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本题已加入圆桌 » 职场新人须知 相关问题: 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 参考: 如何高效学习
关注者
286,847
被浏览
33,187,200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本科全国前10,加州大学洛杉矶全奖硕士,收入暂时能达到不丢知乎的脸...不敢说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高效,但是本人已经坚持,迭代学习方法论15年+,应该还是能,厚着脸皮,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悟。



先说结论:

如果学长,明天就穿越了,并且只能保留唯一一个,关于高效学习的认知,其他学习方法,都统统忘掉。

那么我一定会选,保留学习的大局观。

只要有了大局观的势,其他的一切道和术,都能从中迭代出来。

大部分的伪学霸,90%的时间,用来精于术。只有10%的时间,靠着朴素的认知,懵懵懂懂地,意识到一点道。对于势,他们是完全没概念的。

著名的微操大师,蒋委员长,打仗特别喜欢指挥到团一级。上午在北平指挥机枪往左偏5米,下午忙着在上海调解经济纠纷。

一天天看似忙忙叨叨,等到了实战,被精于大局的毛教员,各种吊打...

这就是吃了,不懂得大局观的亏。

不懂得大局,任何努力,都只是假努力,感动自己而已。


回到学习。拉开学神和普通人的差距,就在于大局观。

学神的大局观方法论:

1.学神一定会,站在全局上,来思考问题。

对全局没有了解前,不会迷信自己的直觉,浪费自己的弹药。这就是所谓的先谋而后动。

哪怕条件有限,很难看清全貌,也会尽力收集信息,防止误判。

2.了解全局后,学神会开始抓本质和核心点

想要抓住本质,就必须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

学神会把一个庞大的学科方法、解决方案,拆分成数十个零件。

然后寻找不同零件的共同点,合并同类,化零为整,最后得到,10个以内的维度。

然后对比这些维度,按照28定律,把最核心的3-4个,提取出来。这个就是,本质和核心点。

3.抓住核心后,学神就会判断出:

什么是你的朋友?什么是你的敌人?什么是可以忽略的细节?

4.根据前3步,学神会推理出,这个学习任务,底层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按照这个原理,用什么方法论来指导自己,是最适合的。

5.把这套方法,运用到实践之中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微调,甚至推翻以前的认知。让自己进步的速度,像指数一样爆炸。


这么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学长马上把这套方法论,代入到你的日常学习之中。


本文,就是要从这个基础方法论出发,从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执行落实三个角度,帮你看清楚各自的大局观,并且给出实操指南。让你无论在哪个学科,哪个领域,都能迭代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论。

全文11000字,阅读时间15分钟。

看完之后,执行起来,才会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假如真的看不完,建议收藏点赞不迷路,以后慢慢用起来。

信息量极大,不建议跳读!看到就是赚到!


本文思维导图如下:




一、时间管理大局观


1.看清全局:

学习是长跑,而不是短跑。

大部分的考试,备考的周期,往往都是按,好几年来计算的。

比如中高考,你至少要准备三年。考研,你至少也要准备大半年。

因此,学神看时间的全局,不会着眼于一天两天,而是按照年为单位的。


2.本质和核心点:

学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备考这一年内,学习时间的总和


3.谁是你的朋友?

大局观已经告诉你了,备考的过程,是要长达数年的。

因此,长周期的持久战,是你的朋友。


4.谁是你的敌人?

急功近利的突击战,就是你的敌人。

比如考前临急抱佛脚;比如短期内,打满鸡血,一下子状态很好,但是鸡血过后,又躺平数十天;

这些都只能让你,在局部战斗里面,投机取巧。但是从全局的战略来看,平均下来的学习时间,肯定远远不如,那些稳定发挥的同学。这就是,赢了一时的战斗,输了最终的战役。


5.谁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用年为单位看问题的话,一天多学习十来分钟,少学习几分钟,这些都几乎不值一提。

哪怕是稍微,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一些作业没做完,都不用太担心。因为前面还有很多时间,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

这些短期的因素,都可以统统忽略。


6.时间管理的方法论:


a时间管理的核心,就是每天保持稳定

因为持久战是我们的朋友,突击战是我们的敌人。因此,我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应该尽量保持稳定。只有稳定的学习时间,和稳定的作息,才能让我们长期坚持下来。


如果一天时间长,一天时间短,会造成波动太大了,容易失控。



要把这个方法论,落实到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就必须,记录好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


