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5706字,建议阅读时12分钟 |
转载自公众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微信号:zgc-mtb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孩子和家长的实际获得感是各地亟需解决的难题。《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作为北京市实施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关注教育均衡的在线服务供给,将学生个性化问题纳入教育公共服务的解决范围。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共服务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教育公共服务该如何满足新时代学生个性化教育诉求?北京市在实施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上是如何探索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为我们解读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
01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的核心特征
互联网在教育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在赋能教育公共服务模式新形态、新特征。新时代,互联网通过云、网、端一体化的智能化技术设施,正在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个物体。智能计算和信息获取的无处不在,使得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可以说,互联网的实时通讯、数据智能、虚实融合的特性正在重塑教育公共服务的模式,促使其衍生出新的特征。
一是教育供给社会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呈现出教育供给社会化特征。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已不再是单一的政府,而是扩展为由政府主导,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供给。互联网将多元、跨界的主体进行重新融合,形成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生态格局。
二是教育供给个性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呈现出教育供给个性化特征。互联网的数据智能,可实现基于全学习过程数据的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数据精确了解每个个体的需求,实现对每个个体的及时反馈,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建立面向个体的精准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数据可以记录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的行为、评估、表现,不仅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预测学习结果,改善学习方式、制定个性化学习规划,还可以提供认知、性格、喜好等多方面针对性的服务,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供给服务。
三是教育公共服务业态虚实融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呈现出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服务业态。互联网让线上供给成为可能,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消费满足为核心出发点,通过互联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线教师服务、个性相投的学习同伴、促进思维发展的学习认知工具、权威的知识与信息源、促进社会性成长的学习社区等。教育公共服务以人为连接点,以互联网为媒介点,穿越教室和学校的边界,实现虚实融合的服务业态。
02
北京市实施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个性化教育供给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诉求。新时代,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基于学校的、标准化的、班级的、单一模式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高品质的、灵活的、终身的教育需求”。
《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正是在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师资资源均衡需求、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下的产物。为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文件,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京教人〔2018〕1号)(简称“双师服务”),鼓励中学教师发挥自身教育特长和优势,自主开放教学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在线辅导服务,供全市中学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前预约、自主选择适合的教师开展在线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补短板、发展兴趣和特长。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实现教师服务属性精细化的萃取和在线流转,为中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增强全市学生及其家长的实际教育获得感。
“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提供了可能。双师服务作为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具体实施依托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学习平台——智慧学伴平台,一方面从知识、能力到学科素养等多维度共计300余项分析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和建模;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有辅导能力的优秀教师“走网”让其智力资源流转到网上,并对其服务属性和教学特长进行萃取和标记。再通过智能推荐让教师服务特长和学生需求实现精准匹配,从而打破已有教育供给和教师配备的固定配置、时空界限,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没有经济实力支付高收费课外辅导班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精准服务的一种独特的教师在线流动(服务)形式和个性化服务供给。
数据和调查显示,双师服务提供的四种辅导形态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上效果明显。项目从2016年11月24日起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开始试点运行,2018年3月开始面向六个远郊区县提供服务,目前共有10367名教师完成资质申报,覆盖北京市17个区,面向通州、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和房山6个区57247名初中阶段全体学生开展双师服务。北京市1万余名双师,在每周一至周五18:00-22:00,双休日及法定假日8:00-22:00,通过四种在线辅导形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方面,共完成了219370次有效在线辅导,累计辅导总时长44513.98小时。在问答中心方面,教师回答了388433个回答。在一对多实时辅导在线辅导方面,不到一个学期,教师就开设了4294节不同学科主题的直播课。在微课辅导方面,为学生提供各学科优质宝贵的学习资源达到了百万次的浏览。
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和问卷反馈可以发现,课后个性化学科问题的解决既包括学生课上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也包括课本以外的学习兴趣点,甚至是个人成长的困惑等问题,从而让在线辅导成为学生课堂学习很好的补充和衍生,让学生扬长学习能够得到落实和体现。通过学生的问卷反馈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辅导评价的反馈都持正向、肯定态度,如“提高我的学习,使较弱的科目提高了许多。敢于问问题了,不会胆怯了。使我更加开放自己,也明白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我最大的体会是上了APP在线辅导以后,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等。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辅导让自己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能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让自己掌握了更多解题方法等。总的来说,双师服务探索了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解决了学生个性化问题,满足了学生课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家长普遍反映支持这项试点,有良好的获得感,认为政府为老百姓办了实事。网上经过认证的优秀教师,让家长放心;免费获得辅导,降低了家庭课外辅导的负担;降低了带孩子去课外辅导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等。
03
关于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争议
