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颜值颇高,言语亲和,有张充满朝气的年轻面庞,在科学家队伍里特别抢眼。41岁时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他是“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集团创建人、董事长,被称为“中国芯之父”,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历史。他的企业,如今成功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位居世界第一。对于这些头衔,作为当事人的邓中翰更喜欢被人称为“中国科学家”。
日前,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令为期7年。对于一个年营收上千亿的跨国企业,由于中高端芯片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在别人掐脖子的时候,瞬间就生死未卜。然而美国对中兴突然“封杀”,短期内必定会有所损失。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未必是一件坏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约,才更加让我们有动力快速突破技术障碍,补齐短板。
如何摆脱高精尖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如何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中国芯片之父”邓中翰,这位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图片来源网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邓中翰年少时,就和所有同龄的男孩一样,喜欢科学,崇拜科学家。1987年,他成功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并破格进入了黄培华教授的研究小组做科研。后来,他在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由此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
作为青少年时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的受益者,邓中翰回忆,大学阶段参加的科技创新比赛使他受到了启发和激励,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让他决定将科技作为要一生为之付出努力的方向。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及不懈的努力,1992年邓中翰顺利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在这个产生诺贝尔奖大师最多的高校里,邓中翰感受到硅技术和信息技术最前沿的冲击,他决定选修与自己专业有一定距离的电子工程专业。面对学校对他“知识结构有欠缺”的担忧,邓中翰闭门苦读,最终拿下了物理学和经济学的硕士、电子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多年来,首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毕业生。
留学期间,有一次跟导师去日本出差,使他对“社会责任”四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在一次科学报告听到这样一段话:假如我们停止了科学的进步,而只留下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中国人那样。
这段话深深地刺痛了他。遥想当年,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也曾震惊世界,但我们只满足于应用而从没追问过这其中的原理,如我们能继续探索其中的原理,那我们就会发展出化学、物理学等科学系统。
从此他立下誓言,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7年,邓中翰结束了学习生涯,来到硅谷创办了Pimix公司,研制高端平行数码成像技术,公司市值顶峰时达到1.5亿美元。看起来,他已经实现了富裕而安逸的美国梦。1998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找到他,向他抛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中国半导体工业可能要走一条新的道路才行,你想想看,有什么好的办法。”邓中翰意识到: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核心,中国的芯片技术必须发展起来。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直将钱学森视为偶像的邓中翰于1999年10月1日应邀回国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观礼。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看到一辆辆展示祖国成就的彩车经过,看到威武的解放军战士迈着正步走过,和万人齐唱国歌,那种振奋催人泪下。”邓中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他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就在建国50周年庆典的当天下午,邓中翰和创业伙伴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在那里他们确立了回国创业的决心,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芯片
在国家的支持下,邓中翰承担并启动了国家“星光中国芯工程”,并在中关村一间1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创办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开启自己回国创业的历程。
创业研发过程中,邓中翰遇到了很多困难。面对资金短缺,为了节约成本,邓中翰不通暖气熬过了整个冬天,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面对人才“断流”,他亲自上阵,到清华做兼职教授,培养人才。就是这一个又一个困难,让邓中翰更加坚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芯片!
2001年,年仅33岁的邓中翰和团队奋斗了一年多,委托加工的第一款芯片从首都机场运回。当这款芯片成功地从实验设备中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时,所有参与研制的工作人员沸腾了:第一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正式研制成功,不仅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还彻底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星光一号”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还出口国外,被苹果、三星、索尼等国际品牌采用。
“星光一号”诞生十周年纪念活动(图片来源网络)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定位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目标。”从创立伊始,邓中翰就清醒地意识到,产品研发并不是单纯地填补技术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空白。让“中国创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芯”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中星微电子果断地避开了CPU和存储芯片等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数字多媒体芯片作为突破口展开技术攻关。
之后几年,中星微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星光一号”到“星光五号”数字多媒体芯片接连问世。当年,“星光”芯片已被三星、飞利浦、罗技、创新科技、富士通、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2005年11月,中星微顺利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凭借核心技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大陆高科技公司。高价值核心专利,也使中星微的芯片分别于2004年和2013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邓中翰看来,国内半导体产业底子薄,在人才、资金方面也很缺乏,虽然过去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实践却很少,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突破点。“国内半导体产业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半导体芯片一年的采购额就达到上千亿美元,不仅造成贸易赤字,对信息产业发展、国家信息安全都很有影响。”
得芯片者得天下
多年以前,邓中翰就注意到处于萌芽状态的人工智能技术。2016年6月,邓中翰带领团队攻克了“基于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嵌入式深度学习机器视觉SoC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推出中国首款具备深度学习功能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星光智能一号”。今年,“星光智能二号”也将发布,这个芯片能耗更低,运算速度能达到第一代的16倍。
邓中翰与“星光智能一号”团队(图片来源网络)
正是因为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公安部一所和中星微,牵头制定了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安防领域技术标准的国家。这项技术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中广泛的使用,也为我国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更为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通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中翰回答新华社、新华网记者提问时,提出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不仅要有“弯道超车”的发展思路,还要有“换道超车”的科技创新理念。
邓中翰在“委员通道”回答新华社、新华网记者提问(图片来源网络)
他认为,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总体上,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芯片产业还是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国还严重地依赖国外进口的芯片产品来支撑我们的产业,但是我们在很多领域里面已经取得了突破和部分的突破,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这些努力可能要结合新一代创新技术来实现弯道超车。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标准等非技术因素的成份上去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领域是个无人地带,国外还没开始做,我们抢先进去做,就实现了换道超车。但包括在电脑、通讯里面很大成份上还是依赖于国外的芯片。在家电行业里面,有很多自己的产品了,但是真正改变这个状况可能还需要许多年的努力。
邓中翰认为,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应该说没有这些芯片的发展,我们很多想象的这些功能,都会变成泡沫的。“得芯片者得天下”,能否开发出具有超高运算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芯片,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豪强争霸的关键。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积累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若能在战略层面制订系统的推进计划,会给我国带来实现弯道超车、提升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绝佳机会。
此次中兴事件也印证了邓中翰“得芯片者得天下”的判断,事件爆发后,邓中翰表示:“我们一定要吸取中兴通讯这样的教训,在未来更注重信息产业,不仅要做大,特别是要做强,使得我们的核心技术能够不受制于人。”
两国之间在技术领域的竞争,终究还是靠硬科技,硬实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有主动权!依赖外物,终将会受制于人!作为科技工作者,邓中翰的责任更大了。
本文参考自:大洋网、2018“委员通道”邓中翰答记者问、电子工程世界、大康网。
扫描二维码,即刻报名参与IV2018
📚往期文章推荐
🔗美国封杀中兴事件最全分析:中国软肋被击中,国产芯片现状几何
🔗图解 | 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受理与评审、资助情况
🔗贺福初院士:发达陷阱可能被跨越,中华文明复兴将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华人学者竞选IEEE CSS BoG成员,为IEEE增添华人新力量
🔗王飞跃教授对未来工程师的建议:人生没有坏的经历,只有有价值的经历
德先生公众号 | 往期精选
在公众号会话位置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德先生往期文章!
人工智能|机器崛起|区块链|名人堂
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无人机
科研创新|网络安全|数据时代|人机大战
……
更多精彩文章正在赶来,敬请期待!
点击“阅读原文”,移步求知书店,可查阅选购德先生推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