比如这个同学的时间记录:

19:00-20:00 做7道数学题

20:00-20:45 玩手机(本来想休息十分钟,就背英语单词的,结果拿起手机,刷短视频就停不下来了)

20:45-21:30 背单词30个

21:30-21:40 休息

21:40-22:40 做6篇英语阅读,并且订正错题

22:40-00:00 玩手机、洗漱、准备睡觉

全天学习时间共:2h45min(h:小时,min:分钟)


时间记录,不仅仅要记录,全天的学习时间。我们还需要记录,每个小任务,实际发生的时间点。

比如,上面例子中的这个同学,他本来想,保持每天学习3.5小时的。一天下来,他只完成了2h45min。如果他不记录每个小任务,就只会知道,今天没有达标,学习时间波动有点大。


还好,他把上面的情况都记录好了,他就知道,今天没有达标的原因,就是因为20:00休息的时候,拿起了手机,导致自己的学习时间,偏离了目标值。以后,他就能针对性地改进,决定在学习之间的休息,可以玩手机,但是不能看短视频。


抓住时间记录,量化自己的学习情况,就能让自己,每天的学习时间保持稳定,打赢这场持久战。


b管理学习时间,不靠意志力

不靠意志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哪怕你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意志力超强。但是如果从长周期来看,你是不可能战胜,怕累怕苦的自然本能的。


时间管理,和练肌肉是同样道理的。

如果你从来没有健身,你一上来就去卧推,你可能顶多就举起20kg。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你可能慢慢能举起30kg、40kg、50kg。直到最后,举起100kg。

时间管理也是同理,你一开始,可能每天只能学30分钟。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能慢慢去到每天1小时、2小时、3小时,一直到13小时。

如果还没经过训练,你只是单纯地,因为老师布置了7个小时的作业。你就要靠意志力,把它全部做完。这就好比,你去健身,健身教练让你马上去试试,卧推120kg。我敢担保,你明天的手肯定废了...





前文说过,老师明天讲课的进度、短时间内作业的完成情况,这些都属于可以忽略的因素。

尤其是,讲课进度、作业多少,老师都是根据全班的情况来制定的,不一定就是,最适合你的量。

如果你只是个时间管理小白,每天只能学习3小时。那么,即使你的同班同学,能每晚学习5小时。你也应该,按照自己的情况,从3小时先开始。哪怕少做点作业,也比最后厌学,彻底放弃要好。

只要你像锻炼一样,每周缓慢地增加学习时间。这周3小时,下周就开始试试3.5小时,如此类推。你迟早也能,每天学习10小时+,赶上现在落下的进度。


不按照科学方法,只靠一时上头的意志力,你的学习状态,也是会被拉伤的。



c增加学习时间,要靠习惯的力量

你会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一天里面,到了某个时间点,就觉得想要吃饭了?

到了某个固定的时刻,就觉得自己感觉来了,需要去一趟厕所?

晚上某个时候,你就觉得自己困了,手机也刷不动了?


在上面3个场景,你是真的喜爱吃饭?真的喜爱上厕所?真的喜爱睡觉吗?

大部分情况下,应该都不是真心真意地喜爱吧。也不存在什么吃饭上厕所的内心动力吧...但是,你每天都的确,会在这个固定时间,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了。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如果你想无痛地学习,并且能打赢长期持久战,你就必须懂得借用这种力量。


习惯的本质很简单: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完成一个固定的小目标。

学长用自己表弟的例子,来告诉你,怎么借用习惯的力量:


表弟上大学时,有段时间,完全躺平了,任何和学习沾边的东西,都完全不想碰。

于是,我就问他,既然现在完全躺平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手机。那么你每天,在早上9点,只学习15分钟,行不行?

表弟表示,毫无压力。




第一周:表弟每天在8点50分,就开始调整学习状态。然后9点的时候,准时学习15分钟。这个环节,坚持了5天。到了第五天的时候,他觉得15分钟太简单了,就主动要求,干脆每次学半小时吧。

第二周:同样是在9点钟,准时学习半小时。坚持了3天后,他觉得,每天学习半小时,不会觉得压力大了。于是我就让他,下午14:00的时候,也开始学半小时。

第三周:表弟在上午9:00和下午14:00,都能稳定学习半小时了。而且不需要我来催促他,他自己到了8:50和13:50,就自然想去学习。我让他,把每个时间段,从从半小时,延长到了45分钟。

...

