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程序人生”,选择“置顶公众号”
第一时间关注程序猿(媛)身边的故事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岳京杭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本系列分三部分:
上: 通信从业经历
中: 转行的原动力、计划、行动
下: 互联网从业经历
上:通信从业经历
最近两年,陆续有朋友向京杭君寻求转行建议。细聊之后,背后动机大致相同,迫切而现实:各种原因当初选错行业或工作,希望在还有能力纠正的情况下,奋力一搏改变人生轨迹,更上一个台阶。
「经纬张颖」说过一句话,京杭君深表认同。
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成长大概都会有七到十个十字路口,在每个十字路口你基本上都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你做错了选择,走了岔路,你只要能快速地发现,能回来,大概就还能往你想的生活跟工作的方向发展;如果你十个路口连走错三四个,就会越走越偏。
“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听没听过,熟不熟悉? 说的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做错了选择,走岔了路,要怎么修正?成长的十字路口,京杭君曾走岔好几次,每次纠正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中一次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选择了通讯行业。
12年研究生毕业后,京杭君正式入职「三星电子中国通信研究院」,从事手机通信协议开发相关工作,摸爬滚打几年,看透了这个行业,痛下决心计划转行,一翻调研之后选择了「资讯流推荐」算法岗位,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场景。15年到「猎豹移动」,16年到「百度」,1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一家互联网大公司。转行两年,收入提升两倍,幅度是原来在三星不敢想象的,过程有曲折有幸运。
转行意味着进入一个陌生的工作场景,需要重新适应,跨度越大,代价越高,迷茫和阵痛在所难免,一旦跨过这道坎,转行成功,看到的就是另一番风景,海阔天空,廓然开朗。
复盘当年和通信结缘,离开通信到互联网的整个转行历程,有关北漂,迷茫,思考,选择,行动,阵痛,改变,和继续前行。希望对初入职场的新人有所帮助。
01 北邮研究生
09年京杭君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到北京投靠一位初中同学,正式成为一名北漂。在同学租房里住了一周后,联系上了北邮的研究生导师,进入实验室开始接触项目,至此和通讯行业真正结缘。
北邮号称「信息通信的黄埔军校」,在通信行业有着广泛影响力,校友遍布包括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华为、中兴为首的民企,诺基亚、爱立信、思科、高通等知名外企的整个通信生态圈。在那个通信行业尚未衰落,互联网还没有「BAT」说法的时代,北邮毕业生的就业水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度令其他兄弟院校羡慕嫉妒恨。
京杭君当时所读的「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呢,光研究生一届就招了12个班,一个班70多号人,一届就是800多号人,加上计算机电子等其他相关专业,每年都向社会输出大量的技术型(程序员)人才。
京杭君所在实验室大Boss,号称北邮通信的三大牛导之一,是所有到北邮读通信专业研究生学位的首选。所谓牛导,是指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申请国家、企业的项目和经费有一定优势。所以本实验室所做的项目水准相对较高,福利相对较好,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强。学生相对会被其他实验室的同学高看一眼。
以上是背景,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加上通信这个行业相对封闭(远不如互联网技术圈开放),实验室跟外界交流也少,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假象中,按部就班地做着导师安排的项目,当然,出去实习也是不被允许的,实验室跟某些公司一样,早晚刷指纹。
记得09年开学不久,京杭君和另外一位同学邀请一位刚硕士毕业的师兄撸串取经,师兄学业非常优秀,本科gpa 前5/500(硕士阶段都不太注重考试成绩),他在「MTK」工作,动情之处,师兄大发感慨,遗憾没有去得了「爱立信」,因为那个时候全球金融危机,他所做的方向没有开放招聘。多少可以反映出当时通信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和公司选择倾向。
02 毕业
光阴似箭,转眼两年过去,已经到研究生2年级的暑假,实验室项目阶段性告一段落,后续事项主要交接给师弟们负责,开始准备找实习机会(这个时候出去实习在实验室里是不允许的,所幸自己导师比较开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验室里另一位老师名下跟京杭君同一级的一位学生,该暑假出去实习,回来后给记过处分),半个月后开始海投简历,忘记具体投了多少份,主要在互联网和通信行业。得到5个面试机会,4个失败,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通信协议开发」岗位面试通过,其时4G在国内产业届落地速度加快,实验室项目经验跟这个岗位要求高度匹配。于是一周后就开始了白天在三星实习,晚上在学校实验室干到11点,两个场景切换。
整个研究生第三年,基本都在三星实习,为什么没去尝试别的行业和公司呢?这是一个现实版「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真实故事。
京杭君读研第一年没有拿到奖学金,后面两年,一个导师下面的几个同学平分几个奖学金名额,刚好够大家抵学费,生活费就靠实验室发「工资」,刚开始一个月300多块,最多的时候1300多,印象中是这个数。靠着每年6000块的助学贷加第一学期从家里凑齐的8000多块钱,硬撑了两年。
