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衡潭
作者简介 | 石衡潭,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文艺奖得主,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讲员,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副研究员。曾经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学门》、《文化中国》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译文和在出版社出版专著共计四百余万字。主要著作有:《电影之于人生》、《电影之于人生二集》、《光影中的信望爱》、《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论语遇上圣经》等;译著有《基督教神学导论》、《自由精神哲学》、《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等。
石衡潭博士所作的“透过电影看人生”、“影视之于人生”与“《论语》《圣经》对读”系列讲座已经在海内外进行六百多场,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中原大学、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学府与单位,并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环球时报》英文版、《天风》杂志、香港良友电台、美国《侨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大力报道。
文章来源 | 香柏原创
主持人红娘
相约香柏,认识生命,传递信仰,亲爱的香柏沙龙的读者朋友们,晚上好。又到了我们相约的时间,我是红娘。
功成十架血半溪,
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
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
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
七言一毕万灵啼。
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写的《十字架赞》。康熙还写过《生命之宝》一诗,最后一段是:
“天门久为初人闭,
福路全是神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
儿子明分得永生!”
从这两首康熙皇帝用中国古典诗的形式创作的信仰告白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他对耶稣十字架的认识和他生命的选择。
从明清开始,基督文明已经融入到了中化文明的大家庭,并且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今天我们的讲座邀请的依然是石衡潭博士。上一次我们从中国文化及其认识误区开始,石老师回顾了明末清初以来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相碰撞进而沟通的历史,指出了基督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自明清以来,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基督教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的影响,下至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上至国家的最高权柄,这其中有清朝的皇帝康熙,民国时期的总统孙中山等,他们的生命籍着基督而转变。
这期间众多的传教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他们对中国传播基督文明,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他们曾经是最早领悟中华经典并把四书五经介绍给世界的一批人。
今天我们继续邀请石衡潭老师为我们继续上周的讲题: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有请石老师!
传教士与早期中国基督徒著作属不属于中国文化?
上面,列举了这么多传教士的著作,包括一些早期中国基督徒的著作,那么,这些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化呢?属不属于中国文化呢?我觉得应该属于。
1、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比他们在所出生国生活的时间还长,甚至不少死在中国葬在中国,如天主教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都是如此,新教的戴德生等人也是这样。那时候没有国籍制度,但根据他们居住在中国的年限和对中国的贡献,应该说他们已经是中国公民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都向朝廷称臣,皇帝对他们也非常器重,不少人是生活在康熙皇帝宫廷之中,是皇帝的内臣。
2、他们用汉语写作,其著作在中国出版,其主要读者是中国人,也讨论中国问题。他们的这些著作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后来被朝廷禁止、收缴。后来清朝编《四库全书》,一方面保存了一些文献,另一方面把不符合朝廷旨意的一些书籍、著作烧毁了。当然,有相当一批文献被传教士们带回去了,现在收藏在海外的一些图书馆和档案馆里。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保留一些,但是更多的是在海外,但它们并不能为所在国普通人所阅读和欣赏,所在国也没有将之当作本国文化。
3、再说,根据今天的惯例也是如此。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原来是中国人,但他后来入了法国籍,他也是用法语来进行创作的。这样,他的作品就成了法国文学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算为中国文学。至少应该各占一半吧!若他在法国,可仍然坚持用中文写作,也是面对中国读者来写。那他的作品才更可能算为中国文学。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作家小泉八云(Kozumi Yakumo1850-1904)。他1850年生于英国伦敦,是旅居日本的英国人,原名是Lafcadio Hearn。到了日本,与岛根县松江中学的英语教师小泉节子结婚,后来才成为日本人,在东京大学担任英国文学教授,他的《陌生日本的一瞥》,《来自东方》和《心》等作品颇负盛名,他被当作日本作家,甚至被奉为现代日本怪谈文学的鼻祖。
4、又如佛教本源自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佛教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并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宗,而且出现了不少经典,如《六祖坛经》、《指月录》、《永嘉证道歌》、《无门关》、《宗镜录》等。到现在,几乎没有人把佛教当做外来宗教,大部分人都将之视为中国文化。
那么我们对照来看,这么多传教士,他们为了中国,活在中国死在中国,为什么不能称为中国作家呢?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作品当做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呢?更不要说那些早期中国基督徒的作品了。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不只有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宋明理学,儒家也不只是朱熹、王阳明这些人,还应该包括这些传教士、早期基督徒儒者。我认为他们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说,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广泛传播与阅读,没有受到应有的肯定与重视,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去继承这个文化传统?为什么要忽略这个传统?