第八周:前面的5周,他都每周,稳定地加时间。到了第八周的时候,表弟已经从厌学学渣,变成每天有效学习7小时的准学霸了...

这里的有效时间,都是不包括上课的,不包括走神发呆玩手机的。


整个过程中,表弟也谈不上多爱学习。但是我用了前文的健身原理,以及这一节的习惯力量,到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就做一个小目标。基本上,他就毫无痛苦地,达到了准学霸的水平。


如果你想要实操,你不需要像表弟这样,从每天15分钟开始。如果你现在,每天的有效学习时间,有3小时,那么你完全可以,从3小时15分钟,开始练习。


到这里为止,时间管理大局观,就完结了。我们还有2/3就下课啦,加油加油!如果实在看不完,记得收藏点赞不迷路。



二、学习方法大局观


1.看清全局:

虽然有一些营销号,把学习说得非常复杂。

但是从全局上来看,学习就只包含3个维度:记忆、理解、运用

不管你是在预习、上课、做作业、刷题、总结错题、考试,都是围绕着3个全局维度,来服务的。


2.本质和核心点:

学习的核心点,就在于运用

现在的新高考,已经很少考纯记忆的内容了。哪怕涉及到要背书的知识,高考都会绕几个圈,来考察你。所以,你记忆、理解的知识点,都是为了最终运用的。光是靠死记硬背,不会运用,是不可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的。


如果你是大学生,或者成年人,的确会碰到一些,纯记忆类的考试。但是,现在互利网这么发达,有什么东西,只要搜索引擎一下,就能全部出来。如果一个学科,是光靠纯记忆,就能掌握的,这就说明,这个学科的前途堪忧呀...这种情形下,你还没有运用的能力,就只能跟着这个过时的学科,沉入海底了...




所以,学习一定是始于运用,终于运用的。


3.谁是你的朋友?

能够帮助自己,快速知道,如何运用,怎么运用的标准学习流程,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这个标准学习流程,学长会在后文给出答案。


4.谁是你的敌人?

a不知道知识点,应该运用到什么场景,就开始去盲目学习。哪怕你是在认真学习,这也是你的敌人。

b盲目跟随别人的节奏和流程,因为老师布置你而学,因为同学都在背而背,这也是你的敌人

c只会沉迷学习新知识,从来不总结自己的学习流程,是否高效。也不总结,现在的方法论,是否合适自己。


5.谁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所谓的解题大招、押题宝典,都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不管哪个学科的考试,都是有具体的应用场景的。哪怕是出题人出题,都是围绕着这个具体的场景,按照母题来改动的。

如果你感觉,有些解题套路,千变万化。那是因为,大部分同学,他们的学习流程是:记忆了知识点,理解了知识点,再去尝试运用。

他们从来没试过,先从运用出发,拆解母题,搞清楚运用的具体场景。

他们只会去背知识点,甚至搞不清,这些知识点,在不同的情形下,有什么前提条件,如何取舍。

那他们当然就觉得,套路变化无穷,踩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了...


只要你使用了,以运用为始的标准学习流程,这些所谓的解题技巧,你自己就能快速地,迭代出来。至于押题宝典,忽略就好,凭实力考的分数,为什么要寄托在运气上?


6.学习方法的底层方法论:

a运用带动理解

在你学习着手学习某个知识点之前,你应该先搞清楚,你学完之后,到底要输出什么内容?怎么输出?

知道了怎么输出,你才懂得:这个知识点到底会不会被用到。

如果用到,是什么场景下用。用的时候,有什么前提条件,有什么注意事项。

这就是,用输出来带动输入。


拿最多人都头痛的数学来举例。

如果学长,忘记掉过去所学的知识,现在要让我来学,高中的数列。我会这么来做:

我不会去上课,也不会去看数学书。我会首先看看,既然要学数列了,那么数列的题目,到底会怎么考验我。


1)挑出要理解的关键术语

我会先找到20-30道数列的大题,既有选择题,也有大题。但是我不会去做题。我会对着题目的答案,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运用数列的知识,运用了哪些知识。