11下半年在三星实习,200RMB/天,一个月满勤税后能拿到3000块左右,对一个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是一笔巨款。原生家庭嗷嗷待哺,外加毕业季的各种花销和毕业后的租房等需要花一大笔钱,请假出去面试都得仔细权衡一翻。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马上面临毕业选择,当时有几个选择:
1.运营商的下属国企(100%解决北京户口, 工资很低);
2.互联网公司(解决北京户口概率几乎为0, 工资高);
3.三星电子(往届100%解决了北京户口,本届大概率解决但不保证,工资介于1、2之间)。
对应大部分计划留京的毕业生而言,应届生身份第一份工作拿到北京户口几乎是唯一的机会,工作可以换,而北京户口只有一次几乎。京杭君也不例外,而且京杭君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意愿非常强烈,更为难得的一点,在学校实验室搞了这么长时间的通信,眼下国家移动通信网络正要从3G向上升级到4G,而在三星有机会到一线去见证这个过程,所以三星成了最好的选择。
京杭君同一宿舍不同导师的一位同学,在百度和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之间选择了后者,工资一个月不到7000块,2年后(14年)拿到户口又去了百度,16年京杭君也去了百度,时不时约个饭。
京杭君同一导师的几位同学去向如下,基本都在通信行业内:
1位到本校继续读博;
1位到中国移动总部,解决户口;
1位到中国移动设计院,解决户口;
1位到中国移动设计院,解决户口,后续到思科和亚马逊做销售;
1位到中国联通设计院,解决户口,后面跳槽到一家证券公司做分析师;
1位到北京微软,未解决北京户口。
03 三星电子
11年8月份去三星实习的时候,3件对三星手机影响深远的的事情正在发生。
1 .三星刚刚开启战略转型,全面由功能机转向安卓(Android)系统,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2. 当时GALAXY Note开发已经到了后期, 我所在的协议小组有几个工程机在用。看到Note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个屏幕,打电话盖住了半张脸,真有人喜欢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三星引领手机大屏时代。
3.国内4G网络商用部署加快了步伐,为后面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在功能机时代,三星手机一直是个跟随者,借助安卓系统、大屏、和4G网络在国内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三星手机翻身,一度如日中天,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和苹果分享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全部利润。后续又被国内一众安卓厂商狙击,又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三星工作将近4年(算上实习)的时间里,有几件事情对京杭君触动很大。
户口
12年三星电子通信研究院大概招了40多位应届生,入职半年后,户口指标下来,覆盖面不到二分之一,分配方案是大家抽签,京杭君不幸没抽到,后面复盘这里面有太多可操作的空间。原来从hr部门得到的反馈是个打分方案,京杭君来得早,工作表现比较好有一定优势,然而并不是,只能说 too simple ,native。而这彻底打乱了京杭君原计划在北京扎根的整个职业规划。为此郁闷了好几个月。
发展
京杭君所在的通信协议组,十几个人,基本都是硕士,北邮的占三分之二以上,他们学历个人资质都不比我差, 入行比我早,平时工作技术含量也不高,新人出头的机会在哪里?他们的现在就是5年后的自己,而这并不是京杭君所期望的。
房价
京杭君的mentor是一位北邮的师兄,跟他聊天得知,师兄06年毕业,他们毕业时的起薪跟6年后的12年差不多,而房价在6年间涨了三四倍,师兄毕业一年后(之前实习一年),家里帮了点忙,20万左右首付在回龙观买了120坪的房子,而京杭君呢,家里帮不了忙,急需反哺,房价却在继续上涨,如果在在三星继续待下去,以这里升职加薪的速度,在北京买房实属无解。
综合上述三点,基于既定的游戏规则,这里没有出路。于是开始思考,路在何方。落户失败既成事实,出路一时也找不到,那就争取各种机会更多更快挣钱吧。不同于后面三家公司,这份工作带有某种三星或行业特色。
加班
在北京三星电子是为数不多给1.5倍加班费的公司,听老同事说,早几年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加班工资比正式工资还高,那时北京房价还低,两年下来首付妥妥的,真羡慕那个时候。
组织上的领导也是实习时的面试官,一年后才知道,原来在学校是同一个实验室早几年毕业的师兄,他偏向于安排新人加班。刚毕业的新人极度需要用钱,又有精进业务的强烈意愿,所以也乐意接受加班安排。
那时一个月季度可以申请加班时间上限为108小时,平均到每月36小时,加满36小时加班费大约为月工资30%左右,这么算下来相比当时的BAT等互联网公司,薪水其实也不低。
制度的出发点往往都是善意的,执行起来有时候就变了味。比如这里的加班费,很多时候就成了为了挣加班费而加班。法定节假日3倍加班工资更是成了某种福利,只有表现好或者和领导认可才能申请加班。久而久之,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加班费,一旦公司效益不行,控制加班的时候,收入减少人们变得不可接受。
出差
业务特点经常需要出差,到杭州,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跟中国移动研究院,华为,高通等厂商的同志,分别代表终端厂商,运营商,网络设备商,终端芯片厂商调试4G试商用网络和4G手机的各种通信协议问题。
老人有家庭,也看不上这点差补,一般不乐意出差,所以跟京杭君同一年入职的小伙伴就成了出差主力,12年,13年差不多一半时间在外面出差,辛苦归辛苦,对于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屌丝而言,航班出行,中档酒店,外加差补,还有机会跟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同行交流,倒也乐在其中。
出差的几年间养成一个职业习惯,从机场到酒店,酒店到工作地点之间出租车途中,拿着工程机看4G信号的强度,目睹4G网络一步步在全国铺开,全然不知产业升级对一线的通信人意味着什么?