2009年,张西平教授在一篇文章的末尾就提出:“正像韩南在评价19世纪基督新教的传教士的小说时所讲的,在人们关注中国现代小说时,传教士小说完全被忽视了。同样,在我们关心明清小说时,也很少注意到来华传教士们的小说,特别是像马若瑟这样用章回小说来讲布道的小说,实属罕见。我们应将传教士的证道小说或寓言等列入明清文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他只是就传教士小说而言,我们应该扩大到传教士的全部著作。
现在,真的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宝藏,我们要使用之,传承之,发扬之。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未来
▼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一个是要有新的观念,一个是要有新的材料。首先说新观念。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受到希腊罗马二元论思想的影响,把灵魂看做崇高的,把肉体视为邪恶的,是灵魂的桎梏与拖累。在文艺复兴前的近千年间,以克制肉体愿望的方式来达到敬虔,获得救赎。苦修主义盛行,修道院遍地。不少人用极端的方式来比赛苦修,甚至居然有人在沙漠中的一根柱子上一直生活了四十年。
后来,到十五世纪,德语的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Nikolaus von Kues)。库萨的尼古拉认为:人最极致表达自己作为上帝的被造物,不在于接受一切均被安顿的本然。人既为上帝所创造,却同时拥有不能穷尽的创造能力。人只有在创造中,才能完成其本性,行使其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上帝对人的期待,便不在于要求人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遵行他的每一项法令,反之,上帝为人提供极其宽广的天地,让人借行动来发挥种种的潜能。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他可以去改造,加以塑造的一个天地,他需要自己将这个世界来加以塑型。
这个思想影响了很多人,包括马丁路德。马丁路德本来是天主教的修士,他以前也是按照天主教的生活方式来苦修。就是用睡地板、鞭挞自身等方式来与情欲争战,但他发现毫无益处,把自己身体苦待得越厉害,欲望就越强烈,他认为这样是不行的,他心里没有平安。最后,在圣经中发现了“因信称义”教义,他认为人获救不是因为自己修行多么好,而是因为真正相信耶稣基督的救赎,相信耶稣基督在十字架流血受死——这样代赎的功效,所以最后他心里才真正平静了,才获得真正的平安。他开始反对天主教的一些做法(如赎罪券)以及一些观念,他在1517年的时候在教堂门前贴出来,以《九十五条论纲》向当时的教廷神学及其礼仪习俗发起了挑战。由此,就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那么,西方的文艺复兴跟这些教会人士所带来的一些新的观念,是分不开的。近代以来,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并以“自然的人”概括这种人的特质,但比较起来卡西尔的人是“艺术的人”的表述更为恰当。
今天的中国,也进来了新思想新观念,重要的是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要进入人的头脑,要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新材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对希腊罗马艺术文化的重新发现,对希腊文圣经的重新发现。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攻击东罗马帝国,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当然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也有一些东西被拿过来。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样,很多古代的东西被人们重新地认识。从宗教方面来说,中世纪用的圣经是拉丁语的译本,叫武加大译本。这个译本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有些地方不准确,圣经的一个字,甚至一点一划都是不能动的,对一点一划的错误理解都会影响整个教义,造成极大的偏差,所以文艺复兴这个时代的学者,就开始认真学习古代语言文化,不少的学者成为希腊文、希伯来文专家,他们研究原文圣经,重新理解圣经,就发现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一些错误。这个时候他们也从原文直接把圣经翻译成民族语言,像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语,像丁道尔把圣经翻译成英语等等。伊拉斯谟也是著名的希腊语专家。这些新材料给这些人打开了新的眼界。于是,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对照我们今天来说,我们中国也是有新的思想观念进来了,现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要像清朝那样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了,西方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的这个源头,也进入到中国。