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的三重境界

点击上方“专知”关注获取专业AI知识!

此处的三重境界,并不是王国维先生所述的三重境界。但是有相通之处,正好比科研人在科研路上的求索,也会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与宁静;也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与苦楚;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与幸福。

我所说的三重境界是三种活法,三种科研价值观,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三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你硬说第三种比第一种高贵,非常明确,这不是本意。

第一重境界:利益驱动型。不可否认,大部分人都是这一类型,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利益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份工作,可以养家糊口,也可以实现理想。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也涉及社会效益。之所以是利益驱动,并不是说这一类型的人有多么贪财,而只是一种科研的状态和当下的境遇,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必然反映。

第二重境界:兴趣驱动型。兴趣驱动型认为:科研是一项事业,做什么样的科研对我有意思,我就做什么,按照自己本来的兴趣开展工作。这部分人并不多,往往会从事一些小众甚至冷门的领域。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不是为了“有用”,而是为了“新知识”。

第三重境界:价值驱动型。价值驱动型认为:科研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这一类型的人非常稀少。这一类人可能非常有钱,也可能非常没钱。但是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不同的人生际遇背后一定有一个相同的科学梦想,那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用科研影响改变世界。

有人认为:第一种是小科学家,第三种是大科学家,其实不然。很多新药的研发都是非常大的团队,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最终成功上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典型的利益驱动,但是团队里往往会有非常出色的大科学家。所以我说三重境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单就个人科研成果而言,贡献力和影响力可能各有不同。

而且,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三重境界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属于价值驱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利益驱动也未可知;也有可能入行的时候就是糊口,随着工作的深入,愈加觉得科研的魅力,蜕变成兴趣驱动和价值驱动早有先例。

一个理想的科研生态圈应该是第一重的人占70-80%,第二重的人占15-25%,第三重的人占比少于5%,每一重的人都有饭吃才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么说?现在海外人才回国的特别多,大家都盯着“青千”这一盘菜,吃到了就是黄袍加身,吃不到就是草根一枚。很多海外人才因此都疯狂了,扭曲了,上演了愈演愈烈的帽子大战。很多青年才俊抱着“不上青千不回国”的伟(错)大(误)理(心)想(态),这其实并不可取。科研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地被小草,也有花卉、低矮灌木,也要有小乔木或大灌木,最后才是大乔木。


作者:

陶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来源: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138-1086768.html

-END-

专 · 知

人工智能领域主题知识资料查看获取【专知荟萃】人工智能领域22个主题知识资料全集(入门/进阶/论文/综述/视频/专家等)

请PC登录www.zhuanzhi.ai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注册登录专知,获取更多AI知识资料

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扫一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使用专知

展开全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