大概毕业一年后,还清了家里外债和自己本科和硕士7年间的欠下的助学贷款,开始琢磨出路。
中:转行的原动力、计划、行动
04 股市初体验
应届生身份第一份工作没能解决北京户口, 对于一个在北京受过高等教育、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后续留京生活的种种不便。户口就像内裤,穿着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空档就会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
身边留京的同学基本都解决了户口问题,感觉仿佛被一个群体抛弃,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大概能体会到京杭君当时的无力感。扎根北京注定会比那些已经落户的同学艰难,但仍未放弃。工作之余开始思考如何快速地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因为相对加速增长的房价和日渐见长的年龄, 到底能不能留下来,就看这两到三年的造化。
工作一年后还清债务,稍有余钱,开始研究股市,为何选择股市? 因为较早就懂得了一个道理:
1. 打工或者业余兼职做外包本职上都是同一种模式,出卖自己的时间,一份时间只卖一次,身体不适就不能进行,长远看缺乏可持续性,天花板低;
2. 投资理财是当代社会人必须学会的一项技能,越往后对财富积累影响越大,这是一项能带来「睡后」收入的方式,长远看,值得花精力去研究。
3. 股市入场门口低,不受场地制约。利用业余时间可进行,跟平时上班不冲突。受过高等教育,研究、逻辑能力得到长时间训练,理论上具有某种可行性。
4. 进可攻退可守,做不好继续上班,万一做好了就可以当做主业来做,简直完美。
一起租房的有个本科同学,他北理工硕士毕业在思科做销售(相比京杭君,这位同学意识更超前,目标更明确,现以是某明星创业公司总监,有关他的经历,可以另写一篇)。两人差不多同时关注到美股,先后开了账号。
为什么选择美股而不是A股,当时是这么考虑的:
1. A股乌烟瘴气,买方和卖方勾结,散户绞肉机;
2. 我所熟悉的公司都在科技行业,全球最好的科技公司基本都在美股上市。
13年六七月份,开始调研美股, 混迹「雪球财经」、「Seeking Alpha」,发现了「特斯拉」电动车,研究了一周,激动不已,当时有个说法,「汽车界的苹果」,这直接加速了京杭君的开户进程。
八月份开好户,找同学亲戚凑了10万RMB(输的起),发现「特斯拉」的时候,股价80美元左右,等开完户涨到110多,机会不等人。巴菲特说过,好公司好价格才值得买入,嫌贵,一直没有买。
彼得林奇说过:“普通人因为自己生活或工作经历,比专业人士更早获得市场讯息”,太他妈的对了。 毕竟从事的是科技行业,而传统科技公司成长慢,互联网行业公司造富神话此起彼伏,注意力自然而然落在了互联网行业,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这类公司财报,体验产品,调研市场占有率,分析商业模式等等不一而足。买过40USD一股的Facebook,50的奇虎360,150左右的百度,时间飞快,账户涨涨跌跌,转眼到了13年底,增值一倍。
行情好的时候,遍地股神,感慨股市真是知识变现的好战场,胜利带来过分的自信。找堂哥从老家民间借贷20万,年化利息12%,14年初追加投入股市,股票账户市值40万RMB。幻想以13年的业绩水平,两年内即可北京买房,财富自由亦指日可待,一切岁月静好。
而然事实是半年后(14年中),账户只剩下20万RMB,除去13年盈利,还亏了10万本金。加之美股晚上(北京时间)开盘,养成了盯盘的坏习惯,晚上醒来第一件事是瞄一眼手机股票行情,对健康亦造成不良影响。
反思和复盘,导致业绩不好的原因有:
1. 2到3倍杠杆,一旦遇到大幅回调,被迫割肉平仓;
2. 频繁操作;
3. 把握不好卖出时机(会卖的才是师傅)。
回头看,当初选择的股票到现在都涨了好几倍,求胜心切,高杠杆和频繁操作,对市场缺乏敬畏之心,非常不利于股市投资。
本来经济基础不牢固,亏钱更心虚。反思股市投资是一项长期事业,不可操之过急,风控第一,先考虑如何不亏钱。适时调整计划: 目前不宜投入过多精力,先把本职工作做好,打好根基,以图长远。
05 决定转行互联网
到14年8月份,算上实习时间,已经在三星电子呆了3年,因工作关系,跟通信产业链上下游同行有过不少接触,大家对行业前景看法普遍悲观。加之通信是一个大厂商的市场,作为个体,求职选择有限,跟热火朝天的互联网行业天壤之别。
当时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已经受到不小冲击,业绩下滑,作为一个员工能直接感受到的是所在部门组织调整。旁边一个80多人的部门被优化,一部分人被调到其他部门(京杭君所在部门接纳好几位),一部分合同到期不续签,赔偿N+1。据说这在三星中国通信研究院10几年历史中还是头一回,中年危机话题在内部又一次引起不小讨论。
面对裁员赔偿,有人欢喜有人愁。
1. 在市场有竞争力并且想出去的,争取被裁名额,高高兴兴,痛痛快快拿赔偿找下家;
2. 温水煮青蛙多年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一年,身边朋友工作上有一些变动。
