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版延禧攻略:从博士宫女到院士皇后的晋升之路

2018 年 8 月 24 日 德先生

本文来源: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


这个夏天,万万没想到,居然是于正的剧火了。



从上映以来,剧中每天都有新热搜,每天都有各类新cp诞生,帝后cp、令后cp、卫龙cp、得体cp、恭桶cp……cp多到磕不过来,也不知pick哪一对好?


不得不说,于妈这次反套路逆袭战打得非常成功,大手笔投入的道具戏服,莫兰迪色调的画面布景,女主开外挂的“黑莲花”人设,让《延禧攻略》在众多同期流量剧中脱颖而出。



向来不爱清宫剧,连《甄嬛传》都没看过的小编我,这一次也算是借着《延禧攻略》,认识了一番清朝后宫的女人们。


上至皇后嫔妃,下至贵人答应,这后宫的管理无非也是定编、定岗、定级、定薪、定规矩嘛。


咦?莫名觉得有些熟悉,想我大学术圈儿,上至院士千人,下至各类学者,不也是高帽子层层叠起,等级鸿沟难以跨越么?



既然脑洞已经开了,就不妨将学术圈的帽子与后宫等级来画个线,看看在这“学术后宫”之中,想要打怪升级该是何等的艰辛。


第零级:宫女>>>博士


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但在学术后宫里,无甚技术专长,没有代表作傍身的老博我,就是辛者库小霸王——恭桶璎珞本珞了。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挣得比宫女还少。


若是侥幸生了一个半个Nature/Science,后面的路不可谓不平顺。但在辛者库,想也知道这比登天还难。


若是生不出来,哪怕你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逃不过一级一级升级闯关的宿命。



第一级:大宫女>>>博后



在清宫里,想成为后宫的主子,大宫女不是必经之路,但若是能成为大宫女,经常在主子们跟前伺候着,那晋升的几率也自然大些。魏璎珞也是在皇后的长春宫里服侍,刷足了存在感,才博得皇上青睐


为什么说大宫女像是博后呢,因为现在做博后,无非也就是两点原因:


一是觉得自己简历不漂亮,想继续赚经历攒Paper;


二是希望能够日后留在做博后的平台。


所以说这博后不是必须的,若是硕博期间成果足够亮眼,那早就被各大高校抢着收入后宫之中了。现在大多数高校里,除了特别优秀的,都不直接招收应届博士做教师了,而是进来先搞两年师资博后。师资博后出站的时候,参加考评。成功了就可续签三年讲师合同,正式加入宫斗,失败了,对不起,那就是年满25出宫的时候。


要说这出宫也不是什么悲惨的事儿,后宫主子身前的大宫女,那都是民间抢着要的稀罕人物,博后出来混公司,相信也自是如鱼得水,但要执着地留在体制内这个“紫禁城”中,那就少不了还要历经一番抢帽子大战。


第二级:答应>>>讲师



在后宫嫔妃等级的位分中,最低的就是答应了,《延禧攻略》中乾隆最初就是想把魏璎珞封为答应,因为她只是个内务府包衣的身份,要从最底层做起。但后宫里的答应实在是多,仅乾隆一人大概就有几百个答应吧

讲师又何尝不是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的调研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华中地区一所著名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大约有讲师100多人,而每年获得学校副教授的指标始终保持在两三个,院长无奈戏谑,要把现有老师副高职称解决,“看来只有评到本世纪中叶了。


比做答应更惨的是,各学校已逐步实施“非升即走”政策,若是讲师三年又三年的聘期内,没能评上副教授,那就拜拜了您呐~


北京某高校曾介绍他们获得副教授参评资格的门槛


近五年内主持75万科研经费;

发六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的SCI;

每年完成72小时教学任务;


注意这只是门槛,能不能升上副教授,看排名吧!


