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涵盖范围包括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这份世界级权威性榜单旨在寻找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应用和商业发展的青年人才,给予这些青年创新者应得的关注,肯定他们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工作,并且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达到“make a better world”的共同目标。自2018年3月12日第二届评选启动以来,评审委员会先后有海内外40余位来自学术、产业和投资界的人士加入。继首批32位评委公布之后,持续邀请到第二批重磅评委,其中包括(评委介绍见下文):李佳、吕芳铭、刘宇环、王小川、李巨、姚星、李世光、邱利民和 David Berry。
不管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还是商业发展,科学技术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努力。自 1899 年创刊以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直都是科技创新的倡导者和见证者,致力于关注技术突破与创新,每年评选的 35 岁以下创新科技青年,就是旨在提醒我们——在所有的创新背后,是一群有理想、有忧虑、有野心的年轻人。
该榜单曾经的获奖人包括:谷歌创始人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Facebook 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athan Ive、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主要贡献者张锋、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Paypal 及 Slide 创始人 Max Levchin 等。
随着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劲参与者、竞争者,其中崭露头角的中国年轻人也逐渐增多。2017 年,DeepTech深科技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将“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以下简称“创新35人”)榜单落地中国,并在 2018 年 1 月举办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上公布了第一届中国“创新 35 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科技青年英雄榜正式发布,35位中国入选者涵盖全球最前沿科学与技术)
图丨首届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部分获奖人合影
青年是人生开启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在 35 岁之前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奠定其人生发展的基础。“创新 35 人”作为一个前瞻性的评选,并不会以青年人过去的成就论资排辈,也不局限于时下最火热的技术,而是旨在遴选不仅可创新,还可良好地转化研究成果、有能力引爆未来的科技创新青年,并将他们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创新者社群。
一如 2017 年的中国区榜单评委中,多位重量级评委,比如鲍哲南教授 (斯坦福大学)、Ben Y. Zhao 教授 (芝加哥大学),James Collins 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卢冠达教授 (麻省理工学院)、杨培东教授(加州伯克利大学)以及周昆教授 (浙江大学),也都曾是该榜单获奖者。
图丨首届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评委名单
2018 年 3 月 12 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第二届“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评选报名正式启动(报名方式见文末)。
本次榜单目前已获得众多超重量级专家评委的支持,新增评委名单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现任谷歌人工智能中国中心总裁,云AI及研发中心负责人,并兼任斯坦福医学院教授。她的研究领域覆盖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研究,以及研发谷歌云端的各种应用从而为各种产业提供解决方法。
李佳教授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她曾在雅虎实验室管理视觉计算和学习团队,后加入谷歌前,任Snap的研发负责人,并带领团队创新。
吕芳铭,1980年毕业于台湾中原大学。后进入惠普,先后担任,惠普(台湾)计算机系统集团经理和惠普(亚太区)测试及测量集团负责人等职位。之后加入凌云逻辑半导体公司担任副总裁及总经理,主要负责亚太区业务。后其自创ODM制造公司被鸿海精密集团收购,至今任鸿海精密副总裁。
刘先生于1993年创立美国中经合集团并任公司董事长,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进中国。中经合目前在管理9支私募基金,包括和创新工厂共同管理的一支创新发展基金。总管理资本近10亿美元,所投资公司总资产规模高达数百亿美元。
王小川先生,现任搜狗CEO,前搜狐高级副总裁兼CTO。他先后发明了有5亿多用户在使用的搜狗输入法、搜狗搜索等互联网标志性产品,被公认为中文信息化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时代,他带领搜狗公司发展语音、图像、翻译等AI技术并率先实用化,带领搜狗公司成长为国内用户规模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以及赴美上市中国人工智能第一股。
李巨是材料学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曾获2005年美国 “青年科学家工程师总统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2006年材料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奖(MRS Outstanding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07年度《技术评论》杂志“世界青年创新(TR35)奖”,2009年美国金属、矿物、材料科学学会(TMS) “Robert Lansing Hardy”奖。 2014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2014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2017年入选材料研究学会( MRS )会士。