1. 年初,研究生宿舍一个同学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跳槽到百度,薪资翻翻。
2. 5月份,表弟从一家传统安全公司跳槽到百度,薪资上涨2倍,比京杭君上面那位同学还高,当然比京杭君也要高。要知道京杭君这位表弟本科毕业(一所普通二本学校)不到两年,京杭君曾经辅导过其中考、大学报考、专业选择(其本科亦读了通信工程),触动不小。
3. 同龄但比京杭君早入职的两位同事,一位去了腾讯,一位去了百度,他们都离开了通信或手机行业。
4. 阿里巴巴上市,研究生对面宿舍同学毕业去了淘宝,上市前分到一些期权,按上市价算价值100W RMB左右。
30岁在即,不转行也许今后再无能力转行,以上,身边的案例,让京杭君下定决心,转行互联网。而这时,公司内部的一些变化利好京杭君的转行计划。
1. 4G通信技术,无论网络端还是终端,逐渐稳定;
2. 三星手机从以往的机海战略转变为精品战略。
上述两点,导致京杭君所属终端通信协议组工作量减少,找当时技术上的领导商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1. 继续留着这里,毫无扎根北京的可能,计划转行互联网,也许还有希望;
2. 需要时间学习新技能,希望少安排一点工作;
3. 年终考核差评本人来背,利好团队。
领导默许,希望不要影响其他同事工作状态。
06 行动
乔布斯在05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怎么串连在一起」,在我的经历中也有过几个这样的时刻。
互联网公司这么多,去哪家公司能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当然前提是有能力进得去。做美股分析调研科技网络公司的经历给了很大帮助,目标清晰明确。
1. 公司所从事的行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或者有潜力构造护城河;
2. 公司短期不会死掉,未上市,估值不高,创始人有分享利益的意愿;
3. 创始人有过创业经历,能力得到过证明,有较大概率确保公司能做大。
14年十月份左右,在京杭君选择中,有这么4家公司,排名依次是:
今日头条
创始人张一鸣83年生人,年轻有为,在头条之前做过做过酷讯、九九房,饭否等。
C轮估值5亿美金,商业模式(信息流广告)已经被百度、雅虎等公司被验证过。
滴滴打车
创始人程维83年生人,能力在阿里巴巴得到过证明。
打车行业空间巨大,已经具有巨头的样子。
小米
雷军,不用介绍,当时估计已经不低。
11年小米到北邮招聘,京杭君当面跟二号人物林斌请教过一个嵌入式岗位招聘要求。
在三星做手机也对小米手机的成绩有所耳闻。
美团
王兴,前面有过校内,饭否经验
O2O在当年火得不行
目标有了,一方面打听在这些公司里面有没有熟人,一方面从他们官网找招聘岗位信息,根据招聘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将来从业方向,学习新的技能。 到15年3月底,三星的合同结束之前,还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来准备。
下:互联网从业经历
07 选择大于勤奋
“如果你在火箭上有一个位置,别计较坐在哪儿。先上去再说”。
----前谷歌CEO施密特
有同学会问,为什么在你的候选名单里是「今日头条」、「嘀嘀打车」、「小米」、「美团」,而不是更为强大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公司在互联网行业简称BAT)。
在世界范围内,BAT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但他们已经比较成熟,好比一个人的青年或中年,高大威猛,要继续成长相对有限。而「今日头条」,在当时(14年下半年)还是幼儿或少年,既过了可能夭折的危险期,又展露了茁壮成长的潜质。这个时候加入公司,犹豫坐上了一辆快速行进的火车,哪怕打个盹,车也会拉着你前进。人们把这叫做「上车」。
加入这种快速增长的公司具体有哪些好处,拿今日头条举个例子。
首先,财务上享受公司增长的红利。
看一下今日头条的融资历程(数据来自网络,不一定准确)
天使200万人民币 12年初 海纳亚洲等3家公司
A轮200万美金 海纳亚洲
A+轮100万美金 12年底 海纳亚洲
B轮融资1000万美元投后估值6000万美元 13年年中 海纳亚洲、DST
C轮融资1亿美元投后估值5亿美金 14年6月 红杉领投、微博跟投
D轮融资10亿美元,投后估值110亿美元 2016年年末 红杉资本、建银资本等
京杭君有个同级(12年毕业)校友,毕业后在搜狗工作一年,13年年初加入今日头条。大概是第15号或16号技术工程师,当时公司总共60号人左右,13年年中公司B轮融资投后估值6000万美金,假设他加入头条时公司配给他的期权,这个时候值5万美金(30万人民币左右,非常保守的估计), 四年归属。时至文本写作,网上消息,今日头条寻求新一轮融资,估值300亿美金左右。那么,从他加入头条,到现在5年时间,他的这笔期权咱们毛估一下:
增值 300亿美元(姑且叫做F轮) / 6000万美元(B轮) = 500倍
C轮融资稀释(5亿-1亿)/ 5亿 = 80%
D轮融资稀释(110亿-10亿)/ 110亿 = 91%
假设最新一轮融资再稀释90%
B轮融资后对应5万美金的期权值现在多少钱?