看的时候,我可能很迷惑,答案中经常出现了,an、Sn之类的符号,出现了等比数列、等差数列之类的术语。

答案在运用的时候,经常会让我求通项公式,或者第n项和,或者Sn


这时候,虽然我什么都不懂,看得很迷惑,也没有关系。这些迷惑的术语和概念,就是我待会要重点理解的地方。

然后我就会打开数学书,简单扫一下这几个基本概念。这一步不会耗时太久,因为术语就只有那么几个。而且,我只需要大致看看概念,能帮我看懂答案,在说什么内容就ok了。


2)拆解成关键步骤

我回来继续看题目的答案。我发现,虽然求的都是Sn、an这些东西,但是不同题目的解法很不一样。

为了找到共同点,我就把每个答案,分解成不同的步骤。

然后我就发现,虽然答案没有共同点,但是用到的小步骤,是固定的

比如,只看求an这一个小步骤,基本上就那么几个套路:要么从前n项和相减出发,要么从证明数列的性质出发,等等...(篇幅有限,省略其他套路)

而且,运用这些小步骤的套路,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套路前n项和相减;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证明数列的性质。

这些小步骤的套路,其实就所谓的母题了。


3)了解运用的流程

最后,我还会继续看看,把这些小步骤组合起来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要先算这步,再算那步。

答案要先算这步时,是不是都对应了,题干中相似的提示。答案后算那步,是不是因为,算这步需要有什么前提条件。

(我一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在一边拆解数列题目。数列的东西,我好多年没看了,上面说的这些,大概用了15分钟,就拆解出来了...)


总结上面的这几步,我就知道了:

当我去学数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基本概念。

还要理解,什么前提条件下,适合用这个小步骤。

在题干给出的某类提示下,我应该先运用这个,后运用那个,最后把这些小步骤组合起来。


知道某个知识,是什么东西。并且知道,它可以用在哪里,怎么用,用之前有什么前提。这才叫做真正的理解。

到这里为止,学长就给你演示完了,怎么用运用,来带动理解。

整个过程,我用了不到30分钟,但是达到的效果,远超过,我上课听3个小时..

上文用了数学来做例子,但是其他学科也是同理的。如果你自己实在想不出,其他学科,怎么运用上述方法,就三连后来私信学长吧哈哈哈。

或者点赞收藏过2000,我就考虑一下,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公布出来。



b理解带动记忆

如果,学长去看一本书,并且需要记忆书上的内容,我是绝对不会,一页一页看下去的。

一页一页地背,就是典型的死记硬背。

如果我不能理解某个知识点,那么我去记忆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干巴巴的汉字。我记忆的时候,是找不到任何的发力点,来提升记忆的效率的。


虽然,很多营销号,也说过背书之前,要先理解。但是他们只能说出,一个很玄乎的概念,根本解释不清,什么样的理解,能帮助你去记忆。

学长在前文,“运用带动理解”中,已经给出了,“真正理解”的定义。但是这个定义是不完整的,只有一半。

要想辅助记忆,学长给出“真正理解”的另外一半定义:

既知道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知道了知识点,是怎么组织在一起的,这才是真正的理解。


1)从上而下

所以,要想记忆效率高,在背书之前,学长一定会,把整本书的目录看熟悉先,并且从网上,找到要背的章节,对应的思维导图。大概知道了,这本书到底包含了什么知识点,它们的整体架构是如何的,这个章节内,知识点是怎么联系在一起。

背诵的时候,我会时不时,就停下来想一下,我现在背到什么位置了。用位置记忆的方法,来做记忆的杠杆。


2)从下而上

然后背书的时候,我只会挑出,一个句子里面的关键词。不会一字不漏地背整个句子。

这是因为,大部分考试,关键术语不能错。但是术语的组合方式,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得分。因此我不需要,硬背整个句子。

关键词挑出来后,我会大致看完这段,搞清楚课本原文,是用什么逻辑,把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关键词,组织在一起,复述一下。


从上而下,结合从下而上,我背书的时候,就很容易搞明白,到底有哪些知识,它们在整体上,可视化成什么结构,互相之间是怎么联系。

而且,从上而下的时候,我用了图像和位置,来辅助记忆。这一步,能让记忆效率直接翻倍。

在从下而上时,我把大段复杂的内容,都精简成了关键词。这一步,能让记忆时间,直接减少一半。

把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都结合起来,才叫做,用理解来带动记忆


c记忆带动运用

没有记忆,就没有思维。

有些同学,快要考试了。一提到记忆,他们就只会想到,赶紧去背课本。然后考试的时候,把大脑里面记的东西,和题目稍微沾边的,都一股脑丢上去。

极其浪费时间不说,因为他写了太多无谓的东西,阅卷老师本来就很烦躁,没耐心提取得分点,直接就给他打了个低分。

这种就是典型的,记忆之后,仍然不会用。

换句话来说,他们的记忆,是完全无法带动运用的。

这些同学,之所以背了用不出来,是因为犯了两个错误:

1)记忆的内容错了

2)记忆的方法错了

要通过记忆,形成运用的思维,正确的实操方法如下:

1)记忆的内容:

在前面的两步,运用带动理解,和理解带动记忆,你肯定积累了:

i)课本上什么基本概念、原理,是必须要记忆的

ii)在哪些前提条件下,要运用这个知识点作为关键的解题步骤、或者关键得分点

iii)运用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是用什么先后流程,把它们组合起来的

iv)知识点在课本中的结构是怎样的

v)知识点包含的关键词是什么


把这5个内容,都记忆好了,才能用记忆,带动运用。

上文的反面例子,就是只记忆了第一个内容。所以,他们哪怕背再多的书,去到考场中,也是毫无头绪,不懂应用。

学长在考试前,从来不会盲目背书。我都是对着自己,平时拆解题目,积累的笔记,自己补充的思维导图,全部看一遍了,就坦荡荡上考场了。而我身边那些同学,恨不得把书都吃进大脑里,分数却没有我那么高...



2)记忆的方法

和记忆的内容类似。

学长去背书的时候,只要背到一个知识点,就一定会翻翻自己的笔记,了解清楚,这个知识是什么,可以用在哪里,用之前有什么前提条件。

整个章节背完了,如果是文科,我就会对着思维导图,让自己把刚才背过的东西,再次梳理一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是理科,我就会直接拿几道大题,同样是只看不做,对着题目的前提条件,按照拆解过的解题套路,尝试把刚才背过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


d标准学习流程

学长把上面提到的3个点:运用带动理解、理解带动记忆、记忆带动运用,整合成了一个标准学习流程。这个流程,叫做进阶8赢法:


1)首先准备多一本课本的习题册,和现在老师在用的那本不一样就ok了。但是章节目录,最好和现在的一致。

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这一步准备的不是习题册,而是行业解决方案。另外,你准备的也不是课本,而是行业经典理论书籍。


2)然后看现在课本的某一章节前,不要先看书,要先去看习题册中,这个章节的习题。看不懂,不会回答都ok。快速看一遍这些题目,每道题不要想超过1分钟,就马上看答案。搜到答案之后,心里想一下,或者记下来一些关键术语、关键解题步骤、关键知识点的组合过程。带着这3个关键,开始去看书。


这一步是为了让你提前知道,这个章节考试、或者要应用的时候,书上什么是重点,什么是边边角角的不值得花时间看。这是为了针对性看书,提前做的准备。


3)然后找到书的目录,还有从网上,找到这个章节的思维导图。熟读这两个后,回去看书。经过了第2步,你就知道,书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几乎不考的。着重看刚才记下来的重点部分,而且背的过程,只记忆关键词。这样你看书、背书,就比别人快了不止4倍。


4)看完书后,再去看本书的章节后面例题习题,以及老师平时给你的习题册。和看书前的刷题类似,不要死憋,想5分钟还卡壳的话,果断去搜答案。并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把自己卡壳的原因,还有对应的解题步骤,记录下来。这是积累自己的解题套路。


经过这四步,你的看书速度,是别人的4倍,接触题目的数量,也是别人的2倍。算下来,总共就是其他同学们的8倍。所以,这个方法就叫做8赢法。


所谓八赢,就是当你学会这套标准学习流程之后,你就能赢8次,把同学们摁在地上摩擦8次...


上述的这个进阶8赢法,其实只是标准学习流程中的基本功,而且,上面写的步骤,也只是8赢法的其中一部分。不过这个部分版本,应该足够你,超过99%的同学了...

而且,如果你透彻理解了,学长前文说的记忆、理解、运用之间的关系,其实你自己也能,迭代出完整版的8赢法。


学长目前,已经把这个方法,迭代成100赢法了...