这会对中国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明清之际基督(天主)教文献在世界各地图书馆、档案馆被挖掘出来,许多都是从来没有面世的,沉睡在故纸堆中,国内也开始翻印出版这些文献。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主持了一套《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就是从这些藏书里面挑选了一些最重要的影印出来。在2015年12月19日北京召开的关于中国天主教史的研讨会上,上海复旦大学的李天纲教授将这批文献与敦煌文献和甲骨文相提并论,并将明清基督教研究与敦煌学、甲骨学并列三大学问。这是很有远见的。
▼
二、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有没有可能产生?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有可能开始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其实,当代的一些学者、思想家也在做这方面的思考,在做这方面的预备,刘军宁教授就有一个中国文艺复兴说法,也在做这方面的呼吁。当代中国思想界有很多的思潮,有新左派,有保守主义,其中也有新儒家,自由主义等等。新左派还在顽强的奋斗,甚至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但是实际上他们影响力、号召力,大不如从前。保守主义在分化,大陆新儒家在向儒家宪政、政治儒学发展,但很多人并不看好,包括海外的余英时教授,甚至他认为这是儒学的“死亡之吻”。港台的一些新儒家对此也有一些批评。自由主义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不能作为一个领头羊带动中国文化向前走。实际上很多人都在向基督教思想来转。比如说,刘军宁教授,他被认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后来他又趋向于保守主义,1998年他编辑《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后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同年他又出了《保守主义》,他在向保守主义寻求资源。最近,他又出版了《天堂茶话》(2016,东方出版社),这本书是讨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关系的。2016年5月29日,他在“羊16”微信群还举办了一场题为“天道与自由”的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的讲座。在讲座中,他对中国儒家的一些传统概念进行了批评,比如说,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无数儒家所推崇所向往的一个崇高境界、理想境界,但刘军宁说:这太骄傲了,太夸张了,太狂妄了。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一个资格,他甚至认为这有点疯狂。他自己也认为他要重新地发掘中国早期文化的超越传统,来指导今天的现实。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天道跟基督教的神道就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都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信号一个标志。
当然还有很多的学者在转向基督教,如杨小凯、任不寐、余杰、陈浩武、杨鹏等。杨小凯曾经是红卫兵,1968年,他写出了《中国向何处去》,名噪一时,也因此被判刑十年。在监狱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刘凤翔基督徒,慢慢开始接触了解基督教。后来,他到美国念经济学研究经济学,据说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他的研究都非常赞赏,最后他也成为基督徒。杨鹏的《上帝在中国源流考》(2014,书海出版社)梳理中国文化中的“上帝”观念,指出上帝一直临在于中国文化之中。陈浩武做“石门坎”文化研究,也就是研究英国传教士伯格理,现在他又在进行英国历史文明之旅。杨鹏和陈浩武,一个找中国文化之根,一个溯英国文明之源,最后都找到基督教那里去了。
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的新儒家代表之一郑家栋也转向基督教。前几年他出了一些事情,最后也因为这件事情导致他转向基督教,成为一个基督徒。他最近出的一部书是《从儒家到基督徒》,这也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在儒家的内部,引起极大的震荡。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之中,基督教一直是潜流,但并非没有起作用。2013年9月4日晚,一份有许纪霖、何光沪、黄纪苏、秦晖、陈明28位学者签名的《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在互联网上发表。全文858字,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关于中国现状和问题的认知,后半部分是关于“怎么办”的4点共识。具有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学术或思想背景的中国学人公开达成共识,近二十年来,仿佛第一次。牛津会议与牛津共识的主要策划人与组织者是基督徒学者王文锋。