5万美金 * 500倍 * 80% * 91% * 90% = 1638万美金
本文写作时美元汇率为:1美元=6.2649人民币
1638万美元 * 6.2649人民币/美元 = 10262万美元 = 1.03亿人民币
一个亿万富翁这这么诞生。
这还只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
其次,公司快速膨胀,被提拔的概率相对更高。
校友加入时60号人左右,现在最少4000人,人员增长66倍。在一个急速增长的组织里,成员得到提拔的机会比在一个稳定的组织里要大得多得多,实时上据京杭君所知,校友目前管理一个几十号人的团队。
再次,公司业务增长,有更多机会去解决一些有挑战性问题。
稳定的公司里,做螺丝钉的概率更大。
以上,足以让你作出正确选择,在有实力的情况下,不然就成了小时候的一道思考题,“以后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呢?”
08 转行面试
在三星工作的几年里,基本没写过几行业务代码。还好三星电子内部有个制度,「软件能力测试」,全球各地研究院的开发工程师每年都要考试一次,形式类似LeetCode,直到成绩达到某个等级,之后不用再考试。考试成绩作为研究院的一项考核指标,院里相当重视。所以每年都有这么一个契机锻炼程序编写。
14年年前基本都在恶补计算机基础知识,Python、Linux、C++、网络、编程(刷题)。因为毫无互联网项目经验,只能靠基础知识来补,年也在北京过,因为每天都在学习,要不是除夕夜12点烟花响起,都不知道那天过年。
合同到期前两周,15年3月下旬,开始出去面试,情况如下:
滴滴,找不匹配的岗位,请人内推没有后文。
小米支付,一面失败
美团金融,碰到装X面试官,一面失败
百度,3个月内面了5个岗位,3个到了经理面,1个通过定级T5(应用分发事业部,推荐工程师岗位,最后没有接受offer)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个:
今日头条
请校友内推「推荐系统工程师」岗位,很快安排面试:
面试安排在一个下午,那时今日头条还在知春路盈都大厦办公,两个技术面从1点半面到5点多,二面面试官比较内敛,都是一些技术问题,有基础,有业务面临的实际问题。交谈中得知他是创始人张一鸣在创办「今日头条」之前的同事,推理跟了张一鸣多年,按头条目前的估值,保守估计身价好几亿(人民币),两个技术面试结束,是HR面,基本都是例行问题,面毕,告知还有一轮技术VP面试,后续再约,然后引荐了一下内推的校友,也是第一次见面,聊了一些关于面试的情况,他说到这一步基本没问题,然后向他了解了一些关于这家公司的日常细节问题就告别。那个时候头条已经700多号员工,坊间估值20亿美元左右。
一周后技术VP终面,就像普通聊天,不涉及具体技术问题,提到了他以前的一些经历。
面试官叫杨震原,本科北航,大四得到直博机会,在实验室里学习,但是因为跟导师意见不和,导师给了评语“此生不宜继续培养”,然后被踢实验室。
-----本条信息来自于网络。
05年本科毕业去了当时还是小公司的百度,一干就是9年,离开时为「大搜」副总监。
受张一鸣邀请14年加入今日头条,职位为技术副总裁,负责「广告」和「推荐」两大核心系统。
面试官给人感觉比较和气, 发际线严重失守,这一点印象比较深刻。不得不佩服其眼光,两次职业选择时机神准,堪称经典。过程中问了京杭君
以前做过哪些工作
为什么转行
职业规划之类
去哪里面试过,拿到哪些offer
最后提问环节京杭君问了两个问题.