但是由于太过干货,实在不舍得放出来。

老规矩,点赞收藏上2000,我考虑一下分享出来吧...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只详细说了学生版的8赢法。如果你迫不及待,想知道完整版本的8赢法,或者成人版的进阶8赢法,那就三连之后私信我吧...毕竟学长再忙,也是爱同学的 :)



三、执行的大局观


1.看清全局:

从执行的目标来看,

大部分的考试,最终筛选的标准,都是看总分。

不管你单科成绩如何的好,只要总分不过线,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从执行的过程来看,

可用作执行的资源:我们每天的时间,精力,和体能

执行的内容:学习不同的学科、学习每个学科不同的知识点


2.本质和核心点:

执行的关键点就是,如果将手头的时间,分配给不同的学科任务,获得总分最高的,最优解。

要抓住这个关键点,它的核心是:怎么分清楚,不同学的任务的,主次、先后、本质



3.谁是你的朋友?

一个有理有据,科学的,时间分配体系,就是你的朋友。

能帮助你,快速提高总分的学科,也是你的朋友。


4.谁是你的敌人?

只凭着自己的感觉、或者只凭着自己的一时喜好,不管总分去胡乱分配时间,就是你的敌人。

比如有的同学,他的数学,可能已经到了140分了。但是他的生物,才60多分。

当他在晚自修的时候,忍不住就想去刷,数学的压轴题。

这种不讲科学,只求快感的执行模式,就是执行的敌人。

他的数学,花费巨大代价,对总分可能也只有几分的帮助,这类学科,也是执行的敌人。


5.谁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和执行目标无关的学科,就是可以忽略的因素。

比如,如果你不是艺考生,那么音乐课、美术课这些,你认不认真学,都是可以接受的,几乎可以完全忽略。


6.执行的方法论:



a执行前,先认清手头的资源

前文说过,我们每天必须要做时间记录。除了不断迭代时间管理的方法,时间记录,还能帮助我们认清现实。

比如你记录一周下来了,发现自己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才4个小时。(有效学习时间,都不包括上课时间)

那么你去制定下周执行计划的时候,顶天了,一天就只能安排4.5小时的学习任务。

只有理性客观,知道手头有多少资源,执行的过程,才不会陷入完美主义,或者出现大的偏差。



b执行前,必须分类任务

你手头的学科任务,至少可以分为3类:可以忽略的任务、投产比极高的任务、投产比一般的任务、投产比极低的任务

1)可以忽略的任务:

就是那些,和你的执行目标-总分,无关的任务

比如,前文提过的,非艺考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就是可以忽略的因素。这些任务可以从自己的执行安排中,剔除出来。

再比如,你准备求职了,如果你在招聘网站上,看见你心仪的职位,压根就没有英语方面的要求。那么学习英语,这个看起来正儿八经的学习任务,也是可以从你的计划中剔除的。


2)投产比极高的任务:

比如,假设某位同学,他的生物只有60分。

这类学科,就是投产比极高的任务。因为他的基础知识,其实是懂的。但是他只是缺乏,归纳分类好解题套路、得分点套路、基础知识互相之间的联系。核心是【拆解和归纳】。这一步做好了,他做错过的题目,就不会再错了,很容易上80分。


3)投产比一般的任务:

比如,假设某位同学,他的物理只有30分。

这类任务,是投产比第二高的学科。因为这时候,他连基础知识都不懂。但是只要度过,这个学科的抗拒期。核心是【解决抗拒】,把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了大概80%,他就很容易上60分。


4)投产比极低的任务:

比如,前文提过,某位同学,他的数学已经稳定在,140分了。

这类高分的学科,反而是投产比最低的学科。因为要突破到140分以上,核心是【降维打击】。只会看书听课加做题,是很难稳定在140+的。这也是,大部分伪学霸,一直卡在瓶颈的原因。越到后面,每提高一分,就越艰难。


c执行前,必须明白学科任务的本质: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搞清楚,手头有多少资源,怎么按照投产比,分配到不同的学科。

但是,在执行前,我们还要搞清楚,不同学科任务的本质。不然,我们投入了很多的时间,没抓住本质,仍然是效率低下的。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学长,只说一些广义的许可本质。要分别说清楚每个小学科,比如高中9科的学科本质,文章就太长了。


1)理科的本质:

少量的基础概念,解题的关键切入点,在什么前提条件下使用这个基础概念,根据题干提示有先后地组合母题的步骤

理科的逻辑是:一步步往纵向递进


2)文科的本质:

大量的课本原理,根据材料定位原理,按照题干提示挑出所有的解题维度

文科的逻辑是:在同一层次上往横向联系


3)语言的本质:

单词、语法、语感

语言的逻辑是:一切都是约定俗成的,解题不讲逻辑...