姚星,担任腾讯公司副总裁,为公司组建世界级跨学科技术团队。他主导创建了腾讯的企业级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2016年4月)和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2018年3月),并管理其核心项目。在2004年加入腾讯后,他历任技术工程事业群TEG(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的架构平台、基础架构和搜索技术等多个部门总经理,领导研发了腾讯的存储系统、搜索引擎、云平台和微信红包等核心基建项目。
李世光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模态感应器与制动器”发明人,研究领域覆盖光电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制造与精密测量、微机电与纳米系统等跨领域及系统整合等方面。
现任台湾大学电子工程学学研究所、应用力学研究所及工程科学与海洋工程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及工研院董事长。
邱利民,199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教授。曾先后留学日本、德国、美国等国际著名低温实验室。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1)、求是特聘教授(2017)、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2000),钱江特聘专家。
主要从事低温制冷机、大规模气体液化分离与LNG冷能利用、大功率电子设备高效冷却等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100余项。
David Berry在2005年加入全美最著名的生物医疗投资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他在投资和培养具有科技开创性的创业公司方面,为Flagship带来了独到的视角。David拥有超过200项专利及专利申请。在Flagship,David曾联合创始和帮助超过20家生命科学和可持续技术方面的创业公司,目前多家公司已经上市,包括Seres Therapeutics、Joule Unlimited、Evelo Biosciences、Eleven Biotherapeutics、LS9、Axcella Health和Indigo Agriculture等。
首批32位评委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Eric Horvitz 对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决策、人机合作等多个领域均有涉及,研究成果落地到健康管理、交通、电商、操作系统、空间科学等不同方面。Eric Horvitz 因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贡献,曾获 Feigenbaum Prize 奖和 Allen Newell Prize 奖。并获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协会主席。
联发科技是全球前五大无晶圆半导体IC设计公司,产品着重在无线通讯及智能终端机领域。各式晶片支持世界各地的行业标准,广泛地运用在手机、电视、网络与各种智能设备中。2012 年、2014 年及 2016 年,蔡先生获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百大CEO”殊荣。2015 年,蔡先生荣膺全球半导体联盟(GSA)颁发“张忠谋博士模范领袖奖”。
王坚博士于 2008 年 9 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作为阿里云和 YunOS 操作系统的创始人,王坚于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9 月担任阿里云首任总裁。2012 年 9 月,王坚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自 2015 年 5 月起担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前,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杨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其研究小组在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2015 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杨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周志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出版《机器学习》(2016)与《Ensemble Methods: Foundations and Algorithms》(2012),经常担任NIPS、ICML、AAAI、IJCAI、KDD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的领域主席。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IEEE南京分部副主席。
高通工程研发领导者,同时也是高通布局机器人市场的重要推手。数年前,Charles Bergan 就已经开始了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领域的探索,协助高通发展可运行人工智能的手机软硬件。高通著名的“神经形态芯片”就是由 Charles 全权负责设计开发的,他的目标是将深度学习变成智能手机的基本配备。
鲍哲南教授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她开拓了高电荷迁移性质的聚合物半导体和空气中稳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她采用新的印刷技术制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单晶有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她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机晶体管驱动的全新结构的电子纸。被评为《自然》杂志 2015 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鲍教授曾在 2003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陈刚教授是国际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认为,陈刚教授因其首次打破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而被授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称号。
Daniel E. Hastings 博士曾担任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系统工程部主任、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联盟首席执行官。Hastings博士同时也是空军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也是 Charles Stark Draper 实验室主任及公司董事会成员。