头条靠什么盈利
什么时候能够盈利
被告知:
信息流广告
随时可以盈利,目前不想盈利
面试结束送京杭君到电梯口告别。回家途中,感叹头条的增长之迅猛,早期员工何其幸运。如果读研究生期间没有把自己封闭在学校实验室,主动接触一下外界信息,像北理工的本科同学一样冲破束缚,哪怕请医生开大腿骨折住院病例,研一暑假就开始到企业实习,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层次,早一点进入互联网行业。那么早期加入嘀嘀、头条这样的公司的概率也许会大一些。
一周后,头条这边没有任何反馈,请校友打听是终面没通过。遗憾,错失一次坐火箭的机会。
计算机视觉方向的明星创业公司,PR说各种名校牛博,一面是个本科刚毕业清华小哥,头发蓬乱,人字拖,一身极客范,二面是一个微软亚研待过8年的博士,面试通过,offer也发了,考虑到公司业务方向跟本人基本情况相差太大,兴趣也不在这方面,最终放弃。为什么说印象深刻呢,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一个21/22岁左右的年轻小伙面试一个30岁大龄老码农。
猎豹移动
去猎豹面试纯属偶然,不知道那边HR从哪里弄到的简历,闲着也是闲着,岗位也是「推荐系统工程师」,就去了,一面北大小哥,二面面试官在百度待过一年多来了猎豹,跟京杭君同一年毕业,同在西安读的大学,后来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三面面试官上交硕士,美国待过多年,回猎豹做新闻推荐,也是京杭君后来的直属领导,面试过程效果奇好,沟通顺畅,三面结束面试官直接安排HR谈薪资。为什么这次面试效果奇好,因为他们问的很多问题,恰好都京杭君的射程范围内,碰巧面试不久前都精心准备过,回答广度深度都超出预料。所以啊,面试这种事情,运气的成分很大。
老虎证券
之前玩美股混「雪球」的时候加过「老虎证券」创始人巫天华微信,天华清华计算机本硕毕业后,一直在网易有道做搜索技术开发相关工作,业余玩美股,网络教授美股交易策略的收费课程,也组织一些免费的股市资讯分享,有幸参加过几次,水平非常之高。
一次偶然看到北邮期间同实验室高京杭君一级的一位师兄在天华朋友圈点赞,就问天华他们怎么认识的。天华说当年校园招聘是他面试的那位师兄,后来也是师兄的领导,圈子真小。
然后聊到了他们的公司「老虎证券」一些情况,约好时间过去看一看。几天后去了「老虎证券」,办公点在亮马前附近的一栋楼,开始接待的是技术负责人胡明,以前在畅游做过游戏开发,也玩美股,后面和天华合伙创业。了解到马上有一个360的资深技术人员来老虎负责技术,临走前见了天华,当时老虎80号人左右。一方面对开发业务系统没什么兴趣,另一方面当时已经决定去「猎豹移动」,对新闻推荐这个方向更为看好,后面的路更宽。离开前婉谢了他们的邀请。
从三星离职,失业83天后,最终去了猎豹移动。中间经历了不得不找同学借钱交房租的困难时期,压力巨大。
之所以去猎豹,一方面是看好推荐这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想等有了一年业务经验后再去「今日头条」试试。
参加这么多面试,总结:
社招(特别是工作多年)面试都要求有相关业务经验,如果你没有相关经历,面试官只能考你的基础知识,你要在基础知识强到某个程度才能弥补相关业务经验的不足。
面试结果由多重因素决定,候选人面试时展示的水平,是否对面试官的胃口,岗位缺人程度,匹配程度,其他候选人的情况。通过了说明你跟岗位比较匹配,不通过也不说明你不够优秀,马云当年应聘还被拒绝30多次呢。
失败了不要紧,你可以面试很多家公司,而最终只会选择一家公司工作,多想想自己好的一面,吸取教训,下次改进。
辞职面试,没有经济收入的情况下后期压力会很大 ,从开始面试到得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之间的周期之长可能会超乎你的预期。这种情况下容易作出短视决策,尽量避免。
09 猎豹移动
16年6月入职猎豹移动,所在部门负责「猎豹浏览器」上新闻推荐技术开发工作,当时公司层面提出了由工具向内容转型的口号,内部做了很多尝试。
转行,缺乏经验,开始注定会比较艰难,具体原因如下。
技能层面,需要学习新的工具,Java,Redis,MySQL,开发环境,以往工作中都没有使用过,短时间现学现用,节凑比以前快很多。
业务层面,熟悉一套全新的业务系统,自己负责的部分,上下游的部分,各种请教周边同事,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有耐心一五一十地给你讲清楚。
思维层面,互联网很多产品都是to C的,比如新闻阅读类产品,技术上可以实时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策略就可以做到实时调整,AB测试,数据驱动真真切切,这跟以往的工作模式很大不同。
大致经历了半年的适应期,终于能熟练应对本职工作(推荐策略上落地PM(产品)需求,优化业务指标,上线部署服务),逐渐得到上司认可,这时才有精力去梳理整个推荐服务业务逻辑。
