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武装力量正计划将其顶级空中优势飞机与无人系统配对使用。这些无人“僚机”及其机载效应器预计将显著增强有人飞机的防御和进攻能力。有人-无人编队将结合动能空对空、空对地打击和电子战能力,并增强态势感知与通信,从而实现向对抗性空域的深入渗透。
美国空军计划将高性能喷气动力无人机集成到“下一代空中主宰”系统中。这些被指定为“协同作战飞机”的无人机将与开发中的第六代有人战斗机F-47,以及第五代F-22和F-35,可能还有其他飞机协同作战。虽然F-47将具备控制协同作战飞机的集成能力,但基于平板电脑的控制系统将使现役战斗机的飞行员也能做到同样的事情。美国空军2026财年预算提案中包含了1500万美元用于“有人平台集成”技术。F-22预计将是首架接收有人平台集成控制系统及与协同作战飞机作战相关其他改型的飞机,这将使美国空军能在完整的“下一代空中主宰”系统完成之前开发和测试有人-无人操作程序。协同作战飞机的预期作战半径超过1,296公里;最高速度保密,但据信为超音速。
每架有人飞机将配属的无人机具体数量仍属机密。长期以来一直推测每架有人战斗机配属2至5架协同作战飞机,但在2025年1月,美国空军部队设计主任约瑟夫·昆克尔少将确认,测试和模拟表明一架飞机可以控制更多数量。“飞行员能够利用其规模优势,并在我们能够呈现的兵力比例方面给对手制造出我们曾认为不可能的难题。”2024年9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臭鼬工厂总经理约翰·克拉克告诉记者,该公司的技术将允许第五代战斗机的飞行员控制多达八架自主无人机。
图:2025年3月公布的"协同作战飞机"候选机型YFQ-44A"复仇女神"(上图)与YFQ-42A"弃兵2号"(下图)效果图。[美国空军概念图,由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与安杜里尔公司提供]
截至2025年3月,美国空军的协同作战飞机原型机被正式归类为作战飞机,代号为YFQ。服役后,代号将变为FQ。美国空军将这些协同作战飞机视为“可消耗性”,而非“可牺牲性”。美国空军将“可消耗性”无人飞机定义为“专为特定目的设计且可常规重复使用,但造价可承受以容忍使其承担风险”,以换取足够的作战效益。
据负责计划与项目的副参谋长小理查德·G·摩尔中将称,美国空军为协同作战飞机设想了三大类任务集,包括电子战和充当传感器平台。摩尔在2023年的一次国会简报中表示,最初美国空军计划集中“于协同作战飞机增强射手以及自身作为射手的能力”。为此,雷神技术公司在2024年9月确认正与美国空军及无人机承包商合作,将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集成到两种协同作战飞机原型机上。美国空军还计划为协同作战飞机配备开发中的AIM-260联合先进战术导弹,后者预计射程更远。
迄今为止,协同作战飞机项目进度略超前于计划。该项目第1批次于2024年1月启动,选中了五家公司提交完全生产代表性飞机的竞争性设计。2024年4月,美国空军缩小选择范围至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的YFQ-42A和安杜里尔工业公司的YFQ-44A。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的YFQ-42A“弃兵2号”原型机于2025年8月27日开始飞行测试。2025年9月,美国空军预计安杜里尔公司的YFQ-44A“复仇女神”将于2025年10月首飞,但到10月初,安杜里尔首席执行官帕尔默·勒基表示由于美国政府停摆,首飞将推迟。2025年9月23日,《航空周刊》援引未具名消息来源报道,雷神技术公司将为YFQ-42A提供指挥控制/任务自主软件,而Shield AI公司将为YFQ-44A提供同类软件;当时美国空军拒绝置评。第1批次的最终选型和生产合同授予计划在2026年进行,推测首批订单为150架;理论上,空军可能向不止一家公司授予合同。美国空军希望这些首批单位能在2029年前服役。
图:一架GA-ASI YFQ-42A协同作战飞机于2025年8月27日飞行测试期间起飞。[美国空军]
根据美国空军先进飞机部敏捷开发办公室主任蒂莫西·赫尔弗里希上校的说法,美国空军计划在2025日历年底前授予协同作战飞机项目第2批次的概念细化合同。奖项将授予受邀提交建议书的约20家公司中的“数家”;赫尔弗里希在2025年9月24日空天军协会空天网络会议上表示,这大致相当于传统的技术成熟度与准备度审查阶段。虽然普遍预计第2批次将专注于一种能够快速大量部署的低成本设计,并可能包括额外任务集,但赫尔弗里希谨慎表示此决定尚未最终确定。在同一活动中,战斗机与先进飞机项目执行官贾森·沃勒希斯准将表示,第2批次可能涉及与国际伙伴的更紧密合作,甚至可能发展到开发两种独立的协同作战飞机,一种供美国空军使用,另一种供盟友使用。