基督教思想终究会渐渐浮出水面。基督教将给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增添动力与活力,基督教在文化上的使命是成全中国文化而非废弃之。这就是正在到来的中国第二次文艺复兴。
2016年刚刚发生的两个事件值得关注。2016年5、6月间在中国大陆和美国,有两部与中国基督教相关的长篇小说问世。一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玮写的长篇小说《独药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5月)。这部小说讲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的“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基督教登陆东部半岛,教会学校及西医院初步兴起,半岛地区首富和养生世家的季府面临空前挑战。《独药师》的故事有着历史的依据,是张炜根据自己三十多年前在档案馆工作时,意外发现的一箱珍贵的史料而创作。基督教最早是在胶莱河东部半岛传播,山东半岛曾经是东西方文化冲突最剧、儒释道基督四大宗教相融合相对峙的前沿地区。
二是旅美作家、诗人施玮创作的长篇小说《叛教者》(2016年6月,美国南方出版社)此书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国著名传道人倪柝声及其周围人。小说呈现了中国基督徒的历史真实,勇敢面对了一直具有争议的问题:教会内的偶像崇拜和把教会事工当做事业,想越做越大。而问题的实质是为了保持教会能不能选择妥协?这些问题不仅是历史人物所曾经面对的,今天的信徒也会同样面对,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完全一样罢了。估计这部小说会引起教会内部大争论,也会在社会上产生反响。
张玮和施玮,一个是世俗作家,一个是基督徒写手,一个讲山东与教会相关的外围故事,一个写教会内部发生的核心事件。给我们呈现了不同视角、不同思考下的景观,肯定会相映成趣,发人深省。
2017年,著名文学期刊《收获》第3期发表石一枫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受到评论界和读者好评。7月31日,在《收获》文学杂志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7收获文学排行榜上半年榜上名列榜首。该组作品评委会主任、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认为:“作家(石一枫)以如此一部具有心灵冲击力的优秀长篇小说关注、思考并表现了国人的精神信仰问题。” 随后不久,《心灵外史》入围路遥文学奖。这部小说也涉及到了基督教信仰,表明许多中国人的精神探索已经达到了临界点。
根据《圣经》中《路得记》改编的原创音乐剧《如此婆媳》继2015年在北京公演后,2016年,又在上海、广州、福州、南昌等地巡演,受到广泛好评。在福建大剧院演出时,执行导演李佳说:“排练现场充满了喜乐,每天都有人奉献各种食品、药品等。可以说,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剧外,整个团队40多人之间充满了爱与和谐。”
2017年9月9日晚,根据《圣经》创世记改编,由中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王凯平作词作曲的轻歌剧《伊甸园》在京首演。现场座无虚席,随后网站上播放的演出视频片段也受到网友的欢迎与点赞。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宽松,会有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思想文艺作品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觉得中国的第二次文艺复兴是有可能到来的,这当然需要大家的努力。现在主要有两个大的难题。一是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把信仰和文化的关系搞清楚,包括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他们把基督教当成了西方文化,只是非基督徒把基督教当作西方文化来拒绝来攻击,基督徒则反过头来把中国文化当作与基督教相对立的东西,来抵制来反对。但他们的思维方法仍然都是中国式的,甚至可以说是文革式的。在很多儒家身上,包括在儒家自称者身上看不到儒家的风范;在一些基督徒身上也没有真正体现出耶稣基督的精神,很多基督徒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抵制,还是文革式的,批林批孔式的。所以现在儒家这个群体里面有很多“文化义和团”,基督徒这个群体也有不少“属灵红卫兵”。我们看前几年有“十博士抵制耶诞节”活动。他们不说圣诞节而说耶诞节。其实,每年到圣诞节的时候,很多人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过圣诞节,而不是按基督教的方式来过,但还是有不少的人来抵制,包括一些学校,甚至不让学生参加圣诞晚会,让他们去看电影,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电影。