关于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传统意义上认为政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是办学校,个性化问题不属于政府办学范围之内,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能无限外延。“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很多人对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认知,认为育人空间局限于学校的实体空间,教育供给和教室配备具有固定设置、时空界限。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学校、供给学位、供给课堂教学,开展校内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是“规模化的覆盖”。由此衍生出,“规模化的覆盖”与“个性化的支持”是具有明确边界的,是无法兼顾的。然而,随着个性化教育已经上升为整体社会的新诉求,传统的具有时空界限的标准化教育公共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于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的主体。传统意义上认为教育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统一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而对于个性化的服务供给,政府固化在实体教育空间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交由市场解决。由市场上教育企业、社会组织等承担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主体责任,因此衍生出针对学习者需求的各式各样的教育企业与组织。然而,部分企业的各自独立性、实力的不均衡性、运行机制的不规范性等等不可避免地造成其在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上呈现良莠不齐,带来一些负外部性效应,比如超前教学的问题,再比如高收费的课外辅导造成社会分层,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有钱人能获得很好的辅导,但是经济处于不利群体的孩子没有办法获得有效的指导,换句话说,交由市场承担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并没有从整体上、根本上解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关于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成本效益。传统意义上认为,整齐划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具备可行性,而个性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不具备可行性。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教育信息化投入高昂,然而学习者的获得感却不足。政府在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上占用公共财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不现实的,是无力承担的,是无法可持续的,需要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谁消费谁承担的模式,自主购买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
04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凝聚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供给社会化、个性化、虚实融合的核心特征,利用数据智能更加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成功将学生个性化问题纳入解决范围,并实现了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新型教育服务业态。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一直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经济基础的提高,学生个性化需求越来越被凸显,新时代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调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是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互联网让线上供给成为可能,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方式,既缓解了由于优秀师资不足、师资配置不均所带来的教育不公问题,又能通过优秀教师在开放空间提供和自己教学特长相关的个性化增值服务,让教师智力服务穿越学校和区域的边界,提升了教师教育影响力和教育服务范围。
随着个性化教育已经上升为整体社会的新诉求,庞大的中国教育基数,单靠企业或政府显然难以承担整个社会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政府与社会应该协同互动,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应逐步完善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参与的教育供给模式。个性化教育是未来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重点,为保障公众利益,不应完全让市场来自行解决,而应纳入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范畴,这样能够保障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弱势群体学生也能够获得和自己需求、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发展,时代需要政府站位整体提供个性化教育的兜底服务,缓解社会压力,促进教育公平,并且政府这把“有形的手”购买企业提供的服务,将其纳入监管范畴,能够有效消除市场上无序竞争的乱象。
个性化教育的成本效益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将个性化教育纳入公共服务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使得教师智力资源的整体配置成本降低,变换更为快速、灵活、准确和高效,在师资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互联网的这种快速、灵活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方式,将会大大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政府在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上,应该努力打造教育资源与服务的“统一战线”,使得社会利益相关者都能穿越学校的“围墙”,提供教育服务。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服务开放,汇聚除学校以外的各类相关教育机构的服务资源,教育内容提供实现社会化供给、群建群享的机制,为教育供给的消费者(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内容来源。
总的来说,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是政府应有的职责。“互联网+”和大数据让政府提供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成为可能,双师服务,作为政府主导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如何构建多元、线上线下融合、适应学习者日益增长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内的一个大胆尝试,并在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运行上呈现出新特色:(1)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内容的转型升级,让优秀教师穿越学校、区域的边界实现了展现教学特长的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了教师教育影响力和教育服务范围。(2)面向个体的精准、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方式创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性需求教育。(3)全过程数据的跟踪与监测,促使师生形成个性化的标签,外化优势,实现扬长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追求幸福的生活形态和价值追求。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价值追求,达到“优质教育均衡”,是教育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让每个人各取所需、各得其长,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在个人自由的发展空间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因此,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也应当从“追求成绩、追求统一、强调苦学、强调服从”向“追求质量、追求个性、强调幸福、强调尊重”转型升级,打破原来单一分数的、单一知识、单一学科教学的追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给个性化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促进每个人的成长和能力发展,办让每个人都能有获得感的教育。
本期人物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
关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支持建设的首批高精尖中心之一,服务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是以教育科技创新为核心方向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桥头堡。
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推进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用互联网+的思路助力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实现。
中心汇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流智力资源,并与全球范围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专家通力合作,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从班级授课的标准化教育向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教育体系转型,从实现配置公平、机会公平向实现获得公平转型,从政府单一教育供给向开放办学、多渠道多元教育供给转型,全面探索移动互联时代的创新教育业务形态和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探索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新维空间站相关业务联系:
刘老师 13901311878
邓老师 17801126118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啦
快把“MOOC”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日好文☟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