当然,如果你在此期间发表一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的Nature或Science,那不亚于直接诞下皇子,升级贵人或是一宫主位的嫔位那都是指日可待。


第三级:常在>>>副教授



虽说常在和答应都是这偌大后宫的最底层,也没什么太大的分别。从讲师到副教授,也不过是从一个职称到另一个职称。但据中部某著名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黄建林说,自从他升了副教授以后,总感觉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私下里,黄建林把它描述为一堵墙,“墙和城不一样。围城是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而翻过了这面墙,安全着陆,就没人再想翻出去”。


首先是名,“评上副高,才能被称为专家,进入高级知识分子系列,可以在全国流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社会名誉。”


更直观的体现在于利,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工资条上的差别:做讲师时,黄建林的年薪接近8万元;在升为副教授后,年薪超过10万。更丰富的内涵则是,有资格带一帮研究生干活,这都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


第四级:贵人>>>各类学者



看过《延禧攻略》的对最初皇上选秀的那段情节肯定不陌生,纳兰淳雪与陆晚晚一同入宫,只因纳兰淳雪为旗人,进来就比陆晚晚高了一个等级,还赐了个封号“舒”

在学术后宫里,副教授想熬成教授,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简单是指这升正教授的门槛,基本上所有副教授努努力,还是有希望可以达到的。还是拿上面的北京某高校举例:


近五年主持150万科研经费(看起来两个面上就可以,此时有了副高职称,再加上科研成果的不断累积,申请面上也不是那么难了)


发表10篇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的SCI,其中两篇本领域顶级期刊(只要有学生,论文篇数不难达到,顶级期刊可能略费劲)


每年完成72小时教学任务(这就不说了,常规操作而已)


没了,就这三条。


那为什么说难呢,难就在于这每年转正的人数有限制,达到门槛只代表有资格,能不能上正教授,看排名吧!


这样一来,在同样职称的条件下,能带一个什么样的帽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自从“长江学者”成为代表国内除了院士以外学术圈最高荣誉的称号以后,各省市、高校都纷纷推出了本土特色的头衔,什么“黄河贵人” 呸呸呸……错了错了,“黄河学者”、“泰山学者”……江河湖海的名儿几乎都被用了个遍。



为什么搞这些名头?还不是因为这跟丰厚待遇和学术资源挂钩。为了留住本省或吸引外省科研人才,很多地方不惜花大手笔。


以山西省自2011年起实施的“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为例,对入选特聘教授每年补贴40万元,有的甚至一次性资助科研经费500万元。“帽子”有无,待遇反差巨大。


第五级:嫔>>>青千,青长,优青,青拔



天啊,都升教授了才写到嫔位!

不过嫔在清宫里其实已经算是地位比较高的主子了,作为一宫主位,手底下可以养一堆“小妹”了(咳咳,只要宫殿足够大)。一般生下皇嗣才有可能晋升到此位,当然走后门的魏璎珞是个例外。


代表嫔位的帽子俗称“四青”是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中的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的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统称


之所以成为“四青”,是因为这几个帽子对年龄有限制,38/40岁和45岁,成为年龄轴上能否成为“人才”的两道分水岭,无形中让一些已经奔四但还没拿到帽子的学者压力倍增。


这四青的帽子就不仅仅是科研经费这么简单了,学术圈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只要申请并拿下了“优青”,就相当于在“杰青”的路上排上了队


一些高校,甚至部分教师认为,作为一名学者如果45岁还没有拿到帽子,基本就该急流勇退、靠边站了。是不是和后宫很像?一旦妃嫔年老色衰,再无固宠生子晋升之可能。


第六级:妃>>>千人,长江,杰青



终于写到妃位了!没想到后宫剧里经常看到,名额有限的妃位,居然对应到学术圈这里,就是我们终日仰望不可及的大牛们啊


千人、长江、杰青这三个title并没有孰优孰劣这一分,虽然评选标准相似,但评选领域却不同


长江学者倾向于教学科研这一领域,杰青集中在从事基础研究的个人,而千人计划涵盖范围较广,但又限制了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这一引进条件。就像《延禧攻略》中张嘉倪扮演者的原型容妃,就是我们熟知的“香妃”。这般有特点的异域风情女子,不需生子也不需积累后宫经验,就可直接位列妃位。



