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世界第三 质量不高如何做强

 制图:蔡华伟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一国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的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得到了稳步发展,我国已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上质量仍然不高,与科研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成为科技界的一块发展短板。我国科技期刊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有哪些好的对策?


科技期刊发展待加快

 

中国SCI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我国SCI论文总数的9%,说明我国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

 

当前,中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作为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也得到了稳步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期刊在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在影响力上的差距。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Plant Diversity》(《植物多样性》)主编周浙昆对记者说:“自从当了杂志主编,能否约来好稿成为我最发愁的事,有时不得不到处求人。”

 

周浙昆说,和很多学科一样,植物多样性领域研究的高水平论文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缺少稳定、高质量的稿源,影响因子升不上去,反过来又加剧了办刊的困难。”

 

缺好稿的问题并非《植物多样性》独有。数据显示,2007—2016年,中国机构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文数仅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9%,说明我国大部分优秀论文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

 

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摸清了科技期刊的家底。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达5020种,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但刊物的学术质量总体不够高,影响力不够强。专家表示,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获得同行认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往往选择在国际主流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

 

“我自己也是科研人员,很理解投稿人的选择,我们研究组的论文也很少投给国内期刊,谁不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更好的平台上展示?”周浙昆说。

 

国际科技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英文期刊。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加速发展,目前的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近1/3为2010—2016年之间创办。不过,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看来,相比科研产出,我国英文期刊规模仍然较小、影响力较弱,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

 

彭斌介绍,2016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当前中国大陆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179种被SCI收录,占SCI期刊总数的2%左右,其中位于Q1区(同类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列前25%)的仅34种。而美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有2962种,位于Q1区的期刊约700种。

 

此外,在很多前沿和热点领域,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几乎是空白。彭斌说,以神经科学为例,该领域收录的SCI期刊有259种,其中只有1种由中国的出版单位出版。

 

“与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占比也较低,仅占科技期刊总量的6%左右,而德国超过50%,日本也超过20%。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较少、影响力较弱,这是导致我国科学家将大多数一流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重要原因。”彭斌表示。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但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与科研大国地位不匹配,众多优秀高水平论文选择在国外发表,会影响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

 

“小作坊”模式须改变

 

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较弱,与一直以来分散办刊的模式,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有一定关系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不小,为何高质量、有国际影响力的少?专家表示,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较弱,与一直以来分散办刊的模式,以及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有一定关系。

 

彭斌说,参照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发展的经验,集群化、市场化发展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国际上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威利、泰勒四大集团出版了全球约15%的期刊。它们不仅建立了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而且依托期刊积聚了海量优质资源,搭建了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上还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据《蓝皮书》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

 

“与国际上科技期刊主要由专业出版机构出版不同,我国科技期刊仍然由期刊编辑部分散出版,重编辑、轻出版、轻运营,出版效率和水平都不够高。”彭斌说。

 

彭斌说,大型出版机构拥有功能完善的集采编、出版、发布、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出版平台。而“小作坊”式的出版方式难以满足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版、传播和信息服务需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编审任胜利说,通常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期刊难以与集约化发展的期刊群竞争。“我国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低,造成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

 

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小作坊”模式,《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分析指出,由于主管主办单位多元化,科技期刊多部门交叉管理,自身产权、所有权等不甚明确,造成这些出版资源整合较难推进。

 

王恩哥说,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科技期刊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科技期刊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正常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与飞跃仅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建立期刊影响力和信誉,形成成熟的运行管理、传播模式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唯SCI评价导向不利期刊发展

 

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剧优质稿件外流,进一步挤压国内优质期刊的空间

 

优质稿件外流,除国内期刊自身质量不够高外,现有的科研评价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现有的考核更多关注发表了多少SCI论文,像《植物多样性》这样不是SCI的期刊往往会遭到冷落。”周浙昆说。

 

即便同样是SCI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在考核评价时也会因为“出身”不同而被区别对待。《电子学报》(英文版)总编诸叶梅说,一些高校对于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评分较高。比如,在国外SCI期刊发表文章算5分,在国内期刊刊发就只有3分,有的只有1分。“在电子信息领域,《电子学报》属于质量很高的期刊,但由于评分的规定,一些稿子只有被国外退稿后,才会拿到这里来发表。”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科研管理中过于看重SCI等国外数据库收录评价导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优质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优质期刊的空间。

 

“在相对单一的SCI考核体系下,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处于中下游水平,缺乏高质量稿源支撑。”彭斌说。

 

近日,中国科协召开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主编座谈会。座谈会上,《物理化学学报》主编刘忠范院士认为,研究评价应着重看成果本身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而不是在CNS(《细胞》、《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

 

任胜利说,这些年,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对我国学术资源和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它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机构在中国开设分支部门,越来越多地邀请国内科学家担任编委,争取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加剧了我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压力。

 

一些受访专家表示,大量优质稿件发表在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上,既交出了科技成果的首发权,还可能带来科研经费浪费。随着科研实力的增长,我国有必要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步伐。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大幅增加,我国的学术论文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出现了快速的增长,给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表示,只要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加大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相信我国的科技期刊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喻思南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5/412803.shtm

-END-

专 · 知

人工智能领域主题知识资料查看与加入专知人工智能服务群

【专知AI服务计划】专知AI知识技术服务会员群加入人工智能领域26个主题知识资料全集获取

[点击上面图片加入会员]

请PC登录www.zhuanzhi.ai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注册登录专知,获取更多AI知识资料

请加专知小助手微信(扫一扫如下二维码添加),加入专知主题群(请备注主题类型:AI、NLP、CV、 KG等)交流~

关注专知公众号,获取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

点击“阅读原文”,使用专知

展开全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