还有2010-2011年发生的“反对曲阜盖教堂”事件。本来曲阜的基督徒,因为原来的教堂太小了,想盖一个大一点的教堂,这一要求也得倒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基督教全国两会的领袖与当地政府领导都参加了这个三一国际教堂的奠基仪式,可是由于海内外的儒家在反对意见书上签名,声势浩大,所以,这个教堂的建设就被停止了,一直停到现在,这个奠基石都找不到了。后来还有人借此事情继续掀起一些波澜。这个事件表明:基督徒和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还是相当隔膜与隔阂。当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谁真正代表孔子和儒学?》,2011年元旦,我将这篇文章发在了“儒学联合论坛”网站上面。我认为:要在曲阜盖教堂的也是孔子的后代和孔子的邻居,他们不仅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且还实现了孔子的遗愿,因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就是生命之道,而不是为官之道、赚钱之道,因为如果是为官或者是赚钱之道的话,早上知道了,他还来不及去为官来不及去赚钱,晚上就死了,那知道也是白知道。应该说他所向往的道,想听到的道就是生命之道,这就是神的道,或者说天道。
孔子是一个追求道的人,按基督教的说法,就是一个慕道友、一个伟大的慕道友。当然,我这个说法也遭到了儒家的批评、批判,很多人在攻击我,那个帖子有几万人点击,有二百多篇帖子来反驳我,其中有些帖子比我的文章还要长。我们还演了一个小话剧《孔子与道》,我们认为孔子所向的道就是神,就是耶稣基督。这种说法最早是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殷铎泽等人提出来的,他们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1887年)一书中有孔子传,其中认为孔子所向往的道就是耶稣基督。我觉得这个剧还是不错的,也演出了好多场,但是也受到了儒家猛烈的攻击,像杭州的学者侯小兵在美国的《侨报》上面写文章来批判我们,认为我们是胡来。我们则觉得,从一个更广更高的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是成立的;这也是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和儒家的一种有效与有趣的对话。
近日,我在一个基督徒群里分享一个听我圣经论语对读报告听众的读后感,这个群里的许多人没有认真读这篇文章,反倒对我们的圣经论语对读活动开展了猛烈的批判与攻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是中国目前很大的一个困境与难题。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未来主要看中国基督徒和中国非基督徒如何看待信仰及其文化。不要认为基督教来中国,进入中国文化就是要吞没中国文化,废掉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的。信仰不同于文化,基督教信仰不是西方文化,基督教信仰是超越的,超越任何一个文化,在信仰方面,中国人也可能后来居上,现在,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是处于衰落的趋势,去过欧洲旅行的人都知道,或者都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很多的教堂都是空无一人,甚至被改造成了清真寺或佛庙。
中国文化会要有一个新的发展,肯定要跟基督教有碰撞融合,才会形成一个新的真正中国文化,那么中国的基督徒、中国的文化爱好者,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一定要为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而努力,不要把基督教看作西方的,也不要把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创作的学术文化作品当作非中国的东西,一定要珍惜这份财宝,宝藏。现在,不管是“文化义和团” 还是 “属灵基督徒”,都要彼此沟通,互相了解,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或者一见面就吵,就争,就斗。
我们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基督徒也是中国人;儒家文化爱好者,中国文化爱好者也是中国人,不要忘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携起手来创造中国文化光辉美好的未来!
2016年8月10日星期三初稿、2016年9月1日星期四修改,2017年9月13日星期三完成。
▼
香柏特邀嘉宾石衡潭老师答读者问
Q香柏10群问题:石老师,您好,可否请您把中国当代具有基督教背景的文学创作作品开一个文单目录推介我们?谢谢!
A 石衡潭老师:我会把有一些重要的作品的简介通过文字的形式发出来,关于把基督徒文学创作的作品编个目录推介出来,这有待抽时间整理,一些主要的文学作品大家在网上可以搜索。我也写过一些介绍基督教书籍的文章,如在《中国宗教研究年鉴》上就有我的这方面文章。大家也可以到网上找。
Q 香柏1212问题: 面对中国文化,中国基督徒究竟要开放到怎样的程度,才能保证在真理的持恒上以至于没有异端的嫌疑?
