,我解释说我已经答应别人并且厂房也租好了。我打算三年内专心做这一样产品。他听后很理解也给予了我一定的支持。甚至在几年后,当我做的十分成功之后,他也常和我聊天交换经营上的心得,这点我是十分感动的。
Q:你们后来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吗?
A:一开始我们是竞争关系,但我更多的时候把他当做合作伙伴。可是不幸的是他后来去世了,我当时在国外听到这个消息时十分难过。
Q:您认为台达在这次智能制造的转型中做的怎么样?
A:台湾厂商在经营一段时间以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缺工,因为台湾本来在人口方面就是比较缺少的,所以政府也在开放政策鼓励多生育、缓解老龄化现状。目前解决员工稀少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智能化。你接了订单没人做,而用智能技术把它做出自动生产线。过去我们做过,但远没有如今这么成功。当时在做自动生产线时,要想把它做得更理想一点的话需要一些好的器件,但当时台湾并没有,因此要到欧洲或是日本去买。可它价格十分贵,做下来的话对成本是个很大的冲击,所以就在想自己做这些东西。
我们每年做一个项目,如果项目简单的话可以多做几个,这样累计做了十年,我们对生产自动化所需要的器件都有了理解。在这十年里我们自己也在用,用起来有的理想,有的不理想,质量不是那么的好,所以后来的一半时间里就一步一步地慢慢把它做好,到现在这些自动化的器件已经做到非常好了。
前面说到的在人工短缺的时候做了自动化器件,十年后从半自动化走向了自动化。许多东西都是历史重演的。目前大陆的状况和当年台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它发展得更快速,这点是我没想到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各方面进步得非常快,员工工资也涨了好几倍。大陆也开设了很多厂,有许多人从台湾来到了大陆。我们有自动化的经验,而且我们自动化的器件也做得比较好,有效降低成本。另外我们也希望把这个理念给到其他工厂,这对国家工业化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把器件卖到市场,是帮助厂商做自动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影响。这对个人有利,对国家也有利。
Q:如果企业要做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
A:其实这个很难讲,因为每个人成功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我刚开始还没创业的时候是做生产的,开发一些新型零件,就要去工厂考察学习。对于我来说,很多东西你要真正去做,才能了解得很清楚。产品跟人一样,是会成长的,从小到大到成熟,还会死去,因为会有别的东西来取代它。所以我们觉得要把企业做好,最重要的是要有趣。刚开始会担心会不会做垮掉,后来慢慢就会想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产业。我们在台达刚刚起步的时候,花在新产品开发上面的不是很多,后来逐步增加,目前每年投入营收7%以上的研发预算。
Q:对于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化,您怎么看?
还是说可以把事业拉到很长比如说可以七十六岁再退休?
A:今天的大环境不一样了。现在年轻人去创业是他看中了某一个产品,而这种产品在社会上很需要,竞争者不多,那么它就会很赚钱。可是这些人面临的问题是这种被需要的产品不是长久之计,慢慢竞争者出来了,或是时代改变这种产品被逐渐淘汰,那它的利润就会降低,有些人就会把它卖掉。我是觉得要让一个公司永续、生存,管理者就要考虑到去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这一点是不能忘记的。
(本文原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总第417期。)
采访:张宇婷 编辑:遮遮
让创意化作心意
点击以下图片订阅《生活家ARBITER》,
一本专为高端品位男士读者度身打造的生活时尚杂志,现代传播全新出品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