杰青每年160人,长江每年150名特聘、50名讲座,千人的话更是12年间共引进过2200多人。


“现在全国的人才计划那么多,导致评审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许多评审专家叫苦连天:不是在评审,就是在去评审的路上。”去年刚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说,“这不光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直接导致评审专家不可能花足够时间去认真评审,结果只能去数申请者刊发的论文数,或者看他过去戴过什么‘帽子’。


也有人戏称,学术圈这一套啊,放在后宫“发论文好比生女儿,申项目就像生儿子”,申不到项目发再多的论文也没用,没有实验经费,也不满足晋升的条件。


第七级:贵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



《延禧攻略》中,高贵妃曾忿忿不平地吐槽皇后有1000两白银的宫份,而她比皇后足足少了400两,但其实同为妃位,贵妃已是不同身份,毕竟普通妃子的宫份只有每年300两。


说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这个称号,大家可能有些陌生,若是说973首席或863首席是不是非常熟悉了呢。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都属于科技部的项目,而主持这些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一般都是院士或者杰青。所以说能够参与这些计划的学者们,哪怕还不是院士,地位与普通杰青已是不同


但2016年2月开始,科技部官网宣布“973计划”“863计划”成为历史名词,相应的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取代他们


虽说换了个名字,但经费拨款一点儿也没少。就拿2017年来说吧,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对2017年的48个重点专项和5个定向重点专项进行了拟立项项目公示,拟支持1264个项目,经费高达258.7574亿元。能拿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学者们,想必再也不用为了经费而操心。


第八级:皇后>>>院士



毫无疑问,这后宫之首对应的也就是学术圈的最高荣誉——院士。这是做学问人所能梦想的最顶级终点,也代表了中国学术圈的最高水平。


中国的院士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偏重于基础理论方向的中科院院士,属中国科学院评选;


二是偏重于应用方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中国工程院的评选;


以科学院为例,每两年大约60个新增,再加上每两年过世不少,基本是一个很稀缺很稀缺的资源...


院士不是一个人,院士是一个系统。


院士关键在于对科研经费与资源的分配权,有院士的头衔,以后相当多的资源会有意无意地向自己这边倾斜。学术界有个说法:一个院士就可以把所在的专业排到全国前5名。两个院士基本上能把所在专业排到前3名。三个或三个以上,很少见,必然第1。


排到这里,小编我是一口老血喷了出来……



没想到这学术界的title,比后宫的等级制度还复杂。


你以为科学的世界里是民主、平等的?Too Young Too simple。这些帽子就是人为的“权威制造工程”,把科研人员分成了三六九等。



许多人一戴上“大帽子”,就会觉得自己神得不得了,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明就里的年轻学生和局外人,也往往把他们奉若神明。不仅容易造成关系隔阂和交流障碍,而且会扼杀多数年轻人的创造潜力。


魏璎珞还可仗着皇上宠爱,一路开挂般地晋升,而我等还未看到出头之日的老博呢,想要在学术圈混出个名堂,大概比魏璎珞当皇后还难吧。





推荐阅读


登录查看更多
10

相关内容

这是第25届年度会议,讨论有约束计算的所有方面,包括理论、算法、环境、语言、模型、系统和应用,如决策、资源分配、调度、配置和规划。为了纪念25周年,吉恩·弗洛伊德创作了一本“虚拟卷”来庆祝这个系列会议。信息可以在这里找到。约束编程协会有本系列中以前的会议列表。CP 2019计划将包括展示关于约束技术的高质量科学论文。除了通常的技术轨道外,CP 2019年会议还将有主题轨道。每个赛道都有一个专门的小组委员会,以确保有能力的评审员将审查这些领域的人提交的论文。 官网链接:https://cp2019.a4cp.org/index.html
【纽约大学】最新《离散数学》笔记,451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23+阅读 · 2020年5月26日
 【中科院信工所】社交媒体情感分析,40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CAAI 2019】自然语言与理解,苏州大学| 周国栋教授
专知会员服务
62+阅读 · 2019年12月1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翟天临博士所发论文涉嫌抄袭(附各路证据)
曹雪涛院士团队:刚发完Nature,又发一篇Cell
The Measure of Intelligence
Arxiv
6+阅读 · 2019年11月5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16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