A 石衡潭老师:这个问题问的不是特别的清楚。我们开放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去了解各种文化,不只是中国文化,也包括西方文化,但是在我们去了解、认识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很好的眼光和态度,我们自身要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不是说什么都去吸收,都去接受,而是要从《圣经》的眼光,从《圣经》的角度去了解这些作品,古今中外都可以了解,当你有了很好的眼光之后,你就能够看出它的奇妙或者不足来。作为一个基督徒或者作为一个基督徒作家,首先需要吸取各种文化作为养分,然后才能重新铸造出新的作品来。怎样把各种文化在心中来融会贯通,怎样创造出新的作品,这就要看你自己的功夫了,至于表达出来能不能成为正统,会不会被别人看为异端,这不是由别人的评价来决定的,而是要看你的作品、你的思想,是否符合于基督教几千年来的传统。所以在这方面是你要把握好,因为现在很多人思想水平不够,开放不够,他们没有看到我们应该面对新的文化,应该面对新的环境的重要性。有人一味地保守、一味地坚持自己认为是无误的东西,不知道心意更新而变化,这其实是不合适的。所以你不能根据一些人随意的批评和意见来定位自己。如果有一些重要的牧者,一些有深度的神学家,对你做出严肃认真的评价,那你就应该认真地思考了。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对你不了解,对他自己也不了解,随便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你不必太在意,还是要坚持自己,当然也要有圣灵的感动和带领。
Q 香柏6群和8群:请问石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教会的牧者正确地了解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并且用在福音事工当中?您有什么见解?
A 石衡潭老师:首先对中国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要有一个尊敬的态度,要有一个虚心的态度,要好好地去学习,好好地了解。如果你事先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站在一种居高临下的立场、持一种盛气凌人的态度,这其实是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么能谈得上是学习和了解了呢。如果这样的话,你就永远拒他人于门外了。如果你对中国文化没有感情,对中国文化没有欣赏,那么你对那些欣赏中国文化的人也就没有感情了。你对这些人、对这种文化没有感情,那么,相应地,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人对你肯定也不会有什么感情。你们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碰到一起了就争吵,打架,这有什么意义呢?什么结果都没有,二者会越走越远,那你怎么把福音传给他们呢?你怎么把《圣经》的思想传递给他们呢?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找到很好的办法去与人接近。人跟人打交道首先也是要找相同点或找相似点,比如说你见到一个陌生人,你要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是什么地方人,然后你会说,我们俩还是老乡,或者说那个地方我去过,或者说我有个亲戚还是那个地方的。通过这种方式套近乎,这样才能有共同的话题把话说下去;如果你说那个地方我根本不知道,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甚至说我很讨厌那个地方,那就没话可聊了。
你要从共同处入手,先跟人家接近,让人家想跟你交朋友,想继续听你的故事,你的讲述,然后你才可以把《圣经》的话语讲给他们,否则大门真的就被关上了。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太骄傲,太不会谦卑。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怎么样,我们真的是没有什么可夸的,你能够成为基督徒,那是神的拣选,是神的恩典。社会上的好些人,对国学、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很渊博的知识,那是他们的努力所得来的。那你怎么知道神将来不会使用他们?他们也许在某一刻就像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一样突然就改变了,他们可能在学问方面甚至在灵性方面都超过你,后来居上。所以我们绝对不能骄傲。
Q 北京群问题:石老师,您好,基督徒操练生命领域的扩展,吸收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也就是核心价值观就可以了,是否够?
A 石衡潭老师:对中国文化的任何东西我们都可以去了解,但不是全盘吸收,即使是它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是全盘吸收。我们要用《圣经》的思想,用基督教的观念和思想,圣灵的光照来重新清理中国文化,不管是它的核心价值,还是非核心的价值,我们都要全部进行清理,都要重新认识,重新诠释,让它来一个彻底的更新,不是说一点两点而是整个。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工作,那中国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基督教还是基督教,就没有可能把信仰进入到这个文化之中,没有可能使这个文化产生一种根本的、彻底的改变。我们现在所讲的文艺复兴,就是要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使中国文化有一个新的面貌。这需要很多人长时间的努力,需要下大气力。这不是某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要有创作的人员,也要有宣传人员,还要有大量的读者),总之,需要许许多多人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Q 第五届1212 群:请问石老师,东西文化在交融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和冲突,当两种文化产生冲突时候基督徒应该怎样应对,特别是在对待传统的习俗方面,比如婚礼、葬礼、祭拜等方面,基督徒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违背神的道,也不和传统文化发生较大的冲突?