Ian 的研究兴趣涵盖大多数深度学习领域,尤其是生成模型和机器学习安全和隐私。他发明了生成对抗网络,是最早研究对抗样本的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同时还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深度学习》一书的第一作者。2016 年,他在 OpenAI 组织了“自组织机器学习会议”(Self-Organizing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Ian 曾在 2017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国际著名的营销学专家,曾经在沃顿商学院任教多年,任沃顿商学院出版社主编委员会主席,硅谷开源软件公司 Cignex 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之前,Schmittlein 曾任多家国际企业商业咨询顾问,如 AT&T,American Express, Boston Scientific, Ford Motor Company 等。
胡玲文博士在核反应堆设计、安全分析和应用方面有超过20年的经验。她提出了研制“次临界设施”的计划,计划打造小型、安全且造价低廉的核反应堆,而核反应堆的原型堆将会是在 1974 年就建成的麻省理工学院反应堆上进行升级。采用新方法后费用将会得到大幅缩减,连建造时间也可以被压缩一半。
Michael Hurlston 曾先后在Oren半导体,Avasem 集成电路公司,Micro Power系统公司,Exar 和 IC Works 等公司工作。后于2001年加入博通,担任多个销售,市场和其他管理职位,后升任博通公司移动连接产品/无线通信和连接业务总经理。于2018年1月被任命为 Finisar CEO 和董事会成员。
季维智是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理事(2016-2018),“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Dim-Lee Kwong 教授是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资讯通信研究所(I2R)的执行董事,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他领导的跨学科团队由超过400位研究人员(250名以上的博士)组成,致力于与一些战略性产业、医疗机构和政府机构一起解决未来制造、医疗、金融服务和数字化的需求中的问题。
现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国家高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此前,李俊峰先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刘炯朗,前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国际知名学者,在即时系统、电脑辅助设计、VLSI布局、组合最佳化、离散数学等领域均有杰出贡献。曾当选 IEEE Fellow、ACM杰出会员。2011 年荣获“电子设计自动化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卡夫曼奖;2014 年获 IEEE 基尔霍夫奖;2015 年获中国计算机科学协会海外杰出贡献奖。2016 年获 ACM/SIGDA 先驱。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卢冠达教授是 MIT 合成生物学中心的核心人物。共同创办了多家针对人类健康研发创新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 Sample6、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Eligo Biosciences、MBCure 及 Engine Biosciences。曾荣获 ACS 合成生物学青年研究员奖、生物医学工程期刊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新创新者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埃里森医学基金会新学者奖等。
Anima 的研究专注于大规模机器学习领域,尤其是高维统计及张量算法的发展和分析,开创了在非凸优化问题上寻找最优解决方案的研究。她为亚马逊旗下最赚钱的云服务部门 AWS 展开前瞻研究,数学、张量、算法是核心,云服务、机器学习都是手段,只为达到她“解放人工智能”的最终目标。
他被誉为“可穿戴之父”,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款通用可穿戴计算机,此后,他相继发明了包括智能手表可视电话、高动态范围成像技术、EyeTap 数字眼镜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创造性技术与设备。2013 年,Steve Mann 教授召集了全球在义体人类伦理道德、监控和逆向监控、人文智能等领域的顶尖思想家,形成了世界上首套超人工智能和多感觉增强的道德体系。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学博士,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博士是中国“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硬科技创新联盟发起人,致力于硬科技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科技创业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发展主旋律的观点。 致力于打造硬科技创业雨林生态,目前已成功孵化 140 余家硬科技企业。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机器学习系主任、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国际人工智能协会(AAAI)会士,Tom Mitchell 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撰写了机器学习方面最早的教科书之一《机器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著名学者。
Dan Roth 的研究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推理的方法帮助机器理解自然语言。他是 AAAS、ACL、AAAI 和 ACM 会士,曾担任《人工智能研究》(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的主编。2017 年,他因“在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和推理领域中做出重大的概念和理论创新”而获得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颁发的约翰·麦卡锡奖。
Donald Sadoway 是世界顶级材料化学家,他曾发明一种全新的电极,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两倍以上,更发明了“液态金属电池”,让大规模电网级别储能成为了可能。他还很擅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开设了全 MIT 最受欢迎的课程,直接导致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诞生。