一个资讯流阅读推荐系统,概括地讲,核心工作或团队分工如下:
理解内容:内容建模,整个推荐服务之基础;
理解用户:用户建模,精细粒度受致于内容模型;
推荐服务:结合场景,匹配用户和内容。
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有一套业务支撑系统:
大数据计算平台(hadoop,spark)
机器学习服务(CTR预估等)
AB测试实验系统
数据报表运营系统
存储系统(MySQL,Redis)
监控报警系统
上线机制
怎么衡量工作效果?需要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DAU(日活跃用户)
日均用户时长
留存率
点击率
……
往上一层,从生态系统链条看,几种角色和诉求如下:
平台厂商:(百度、头条等)生态主导,留住用户和内容创作者,广告变现水到渠成;
用户: 资讯获取,猎奇,开眼,打发时间;
内容创造者:(头条号,百家号等)吸粉,影响力,广告分成;
广告商: 品牌推广,直效转化
见过猪跑,吃过猪肉,接下来就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兼顾深度和广度查漏补缺,猎豹上班时间早10晚10,一周5天,利用周末、上下班途中时间和下班后除了吃饭睡觉锻炼身体外的一切时间学习,晚上通常学习到1点,那段时间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
读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习方法》、《Python自然语言处理》、最新论文等,这个习惯一直到延续到百度工作的一年,两年内读完了20多本机器学习方面的书籍,这应该是高中毕业后,学习强度最高的一段时间;
代码演练,《Python机器学习实战》实例,XGboost等;
网络和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
猎豹这一年成长很快,业务上对整个推荐系统的认识,相比转行之前有了全面提升。
猎豹这家公司,带有鲜明的老板个人色彩,京杭君自己能感知到的有:
傅老板时不时在公司搞个公开演讲;
晚上10下班免费打车,用公司滴滴账户,省去繁琐贴发票报销流程;
年会舍得花钱,仪式感颇强,15年豪华游轮日韩七日游,16年上海,17年澳门,这个时间,往往也是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最高之时
才一年,为什么要离开猎豹呢?两个方面的原因:
内容战略在海外市场并不成功,公司经营中心转变,不再像15年那么受重视;
公司在推荐、算法方面积累不深,继续留着提升有限;
最关键一点,京杭君在猎豹的后半年,两个团队在竞争内容推荐这块业务,所在团队落败,老大离职带走了一票人,另一部成员被收编,京杭君最后一段时间处于无组织状态,与其继续靠着,不如去外面看看机会。
这个时候京杭君又想起了「今日头条」,找一年前帮忙内推过的校友再推了一次,结果是简历卡在一年前终面的技术副总裁那里,「今日头条」再次尝试失败。
既然去不了心仪的快速增长的创业公司,那就先去大公司锻炼一下,为以后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攒能量。
国内互联网公司做「算法」哪家强,在京杭君的认知里,无疑是「百度凤巢」,于是,从某职场社交APP上联系了一位百度凤巢的技术经理,请其帮忙内部推荐,该经理告知:“凤巢暂未开放招聘职位,但可以推荐其他岗位”,就这样,简历推到了「首页事业部」。当时头条的内容流广告已经引起的百度的重视,百度内部从战略高度重视内容,首当其冲为手百Feed。两周内做了5场面试,除了最后一场定级委员会面试定级低于预期,其他都顺利。就这样去了百度。
这期间有个小插曲,拿到百度的口头offer后,在北苑华贸城请两位清华的老乡吃饭,一位跟京杭君同一年硕士毕业,在小米做新闻推荐工作,另一位年长几岁,创业小有成就。谈到后面工作选择时,年长的老乡建议看看「快手」,说快手增长很猛,小米的老乡也说从小米的平台看,「快手」数据很好。
「快手」CEO 宿华清华毕业,也是湖南人,做快手CEO之前折腾过好几个项目,曾经有一段时间,跟这位年长几岁老乡的公司合租一个办公场地。16年路过五道口时,见过楼顶上大大的「快手」Logo,所以对这家公司有印象。
于是回家就下载了「快手」,体验产品。从一位在快手工作的朋友打听到,当时「快手」员工总共100号左右,加班比较严重。上「快手」官网找招聘信息,找不到「推荐算法」类的岗位,于是又从某职场社交APP联系了「快手」CEO助理,最后不了了之。
10 百度
16年6月入职百度,了解到百度Feed四月份立项,以原来移动搜索事业部的2个小组为雏形,成立了「首页事业部」。
京杭君入职的小组,刚刚经历一次调整,一位T8带了几位T7、T6去了自动驾驶事业部,剩下一位T7技术负责人和一位经理(百度管理制度为技术负责人和经理双重领导),一位T6,三位T5,两位T3,总共8人。做Feed之前,他们已经闲了一个多季度,团队士气整体比较低落。因为其他团队不看好百度Feed前景或其他原因,京杭君所在团队反而得到一块好业务,短视频推荐业务。