总采购目标目前仍属推测。过去几年,美国空军的官方最低需求一直保持在1,000架。近期对有人-无人比例的重新考量为约2,500架或更多无人机的需求打开了大门,尽管五角大楼尚未公布新数字。预计第2批次之后还会有未指定数量的后续批次。通过追求或多或少的持续、迭代式开发周期,美国空军将能够调整技术和作战概念,以确保协同作战飞机机队始终反映最新技术以及从前几批次运行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然而,一些观察人士警告,快速获取大量精密无人作战飞机的目标可能会使工业产能紧张,需要向传统和非传统承包商进行大量投资,以供应包括发动机和热塑性材料在内的关键部件。
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MQ-28A“幽灵蝙蝠”项目(原“忠诚僚机”项目)也正在推进。由波音澳大利亚公司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联合开发的“幽灵蝙蝠”在2025年3月实现了第100次飞行。在2025年4月至6月期间,MQ-28A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资产进行了一系列活动,统称为“2025年能力演示”。2025年6月,它完成了一系列具有作战相关性的演习,验证了该无人机的资质。已成功演示的能力包括:自主行为与任务执行;提供作战规模的多机协同操作;多架MQ-28飞机之间的数据融合与共享;以及与E-7A“楔尾”预警控制机的集成飞行,模拟了护航和保护高价值有人资产的能力。波音公司表示,这款长11.7米的无人机展现出类战斗机性能,作战半径约为3,704公里。MQ-28将以高亚音速飞行,并能进行最高4g过载的机动。
截至目前的所有测试均使用八架MQ-28 Block I型飞机进行,并集中于确认航电系统和飞机集成能力。三架Block II型飞机目前正在组装中(截至2025年9月),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开始测试。波音公司于2025年9月5日表示,这些飞机将用于更详尽的操作能力评估,并“构成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及其盟国伙伴初始作战能力的基础”。新的GPS/INS导航系统正在引入,该飞机将更便于生产和维护。
图:澳大利亚皇家空军E-7A"楔尾"预警机由MQ-28"幽灵蝙蝠"僚机编队指挥/护航的效果图。[波音公司]
一项主要新增内容是1.5立方米的内部容积模块化头锥,能够接收可互换的情报、监视与侦察和通信载荷,包括前视红外/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空中监视雷达,以及电子战/电子情报载荷。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司令斯蒂芬·查佩尔空军上将表示:“Block I实际上是一个原型平台,因此Block II正在吸取其经验教训,并以一种可以在平台本身上安装不可替换部件、并释放头锥空间用于其设计初衷(即携带可替换载荷)的方式来配置平台和硬件、布线等。”尽管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强调该飞机的ISR和EW能力,但其平台设计支持武器部署。首次武器测试预计将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进行。测试将包括从无人机机身中心线挂架发射一枚AIM-120导弹,攻击由另一平台提示的超视距目标(Block I和Block II型均未配备内部弹舱)。关于未来的武器载荷,波音防务、空间与安全集团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帕克于2025年3月表示,“我们未来肯定会考虑空对地能力,但我们的优先重点是空对空。”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MQ-28的未来仍不确定。迄今为止,澳大利亚一直将“幽灵蝙蝠”视为一个探路项目,旨在评估类似CCA的飞机对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基本适用性,并为条令和作战概念开发提供信息。