A 石衡潭老师:在礼仪方面还是以《圣经》为依据,《圣经》的上面有一些典章律例,关于婚葬嫁娶等很多方面都有一些严格的规定。比如说婚礼,我们看到很多基督徒的婚礼,非常的好,非常的庄重,欢乐。《圣经》上也有很多关于婚姻的教导,这对外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葬礼方面也是这样,不要用烧纸等传统迷信的方式,我们要用唱赞美诗、献鲜花、追思亡者(这是对亡者的纪念,对他们生平的总结,也是向神的感恩)等方式来代替。这样,中国人能够接受,也不违背信仰。我记得我外婆去世以及我父母去世时,在他们的葬礼上就保持了基督徒的礼仪,有唱赞美诗,有乐队演奏,也有一些福音信息的传讲。来参加丧礼的人包括一些看热闹的人大部分是非基督徒,但他们也觉得这种形式很好,很体面,也不用花太多钱。总之,我们要根据《圣经》的教导作出合宜的选择。
▼
主持人:红娘
感谢石老师的精彩分享,今天他为我们认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带来了许多新的信息。
中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讲究敬天和畏天,其强调伦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的。
早在400多年前,中国文化便以罗明坚,利玛窦等众多的传教士所带来的基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交流和融通,在《红楼梦》等名著之中都有所表现,“耶稣加孔子”成为天主教传教士的基本传教做法,这种方式,体现出传教士对中华文化的接纳与尊重。
近一百多年基督文明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他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中华的文艺复兴需要新观念新材料,基督文明为中华新文明提供了这样的支持。目前,我国当代的文学戏剧创作也越来越看到基督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中国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华民族不是一个严格的以血统定义的民族,而是一种文化概念,精神共同体的民族。中国基督教文化的兴起会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一场文艺复兴正在中华大地崛起。
基督徒有责任处理好文化与信仰的关系,进入中国文化,代表中国文化,携手创造中华文化美好未来。
此时我正在安徽的绩溪,绩溪上庄是文化大家胡适的家乡,在这他度过了他的童年,胡适从中华传统文化开始生命的探索,最终以一个基督徒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生命道路与信仰抉择都对许多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做一个基督徒会帮助我们做一个更有益于民族的中国人。
夜已深,月如钩,星星清清冷冷的发着光,在绩溪灵山之脚的灵川小岛,红娘祝各位晚安!谢谢各位沙龙的朋友,谢谢今晚的同工们,特别谢谢石老师辛勤的付出。节目现在告一段落。接下来大家还可以和石老师继续交流。
▼
香柏负责同工文慧
非常感恩,石老师今天晚上给我们讲到了基督徒究竟如何面对中国文化,以至于究竟如何站在基督徒至高者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我们每一个敬畏神的人,都是生在上帝充满普遍启示的世界当中,又是生活在普遍启示的文化背景之下。基督徒究竟该怎样融入到我们中国的文化之中,只恳求主赐给我们敬畏祂的心。文化、经济、军事极度繁荣的所罗门时代,所罗门王在《传道书》最后总结说,总意就是敬畏神。惟愿我们抱着敬畏神的心来面对中国文化,因此就带出新千年的文化传承。
我们万分感谢石老师连续两次的讲座,您辛苦了。非常感谢红娘老师为我们主持,非常感谢30个群的读者与我们一同度过这么有意义的一个晚上,再一次感谢香柏30个群的同工,主耶稣记念我们的付出,感恩主耶稣选中我们,给我们这么大的恩典可以参与这一份宝贵的服事。谢谢大家的参与。下周六的晚上我们期待再会。文慧在重阳节的乌鲁木齐市跟大家说晚安。
1 2006年12月8日,刘军宁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一文,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2 郑家栋、梁燕城著《从儒家到基督徒》,加拿大环球广播,2007。
3 《原创音乐剧《如此婆媳》公演,导演李佳谈幕后》http://item.btime.com/454tgmthq7p9tpaiq1tof8gbapd。
▼
《论语遇上圣经》签售信息:
香柏沙龙优秀图书推荐,优惠购书,请添加微信:276643302(请注明:香柏购书)此书原价49元,香柏为大家提供优惠价40元;并附带作者亲笔签名及手书圣经金句。运费自付,三本以内快递10元。
—— 战善战 尽程途 守主道 ——
编辑:ChengSun
初编整理:揽月
校对: Randy
配图: Niuben
美编:Debo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