史元春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所长,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普适计算研究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多媒体。
曾任 Lyric Semiconductor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基于 Vigoda 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的博士研究成果,开发出了用于数据机器学习的首个微处理器架构。后被 Analog Devices 收购,并将 Lyric 公司的技术应用于时下的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医疗设备、无线基站及汽车制造中。Vigoda 博士曾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三菱、惠普、圣菲研究所主持并参与科研。
Oriol 是 Google DeepMind 的深度学习及应用开发研究员,此前在 Google Brain 工作。他专注于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强化学习领域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目前,Oriol 正在负责领导 DeepMind 的人工智能团队在美国著名游戏公司暴雪(Blizzard)开发的游戏星际争霸2中对战人类。
张峥现任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兼任纽约大学纽约分校库朗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系教授、以及数据科学中心教授。在加入上海纽约大学前,陈教授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建了系统研究组,并担任首席研究员及区域经理。在迁至北京工作前,张教授还是惠普实验室的项目总监及技术骨干。
360 集团创始人兼CEO,知名创业导师,免费安全之父。2006 年,周鸿祎创立 360,创新性地推出“免费安全”战略,颠覆了传统互联网安全行业,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新格局。2011 年 3 月,周鸿祎率领 360 集团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将之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安全企业。
周昆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周昆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并行计算。在图形学基础算法、GPU 并行计算、虚拟化身、可计算制造等方向取得多项成果。曾在 2011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赵瑞林,现在是 Illumina 大中华区的总经理。加入 Illumina 之前,他负责 Thermo Fisher 中国区的市场部和商业运作部门。他还曾经在 Orbusneich 担任过财务副总裁,以及在微创医疗担任商务发展副总裁和大血管事业部的总经理。他还曾经是强生公司负责产品设计的工程师。他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健康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医学工程学和医学物理的博士学位,以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参选资格:
年龄:参选者年龄须在2018年8月1日时不满35岁(即出生日期不早于1983年8月1日)。以身份证或护照文件上的年龄为准。
国籍:参选者必须为中国籍(含港澳台,所在地无限制)
学历:本评选对学历没有特别要求
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电子计算机与硬件、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纳米技术和先进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
评审机制: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目标就是发现真正的创新——不论是新技术的发明,还是现存技术的创新应用亦或是价值革新。不论是发明了一种新的实用技术,还是通过将现有的技术应用到不同寻常的场景中,从而产生了新的领域、服务,或是解决了重大的现实问题的人,都可能是我们所寻找的创新者。
在评审参选人的时候,会考虑7个因素:影响力、独创性、勇气、时效性、企业家成就、沟通技巧及为贫困地区带来的改变。理想的获奖人需要在这些方面体现出竞争性。但是这些因素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权重标准,候选人亦无必要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
若以当选为目的与评委进行相关沟通,经证实后,主办方将取消参选人本年度的参选资格。
时间安排:
2018年6月30日:报名截止
2018年7-8月:评委评审
2018年9-10月:中美编辑部统计评审分数
2018年11-12月:通知获奖人
2019年1月21日:于国贸大酒店群贤厅举行颁奖典礼 公布获奖名单
评选材料:
1.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或护照信息页扫描件
2. 简历:中英文简历各1份
3. 个人创新工作陈述:中英文各500字左右。
个人陈述应当以第一人称尽量精简地描述参选者的创新工作,尤其是关于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可以提供相关的媒体文章、同行评估的论文或公司网址等信息供评审委员会参考。
4. 推荐信:3至4封,包括推荐人信息(姓名、职务、所属机构、邮箱),中英文各500字左右。
推荐信应阐释推荐人和参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认为参选者所做的工作很杰出。避免过于泛泛的描述。推荐信须有推荐人签名,并附所在机构的信纸抬头,可为扫描件或电子版。
请将申请材料发送至邮箱:tr35@mittrchina.com,邮件主题为:姓名+所属机构+研究领域,申请材料请打包压缩后以附件的形式上传,简历、个人陈述和推荐信请使用PDF格式,文件名称请按下列格式编辑为:
1. 简历
2. 个人陈述
3.1 推荐信+推荐人1姓名
3.2 推荐信+推荐人2姓名
3.3 推荐信+推荐人3姓名
4. CV/Resume
5. Personal Statement
6. 1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1
6.2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2
6.3 Recommendation Letter+ Referee 3
7. 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页扫描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