2025年3月,澳大利亚皇家空军能力主管尼古拉斯·霍根空军少将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将向政府提供关于项目持续进行的备选方案。霍根将MQ-28描述为“世界级”的,并表示“在我们向政府提交的任何备选方案中,它都将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为预期可能的采购订单,波音公司正在布里斯班附近建设一个专用生产设施,预计于2027年投入运营。生产型号可能采用尚未开发的Block III构型。Block III型无人机预计将拥有内部武器舱和更大的机翼以提供更强的升力。波音公司和澳大利亚政府已表示希望出口“幽灵蝙蝠”,并已接触了欧洲的潜在合作伙伴,同时与美国和日本保持技术信息交流。
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未来空中作战系统”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共同开发。该系统亦常以其法语缩写SCAF为人所知,其核心是将有人驾驶的“下一代战斗机”与统称为“远程载机”的各类无人系统进行编组协同。下一代战斗机与远程载机共同构成“下一代作战系统”。下一代作战系统的所有单元,以及现有传统平台,将通过一个名为“作战云”的安全数据系统相互连接,实现无缝的数据交换和作战协同。空中客车公司(德国)作为无人系统的主承包商,MBDA公司(法国)和Satnus公司(西班牙)为主要合作伙伴,并得到迪尔防务公司等其他企业的支持。
远程载机的变体将分为轻、中、重三类,并具备不同的能力集。它们将增加作战规模并作为力量倍增器,根据配置的不同,可作为飞行器或效应器使用。任务剖面包括情报、监视与侦察,电子战,压制敌方防空,以及空对空和空对地打击。迪尔公司描述称,轻型和重型远程载机在携带动能战斗部时类似于传统巡航导弹,但其模块化有效载荷能力也允许其执行可回收的任务,如情报、监视与侦察和电子战。最大(且生存能力最强)的远程载机将充当“忠诚僚机”,护航下一代战斗机,并协助压制空中和地面威胁。充当效应器的远程载机可由有人战斗机以及更大的远程载机(尤其是“忠诚僚机”)携带。根据具体系统的不同,远程载机也可能从运输机(如A400M最多可部署50架小型或12架重型远程载机)的货舱斜坡、地面或海上平台发射。
远程载机原型正在由空中客车、MBDA和迪尔公司开发。数种类型的概念模型和实物模型已在近期欧洲航展上展出:
在2024年柏林ILA航展期间,空中客车公司展示了一款全长15.5米、用于为有人飞机护航的“忠诚僚机”战斗机模型。空中客车的“翼展”无人机被构想为未来空中作战系统远程载机的前身,旨在满足德国空军的当前作战需求。根据空中客车的新闻稿:“‘翼展’无人机的任务范围可从侦察到干扰目标,以及使用精确制导弹药或导弹攻击地面或空中目标。基于当前概念,‘翼展’旨在通过无人系统增强现役有人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除“台风”战斗机外,该公司表示该无人机也可与“阵风”或“鹰狮”等其他战斗机编组,并为A400M运输机或A330 MRTT加油机等非作战飞机提供护航。目前处于概念开发阶段的空中客车“翼展”无人机预计将以高跨音速飞行。
“可消耗型远程载机”的概念在2023年巴黎航展上首次展示。MBDA公司SCAF项目负责人让·朱德·德拉里维耶尔表示,这种长4米、重400公斤的效应器“可从任何平台发射:飞机、舰船、潜艇、车辆或无人机”。其作战概念要求一群可消耗型远程载机在有人飞机以及巡航导弹前方飞行,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并作为诱饵触发敌方防空系统。可根据任务携带不同的有效载荷。续航时间约为1小时。演示验证机的首飞计划于2029年进行。
一年后,MBDA公司在2024年ILA航展上展示了“远程载机多域多任务效应器”。它可携带高爆战斗部、电子战有效载荷或情报、监视与侦察传感器,根据作战需求可作为消耗型或可回收型使用。也能进行蜂群作战。该效应器具备巡飞能力,估计射程为500公里。精确尺寸和重量尚未公布,但被描述为巡航导弹大小,很可能在1,000公斤以上。它可从飞机、诸如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等地面载具或海上平台发射。飞行测试预计在2020年代末开始,并于2030年代早中期投入使用。