每加入一个新团队,都从熟悉内部工具栈开始,因为有过一年相关业务经验,加上这边项目刚启动,没有历史包袱,所以上手很快。
来百度,京杭君目标明确,那就是借助百度平台全面提升技术水平。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把组内有权限的代码都读了一遍,从用户模型、内容模型、推荐工程架构,CTR预估各个模块的代码都读了一遍。
在这里,京杭君又一次有了圈子很小的感觉。为了整个大团队更好地协同,我们的推荐工程架构要迁移到另一个更为完善的架构。读代码看见, Author: xyz@baidu.com,好熟悉的名字,这不是京杭君北邮读研期间带着做过项目,低两级的一个师弟么。联系他,果不其然,该师弟当时在大搜事业部,这个框架是他在14年入职百度后不久开始实现的(师弟正式入职百度前实习了一年)。两人都感叹好巧,师弟给了设计文档,后面工作中碰到工程架构上的问题没少骚扰他。
不得不说,百度在技术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坊间笑谈,百度技术为TMD(头条、美团、滴滴)崛起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头条,研发leader几乎都是前百度人,大把从大搜和贴吧过去的人。
内部WIKI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他部门的项目信息都能看到不少,甚至自动驾驶项目,楼教主他们会议记录都能看到。只要有心,总能找到需要的信息,所以这段时间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外面看不到的东西,不局限于项目本身。
依托手百的海量用户,团队很快就作出了成绩,9月份的秋季晋升中,技术负责人升了T8,其他有资格晋升的也都升了。团队在扩大,内转和社招,到年底时已经扩大了一倍。
内部对Feed越来越重视,当时的口号是「搜索Feed双引擎」,「Feed再造一个百度」之类,厂长亲自报产品问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成绩有目共睹,于是就成了一块肥肉,很多团队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十月份,本团队的短视频业务交接给大搜一个团队,从新开始聚焦图集垂直类目推荐业务。有了短视频的经验,图集第一版上线各项业务指标远超预期。
离开北京
在百度,工作上的事情比较顺利,业务水平也有很大提升,年底的时候,对未来去向有了一些想法:
工作前四年基本没有考虑过买房子的事情,一直租房子住,前后一起合租的室友,陆续买了房子搬了出去,加之两次租房搬家和黑中介斗智斗勇的不愉快经历,买房子的想法逐渐强烈起来。
16年北京房价疯涨,虽然转行后工资有了大幅提升,始终涨不过房价,短期内房子问题照样无解。
在百度上班,正常上下班路上2个多小时,西二旗到百度科技园之间的一段路程,一到下雨等恶劣天气,能堵上一个半小时。同事们调侃:“后厂村路阻碍了北京互联网的发展”。以自己的条件,在北京生活工作性价比实在太低;
在百度能学到的东西差不多都学到了,短期内也难有大的提升。
于是就想着换一个地方,能买得起房子,还能有较好的工作机会。第一被排除是上海和深圳、房价太高。作为一个老家湖南的IT民工,多次考虑过回长沙,这边实在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杭州和广州房子还买得起,互联网工作机会也不少,于是
请腾讯的初中同学内推微信,微信事业部在广州,离家也近。
请阿里的研究生同学内推蚂蚁金服人工智能部,蚂蚁尚未上市,P7配期权,价值可观。
结果是微信没有下文,倒是接到几个腾讯深圳总部和北京的电话。蚂蚁这边简历推过去,无人处理,再推,又过期,反复几次。后来听说,一来年底部门比较忙,二来是他们内部组织调整。
17年3月底,偶然认识现在公司一个人,在北京出差,工作内容跟京杭君在百度高度吻合,而且这边团队缺人。内部推荐,面试非常顺利,就这样,17年5月来了杭州,7月,顺利落户,并在离现在公司开车15分钟的地铁边上,买了130坪的房子。
坐在来杭州的火车上,火车发动,想到过往很多事情,心情复杂,说不清楚是遗憾还是庆幸亦或是其他,无论如何,不后悔在北京的这段经历,8年北漂,就这么画上句号。
离开北京之前,提醒身边的好几位朋友,17年初的快手就是3年前的头条,重点关注,那边还有坐火箭的机会,17年7月份,原来在猎豹的同事,也是我当时的二面官收到快手的offer,拿到很好的薪水和期权,到本文写作之时(18年2月份),根据坊间快手融资传闻,这部分期权已经涨了4倍。
- The End -
「若你有原创文章想与大家分享,欢迎投稿。」
加编辑微信ID,备注#投稿#:
程序 丨 druidlost
小七 丨 duoshangshuang
Source: 三星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