具体到不同的学科,这些文科、理科的本质,肯定会有不同。毕竟这里,只是说了广义的本质。比如你学量子场论的时候,肯定会和理科本质,稍有出入的。不过这些出入,你都能很容易,自己迭代出来。


认清本质之后,你才能事半功倍。比如你去学文科的时候,既然逻辑是横向联系,而且有大量课本原理,那么背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你拿这个方法,去做英语。英语根本就不涉及课本原理,你背下整本英语课文,也不可能拿高分的..



d科学地计算,时间分配的最优解

学长直接给出实操指南:

假设有一位同学,他的成绩如下。

物理40,政治70,生物88

这3科的总分,分别都是100分。为了方便说明,这里忽略了语数英3科。

假设这个同学,每天分配给这3科的,有效学习时间是4小时,一周总共28小时。

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这么分配这28小时?


----思考一下,再来看下面的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

因为各个学科,总分是一致的,但是优先级不同。我们可以直接建模,给每个学科分配不同的权重即可:


物理40分,属于0-60分的科目,分配给它的权重是3

政治70分,属于60-80分的科目,分配的权重是4

生物88分,属于80-100分的科目,分配的权重是1


3个学科,权重总和是8。

计算得出:

物理应该分配的精力=3/8=37.5%

政治应该分配的精力=4/8=50%

应该分配的精力=1/8=12.5%


考虑到,这位同学,一周内可供支配的时间,是28小时。所以各科在下一周,应该分配的精力如下:

物理:28*37.5%=10.5小时

政治:28*50%=14小时

生物:28*12.5%=3.5小时

求得的精力分配最优解:物理10.5h、政治14h、生物3.5h

如果你考的不止3科,那么你分配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用同样方法,计算出来。底层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上面的示例,其实是一个简化的模型。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语数英,各自150分的3科,而且我们也假设,上面3科的各科总分,也是一样的。


在实际操作中,你还需要根据,6个学科的具体分数、你目前的时间管理能力、专注能力,来进一步进行微调。不过,上述的简单方法,对90%的学生,用在日常学习,已经足够了。



e用Okr的方式,确保执行没有太大的偏差

所谓的Okr,O就是目标,kr就是关键行为。

列Okr,其实就是先定出目标,然后列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完成什么关键行为。


继续用上文那位同学的例子,物理40,政治70,生物88,给出实操例子:

O:在1个月内,提高总分40分

Kr1:政治这个学科,每一周投入14小时。把6章课本原理背熟,每天拆解不少于4道中档大题

Kr2:物理这个学科,每周投入至少10.5小时。每天最少要打开物理书,学习1个基本方程;每天至少拆解1道简单的大题,知道在什么前提条件下,可以用这个基本方程。让自己,不那么抗拒物理

Kr3:生物这个学科,要严格控制时间。一周不能超过3.5小时。给其他学科,腾足时间。生物成绩稳定在85以上就ok。


列Okr的注意事项:

1)关键行为kr,必须和学科本质有关。

比如列政治这个学科的kr,必然会和,【文科本质-课本原理】,相关;物理的kr,必然会和,【理科本质-使用概念的前提条件】,有关。


2)关键行为分配到的时间,需要遵循科学的配比

前文算出的各科时间,各科投产比,要用在自己的Okr上。

比如例子中,每个学科,都有限定时间。对于投产比低的任务,比如那些已经很高分的科目,我们会严格限制时间。


3)Okr必须量化

无论是目标O,还是关键行为kr,我们都应该尽量去量化。

比如关于你的目标,只写提高成绩是不对的。例子中的正确目标,是提高40分。

当然了,这个目标中具体的分值,是因人而异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给一个适当的数值。但是切忌好高骛远,定了一个不可能的目标,那就失去Okr的意义了。


以上,就是1万1000字的,如何炼成,高效学习大局观的实操指南。从时间管理、学习方法、执行落地三个维度,让你对着抄,都能在任何一个领域,练就自己超强的学习方法论。


全文思维导图:



建议点赞收藏,看到就是赚到!老学长码了5天5夜,纯手码肝出来的...


本文实在过于干货了。老规矩,为了防止学长自己看不开,要把它变成付费内容。只要收藏点赞破2000,我就永久免费放出来。


我是硬核学长2077,只分享能实操、无痛楚的高效学习方法。


就这样吧。