迪尔防务公司在2024年ILA航展上也展示了一款远程载机模型。“未来效应器-适应性强、网络化、智能、可消耗型”是一种远程轻型远程载机,重量低于300公斤,长度小于4米。这种低可观测性的未来效应器-适应性强、网络化、智能、可消耗型可从空中、陆地或海上发射,并可部署传感器、非致命效应器或致命有效载荷。其射程约为500公里,并能实现高度自主,减轻有人机机组人员的负担。迪尔公司的目标是使其“远在2040年以上的未来空中作战系统实现期之前”就具备作战可用性。
除了第六代战斗机,远程载机系统也将与“台风”战斗机(第4批次和升级的第3批次长期演进型)以及“阵风”F5协同作战。虽然下一代战斗机预计要到2040年左右才能投入作战使用,但部分远程载机可能提前约十年开始服役。因此,空中客车公司认为“台风”战斗机是“使未来空中作战系统技术和作战概念趋于成熟的合理平台。这包括在2030年代早期与无人机编组作战的计划,以及首次具备从战斗机座舱指挥包括卫星、战斗机、加油机、护卫舰和特种部队在内的多域力量包的能力。”
在下一代战斗机机队规模足够大、足以允许第四代“台风”和“阵风”战斗机退役之前,这些传统飞机将支持未来空中作战系统,并继续与远程载机协同部署和作战,这种情况很可能将持续到2050年代。
英国-意大利-日本的“全球作战航空计划”也将集成无人支援飞机。主承包商是BAE系统公司(英国)、莱昂纳多公司(意大利)和三菱重工(日本)。全球作战航空计划的“僚机”预计将是更高端、可重复使用且具备高生存能力的型号,类似于美国空军正在追求的“协同作战飞机”。
该项目目前正在评估哪种无人机概念能带来最大效益。莱昂纳多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托·辛戈兰尼在2025年6月提出,该公司的M-345或M-346教练机/轻型战斗机可以成为全球作战航空计划无人僚机的基础。他于2025年6月17日在巴黎航展期间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将这些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但拜卡公司生产的大型无人机也可以进行改装。区别在于,后者是从无人机开始,但需要将其转变为真正的飞机;而我们是从真正的飞机开始,将其转变为无人驾驶。”考虑到莱昂纳多公司与土耳其拜卡技术公司在LBA系统合资企业中的合作关系,无论选择哪种方案,这家意大利公司都将受益。
在据报道正被全球作战航空计划考虑的拜卡技术公司无人机中,辛戈兰尼暗示的主要候选者是“克孜勒艾尔马”低可观测性喷气动力无人机。“克孜勒艾尔马”目前正在进行高级飞行测试,预计将作为土耳其空军新型TIA“可汗”有人驾驶第五代战斗机的僚机飞行,但也能够执行自主任务。“克孜勒艾尔马”有效载荷能力为1500公斤,可配置用于激光制导弹药、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以及多种情报、监视与侦察载荷。拜卡公司已宣布计划提供亚音速、跨音速和超音速型号。然而,辛戈兰尼暗示,全球作战航空计划的无人部分目前是次要考虑因素。正如他在巴黎向记者解释的那样,该项目未来五年的主要重点将放在有人驾驶飞机上。
除本文讨论的“协同作战飞机”项目外,许多其他西方国家和军种也在寻求“忠诚僚机”或其他无人协同飞机概念。例如,英国对“全球作战航空计划”框架外的“自主协同平台”感兴趣。这些平台将作为有人战斗机(包括第四代、第五代以及未来一代战斗机)的“忠诚僚机”。2025年春,英国皇家空军展示了其首架“自主协同平台”演示验证机,命名为“风暴之幕”,该机于2025年5月2日服役,初始订单为24架平台,构成最低可部署能力。它正被用于开发和测试自主性、编组协同以及“作战云”集成。2025年8月,英国国防部发布了“自主协同平台”项目第2批次的初步市场接洽公告。英国皇家空军预计将于2026年春季招标,并在2027年至2029年间的某个时间点授予合同。
此外,一些公司正在独立开发自己的无人作战或作战支援飞机,并向武装力量进行“陌生推广”。这包括克瑞托斯防务公司目前正在设计的“雅典娜”和“阿波罗”无人机。它们比该公司的XQ-58A“女武神”更小、更便宜,旨在作为第三代和第四代飞机的“忠诚僚机”无人机。克瑞托斯公司正向未参与“未来空中作战系统”或“全球作战航空计划”的欧洲空军推销这些无人机。该公司声称已获得这两种无人机的合同,但未透露客户信息。
无人僚机、“协同作战飞机”和自主效应器一旦放出便无法收回。鉴于现代空战日益复杂,有人驾驶飞机的机组人员认识到,需要最少量直接控制的机外支援飞机带来的优势。无论是少量部署还是以蜂群形式部署,这些系统都能增加规模、存在感、态势感知能力和武器库——一旦这些机会变得可用,武装力量若忽视它们,将自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